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有一句话非常发人深省:人活着的时候,就好像自己永远不会死似的。而死的时候,又好像都没活过似的。白活了!我何其幸运,基于我爱与朋友分享好东西的热情和天赋,我能够把自己的经历拿出来与全世界的华人分享,并且感动、帮助了不少人。最后我再说一句:我能的,你也能。找出你的天赋,完成你的使命,不枉此生!
德芬的话
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世界上所有人都想要的东西?钱当然,谁不想要?
权力显然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啊,我们还要健康。当然,除此之外,每个人都在追求爱和快乐。
走出心中的牢笼,自在解脱
我们在受害者牢笼里面待的时间愈长,就愈不快乐。受害者情结愈少,你才会愈来愈快乐。如果此刻的你心情不好,我可以跟你打赌,你一定或多或少地在这个牢笼中打转。
受害者牢笼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即使我们已经知道了它的招数,而且知道愈在里面“流浪”就愈不快乐,可常常在意识上还是看不出来。而且,在我们的内心,这样的牢笼有无数个。也许今天你从这个牢笼中解脱出来,明天又进入了另外一个,好像是挣脱出来了,其实是进入一个更大的牢笼里而已。所以你必须时时小心,并体察你的内在。
有一次,我去帮一位老师翻译他后三天的课程。不巧,我当时又病啦,而且是喉咙痛(上次,我帮这位老师翻译时讲不出话来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我很不开心,我一直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成果。但是,我的身体常常跟我作对。我花了不知道多少心思、精力、时间、金钱在它上面,可是,虽然我看起来年轻,身体真的不错,但常常精力不足,该要干事儿的时候就生病。
这次,我受害的情绪达到最高点,觉得我的身体真的对不起我。我平常不是当拯救者(不停地吃各种营养品、锻炼、按摩等),就是成为迫害者(埋怨我的身体,厌恶它)。后来我发现受害者牢笼的出口在哪里呢?不在别处,就在受害者的情绪上。
就在我担任翻译的前一天,我终于认识到自己在这方面一直处于受害者地位,却浑然不觉。我受够啦,决定不当受害者了,我愿意去面对因为身体不跟我合作而产生的沮丧、绝望、挫败、无力感,并且跟它们和平共处。
结果就是,前一天我发烧,头痛,第二天开始翻译的时候,身体虽然不是特别舒服,头晕晕的,看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但是,当我愿意跟自己的负面情绪共处时,它们就不是问题啦。我的情绪可好了,开心得很。我决定不再扮演受害者角色,所以,不管我的身体怎么样,我都不受它影响。
第一天结束了,我回到房间,喉咙很痛,很像要讲不出话来的感觉。我还是不受影响,不中计。但我很真诚地跪下来祈祷,希望我能够顺利地帮老师把剩下的两天课好好地翻译完。结果,第二天,我的状况就好多了,第三天,我就完全恢复正常了。
所以,你再怎么对抗都是没有用的,当你臣服以后,你的情绪获得了解放,你离开了牢笼,外面海阔天空!
不过这位老师说,他以前都是从一个小的牢笼换到一个大的牢笼。所以,我也一直在观察自己,有没有进入另一个比较大、比较漂亮的牢笼里。
随时注意,不管那个牢笼多大、多漂亮,它都无法给你自由。我知道自己还有机会随时“入狱”,所以密切地观察、提醒自己。
在这里,我说的是我的身体,而你的配偶,或是你的工作、你的孩子、你的婆婆、你的事业,都可能是让你“入狱”的原因。我之所以和大家分享我的心路历程,是希望愈来愈多的人能呼吸到自由的空气。
德芬的话
如果你从来没吃过冰激凌,你会对冰激凌有渴望吗?你会想着冰激凌而流口水吗?所以,爱、喜悦、和平是我们曾经拥有的,因此我们才如此热切地追寻它们。
你和耶稣的差别在于,你拥有很多
怎样知道自己是谁,其实最重要的是把错误的认知去除。小时候父母告诉我,我的名字叫“张德芬”,长大了我是学生,开始有了很多头衔:演讲比赛第一名、“北一女”校刊主编,后来就是“台视”新闻主播、家庭主妇、畅销书作家**那我到底是谁呢?从小到大,老师从来没告诉过我们“我是谁”,但给了我们很多令人非常困惑的信息。
让我来告诉你“我是谁”吧。你是神,你跟耶稣、佛陀没有什么不同,最大的差别在于你比耶稣、佛陀多拥有了很多东西。《遇见未知的自己》就是教大家怎样穿过层层迷雾,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你的本来面目可能像太阳一样,但现在云层太厚了,把你团团围住,你要穿越厚厚的云层才能看到自己的真面目。
“我是谁”这个议题,真的是要抽丝剥笋,自己去体会才能找到答案。当你穿过重重迷雾,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时,那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我自己也在这条路上一直探索,对于“我”是谁,“我”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我越来越有自信能找到答案。
德芬的话
一位有识之士曾说过,如果现在把我们人类所有的财富重新公平地分配,不出几年,所有人的财富状态又会恢复到现在这样。所以,决定你此刻状态的,不是外在的遭遇,而是你内在意识层次的水平。
会痛的不是爱
“会痛的不是爱”这句话是知见心理学创始人恰克老师说的。我一直在琢磨这句话,为什么爱中就一定有痛?如果用“会痛的不是爱”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我们人世间会有多少爱出局呢?
