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特权的合法地位,这些特权恰恰是被批判的对象,不存在这些
特权被认为是共产党领导和其他政党的领导相区别的本质特点之
一。就是说,在苏联,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特权是否存在,而在于它
确实存在、却被有意掩盖了,在于党的理论对这种特权没有一个客
观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和解释。人们从这里得出的结论,不是执政
党是不是一个有特权的党,而是执政党是一个虚伪的、不承认事实
的、说一套做一套的党。这就从根本上破坏了党掌权的道义基础。
第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问题。我们仍然用特权现象作例子,
把它和工资问题联系起来作一些思考。按照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

第 222 页
论,工资收入的差别是官员与群众产生隔阂的重要原因。因此,当
巴黎公社在工资问题上率先提出国家公职人员与工人同工资时,
马克思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认为从公社委员起,自上至下一切公职
人员,都只应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国家高级官吏所享有
的一切特权以及支付给他们的办公费,都随着这些官吏的消失而
消失了。社会公职已不再是中央政府走卒们的私有物。后来的列
宁也十分津津乐道于此。现在,我们不能不承认,这里面含有不少
空想的成分,因为它的前提是“一个普通的厨娘也能管理国家”。
在这里存在一个误区。其实,问题并不在工资本身。合理的工资,
甚至不合理的工资,引起的愤慨也远不及表面上不体现为工资、实
际上拥有特权来得猛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工资体现的
是事实上的不平等,而特权则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事实上,都是
不平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在这个问题上都忽视了这一
点。特权问题的核心不是国家公职人员该不该按劳取酬,而在于
它和执政党举起的“平等

“、公仆
”的旗帜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正
因为如此,在进入改革时期后,《真理报》上有人提出,可以提高高
级领导干部的工资,但是要取消他们享有的大部分特权,让他们和
普通人一样排队买东西。人们不会去详细地计算特权到底造成了
多大的不平等。只要人们意识到自己所在的这个国家实际上的平
等程度连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如,那就已经具备了导致领导这个国
家的党垮台的基本要素。
第三,形式主义问题。当执政党不能把自己的理想转化为大
众的理想、又想利用强制力量来达到这个目的时,形式主义就会不
可避免地泛滥起来。无数教训表明,不能简单地把形式主义看成
只是一种作风。形式主义对共产党道义上的损害是极其巨大的。
在这方面,博尔金的看法非常正确
“:也许玩弄数字可以哄骗某个
人,但是形式主义给党造成了不可补救的损失是有目共睹的。最
具创造性的那部分社会力量同苏共的疏远,大量不相信理想但却

第 223 页
很有能量的人拥入苏共,不仅破坏了而且瓦解了党的队伍。不道
德行为、贪污受贿、入党收费、出卖党证等事越来越多这个曾
几何时不大的、坚如磐石的、以自己的领袖和进步思想闻名全世界
的党,如今人数发展到反常的规模,变得臃肿笨重,染上了难以治
愈的疾病。

第四,党内风气问题。由于党本身的不正确导向,斯大林时期
形成的出卖良心、糟蹋人格的现象,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又有一个大
的发展。个人崇拜重新泛滥,一大批吹牛拍马者、阿谀奉承者、投
机钻营者在这个时代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有一个很荒唐的例
子:一些人投勃列日涅夫所好,帮勃列日涅夫写了几本小说体的作
品。这还不算,他们还精心组织了捧场和叫好的队伍和场面。这
几本书不仅被连载,而且出了单行本,几乎成了党的教育系统的必
读书。作家协会立即将小说提名候选列宁奖金,并匆匆授予。阿
尔巴托夫评价道
“:这一文学事件本身,比起其他为了满足领导古
怪要求而破费的大笔款项来,大概不算昂贵。但是我认为公众意
识和社会道德蒙受的精神损失是巨大的。全民演出了一出荒诞可
耻的戏,不论演员(演“主角”的人“作者”除外)还是观众都
并不信以为真。这大大加深了人们对政权的不信任感,加强了不
关心政治和玩世不恭的消极风气,腐蚀了人们的思想和灵魂。
”②
至于说其他方面,如勃列日涅夫酷爱勋章,喜欢汽车,乐于向人们
显示自己的享受等,则早就被苏联人编成了各种各样的政治笑话,
并广为传播。禁止这些东西的传播是根本不可能的,除非制造这
些政治笑话的原料不复存在。
宏观地评价勃列日涅夫时期,可以有充分的理由说,就苏共本
[俄]瓦
博尔金:《戈尔巴乔夫沉浮录》,中央编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俄]格

