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杂居,一起农耕。
而司马懿则采取坚壁拒守的对策,不出战,两军在五丈原相持一百多天。诸葛亮不断向司马懿挑战,司马懿不为所动。诸葛亮无计可施,只好命人送给司马懿一套女人的衣服,以此嘲笑他懦弱,试图激怒司马懿出战。但是司马懿含笑接受,仍不为诸葛亮所动。而此时传来消息,与诸葛亮同时出兵的孙权兵败而退回江南,诸葛亮不由担心魏国的援军会到来。这年8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死后,大将姜维和杨仪依诸葛亮生前部署,撤退到汉中——诸葛亮终于没有能完成他梦寐以求的统一大业。
而司马懿因为能笑对诸葛亮送女人衣服来羞辱他,在整个战役中显得沉着冷静、胸有成竹,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6。 遗恨杨仪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后的一天,作为蜀军前线最高长官的杨仪突然找来都尉赵正,让他为自己算一卦。
杨仪最早是关羽的部下,后来奉命入益州,给刘备汇报荆州的军政情况,因为见解独到,深受刘备重视,便留在了成都,任职左将军兵曹掾。刘备为汉中王时,杨仪被提拔为尚书,得以参与中央朝政决策。杨仪生性傲慢,在刘备征吴期间,和尚书令刘巴闹翻,被外调,任弘农太守。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被诸葛亮调回任参军,在随诸葛亮南征的过程中,圆满解决了部队的粮草辎重问题,得到诸葛亮的赏识。因此,建兴五年后的五次北伐北征,杨仪都与魏延一起,成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
王佐之才诸葛亮(4)
杨仪和魏延一文一武,是蜀汉北征军的支柱,但此二人都恃才傲物,彼此争执得非常厉害,诸葛亮也是“深惜杨仪之才干,依赖魏延之猛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尽力平衡二人的关系,使他们都能各尽其才。所以,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知道自己不行了、不得不决定撤军时,他的心里非常为难——让谁来主持撤军呢?
诸葛亮认真权衡了各方面的利害关系:要想顺利实现撤兵计划,就必须挑选一个既能审慎地思考问题又能完全掌控全局的人,而魏延虽然气盖三军、姜维虽然智勇双全、王平虽然经验老到、费祎虽然协调力好,但在当时却都不具有这样的能力。为了渡过眼前的难关,诸葛亮左思右想,无奈之下,最后选定了跟随自己时间较长、对当时的局势了解得比较透彻的杨仪。杨仪果然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期望,领导蜀汉大军迅速脱离险境,并将不服从命令的魏延果断地杀掉了。于是,杨仪自以为他有能力、也有机会代替诸葛亮主持蜀国的政务,便找都尉赵正来给自己算卦。
就是在当时的紧急局势下,算卦的过程虽然是程序化的,没有什么改变,杨仪以前也亲手操作过很多次,但却从来没有这一次紧张,瞪圆眼睛盯着赵正手上的蓍草。终于六爻全部推演出来了,但不等赵正解卦,杨仪已经阴沉着脸,一句话不说,独自走开了。
赵正为杨仪推算出来的,是“家人卦”,有反身内修、巽顺贞静之义。
很显然,本卦卦象的意思是说,杨仪没有机会接替诸葛亮做蜀国的丞相,因为他的修为不够。果然,回成都后不久,诸葛亮的遗嘱公布了——接替他做丞相的是蒋琬,而不是杨仪。
“家人卦”提醒杨仪应该反身内修,从杨仪之前和之后的所作所为来看,他的确很需要反身内修。如果杨仪安心接受这个结果,躬身自省,那么他自己的命运和蜀国的命运可能都会被改写。
