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话,京甫老弟,你我二人不是讲客气的时候,快点把战事经过细细讲来。”
杨镐这时方敢从地上爬起,低着头虚坐客位一角,邢玠也坐了,叹口气道:“此次出兵咱们酝酿已久,集中了两国大量人力物力,希望着一战成功,可谁想传来的却是败战的消息。昨天朝鲜国王请我去王宫,商量迁都平壤的事,吓得不行,我好说歹说才劝住了他。你想想啊,要是咱们打了胜仗,哪会有这样尴尬的事发生呢!别说是朝鲜王室,就是他国文武百官和民众也都人心惶惶了,都说连天兵都打了败仗,这王京早晚也得落入倭贼手里!”
杨镐红着脸喏喏道:“老师不知,此番征战蔚山实在艰苦异常,倭贼在山上修了石城,我军没带攻城大炮,全凭人海战术冲击,兼之天雨泥泞,死伤累累亦不能成功,经过十几天的围城战,锐气尽失,后来四面倭兵云集,撤兵也是不得已的事情啊!”
邢玠愕然道:“俗话说得好,兵贵神速,我军奔袭蔚山,倚仗的是兵力优势和出其不意的行动,你们怎么可以被倭贼用一座城池就拖住了呢?苦战十几天,最后坐等群倭生力来援,这岂不是以己之短拼敌之长吗?一点临敌的机智都没有,你倒罢了,那麻提督也不懂么?”
杨镐听了连连点头道:“院台大人教训的是,学生愚钝之极,总觉得再加一把劲儿就能把倭城攻克,麻将军也是这般想;谁知每次都是差了一点点,实在是不甘心,周而复始,陷入攻坚的怪圈里,等到后来蓦然醒悟,可惜却是迟了。”
邢玠道:“事已至此,那你说该当如何?”杨镐忙道:“这个打仗么,胜败都是常事,况且此番征战蔚山,虽然没有完胜,可也给了倭贼以相当大的杀伤,最后能全师而退,应该说还是不错的。”
邢玠微微冷笑道:“京甫老弟,这话你对别人说倒也罢了,须瞒不过我去,败就是败了,所谓全师而退,怕也不是实情吧?老夫这两天不出王京,就已经闻听街谈巷议,说我军与倭贼交战大败,卢继忠部3000人断后,死得一个不留!最后全军崩溃,竟被倭贼追杀出30里去,可有此事么?”
杨镐背上全是冷汗,知道这位邢大人堪称权力场上的老将,是极精明强干的人,凭自己的能耐,只有以实相告,全力求他,而不能存心欺哄。想到这里一咬牙,从坐位上又滑落下来,扑通跪倒,口中直道:“老师救我!”
邢玠见状心中亦不忍,又寻思这杨镐在朝中多有知交好友,首辅赵志皋更是其当年会考时的大座师,细论起来,算是正宗的师生情分,这个人情实在卖得;且自己总督东征事务,败绩上报,同样是脸上无光,既然杨镐如今诚心求自己放手,不若顺水推舟好了,到了朝堂之上,自有旁人给他说话,好赖都不关我事。想到这里暗自点了点头,语气和缓了,对杨镐道:“京甫,若论官面上,兵败蔚山,你的干系实在是脱不了,我身为总督,本该如实上报详情;不过呢,终不成让老弟你逃出战场,又上刑堂。论交情,这种事本院实在是做不来的。不如这样,你先和麻将军商量一下,写个折子给我,将战事经过写得圆通一些,我再给你们好好参详计划,争取大事化小,不要让圣上看了本章动怒,然后你等再找机会将功补过好了。”
“多谢老师指点一条生路,老师大恩大德,学生永不敢忘也!”杨镐半是激动半是惭愧,口中说着感恩不尽的话,又要跪倒。邢玠知他素来是心高气傲的体性儿,今日在自己面前屡次自屈,言行恭谨,也很有些喜欢了,便上前搀扶起他,好言宽慰,最后又道:“我这里没有任何问题,只是等奏章到了朝廷,如何周旋,那就得看老弟你自己的本事了。”
“这个当然不劳老师挂怀,学生自有门路。”
