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韬略-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嗣逵嗡抵荑ぃ爸荑づ阉锕椴埽直鸶锶ā⒘醣感葱牛酝挤至哑涔叵担吹檬帧2还撕笤诖蟮睦Τ逋环矫妫沼谔舨λ铩⒘醴茨浚V荼幌赜鸨簧保词鞘盅现氐暮蠊K铩⒘醯亩粤ⅲ灾虏芪鹤沼胬5兄停次抑荨2芪涸诹酢⑺镏街校焦刍⒍贰A跛锶魏我环降氖だ胧О埽际鼓现泄谋苯绯鱿挚沙酥U馐沟闷浜笙嗟背さ囊欢问逼谀冢胛嚎购獾氖窈骸⒍猓魅趿讼嗖牧α俊S朐懿煌芪旱淖罡呔霾叽幼芴迳鲜遣赡芍悄颐嵌允窈骸⒍獾恼铰苑桨傅模砸荽汀⒁砸莼骼汀⒁荻椭⒗投ブ壤鸵蓁郝栽颍有б嫔侠唇玻臼乔空叨匀跽叩纳笔诛怠H跽叨郧空呤凳├鸵蓁郝裕仓荒苡糜诰植浚裨颍匚蕹尚А

流水无形而无不形:常变论

三国时期,韬略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往往两个对抗的集团,均有高层次、高水平的韬略家在运筹帷幄,出谋划策。这样一来,使用常规的韬略便不容易取得明显的效果。韬略家们在不违背常规韬略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立了许许多多的韬略变体。正是这一点,构成三国时期韬略理论上的特点。

远在三国以前,中国的历史已积累了大量的韬略原则。韬略运用中忌讳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照搬照抄、生吞活剥,讲究灵活机动,随机应变的思想,早已形成。至于如此自然贴切、广泛普遍、频繁不断地被运用于政治、军事、外交上,则是三国时代的特色。三国时代的韬略家们,无不精通机变;曹操用兵,仿佛孙吴,富于机变。田丰、沮授因机设策,灵活多变。荀彧善于以正御敌,以变取胜。贾诩随时应变,料事如神。何夔因时制宜,程昱因敌制胜,郭嘉临敌制变,董昭通权达变,刘放临机决断,贾逵因利制权。任峻、苏则、张辽、张邰、徐晃、李典、杜袭、赵俨、高柔、孙礼、辛毗、高堂隆、田豫、牵招、王基、邓艾、诸葛亮、李恢、孙权、陆逊、陆抗、周鲂······都曾成功地运用韬略中的变化原则,营造有利条件,夺取胜利。

无论是使用常法抑或变法,均不是目的,决定常变手段的是实际情况,“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周易·系辞》)“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左传·宣公十二年》)“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能够因敌变化而取得胜利,就可以说是达到神妙的境界。人们将良将用兵比作良医疗病,病万变,药亦万变,如果病变而药不变,则无法治愈疾病。

三国时代人们运用韬略,打破常规,从理论上概括,其变化方式大致有如下数种:

一是识机制变,即依靠所具有的真知灼见,洞察事物、事态。制定对策,变换方针,这类蹈略原则有因机制变、因机而起、伺机而发、随机应变、因机立胜。变化的依据是机,是—种对谋方行动极其有利的机会。黄巾起义的爆发,大赦党人的策略,曹操孤军击董卓,群雄无视汉王朝的存在而竞相割据。献帝东归,曹操集团对付袁绍二子之策,曹操颁布唯才是举令,孙、刘决定联兵抗魏,发动赤壁之战,诸葛亮在猇亭之战后恢复吴蜀友好关系,谯周对蜀汉政治出路的设计,羊祜、杜预灭吴计划的改向等等,均是反常为变,取得大功。能在大的历史转折关头,识机见势,随之而动,变换策略,变换主客,变换敌我,变换利弊,就能营造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正因为如此,三国时代的韬略家们,以其才识的高超而受到各大集团的欢迎。

二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即根据形势、条件、环境、情况而制定方针、变换对策。运用此类变化方式的范例,在三国时代俯拾皆是。

三是根据处境、形态、价值、功能、目的等综合运用韬略,产生令人高深莫测的变化。贾诩劝张绣与刘表连和,受到曹操的攻击。曹操退兵后,贾诩警告张 “不可追也。追必败。”张绣不听,'奇+'书'+网'果如贾诩所言,大败而还。此时贾诩认为,“促更追之,更战必胜”,张绣不解,贾诩指出“兵势有变,亟往必利。”(《三国·贾诩传》)结果取胜。实际上,这里贾诩之所以料事如神,在于根据曹军处境合性地使用韬略。曹军退兵时,曹操料知将有追兵,故自率精兵断后,贾诩不同意张绣袭击,是因为坚持避实击虚韬略。第二次进击,则本着击其不备,以强击弱韬略。至于重大战役,取胜的一方无不从处境、形态、价值、功能、目的出发、综合性地使用韬略。如官渡之战,曹军使用的韬略就有:以正御敌,以奇制胜,争地必取,牵引制约,扩大同盟,争取中立,巩固后方,拔除隐患,声东击西,分散切割,诱之以利,以逸待劳,釜底抽薪,招降纳叛,攻其不备等韬略。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使用的韬略有:取长补短,以长击短,以逸待劳,示形作伪,扩大联盟,以少胜多,知己知彼,以战止战等等。孙子说过:“五形无常胜”,“四时无常位”(《虚实篇》),而“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五色之变,不可胜观”, “五味之变,不可胜尝”,“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势篇》),因变制变,因变制胜。三国韬略理论对于变的综合运用,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三国时代改变了秦汉以来两大集团对抗的格局,使形势走向三极竞争,这本身也是综合运用韬略的结果。

