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情怀巴黎-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军队所奏的乐曲都是奥芬巴赫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中的曲调。奥芬巴赫的凯旋曲后来飘得更远,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奥芬巴赫跨越大西洋,到美国做一系列的音乐会演出,歌剧《地域中的奥菲欧》参加了美国独立的百年庆典,使奥芬巴赫名扬世界。 
奥芬巴赫在巴黎只搬过几次家,并且都住得很近。他的住所经常是巴黎艺术家们聚会的场所。奥芬巴赫每礼拜五都在家里举办沙龙,在他的客人当中有音乐家比才、德里波、道黑,有摄影师纳达尔,画家雷诺阿、德加等等。奥芬巴赫的人缘极好,交际能力也很强,他同时还是一位少有的、作品极其丰富的歌剧作曲家。他身边经常是一边和剧院经理或是负责人谈演出的事宜,一边在同身旁的演员或词作者谈论剧本,回到家还要同朋友们一起探讨艺术和创作。艺术家阿列维曾这样写他的生活:“奥芬巴赫在他书房的一个小桌上写音乐,写、写、写、如此快的速度,有时因为寻找合适的和弦,他用左手谈和弦,有手还在写。他的孩子还在他的身边来来回回,跳着、笑着、唱着、玩着,接着他的合作者也来了,奥芬巴赫一边和孩子们嬉戏,一边和来人打招呼,他的笔一边还在那纸上不停的写、写、写……”。奥芬巴赫作为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就是这样在讨论、交际,废寝忘食中日积月累,一点一滴完成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他的百多部作品和有关他的雕塑、漫画和摄影等作品,都能显示出奥芬巴赫在艺术上的勤奋和生活中的挚交情谊。 
奥芬巴赫在巴黎的最后住所,紧靠在举世闻名的巴黎歌剧院的旁边,如果不是有备而来,我也许找半天都寻不着门径。现在奥芬巴赫的故居周围已是许多繁华名店的铺面所在,除去门旁悬挂的标识和还算古旧的大门以外,几乎已经看不出任何的与音乐家相关的迹象了。奥芬巴赫在这栋住所里完成了他最后的伟大的歌剧作品《霍夫曼的故事》。此剧1881年2月10日在巴黎喜歌剧院的首演,奥芬巴赫已于四个月前去世,他没能看到《霍夫曼的故事》在巴黎歌剧院的首演。 
法国有句民间谚语,译成中文叫作“人生大舞台,舞台小人生”。奥芬巴赫就是在巴黎将近一个区大小的范围内,把巴黎人的喜怒哀乐浓缩于戏剧的舞台,又将人们生命中的深层含义用艺术化的语言展现给了世界。 
巴黎圣米歇尔广场,这里别有一番浪漫情调 
巴黎风月—拉丁区的音乐才子夏尔·古诺 
题记:古诺有着正规深厚的艺术学养和出色才华,从翔实的史料,也可以看到他的另一面:性格多变、阴奉阳违。 
塞纳河象一条玉带,穿过巴黎划出一道优美的曲线,塞纳河的北面被称为右岸,南边被称为左岸。人们常把右岸比作权力、金钱、时尚的象征,把左岸喻为文化、历史和青春的代表。 
穿过西岱岛上巴黎圣母院广场前的小桥,就是古老而又年轻的巴黎拉丁区。巴黎“拉丁区”一词,已经沿用了将近八百年。原来拉丁语一直是学者教授们的用语,自1215年巴黎索邦大学建立以后,巴黎人就将圣米歇尔林荫大道一带叫做拉丁区。拉丁区有法国最古老的巴黎索邦大学(巴黎四大)、圣·塞维莱教堂,巴黎第一大学,第二大学、第三大学、第五大学、第六大学,法国法兰西学院,和安葬“法兰西解放时代伟人”的先贤祠,还有以众多文化名人雕塑而著称的卢森堡公园。拉丁区内有无数的书店、咖啡馆和酒馆,巴黎的拉丁区囊括了法兰西文化的精髓部分。 