杨镐辞了邢玠,走出总督衙门,又急着去和麻贵商议奏折写法。二人商量了半天,决定先让各营按军籍呈报伤亡人数,然后再从这上面找口子。
吩咐下去,不多时有幕僚将战损名册汇总交上来,上面清清楚楚写着:明军此役战死、失踪共计7000人,伤5000多人,朝鲜军阵亡4000人,伤3000人,两军死伤人数加在一起近2万人。
杨镐看罢面色一沉,向那幕僚怒道:“咱们虽然吃了败仗,可哪里会死伤这么多人?亏你还是做了十几年的随军赞画,连个数字都搞不明白,这样做事,又怎么能够长进呢!”那幕僚吃他披头盖脸一顿训,惊惧之余,倒也心领神会,当下连声道:“卑职有罪,这定是各营没有统计清楚,胡乱报上来的,卑职没有细察就呈报给二位大人,真是该死之至啊,还望……”
“不要多说了,既然知道下面呈报有误,还不速去改来?”杨镐把手一挥,那幕僚抱头鼠窜而去,一盏热茶的功夫,又回转来,小心翼翼地递上一份新折子,杨镐接过来细瞧,竟成了明军死百余人,伤数十人;朝鲜军伤亡千人,二者共计死伤一千二三百人。
杨镐看过以后,含笑把折子递给麻贵,麻贵扫了几眼,抬起头来为难地说道:“这也太夸张了吧?”杨镐不以为然地摆摆手:“我看很好么,这是各营上报的损失数字,又不是咱们信口编造的,你看,这都签着押呢,真要有什么事,也算不到你我头上。”说着又向那幕僚装腔作势地问道:“这份表折可做得真切么?莫要因为你的一时疏忽,让上面怪罪下来,倒要本部院和麻大人跟着受累。”
那幕僚苦着脸,咬牙应道:“这上面就是蔚山战事我军总共死伤的人数,千真万确,一点错不了,请大人放心好了。”
杨镐嘉许地点了点头:“如此甚好,你办事得力,待会儿本部院自有重赏,先下去吧,记着千万不可多嘴乱说。”
“遵命!”
看着那名幕僚退出厅外,杨镐拍手笑道:“好了,这下子总算难关暂渡,有了事实在此,文笔方面那更不成问题,自有我来拟写便是。”
杨镐是进士出身,写文章原是他的真实本领,当即一通吹嘘,其中某营某将如何杀敌,某营某兵如何用力,斩杀多少倭寇,夺得多少军械,都说得活灵活现,生动至极,最后写道联军给日军以重大杀伤后从容撤退云云。写罢交给麻贵过目,麻贵暗暗叫苦,却不得不伸出大拇指,违心地赞了句:“杨大人这文笔真好,比俺强多了。”杨镐得意非常,别了麻贵又往总督府来请邢玠过目,然后派信使送往北京城,同时又派了快马,日夜兼程跨过鸭绿江,带着自己的私信入京疏通关节。
明朝万历年间党争不断,朝臣往往拉帮结伙,做为缓急时的倚仗。像首辅赵志皋、东阁大学士沈一贯等人向来与杨镐交好,而杨镐的背后又有一批混迹官场的同学、同乡们的支持,所以为了争取这股力量,二人接到他的书信后极力为其奔走,在万历皇帝面前夸奖杨镐武文双全,在海外立下了赫赫战功。
万历帝朱翊钧不明真相,以为明军这一仗打得还算出色,于是又颁赐了好多金银给杨镐,并让兵部奖赏此役中所谓立功兵将。
就在这件事似乎要平息的时候,杨镐的父亲去世了。按照当时的规矩,凡是大臣家中父母去世,这位大臣就要暂时停职,回原籍守制,以符合“四书”中所说的父母三年之丧这一原则。
但是当时杨镐远在千里之外的朝鲜,万历帝也认为东征平倭离不开这位“帅才”,于是下诏“夺情视事”(由皇帝指令“夺情”,让有公务在身或地位重要的官员不必按常规停职守制)。
这一下可不得了,明代士大夫最重维护封建礼教,上来劲儿不顾性命的书呆子比比皆是。况且这个享受“夺情视事”尊荣的人还是个败军之将呢,于是立刻有人上书表示反对,认为皇帝的做法不妥,违反了伦理之道!