但事实上,以杨仪猖狭的个性,他根本不可能接受诸葛亮亲自安排的继承人蒋琬。当杨仪知道诸葛亮只是安排自己负责撤军、却安排了蒋琬做丞相时,愤怒到了极点。蒋琬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请和杨仪私交较好的费祎前往安慰。想不到杨仪见到费袆,感触更多,甚至口出恶言:“当时丞相去世时,我如果举军投降曹魏,反而将会得到大功劳,绝不会像现在一般的落寞,真是让人悔恨呀!”费祎一听,大惊,不敢隐瞒,立刻向朝廷密告。蒋琬考虑到杨仪的功劳,免其死罪,仅废为庶人,流放汉嘉郡。一向高傲的杨仪哪里忍得下这口气,他不仅不接受这个处罚,反认为自己遭受了奇耻大辱,公然语意强硬地上书指责朝廷不公平。蒋琬不得己,只好让人逮捕了杨仪。没过多久,杨仪决心以死明志,在狱中自杀而死——由此可以看出他对诸葛亮的怨恨。
厚黑名家司马懿
字:仲达
性别:男
出生日期:179年
职务:太傅
主要成就:魏国三朝托孤重臣
死亡日期:251年
1。 受诸葛亮巾帼之辱
《三国演义》比较精彩的故事,是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智斗勇斗耐力。这些故事看起来主角是诸葛亮,一直在打胜仗,但却始终无功而返,最后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司马懿似乎一直在吃败仗,但屡败屡战,笑到了最后。
诸葛亮三出祁山与司马懿交战时,司马懿坚持守寨不出,持续了半个月,眼看着粮草不足,诸葛亮便佯装拔寨退兵,引诱魏军上当。第一次蜀军退出三十里下寨,张郃等将领提出追赶上去,司马懿说:“孔明必有大谋也,不可轻动。”十天以后,诸葛亮见魏兵按兵不动,又退出三十里下寨。司马懿亲自到前线察看,然后断定:“此乃孔明之计也。”又过了十天,诸葛亮第三次退了三十里下寨。张郃沉不住气了,坚持率兵追击,结果正中诸葛亮的圈套,魏兵大败。退兵后,终于没人再自作主张,司马懿也再次重申:“今后切不许妄动!再有不遵,决正军法!”
234年春,诸葛亮发动了第五次北伐,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北伐。此次北伐,诸葛亮用了三年时间做准备,他设计了流马来运输粮草,并且和孙权约好同时伐魏。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从斜谷出兵,于五丈原与司马懿在渭水相对峙。为了进行长期作战,诸葛亮决定分兵屯田,使屯田兵与渭水沿岸居民杂居,一起农耕。
而司马懿在平定汉中东三郡之后就知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采取坚壁拒守的对策,采取了拖延战术消耗诸葛亮的战斗力——对手千里奔袭、远道而来,如果不能速战速决,辎重粮草便成了大问题,没有吃的了,还打什么仗?
司马懿和诸葛亮两军对峙一百多天,期间,诸葛亮几次挑战,司马懿都不动声色。后来,似乎无计可施的诸葛亮竟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头巾之类妇人穿戴的服饰,还写信说司马懿“甘分窟守土巢而畏刀避箭”,试图激怒他。司马懿收到“礼物”,佯装大怒,上书魏明帝请求交战。
魏明帝于是配合司马懿演了一出双簧,派卫尉辛毗手持使节担任军师来制约司马懿。其实,辛毗来前线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制约司马懿,而是表演给官兵们看的。那之后,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于是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
姜维没有看穿对方的把戏,还遗憾地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持使节到了,敌人肯定不会出战了。”诸葛亮却深知其中奥妙,说:“司马懿本来就没有出战的意思,所以坚持请求出战,是为了激励士气。将军在部队中,皇帝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如果他真能够战胜我,何必要不远千里去请示呢?”