在拉丁区的北面,坐落有名播世界的圣米歇尔广场,国内一些介绍巴黎情调的书刊把它说成是巴黎人特设的接吻的地方,其实不很准确。圣米歇广场坐落于塞纳河畔,东临巴黎圣母院,西靠巴黎古老的圣日耳曼街区,北面是巴黎的商业区和市政府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身后南面是巴黎一大、二大、三大、四大和五大及绿树葱荫的卢森堡公园。圣米歇尔广场四通八达,年轻的学生、约会的情人,旅居的艺术家和来巴黎观光的游客一般大都以圣米歇尔广场为邀朋会友的聚点。法国人见面告别本就有接吻的习惯,约会的情人不论相见还是分别都情意绵绵,吻而不别;艺术家酒后的飞吻,游客们离别时的亲吻,使本来不大的圣米歇尔广场缠绵萦索;再加之圣米歇尔喷泉薄雾的笼罩,倒是别有一番浪漫的情调。 
音乐家古诺就出生在巴黎的拉丁区。古诺深厚的钢琴造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完全受益于他的母亲,他的父亲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在古诺五岁时不幸去世。古诺就读的圣·路易中学,至今还是“法国最优秀的中学”之一,古诺所受的良好正规教育,在当时的艺术家中可算麟角凤觜。 
古诺出生地的旧址是一个叫做圣·安德烈的小广场,小广场离圣·米歇尔广场只有几十米远,广场周围是咖啡馆和卖旅游纪念品的小店。古诺出生的房屋已被拆除,政府在原来的房址旁竖有一块记载“巴黎历史”的标牌,上面写着歌剧《浮士德》的作者古诺出生于此和有关他的成就。我独自站在圣·安德烈广场,广场上几个四五岁的小朋友来回嬉闹,古诺像他们这个年龄,也肯定是欢快嬉戏于此的。我顺着广场右侧的小巷往里走,里面有一条奥古斯坦街,古诺和他的母亲后来搬到了这里,小广场和奥古斯坦街的中间,有一个巴黎很有特色的电影院,叫做圣·安德烈德萨尔影院。不久前中国电影展在此举办,我观看了电影《诺玛的十七岁》,电影中中国云南哈尼梯田的旖旎风光与室外古老的拉丁区的浓郁的文化氛围相结合,一时教人不知身居何处,心在何方。 
夏尔·古诺18岁的时候,以很好的成绩考入了巴黎音乐学院,阿列维教他对位,瑟尔赫教他作曲,季美耳曼教他钢琴,拉丁区的音乐才子夏尔·古诺可谓众星照耀,前途光明。古诺21岁时又搬回了他出生的那一条小巷的尽头,如今有3棵大树掩映着古老的公寓楼里。就在同一年,古诺获得了罗马大奖,他远赴意大利留学,三年后回到巴黎。 
古诺先在巴黎美术学院旁边的米松教堂担任管风琴师,古诺虽然对音乐的热情要比对教堂的其他事物着迷得多,但是为了生活,他还是在此呆了五年。1847年10月,古诺被教堂安排去巴黎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圣·苏尔皮斯教堂学习神学,这可以说是古诺人生道路的分水岭。如果古诺按照这条路走下去的话,他不久就会成为一名专业神职人员,但古诺并不甘休。这不禁让我们想起相比古诺稍后,有过同样经历的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罗丹23岁时由于姐姐的夭折和人事的纷争,对世俗抱有厌倦情绪,他跑到巴黎郊外的一家教堂出家去作修士,亏得埃玛德神父独具慧眼,看出罗丹不凡的艺术才华,通情达理的神父在修道院里为他安排了一间画室,让他不至于荒废学业。后来,丹在神父的劝说下回到社会,开创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道路。我们的主人公古诺在教堂供职时并没有遇到像埃玛德那样开明神父的帮助,倒是他自己意识到了在教堂的作不是他的发展方向,不久以后,古诺辞别教堂,返回了乐坛。 
