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家中多次苦斗,经历了说服父母同意她治疗和住院的极度痛苦,如今,这一条康复之途却转眼间烟消云散了。她觉得,象自己这样感情脆弱的人,哪怕最最勇敢,也不能经受这一次打击。
她离开电话桌,软弱地坐在床上。她想她母亲又该大加嘲笑,她父亲又会默默地表示不满了。她想到威尔伯医生,想到她怎么不打一声招呼就头也不回地走了呢?她把医生得罪了吗?医生会不会以为她不是真病,便停止了治疗?这些可能性肯定是存在的。
现在又是什么?一封来自芝加哥的信。信中声明心理分析家的时间已约出了两年,所以眼下不接受新病人。这一来,心理分析完了。失去威尔伯医生,克拉克森医院和继续治疗也完了。于是,在她宁静的卧室中,西碧尔面对这样的事实:无论如何,她不得不单独一个人干了。她甚至说服自己:由于威尔伯医生离去,由于芝加哥之行一笔勾销,她反倒更加可以随心所欲。而她心中最主要的愿望是回学校去。
她身体怎么样?她心中无数,但威尔伯医生的治疗可以作为复学的手段。不管怎样,她已经见过精神病大夫了。
她给厄普代克小姐去信,表示希望返校。厄普代克小姐答应运用自己的影响来玉成此事。在这同时,西碧尔继续在初中执教,而且绘画。她所画的“城街”和一幅铅笔画在奥马哈一家画廊中展出。但那不可名状的可怖之事仍然纠缠着她。有一天,她感到未被它所纠缠,便在当天的日记中委婉地写了一句“今天一切都好。”1947年1月,西碧尔回到学校。
在第一个星期,厄普代克小姐惊奇地知道了实情。当西碧尔告诉她整个课程可以听下来而没有内心的紊乱(要是在过去,她就非离开教室不可)时,厄普代克小姐好象十分高兴。西碧尔在1947年1月7日的日记中写道:“我最近很好。”在1947年1月8日,西碧尔提到那不可名状之事时在日记中写道:“我如此自豪,如此欣慰………我居然能象昨天那样同厄普代克小姐谈到这件事,且维持在这水平上。一直没有”倾向性“。我盼望了多久呀。上帝一定听到了我的恳求。”
可是,这不可名状之事,这种“倾向性”,并没有停歇。她的日记是那“倾向性”存在与否的确切标志,因为当西碧尔还能把持整个处境时,她总是记上一笔的。但即使在她自认为“最近很好”的时期,日记中仍然有些天是没有记载的。事实上,在1月9日,即在她十分乐观地夸耀后的次日,就没有记载。一般来说,是好几天,坏几天。
对西碧尔来说,好日子仍是不少,使她完成了近三年的学院课程,胜利地进入了四年级第二学期。但在1948年,在上学期结束前不久,西碧尔接到父亲的电话,要她去她父母现在居住的堪萨斯市。她母亲患脾脏癌④,已离死亡不远。她坚持非要西碧尔前去护理不可。“如果这是你母亲所要求的,她就应该得到它。”威拉德·多塞特告诉女儿。
西碧尔来到堪萨斯市时,不知是什么命运等待着她。昔日的恐惧又来临了。但海蒂·多塞特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平静和通情达理。在此危机存亡之际,母女二人竟相处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好,真是荒谬绝顶了。
事情就出在这异常宁静的背景之下,令人啼笑皆非。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晚上。海蒂·多塞特当时不感到疼痛的折磨,正坐在那把红色的大安乐椅中,傍着小台灯,读一本《妇女家庭杂志》。西碧尔端着晚餐的托盘走进了这间起居室。这时,海蒂·多塞特莫名其妙地来了一句:“我根本没有打。”
“打什么?”西碧尔柔声问她,以为她又在追悔往日什么事。
“我根本没有打那电话。”海蒂·多塞特说。
“什么电话,母亲?”