万历帝前一阵子因为“国本”之争时自己立场不明确 (注:国本之争,即太子继承人之争),使得大臣们议论纷纷,双方关系很有些僵,所以对这次看似犯上的举动并不想立刻发作,打算着以理服人,给大伙留个好印象,所以耐心地解释,说明自己对杨镐夺情视事,是因为朝鲜战事正在进行之中,少不了这位有功之臣。
如果说当初有首辅和阁老重臣们维护杨镐,使得其他人对追究蔚山败战之事还有些顾忌的话,那么在涉及到有关封建礼教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就有很多人无法再忍受下去了,而要让皇帝收回成命,就必然地要牵扯到杨镐在朝鲜战争中的功过表现。
蔚山役后,杨镐谎报军情、竭力隐瞒战败的事实,最终还是被同僚揭发出来,万历帝一怒之下,革其职责令回家听勘,以天津巡抚万世德代之。
赞画主事丁应泰见弹劾奏效,又发扬连续作战精神,接连弹劾了麻贵、李如梅、高策等东征将领四五人,罪名是撤退过程中军纪不严、纵兵劫掠朝鲜平民的财物和子女。
朱翊钧是从小听着李成梁塞外杀敌的传奇故事长大的,内心深处对李家父子极有好感,甚至达到了一种迷信的程度,所以看到这份奏折很不以为然,只是命麻贵等人戴罪立功,至于李如梅,更是因祸得福,竟从御倭副总兵升至总兵,邢玠仍任总督之职。
当时的中国,是东方乃至世界上超级大国之一,哪能容忍日本这样的弹丸岛国向其挑衅呢,于是在圣旨宣读以后,神宗皇帝大发龙威,又下诏谕示兵部:倭人藐视天朝不遵教化,屡犯我上国蕃邦,实在是可恨至极,当严惩不贷。今后凡东征战事,要兵给兵,要钱给钱,不把倭贼赶下海去,誓不还休。
正文 第四十章 重整旗鼓
此时已经是万历二十六年的六月(公元1598年),邢玠接到飞骑传诏后不敢怠慢,立刻召集诸将传达圣意,明军除了首批入朝参战的军队,后续部队在五六月份间也陆续到位,分别是:
陈璘统率的广东水师5000人,津辽水师3000人,战船270艘,对外号称500艘,邓子龙率领的江浙步兵5000人,刘綎率领的川军2万余人,李如梅率领的辽东铁骑2万人,朝鲜方面也拼尽全力集结起了2。2万人的军队,其中包括名将李舜臣率领的水军7000人,战船200余艘,总计兵力11万人左右。
(据《天津城志》记载万历朝鲜战争期间,经天津道输送给东征军的武器有:押阵重炮1670门,小口径火器1万杆,小信炮333个,弩弓12000张,毡牌、竹牌各333面,弩箭60万枝。其他明火药、毒火药、铅弹、铁蒺藜多的达到数十万斤,少的也要几万斤。)
这样,明军和朝鲜联军在蔚山战败后不久,就迅速恢复了反击实力。而这种恢复能力,是当时的日军无法想像、也是根本做不到的,仅从这一点上就不难看出丰臣秀吉发动的侵朝战争,注定要遭到失败的结局。
在日本方面,丰臣秀吉接到蔚山大捷的消息后激动不已,当即向死里逃生的加藤清正和浅野父子颁发了奖状和赏金,很是鼓励了一番,对于小早川秀秋所率援军发挥的作用,也深为满意。
可是有关战争的进程发展,这时在日军内部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以小早川秀秋为主,主张放弃沿海各个据点,乘胜追击,集中兵力与联军决战;另一派以宇喜多秀家为主,认为以明军为主的联军损失只是冰山一角,蔚山胜利实属侥幸,应当见好即收,风风光光地撤兵回国,两人意见不统一,于是都写了报告送回国内。
丰臣秀吉看完小早川秀秋的来信喜上眉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