古诺此一阶段的生活和学习期间,有两个人我们必须要提一下:一个是法国音乐家、教育家鲍丽娜夫人,她是一位出生于富贵之家的女士,早年曾随李斯特和肖邦学过钢琴。她力劝古诺写一部歌剧,提醒古诺“是法国音乐王朝中的一员”,应该并有责任为法国音乐做出贡献,古诺在他的鼓励下写出了歌剧处女作《萨福》,即此逐步进入法国音乐界的主流社会。另一位就是法国伟大的作曲家柏辽兹,柏辽兹在古诺的音乐创作上给予无私的帮助,还以其无可比拟的威望提携扶掖年轻的古诺,使古诺在法国音乐界奠定地位。另外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古诺从罗马刚回到巴黎时,他开始先搬到了巴黎的七区的瓦诺,和妈妈一起居住,就在这条街的38号,年轻的卡尔·马克思不久之后住了下来。古诺与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应该没有什么交往,二位为邻住了将近两年时间,马克思年青时的身影曾穿行于巴黎的拉丁区,不知道国内研究马克思哲学的专家们是否深入探讨过巴黎古老的拉丁区对马克思思想的熏陶和影响?马克思伟大的巨著《资本论》影响了世界,也影响了有亘古五千年 
传统文化的中华古老文明。在拉丁区文化受过滋润的除了马克思以外,还有法国大文豪雨果、米舍莱等人。福楼拜的故居就在圣米歇尔广场一侧面向塞纳河的一栋老房子里,萨特和西蒙娜波伏娃曾就读于巴黎索邦大学,这些杰出伟人的身影都曾徜徉在巴黎清风渺渺的拉丁区。   
巴黎风月(2)   
古诺作为拉丁区的音乐才子,他的成功像我们开头所说,得益于自幼良好的音乐教育和正规深厚的学养,他深厚的学养和出色的才华也曾影响了法国后辈音乐家。法国作曲家福列就曾说“古诺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法国太多的音乐家都意识不到他们从古诺的音乐里所受益的东西,我对古诺音乐的认识,是从一点一滴的学习中逐步理解的,我对古诺始终充满了敬意”。我们可以看到,古诺虽然不是音乐天才,不像他的学生比才、圣桑那样从小就是音乐神童。但他倚靠博采众长的个性和丰厚的文化修养屹立于欧洲音乐之林。古诺21岁时获得罗马大奖,在意大利留学期间,古诺主功宗教音乐,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一些弥撒曲和安魂曲。古诺后来前往德国,认真研究舒曼的作品。他对韦伯、莫扎特崇敬之至,帕里斯特里纳的音乐对他也有深大的影响。古诺多次去过维也纳和柏林,接触到欧洲各国音乐家的优秀作品和著名人物。在莱比锡,门德尔松热情接待了他,并亲自为他演奏和讲解巴赫的管风琴作品,这对古诺日后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诺成名较晚,他的歌剧处女作《萨福》于1851年在巴黎首演时,他已经33岁,33岁的年龄对于一个将要成名的作曲家来说,这已经是晚之又晚了。古诺的成名作《浮士德》,在巴黎首演他已41岁,巴黎喜歌剧院首演他的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时,古诺已经49岁。我们古诺的音乐,有时会感到更多的是意蕴沉厚,深邃幽远,这与他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厚积薄发的个人性格有关。 
古诺的音乐风格正如他的个性,乐曲中充满了矛盾和多变。他的音乐有时像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在吟唱圣咏,有时又像一位走在森林中的神迷的旅者,有时是法国的浪漫情调,有时又是意大利的闲游散风。现代人在研究法国十九世纪的音乐风貌时,常常以古诺的音乐入手。因为他的音乐里无疑蕴藏着那一时期所有音乐风格的精华,古诺的歌剧虽然不像瓦格纳那样波澜壮阔、气势宏伟,也缺少威尔第热情充沛的活力,但他的音乐有一点无人企及,那就是最赋抒情之美。 
古诺一生最大的痛苦就是精神上的顽嫉。古诺是法国著名神经科医生爱米丽·伯朗士先生诊所的常客,比他还要常来的还有一位—就是莫泊桑,著名小说《羊脂球》的作者。古诺的性格像巴黎的天气一样喜怒无常,一会儿艳阳高照,白云朵朵,一会儿又乌云袭来,遮阳避日。在普法战争期间,古诺没有像比才、圣桑那样去参加法国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