阿尔巴托夫:《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新华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224 页
身而言,执政党究竟如何运作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而且已
经出现的问题还在恶化。到了
年代,苏共已经进入了一种危机
四伏的状态,尽管表面看上去,这个党仍然有一个不可一世的外
观。对整个国家和党本身进行彻底改革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第 225 页
第十二章
苏共的“根本革新
”之路
面对这个党种种令人忧虑和困惑的现象,以
岁高龄接任勃
列日涅夫的安德罗波夫开始摸索改革的道路。不过,岁数不饶人。
虽然在继任总书记的这段时间里,安德罗波夫口碑甚佳,但毕竟只
有短短的
个月。党的建设,作为整个体制中最核心、最深层的
问题,安德罗波夫的改革触角远远没有、也不可能探到它的症结所
在。至于接下来的契尔年科,本来就是那套已经不适应的体制的
积极维护者,甚至连改变一下的念头都没有过,更不可能在这方面
有什么建树。所以,这两个人当政的时期,是名副其实的过渡时
期。
到戈尔巴乔夫当了总书记,苏共才真的进入了一个和过去迥
然有别的改革时代。但对苏共来说,这同时也是走上了一条衰亡
的不归路。
举起
“根本革新”的旗帜
戈尔巴乔夫深信,苏联必须改革。否则,苏联作为一个大国,
下个世纪会从世界上消失。早在
年年底的一次中央全会上,
戈尔巴乔夫就透露了这方面的思想:“除非我们把国内的事处理

第 226 页
好,否则我们就不能在世界事务中保持大国地位。”
在描述戈尔巴乔夫上台伊始遇到的麻烦时,尼克松的眼光无
疑是敏锐的。他认为,到了戈尔巴乔夫掌权时,共产主义意识形态
已经失去了吸引力。
世纪
年代,第三世界的许多非共产党
人向往苏联经济发展模式。今天,第三世界没有哪个政府愿像苏
联那样成为文牍主义盛行、经济停滞不前的可怕的官僚机构。
年代曾有美国人出于意识形态信念,为莫斯科充当特务。今天,为
苏联人当特务而被定罪的美国人则是为了现钞。”为什么现实社
会主义制度缺乏吸引力?就经济而言,“莫斯科的经济犹如一个
竹篮子。增长率几近于零。生产率下降。旷工、腐化、装病逃差、
酗酒盛行。生活水平有所降低,以致苏联人的平均寿命实际上缩
短了。为了赚钱买部汽车,一个苏联工人要比一个欧洲人多工作
倍的时间。苏联的工业电脑比先进的西欧国家少
倍,比美国

倍。近年来苏联主要经济指标中增长项目寥寥无几,而这些
还是由于克里姆林宫对其经济统计数字做了手脚。”这些说法听
起来十分刺耳,但反映的却是真实情况。

世纪
年代,以苏共党的建设模式为核心的僵化的政
治经济模式对苏联社会发展起妨碍作用,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感受
得到的事实。苏共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日益疏远,党内思想僵化,党
员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下降,信念动摇,组织活动表面化、形式主义
化,缺乏凝聚力,党和国家机关中的官僚主义、不正之风和特权腐
败现象泛滥,都表明苏共和整个苏联社会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
步。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不久便提出改革,应当说是顺应了
历史潮流。
[美]《时代》杂志编辑部:《戈尔巴乔夫和他的夫人》,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年版,第
页。
[美]尼克松:年:不战而胜》,世界知识出版社
年版,第页。
[美
尼克松:年:不战而胜》,世界知识出版社
页。
年版,第

第 227 页
但是,对于党的建设来说,改革究竟应当怎样进行?改革的内
容是什么?改革的方向朝向哪里?革新后的党应当是一个什么样
的党?所有这些问题,都至关重要,因为能不能正确回答这些问
题,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戈尔巴乔夫对这些问题作了回答,并将其付诸实践。他为治
愈苏共的痼疾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药方。苏共吞下了这服苦
药,本来指望重新焕发活力,结果不但未能如愿,还赔上了身家性
命。导致这个不幸结果的原因错综复杂,很值得认真剖析。
让我们来看看苏共由改而亡的具体过程。
戈尔巴乔夫对党的改革不是一开始就指向传统苏共模式本
身。由于改革最初的重心被放到经济发展战略上,与此相应的党
自身的改革,就被归结为“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和方式方法”。名副
其实的、与后来苏共的垮台失权有直接关系的“根本革新
”,是从
年年初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发表《改革与党的干部
政策》的重要讲话开始的。在这次讲话中,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矛
头比较明确地对准党的整个体制,从而启动了对党的“根本革

”。
戈尔巴乔夫对苏共进行改革,起点和立论的前提是民主。在
这个讲话中,戈尔巴乔夫把民主问题放到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指
出“:民主的实质是劳动者的权力,这是实现他们的广泛政治权利
和公民权利、是他们关心和实际参加改革工作的形式。”他解释
道“:在社会意识中,这样一种简单、明了的观点在日益更牢固地
确立起来:即家里的秩序,只有感觉到自己是主人翁的人才能够做
得井井有条。这不仅在日常生活上是正确的,而且在社会政治意
义上也是正确的。这一真理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实践中去。”
“只有始终不渝地发展社会主义固有的民主形式,扩大自治,才能
使我们的生产、科学、技术、文学、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各领域向
前发展;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保证人们自觉地遵守纪律;只有通

第 228 页
过民主和发扬民主,才有可能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给社会主
义的强大建设力量开创广阔的天地”
。他强调“:真正的民主不
存在于法律之外和法律之上。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戈尔巴乔
夫实际上是对苏共执政的合法性基础进行了重新认识。由此而引
起的转变,和以往的思路有很大的区别。
在这个认识基础上,戈尔巴乔夫引出了发展党内民主的结论:
“很自然的是,在苏联社会进一步民主化的总潮流中也必须讨论
扩大党内民主的问题。”

他强调:“党内民主是实现党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