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褂媚咎苛短荒苡妹骸�
卫希颜最初将韶州冶铁场作为冶铁技术革新的试炼场,就是因为韶州森林茂密,并且雨量丰富、气温高,植被恢复容易,加上人口相对较少,能够轻松获得大量低成本的木炭炼铁。但这只是权宜之计,炼铁最终还是得靠煤炭炼成的焦炭才是长久之计。
卫希颜只知道炼钢是用焦炭,但并不清楚煤炭怎么炼出焦炭,然而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知道这个发展方向,至于技术上的事自有工匠们去研索。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任何时候都不要小看了这些底层工匠的智慧,之所以没有创造出许多技术,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人去重视。一旦上面给出了“煤炼焦”的目标方向,给出了令人心动的奖赏条款,冶炼工匠们迸发出的创造热情比炼钢炉内的熊熊熔浆还要炽烈。
现在,少府监的冶铁场已经初步掌握了炼焦技术,大量的煤炭炼成了焦炭,然后用来冶铁炼钢,这对于冶炼出高品质、低成本的钢铁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冶铁炼钢技术上去了,受益的不仅仅刀剑等冷兵器,像火炮就能进一步改良,还有正在秘密研制的火枪……还有战舰,将有更坚韧的龙骨,没准不到十年就能造出铁甲船……”
卫希颜修长有力的手指抚摸着承影剑上的凤凰蚀纹刻,心情愉悦地道:“不仅仅是军工,更受益的是民用。譬如,农具会比以前更锋利、耐用,采用钢制承梁和轮毂的马车会更加坚固、跑得更快,房屋的梁柱可以用钢筋取代大木,加上用砖泥建屋的推广,就能进一步减少木材的砍伐……”
叶清鸿听了一会,凉凉说了句:“真看不出来,您竟然如此关心天下苍生。”
卫希颜嗔笑,“在你眼里,为师难道不是忧国忧民之人?”
叶清鸿回得直接:“不是。”
卫希颜随手拿起案前檀盒里的珠子掷过去,“不孝之徒。”
叶清鸿手一扬接住,半透明的浑圆珍珠稳稳当当的夹在苍白指间,散发出蒙蒙的美丽蓝光。唇角弯了弯,清冷声音道:“乱丢真珠的习惯可不好。”
卫希颜白她一眼,“拿过来。这种蓝珠可是很难得,丢一颗少一颗。”
她说的蓝珠是日本珍珠中的极品。
日本珍珠品质最高的是“琵琶珠”,特指日本最大的淡水湖琵琶湖中所产的珍珠。这种珍珠个头不大,但琵琶湖的水质清澈,所以珠色均匀,近乎于半透明,个头圆润,颜色淡青。
而琵琶珠中最高等级的叫做“走盘珠”,珍珠绚烂浑圆,在玉盘里会一个劲打转,令人叹为观止。走盘珠中最为罕见的就是“蓝珠”,颜色深灰透蓝,个头不一定浑圆,但浑圆的就更为罕见,是珍珠中的极品。
卫希颜搁在案头的镙钿檀盒里足足装了十二颗蓝珠,是上皇宫中送出的礼物,连同那柄御刀。
卫希颜的回礼是一座立式摆钟,钟面和指针全部是纯金制造,以沉香木雕刻成宫殿式的钟阁子,雕工精妙绝伦,上面嵌着四粒红宝石、四粒祖母绿、四粒蓝宝石,合了十二时辰之数。
鸟羽上皇的宫殿内有宋商海贸过来的摆钟,但精致华贵却远远比不上卫希颜回礼送的这座钟,更精妙的是每过半个时辰殿阁门就会自动打开,从里面转出来一个精漆小人,按时辰敲鼓点报时。宫中见者无不叹稀奇,鸟羽上皇很满意,认为天朝国师的回礼很有诚意。
卫希颜也很满意,名花流旗下的制钟坊造出这样华丽精巧的一座摆钟的成本价约摸值得五六颗蓝珠,换了十二颗蓝珠和一柄上品日本刀,算是她占便宜了。当然,若是以这座摆钟的市价而言,便是价值相当了。况且,送出这座摆钟的意义远远不止是回礼,更重要的还在后面……