“给威尔伯医生的电话,”母亲解释道。
“你打过了,”西碧尔坚持道:“你忘啦?我听见你说的话,字字句句都听见了。”
海蒂·多塞特在回答时镇静自若,“噢,我一直按着电话按钮。我根本没有打那个电话。”
西碧尔把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没有想到这个可能性。她母亲如此坚决破坏她康复之路,真是难以令人相信。她母亲竟使她自1945年10月以来的近三年时间中陷于命运不定和对医生的疑惑之中,简直不可思议。
在那么短暂的治疗时,这里有一丝揭露,那里有一点醒悟,就足以维持内心的平衡,使她返校复学。威尔伯医生那天看见西碧尔朝窗户冲去的那个不可名状的事,在奥马哈,在学院和在堪萨斯市,都一直持续下来。正是她的母亲,培育着她那怪诞的秘密,并用中断治疗的手段,着意地塑造了她的命运。
多么恐怖,多么痛苦,多么悲伤!可是,没有控诉,没有人批评海蒂·多塞特。没有人对她发脾气。愤怒,就是魔鬼呀。
海蒂吃着晚餐。西碧尔把托盘拿回厨房。母女二人都没有再向对方提起那次电话,也没有再提起威尔伯医生。
可是,这一次揭露彻底改变了西碧尔对那医生的态度。事实显然是:那位医生根本不知道西碧尔生病,因而理所当然地认为她逃避治疗,连说一声今后不再来的话都难以启齿。所以医生离开奥马哈而不用电话告诉她一声。感到大失所望的不应是西碧尔·多塞特,而应是科妮莉亚·威尔伯医生。
未知真情以前,西碧尔故意不去想威尔伯医生。可是现在,医生的形象再次突出地显现出来,而西碧尔感到内心的希望象一阵波涛突然汹涌。回去找她,是恢复联系并彻底痊愈的美梦。但这次决不能让那条巨蛇插手干预。美梦的实现必须推迟,推迟到西碧尔自己有能力支付自己的治疗费用。
西碧尔从一本精神病大夫姓名地址录中得知:威尔伯医生是纽约的一位心理分析家。西碧尔决定去纽约。
1948年7月,海蒂·多塞特离开人间,葬于堪萨斯市一家公墓。以后两个月,西碧尔为她父亲管家。到9月,她回到学院。1949年6月,她大学毕业,并取得学士学位。这时,她父亲住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与韦伯牧师在一起。还是西碧尔的一位老师,把她父亲说服来参加学位典礼。这一天下午一点西碧尔跟随父亲去了丹佛。
随后数年,她与父亲同住,在学校教书,并以职业治疗家⑤这项工作为生。威德拉·多塞特的建筑计划使他经常搬家,西碧尔随他一起迁居。但到了1954年夏天之前,她已存够了钱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硕士学位,并去威尔伯医生那里恢复治疗。她父亲只知道女儿去纽约念书,便开车把她送到纽约。
西碧尔来到纽约的日子是1954年劳动节⑥。但她一直拖到十月份才去找威尔伯医生,一方面生怕医生会拒绝她,一方面又担心医生接纳她。 拒绝,是合乎情理的,因为西碧尔似乎是那样傲慢地中断了治疗。但可能性更大的是医生记不起她了。这更使人伤心。西碧尔本就为自己不公平地责备威尔伯医生不辞而别而感到内疚。如今在害怕自己被拒之门外的感情中又掺杂了内疚之情。
接纳,又是另一种可怕的事。如果她被医生接纳,她就得告诉医生她在来纽约前住在底特律三年快结束时所感到的那种山穷水尽的情绪。她在教书的时候,似乎一切良好,但有时人在教室而不复记得。然而在她离开教室的时刻………回想起来实在可怕………出现了奇怪的、莫名其妙的事。这些事并不新鲜,实际上在她三岁半的时候就出现了,而且在十四岁时被自己所察觉。但在底特律,这些事不仅出现得愈来愈频繁,而且愈来愈吓人。她不敢告人的秘密,已成为可怕的负担。她常常要拼凑理由来隐瞒自己的秘密并且装作正常,这更成为负担。对此,她再也不能忍受下去。