僵持到这年八月,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年五十四岁。司马懿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江左夷吾”王导
字:茂弘
性别:男
出生日期:276年
职务:宰辅
主要成就:拥立元帝建立东晋
死亡日期:339年
1。 遵养时贼
王导和晋元帝司马睿的关系一向很好,他的堂兄王敦拥兵自重,族人中做高官的人也很多。晋元帝登帝位以后,想削弱王氏势力,便暗中作军事布置,名义上北讨石勒,实际上对付王敦,王导因此也被疏远。322年(永昌元年)王敦自武昌举兵,攻入建康。王导认为佞臣扰乱朝纲,同意王敦来“清君侧”。但王敦还想进一步篡夺政权,王导则表示坚决反对,王敦只好退回武昌。太宁元年(323年),晋元帝病死,晋明帝司马绍继位,王导辅政,王敦以为有机可乘,又加紧图谋篡夺,王导依然坚决反击。适逢王敦病重,王导借机为王敦发丧,让不明真相的将士们以为王敦真的死了,大大鼓舞了士气。后来,王敦因谋反而死,王导因保卫帝室有功,官升太保。
331年(咸和六年),江州刺史温峤去世,王导安排刘胤继任,陶侃、郗鉴都不同意,但王导固执己见。其他臣僚看出了危机,对王导的儿子王悦说:“现如今大难刚过,纪纲弛顿,从江陵至建康三千多里,流民数以万计。江州这个地方,是国家南面的屏障,要害之地,刘胤这种本性奢侈的人去那里坐镇,要是没有外患就必然有内患。”王悦帮父亲开脱说:“这是温峤的意思。”
刘胤到了江州刺史任上,果然像陶侃、郗鉴及各位臣僚预料的那样,一天比一天骄奢淫逸,忙着敛财、喝酒,一点儿没把心思放在政事上。
后将军郭默原想到边疆,却接到皇上的诏令去掌管宫廷宿卫,心里不大愿意,去找刘胤帮忙,被拒绝了。郭默无奈,只得应诏赴任,临走,请求刘胤资助一二。刘胤爱财如命,不借给他。郭默没有路费寸步难行,只好逗留在刘胤处。刘胤的部下看不起郭默,常常光着身子在郭默面前走来走去,郭默对他们恨之入骨。有一次,刘胤派人拿了些酒肉来犒饷郭默,郭默当着来人的面把肉全扔进了水里。
当时,有司奏报说:“朝廷刚刚经过战乱,国库空虚,百官连俸禄都接济不上,只有靠江州漕运资助。刘胤乘机假公济私,大发国难财,应该把他免掉。”王导将有司的奏表给刘胤看,可刘胤不但不反省、承认错误,还上表辩解。借着这事儿,郭默率领手下士兵包围了刺史府。刘胤的部下想要抵抗,郭默呵斥他们道:“我受诏讨伐刘胤,敢反抗的话,灭你们三族!”然后,郭默带人径直闯进刘胤卧室,从床上把刘胤拖出去斩首,刘胤部下那些曾经欺负过郭默的人都没能幸免。之后,郭默抢了刘胤的女人和金银珠宝,把刘胤的首级送到了都城建康。
王导看到刘胤的首级,一不做二不休,打算直接任命郭默为江州刺史。荆州刺史、太尉陶侃听说之后,料定其中有诈,一边派使臣上表郭默的罪状,一边写信给王导说:“郭默这个人杀了江州刺史,你就任命他为江州刺史,他要是杀了宰相,难道你还要任命他当宰相吗?”
王导回信说:“郭默占据了建康上游的有利地形,有钱又有船,所以我不过是一时隐忍,等待时机罢了。”
在信里,王导用了“遵时养晦”一词,这个词出自《诗经·周颂·酌》,原文是“于铄王师,遵养时晦。”颂扬周武王顺应时势,退守待时。陶侃看了王导回信,忍俊不禁,大笑着说:“说什么遵养时晦?不过就是遵养时贼嘛!”随即起兵抵江州,将郭默等斩首。
唐太宗的“良知良能”(1)
姓名:李世民
性别:男
出生日期:599年
职务:唐朝皇帝
主要成就:创贞观之治
死亡日期:649年
1。 晋阳起兵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据《旧唐书》记载,在他四岁那年,有一自称精通相术的书生拜见李渊时说:“你是一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