西班牙文中的“我爱你”,实际上就是“我需要你”的意思。我们会去爱,是因为我们都有需求,需要被满足。就好像我们的心里有个洞,需要人或事物来填补一样。
有些人感觉不到那个空洞,只是一直在不由自主地追求些什么来满足自己。很可惜,所有外在的追求都无法填补你内在的那个“洞”。
当我现在感受到那个空洞时,我会觉知到自己很不想一个人待着,总想做些什么,或者是找个人说话,或者是看本书,看部电影,上网溜达溜达,听听爱我的人说些好听的话。但这些都不是我们的真爱,只是用来填补内心空洞的无效工具。
于是当我感受到空虚的当下时,便去散步,跟自己一个人相处,或是静心打坐,好好地观照
自己,不再利用他人或其他事物来填补自己的内在空虚。
其实,你内在的空虚是需要你去关注的,外在的人、事、物都不起作用(有作用也是暂时的)。它需要你带着理解和爱去承认它,观察它,安慰它,保证你会永远陪伴它。这个“它”,就是我们内在那个从小到大没有得到关注和爱的内在小孩。这是心理学的层面。
在心灵的层面,这个空洞来自我们与源头的分裂,而这“分裂”其实是一个幻象,是我们人类最大的一个迷思。
我们太多次地以为那个让我们感到空虚的事物是外在的,因此一直在外徒劳无功地寻找。如果你愿意反观自身,回到自己的内在,陪伴自己,做自己最好的朋友,你会发现,你的内在空间加大了,内在力量增强了,而你的外在世界也会随之改变。
会痛的不是爱,放下那个让你痛的人吧!借由这样的修炼,你会找回更多的自己。
德芬的话
为什么我们的脑筋总是走一条相同的路线?即使这条路让我们痛苦,我们也要坚持走这条路是对的,从来没有考虑过从另外一个角度走的可能性。这真是非常不理性啊!其实,人类不是理性的动物,而是受惯性和感觉导向的,尤其是在没有被唤醒以前。
怎能轻易说爱
“爱”这个字对很多人来说,可以非常轻易地说出口。当然,也有很多人是说不出口的!那些新时代的灵修者,当然包括我自己,整天嘴上都爱来爱去的,听了肉麻,看了心惊。我常常困惑,这个人明明在背后说我的坏话,或是做一些不利于我的事,甚至是根本不在乎、不理会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怎么能够口口声声地说爱我?
拜伦?凯蒂看“爱”看得最透彻。她说,有一次,她坐在一个快要离世的癌症朋友身边守护着她。她的朋友看着她说:“凯蒂,我爱你!”
凯蒂摇摇头说:“不,你不能说你爱我。除非你能爱你的癌症,否则你不可能爱我。因为,不管你是因为什么不喜欢你的癌症,如果有一天,我重复了那个原因,我就会像你的癌症一样,被你厌恶。我只要挑战了你的价值观,对你的要求说‘不’,没有满足你的期望和需求,你就会停止爱我了。”
有一位常出惊人之语的灵修大师甚至武断地说:“当你说你爱一个人的时候,其实是对他最大的侮辱。你根本不了解真正的他,你爱的只是自己的投射你心目中的他。要不然,下一刻,当他不按照你的心意做事、说话的时候,你们怎么可能一转眼就成了仇人?”
多少相爱的情侣,转瞬就会形同陌路。那到底什么是爱呢?我自己也愈来愈困惑。在这个二元对立的世界,好像什么东西都有对立面,所以,人世间应该是没有纯粹的、无条件的爱的。但我们也看到了,有些人真的是非常痴情,无论对方做了什么,他们都痴痴地爱着对方。而且我自己是个母亲,我知道我对孩子的爱是没有条件的,那种血肉之亲,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抹杀的。
我也发现,很多男女之间的痴缠爱恋,好像上瘾症一般的迷恋,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爱。这种痴迷的爱情,其实隐含了人生的功课要你去面对。除非你在这个人身上学会了你该学的功课,然后你还是决定继续爱着他,那就表示这是真爱。如果只是无法克制的情欲,那只是你要学习的功课,愈是致命的吸引力,愈是有重大的课题隐藏其中。
祝天下痴情男女都能学会自己人生的功课,找到真爱。不要相信所谓的灵魂伴侣、双生火焰,好像一个人的出现会拯救你于孤单无依之中,这是童话故事,不是真相。即使有灵魂伴侣和双生火焰的存在,这个人也是来考验你,来教你人生常识,和你共同完成一些人生课题的。
我不希望大家觉得有一个所谓的“另一半”存在,他就是我的真命天子,只要他一出现,我们的关系就一定会没有问题,我们就会从此快快乐乐地生活。所以,“灵魂伴侣”的观念可能会误导一些人,让他们觉得只要我的“他”出现了,我就会快乐无忧了。或是除了他,我就没有别人了。没有这样的人和事,没有所谓的“那一个人”,但的确是有与你比较匹配的人,碰上的时候,你还是要做很多功课,没有人是完美无缺地为你准备的。
拜伦?凯蒂说:“你最需要的老师,就是你必须和他同处于一个屋檐下的人。”人生所有的不顺利,都是磨炼心智的种种考验。我们需要拿出些内在力量来面对,而不是躲在爱情、事业、金钱的追逐中。
德芬的话
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基于感觉而做的,方法也许各不相同,甚至很多是有害的、错误的,但目的都一致:希望感觉好一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