她从来没有见过的人,会坚持说他们认识她。她去参加野餐,隐约地觉得自己以前来过这里。一种她没有购买的衣服,可能挂在她的壁橱里。她开始绘一幅油画,后来发现有人完成了这幅图画,风格与她的迥然不同。睡眠就是梦魇。她吃不准什么是睡眠。她往往觉得自己在白昼和夜间都睡觉。她还往往觉得在夜间上床和早晨起床之间没有一个分界线。在许多场合下,她没有去睡,却醒转过来,或者在睡后醒转时并不在翌日早晨,而在某个无法确定的时刻。
如果威尔伯医生接纳她,这些事情就要和盘托出。这一次,她立志要告诉医生。否则,就象自己得了癌,但告诉医生自己只是伤风感冒。
可是,西碧尔却不能肯定她能否使自己讲出真情。她知道,若不讲真情,治疗就脱离现实。因此,她怀疑恢复治疗到底是否明智之举。她犹豫了六个星期,才断然行动。
在火车上,往事渐隐。突然面临的,是现实,是她从费城仓卒迁移的现实。自从她三岁半以来,每次有这类事件发生,都好象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都好象是第一次。自从她十四岁起对这种情况开始察觉以来,每次有这类事件发生,她都告诉自己一切重新来过,不会再发生这种事了。在底特律,有过许多许多次发作,但即使这样,她仍打起精神,把每次发作都当作是最后一次。
可是,这一次要比过去任何一次都恐怖。她感到这次在费城的发作必将卷土重来。
火车嚓嘎一声,停在纽约的宾夕法尼亚车站。西碧尔拿起文件夹,离开火车,急匆匆钻进出租汽车。她终于感到自己摆脱了对费城之事的烦人的忧虑和懊恼。出租车将要拐进晨边车道,驶近那褐色沙石建造的住宅区了。她在1955年9月,同特迪·里夫斯一起在这里租了一个二层楼的公寓。她觉得自在了,安全了,但首先是控制自己不去回想,才能安宁。
公寓的门一打开,安宁便消失了。卡普里这头猫,瘦得眼睛大大地,用嘶哑的嗓门向她迎候。这哀婉动人的猫嗓子,不啻是控诉。西碧尔没有给它留下水和食物,便把它扔下了。卡普里是她唯一的伴侣,唯一的财富。西碧尔不会有意亏待任何小动物的,至少不会亏待她的宝贝卡普里。但她已经亏待它了。她扔下自己所爱的小猫,正如她自己在过去反复多次被自诩爱她的人们所扔下一样。
《人格裂变的姑娘》作者:'美' F·R·施赖勃
(本书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Xinty665 免费制作
第四章 化身
西碧尔躺在床上,烦躁不眠。一到早晨,她就非得把她经历过的事告诉医生不可了。但要走这一步,将比她想象的要困难得多。她回想自己当初来纽约后第一次见到威尔伯医生的情况。
由于热切的期待和焦躁,西碧尔在1954年10月18日那一天黎明之前就早早地醒了。这里是以惠蒂尔的名字命名的小小的宿舍。屋里光线昏暗。她朝四周一瞥。靠近书桌的椅背上是她那件海军蓝的华达呢上衣。梳妆台上,是她那海军蓝的皮质手提包、海军蓝的丝质手套和海军蓝的帽子。帽上还有一小块海军蓝面纱。椅子下面端端正正地摆着的,是她那双海军蓝的浅口无带中跟皮鞋。鞋里塞着灰色丝袜。这一套衣装是在昨天晚上煞费苦心地配合到一起的。
室内的东西在逐渐明亮的光线中变得清晰时,异地的生疏感便消失了。她思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