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谋说天下系列-第1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此,赵普忽然笑着说:“陛下对符彦卿不薄,这一点众臣都看到了,符彦卿自己也非常清楚,不过有恩情就能保证忠心,臣却不敢苟同。请问陛下:当年世宗对您的恩情就浅吗?”

这句话好似一把重锤敲在了赵匡胤的胸口,当年的世宗柴荣对于赵匡胤的信任,也是非同一般。在朝堂之上,不仅让他执掌禁军大权,不管大小事务都要与他商议,在晏驾时还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他。似这般的信任不是一般的大臣可以获得的,而赵匡胤却依然可以举旗反叛,从后周孤儿寡母的手中夺走皇位。现在自己对于符彦卿虽然也信任,但赵普一语中的的反问,赵匡胤才恍然明白了“恩情不一定会换来忠诚”的道理。

从这个问题出发,赵匡胤对于国家管理的认识又一次获得了提升,在削夺了大批武将的兵权之后,他逐渐将目光投向节度使。驻扎在各地的节度使作为一方重镇的最高领导人,手中所掌握的不仅是当地的军队,还有财政等大权,富庶之地的节度使因其军权、财权而产生不小的影响力。这些人都不容小觑,虽然五代后期节度使的实力都不如中央政权,但长期发展下去他们也会一天天壮大起来。朝廷的寡弱是一个政权所存在的最大危机,它会带来灭顶之灾,所以在强大中央的同时,也要及时扑灭地方的火星。

思虑至此,赵匡胤对赵普说:“符彦卿既然已经大权在握,那么禁军就不再考虑他了。不过在各地的节度使手中也握有重权,为了确保他们的力量不会强于朝廷,我看削夺其权的时候也到了。”

赵普说:“臣曾经提出过三大策略作为保证天下太平的途径,其一便是削夺兵权,因历来兵权在手是武将篡权的根本原因。只要他们手中没有重兵,就会安分守己了。”

赵匡胤说:“兵权、钱谷,是国家发展所必需,但也是引起不安定的根本原因,从现在开始应该让朝廷来控制这些,就像建立禁军的时候从各地抽调出最优秀的将士一样。各地的财政、军事大权也都要抽调出来,只有君权扩大,才能削夺节度使的权力,才能让大宋更加安定。”

在这一想法的指导下,赵匡胤于开宝二年十月,即公元969年又一次摆下酒筵,邀请了节度使武行德、郭从义、王彦超等五人,到皇宫后苑赏花赴宴。

筵席之上,赵匡胤对众臣说:“自从大宋建立以来,各地的安危都是交给你们各位来负责的。现在保持了这么久的和平,都是诸位的功劳,百姓几十年来多受战火熏染,现在能够过几天好日子,诸位功不可没。”

王彦超等忙举杯道:“陛下勤政爱民,是万民的福祉。大宋四海升平,都是仰仗陛下。”

赵匡胤故作凝重地问:“如今虽然太平,但是我总不能忘记前些年的战乱,为何从唐末以来帝位几易,总是战火不断呢?我想听听各位的看法。”

王彦超说:“依臣看来,唐末以来的每一位皇帝都是贪图富贵之徒,他们只为了自己的荣华便置天下于不顾,也都忘记了君臣纲常,才会做出反叛之事。”

赵匡胤又问其他人:“今日君臣尽欢,诸位有何高见,尽管说出来。”

郭从义说:“唐末以来五十余载,皇帝几易其姓,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除了王彦超所说的贪图富贵之外,便是均出身军伍,手中握有兵权。”

武行德、王彦超忙附和说:“正是!乱世之中有兵权,才是立命之本啊。”

赵匡胤说:“这些武夫一个个都夺了天下,但做了皇帝之后不仅不能让天下人安宁,更不能让曾经追随自己的部属们有好日子过,这些都是他们不足为人钦佩的原因。”

众臣忙乘机道:“自四海归于陛下,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无忧,大家都感念不已。”

赵匡胤却摇摇头说:“现在四海归服,你们这些曾经追随我的人却还没有享到什么福,依然在各方镇守吃苦,这些可真不是我想看到的,我也不愿意让你们这么辛劳啊!”