常变之间,有一个制约的关系,如前所述,韬略变体是在不离开、不违背常规韬略的前提下才能奏效的。吴、蜀末年,最高统治者昏庸无识,倒行逆施,自毁长城,自相残杀,严重违反蹈略常规,等待他们的结果也只有自食恶果,自取败亡。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能因敌变化而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虚实篇》)三国韬略家们正是以此古训为最高境界,在实践中形成了常变韬略理论的丰富内涵。

与潮流俱起伏:顺逆论

顺逆韬略是三国时代的一大发明。人们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了解、接触到宇宙中蕴藏的巨大力量:沧海桑田的变迁,山呼海啸的风雷,燎原烈火的野焚,滔天白浪的冲击……构成种种不可逆转、无法阻挡的力量。中央王朝的失控,战乱烽火的延漫,人心向背的走向。社会组织的解体……汇成强大的时代潮流,使人们无可适从,飘游不定。自然与社会,存在着运行的内在机制,并通过种种形迹、表象,反映着一种铁的规则。自然风云的激荡,社会形势的剧变,更使人们有机会体察其中的规则,总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真理。三国顺逆韬略的创造与运用,即基于上述思想与认识背景。

顺逆韬略首先是一个锐利的思想武器。决策者在认识不清社会潮流的走向之际,一切所作所为,都是盲目的,徒劳无功的,甚至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的。董卓、吕布、公孙瓒、袁尚兄弟、王凌、毋丘俭、诸葛诞、唐咨、曹爽孙皓等人,虽都有机会在当时能够开辟一个好的局面,但终因不认识时代潮流,举措失宜,甚至倒行逆施,葬送了大好时机,最后被时代潮流冲刷得无影无踪。

顺逆韬略是行动选择的指南。通过考察三国时期韬略家的走向,可以测出其内在的思想动机。投入董卓、袁绍、袁术、刘表、公孙瓒等军阀阵营的智囊人数就远远少于投入曹操、孙权、刘备集团的人数,而前者在一定时期的实力还很强大。韬略家们之所以选择后者,与其说是后者个人的吸引力,不如说是后者所代表的政治前途和时代潮流被自己所认同。

三国韬略家们将顺逆韬略的内容概括为以顺击逆,逆取顺守,顺水推舟、逆风行船。

所谓顺和逆的内涵,具体说来,有自然型与社会型两种类型。自然型的顺指天时、地利等各种有利条件,而逆则相反。占据关山要塞、有利地形,凭借风雨雷电、冷热寒暑,富有物产资源、广袤领土者为顺,反之为逆。社会型的顺,指遵循、符合传统的那些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思想观念…… 而与之相反、相违者为逆。

以顺击逆,事半功倍。三国时代的高明韬略家总是不失一切时机地运用顺逆韬略,夺取大面积的胜利。曹操首战董卓,兵以义动,以顺诛逆,虽然在军事上遭到挫折,但在政治上、个人形象上却取得意想不到的潜在成功。待到迎汉献帝之后,政治上就处于绝对的顺势。刘备对待附属、民众,让人有仁至义尽之感,打着汉王朝的复兴旗帜,很能吸引大众,他所注重的是对社会舆论的顺向追求。曹、刘的壮大,与其实施顺逆韬略有很大关系。曹魏灭蜀汉,东晋灭东吴,势如破竹,不可阻挡,根本原因即在于以顺击逆。

逆取顺守的韬略原则,由庞统在策划夺取益州的战略方案中点破。《三国志》所引《九州春秋》一书记载这样一段史实:

(庞)统说(刘)备日:“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统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遂行。

所谓逆取,指违背社会传统规范,以武力夺取。而顺守则按照社会规范,予以善后处置。逆取均为暂时之行,权宜之计,靠顺守加以弥补其本身的缺陷。三国韬略家的逆取顺守韬略应用得均十分巧妙,曹魏代汉,司马氏代魏,刘备入益州,孙权据江东,无不运用这一韬略原则。

至于顺水推舟的韬略原则,运用的广泛程度就更大了。仲长统著《昌言》,已阐明顺势者昌的深刻道理,从理论上总结了顺逆韬略的重要原则。在实践上,小到曹操杀弥衡、司马昭害嵇康,大到曹丕称帝、司马炎登极,均使用这一原则。

逆风行船的韬略原则,不是普通人所能使用。冀州刺史王芬谋废灵帝,为逆时而动、逆风行舟,结果身败名裂。毋丘俭、诸葛诞等反魏,亦属此列,无不一一败亡。但韬略家们几乎无不使用逆风行船原则,并且有取得成功的大量实例,原因在于所逆之风不是时代的旋风、主流,而是个别的困难、厄境。其中最突出的,要数猇亭之战后,诸葛亮对东吴外交关系的恢复。蜀汉国主刘备白帝城之死,系被陆逊战败所致,国人之愤,将帅之怒,可以想见。但诸葛亮从全局出发,忍痛复交,承担着巨大的舆论压力。诸葛亮坚持隆中路线、蜀汉国策,逆风行船,坚定不摇,从而力挽狂澜,改善关系,使蜀政由乱到治,蜀国由弱转强。

实施顺逆韬略,要求决策者本人的素质达到很高的标准。他们必须目光远大,洞若观火。心胸开阔,包容万象,敢于同陈腐之见、个人感情相决裂,敢于开时代的先河和风气。因为顺逆韬略的成功运用,必须有同时代共俯仰、与潮流俱起伏的真知灼见和胆识气度。

划向黑洞的闪电:明暗论

根据三国时代明暗韬略的实践,在理论上可以作三个方面的分类和总结。

首先,明暗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