在高丽王的王宫内,也有这样一座华丽精巧的敲鼓报时摆钟。大宋“商人”用这座摆钟换得了通过高丽国边境和金国贸易的进一步便利——允许宋商在鸭渌江南岸设立固定的榷货场,这比起以前在边境候上十天半月才临时指定交易点便利许多,并且允许“购买”到特权的宋商在榷场设立固定摊点,可以留守人员常年收货易货,比起以前一次□易的匆匆来匆匆去自然获利更大,遂一年四季都有大宋商人在鸭渌江南岸的榷货场和金人交易。然而,这个榷货场的意义,远远不只商货交易那么简单。
在高丽国所属的耽罗岛(济州岛)的星主城府内,同样有这样一座华丽精巧的敲鼓报时摆钟。大宋“商人”用这座摆钟在耽罗岛东部“买”了五十顷山坡草地,建了一个养马的牧场。然而,这里不仅仅是供给大宋军马的养马场,也是枢密院设在耽罗岛的前哨。卫希颜盯住的是整个耽罗岛,耽罗星主和高丽国的矛盾就是大宋可以利用的插足点。
卫希颜回礼送给鸟羽上皇的这座摆钟也是前哨,她要的,是在平安京建一座钟楼。每天清晨,太阳升起的时候,来自大宋的宏大钟声将敲醒整座平安京,就像大宋的光辉沐浴了平安京……钟楼敲响的不是钟声,而是大宋的文明。
当然,这座钟楼不是送,得让日本人来求,用他们的钱,建一座“大宋造”的钟楼。
叶清鸿瞥见她笑意幽深的唇角,语声清淡道:“笑得很奸诈。”手指一动,那颗极品蓝珠便轻轻落回到檀盒内的原处。
卫希颜横她一眼,“不敬师长。”目光扫过盒内颗颗浑圆的走盘蓝珠,寻思着回国后将这盒珠子送到京城最大的珠宝号九珍阁,让手艺最好的工匠镶在簪钗上:累丝凤凰衔珠步摇送给可秀,赤金牡丹嵌珠钗适合希汶,累丝含珠金雀钗送给师师,五彩蝴蝶采珠钗送给嬛嬛,金丝并蒂莲镶珠簪子给栖云作嫁妆的添妆应该很应景,菊花嵌蕊珠步摇适合浅裳姊姊,仙鹤衔瑞珠的簪子送给易安比较合适,寓意吉祥又长寿……
她合上檀盒,随手搁到一边,叫进一名亲卫,吩咐准备出行。
叶清鸿问:“今日去何处?”
卫希颜摊开兵卫府送来的平安京舆图,道:“前日咱们去了西市和东市,昨日去了药师寺、西隆寺、法华寺等寺院,今日咱们去看学校。先去式部省的大学寮,再去藤原氏的家学劝学院,然后去北野天满宫看看——那里供着菅原道真的神位,倭国人称他是‘学问之神’,后来菅原氏的后人在天满宫建了座私学,在平安京很名气。看了这三所学校,对平安京的学校教育状况就能了解个大致了。”
不一会,侍卫做好了出行准备,在治部省的向导领路下,一行人骑马出了使馆,径直往大学寮行去。
***
傍晚,铅云低垂的京都终于下起大雪,鹅毛般的雪片飘了一夜,直到凌晨时分方歇。这时,京都的屋顶和街道上已经停了半尺厚的雪,望眼处,一片皑皑。
天亮后,使馆里的役人们才刚扫清了过道上的积雪,就见两辆华丽彩绘的竹披车驶进使馆大门。
车门打开,一名头戴乌帽子、身穿紫貂大裘袍的公卿走下车来,正是宫内省长官宫内卿。他身后的竹披车下来四名女子,大毛斗蓬下隐隐露出色彩缤纷的十二单衣,手持桧扇半掩面,扇子上端露出部分脸容,肤色天然白皙没有甫厚粉,眉毛没有剃,黑浓弯长的秀丽,隐约能看出都是容貌美丽的少女。
宫内卿说,这些侍女是从宫中精心挑选出来,专门侍奉上国国师起居。
仍然是侍卫首领萧都尉出面招呼,当弄明白“侍奉起居”的真正意思后,这位侍卫都尉呆了一呆,目光飘忽地入内禀报,说:“禀国师,宫内卿送来四名美女,咳咳,说是……说是……”他吞吞吐吐的仿佛说不下去。
卫希颜抬了下眉毛。
侍卫都尉的口舌顿时变得流畅,“禀国师,宫内卿送来四名侍女,说上皇所赐,侍奉您起居并侍寝。”
侍……寝??叶清鸿顺了下气,将那口差点喷出的茶水缓缓咽下喉去。
卫希颜显然也被“侍寝”之语惊了下,转眼,大笑。
“真亏他们想得出来。”她笑着摆了摆手,“回复宫内卿,说感谢上皇厚意,但本国师不好女色,侍寝就不必了,把人领回去吧。”
“诺!”侍卫都尉行礼后飞也似去了。
屋内,叶清鸿斜眉睨她,“不好女色?”