大家一听这话,纷纷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赵匡胤说:“我对待功臣,向来都是非常优待,所有追随过我的人,我绝不会让他们再吃苦受累。你们如果想要有什么请求,我一定会照准,让大家都能安享天伦。”

已经有先例在前,王彦超、郭从义等人已经明白了赵匡胤意之所指,一个个开始诉说艰辛,并以年事已高等原因,请求皇帝恩准他们可以隐退,颐养天年。赵匡胤对此也顺势而为,不久之后,五人皆被罢任,授以虚衔。而向拱、袁彦等其他一些并未赴宴的节度使也深明皇帝的意图,纷纷主动交出了兵权。

此次顺利剥夺藩镇的军权,进一步实施了赵匡胤对于武将的压制策略,也正是这一策略的不断推行,五代以来藩镇雄厚、中央寡弱的局面被慢慢改变。原来那种武人跋扈而文人无权的状况逐渐颠倒过来了,之前非常重要的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等军队职位已经不再设立,而是直接听命于皇帝。地方权力的收紧让中央更加集权,朝廷对于各地的控制力度也逐渐开始增强。

削夺兵权的决定是赵匡胤通过吸取五代以来藩镇之乱的教训而形成的,这一举措有效地巩固了帝位,通过和平手段夺权再一次体现出赵匡胤非凡的政治才能,不仅善于御人,更善于谈判,让双方可以达成双赢的结果,保证安定。但过分削夺武将兵权、让文官担任武职的做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病,文人统军导致军事不振,积弱局面从此开始逐渐形成。自赵匡胤之后,武将纷纷以保身全名为大幸,因此宋代没出现几个名将。不过从长期来看,削夺兵权的一系列措施还是有效地保证了宋的稳定统治,结束了动荡的局面,依然有其积极意义。

3。 太祖心胸:宰相的椅子

在宋建立之初的几年中,赵匡胤的所为处处都以息事宁人为主,不愿意引起过多的纷争,对于旧臣也都以礼相待,对于功臣更是不吝赏赐,对百姓也以怜惜为主,因此获得了不少赞誉和支持,不管是朝堂还是民间,都认为他是一个英明之主。关于赵匡胤的品行更是美誉不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太祖不仅仁厚而且心胸宽阔,这从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来。

继承了后周的江山之后,为了安抚朝臣,避免发生更多的流血纷争事件,赵匡胤明智地采用了继续任用周朝老臣的办法,让大部分周朝官员留任原职,宰相范质也继续做着大宋的宰相,继续保有之前的待遇,获得了周臣的支持。其实对于大多数朝臣来说,为官也只是求富贵,真正忠于故主、不事二君的人还是少数。但几千年来的儒家思想教育,让文人们对于自己的名节分外珍视,所以这些旧臣中有一部分就因现实情形和道德情操而陷入两难:一方面迫于形势要接受赵匡胤成为新帝,辅佐大宋;但另一方面道德名节又要求他必须忠于故主。处于这种两难境地的人,在现实面前只能低头接受,将自己的所谓名节追求暂时地藏起来。

建立大宋之后,国内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安稳,赵匡胤设宴款待群臣,以体现君臣同乐的太平景象,众臣也都欣然前往赴宴。酒到酣处,忽然传来一阵喧哗。赵匡胤问身边的近侍:“何人在喧哗?”

近侍小心地说:“是翰林学士王著,他好像喝醉了,在席间大声嚷嚷。”

鉴于当前其乐融融的景象,赵匡胤并没有不高兴,只是笑着对赵普说:“王著还真是一个性情中人,既然不能喝就该少喝,何必喝醉呢?”

赵普却说:“酒醉之人,往往是心怀惆怅,王著喝醉了似乎说了一些大不敬的话。”

赵匡胤问:“他说什么了?”