卫希颜微微一笑,“心中有人,眼中便无他色。”
☆、经略东洋(七)
“叩,叩。”和纸拉门轻轻叩响,“国师。”温婉柔和又带了两分爽利的脆声响起。
卫希颜叫了声“进”。纸拉门轻轻推开,国师府女亲卫罗三娘左手托着有架箱的红泥小炉、右手端着绿釉梅枝陶壶汤瓶进来,放在蒲席上后又跪着回身拉上门。
这个时候正是平日饮早茶的辰光。罗三娘托着茶炉端着汤瓶,像日本女子在室内那样膝行到屋中间的茶案前,将红泥小炉搁在茶案旁,陶壶汤瓶上炉,着火煎水,汤瓶内装的是清晨才从腊梅花瓣上扫下的第一层雪。
卫希颜看了一会,笑道:“三娘这膝行练得越发优雅了,怕是许多倭国女子也及不上你。”
罗三娘从茶案上的楠木茶盒里取出团茶,抬眸笑嘻嘻道:“属下有功夫在身,学起来自然容易。想想那些倭国女子才是不容易,从小到大都得在屋内这般膝行,这么多费劲。”
“说起来,这膝行的礼仪还是从中国传过来的。”卫希颜笑了笑,道。
罗三娘神色惊讶,却丝毫没有影响手中辗茶的动作。
卫希颜道:“史书稗记看多了,就会发现,在五代之前,室内多是膝行,后来随着垂足坐的室内家具兴起,膝行渐渐被直行取代。不过,在尚古风的士大夫家里,跽坐、膝行还是常见的。”
她顿了一顿,“说起来,倭国人对传统礼仪的保持,倒比这些礼仪源头的中国人更有恒心。”
就像日本的空手道来源于大唐的唐手,日本的茶道来源于大宋的分茶道,日本的相扑来源于大宋的相扑……若干年后日本人将这些“舶来品”吸收发扬,最终光大成了他们的国粹、国术,而中国人却将祖宗文化踩到泥土里,反而被日本人和韩国人拿华夏文化打华夏人的脸,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
卫希颜在平安京的的这些日子,每日带着叶清鸿走街串坊,在京都城内,处处可见中国文化的影响。这个时代的中国的确是“中”国,处于绝对的中心,华夏文化强烈影响了包括日本、高丽在内的周边各国……文字、礼仪、服饰、建筑、寺院、书道、茶道、饮食,等等。在另一个时空中,这些来自中国的文化元素早已融入日本文化中,大多数日本人包括很多中国人都不会意识到这些来自中国。
罗三娘却说了番道理,“咱们中原文明昌盛,自然与时俱进,倭国蛮夷之地,没有文化,自然抱着中原文化不肯轻易改变。”
卫希颜有些意外,笑道:“不错,看来读书大有长进。”接过她的话道,“与时俱进固然不错,就怕俱进得太厉害,连本都忘了。”
她手中桧扇慢慢击着掌心,语声缓缓道:“有些传统要变,有些传统却得坚持。不然,自个儿的文化丢了,还得从别人手中学回来。听报国寺的禅师讲,由于唐末五代的战乱毁了不少佛典,中原佛经反而不如倭国寺院保存得齐全,大宋僧人得去倭国寺院求抄毁失的佛典。”
这桩事她听名可秀说过,建炎初年,临安灵隐寺的法明禅师带了十几名弟子跟随舶商船队东渡日本,到京都几大寺院求抄佛经典籍,让倭国僧人很是矜傲了一把。卫希颜可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