近侍不敢回话,赵普只好回道:“王著是周世宗柴荣在位的时候通过恩科选拔出来的翰林学士,自恃有几分才气,向来在翰林院中心高气傲,这样的天子门生最是迂腐,所以心怀故主,说出了一些思念世宗的话。”

“哦?”赵匡胤似乎倒来了兴趣,“还真有此事?他到底说什么了?”

赵匡胤兴致勃勃地向酒席下张望,但朝臣们都已经吓得噤声,只有酒醉的王著已经趴在桌子上昏昏睡去,嘴里还在嘀咕着:“给我酒!给我满上!”

赵普说:“王著说,世宗的江山轻易就丢了,全是因为臣子们不能尽忠,现在大家饮酒作乐,口呼赵氏为天子,不知道世宗的在天之灵会不会觉得失望。”

这样一番大不敬的话,虽然是从一个酒醉之人的口中说出来,但罪责一样不小。宴中的众臣多有王著的同侪,曾一起侍奉世宗,现在他说出冒犯当朝天子的话,深恐连累自己,一个个都往后退。

赵匡胤微笑着听赵普说完,看了看众臣,说:“大家觉得王著所言有没有道理?”见众人不敢应声,赵匡胤兀自继续说:“依我看来,王著所言非常在理。你等本来都是周朝的旧臣,本应辅佐周天子,可是却让我钻了空子,将天下易姓为赵,这就是你们的失职。”

一番话让众人都摸不着头脑,纷纷跪倒在地上,嘴里喊着:“陛下恕罪!”

赵匡胤却说:“你等虽然失职,但正因此,才有我做皇帝。因此我却要感谢你们!王著虽然接受了我大宋的封诰,但是他心中依旧怀念故主,你们觉得他是否有罪呢?”

大臣中有人说:“既然是大宋的臣子,就该忠于大宋,王著酒后胡言,还请陛下不要怪罪!”

赵匡胤说:“对,王著现在是大宋的臣子,但他却念着前朝,这就是他的罪过。但是我却一点都不怪他,因为我希望大宋也有这样的臣子,能够忠于自己皇帝,即便是世易时移,也不改初衷。虽然他是念旧主,但王著的忠心可鉴,非常难得!我依旧很欣赏他!”

话音刚落,众臣便山呼万岁:“陛下英明,是臣等的福分!臣等一定效忠大宋,为陛下分忧!”

赵匡胤点点头,微笑着说:“命人将王著送回府中,好生休息醒酒。”

第二天,王著酒醒过来,听到别人说自己在御筵上的胡言乱语,惊出了一身冷汗。又听说赵匡胤并未怪罪自己,心里才一块石头落地。但一想到自己如此冒犯天威,他内心还是有些忐忑,便战战兢兢地进宫求见。

赵匡胤说:“酒后真言,我相信你心中是在怀念柴荣。不过现在既然已经无法回头,倒不如好好为大宋效力,我也一样不会亏待你!”

王著诚惶诚恐地磕头谢恩,退朝后将此事大肆宣扬,成为大宋皇帝心胸宽广的有力证据。

对于臣下的口不择言并不加责怪,是因为赵匡胤深知有这样的想法不止王著一人,而防民之口是最不明智的办法。对于王著这样的翰林学士而言,发一发牢骚不会造成任何影响,但自己如果惩处了他,则显得不够大度了。虽然对王著一事表示丝毫不介意,但不代表赵匡胤对于旧臣的一切都不在意。

宰相范质,因其郭威、柴荣辅佐有功,又加上年事已高,因此被特别赐予一把椅子,在朝堂之上可以像皇帝一样坐着议事,其他众臣都只能站着。宋建立之后,仍让范质做宰相,这个传统也依然被保留了下来。但赵匡胤却对这把椅子耿耿于怀。

范质手中所握有的宰相权力,是百官之首,不管大小事务都需要向他汇报,再由范质提交给赵匡胤做决定。身处这个位置多年,范质深谙各种政务,有一些事情他往往是处理好了,直接向赵匡胤做汇报,意为替皇帝分忧,不用为小事操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