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第1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的基础上,有可能开拓新的领域,增加新的合作内容。

3。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另一大趋势。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依据比较利益原则在世界范围内流动,而中国则在劳动力、土地等要素资源方面具有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在利用国外资源,尤其是资金和技术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广泛的机遇。中国现实和潜在的巨大市场,对国外投资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4。亚太地区仍将是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这将为中国扩大与周边国家和亚太地区的经济交往提供新的机遇。九五期间,中国将分别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以及与台湾经济交流的增加,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计划者同时也认识到,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这就是说,激烈的国际经济技术竞争和综合国力的较量,将使贸易保护主义增强,经济特别是贸易方面的摩擦有可能增加。同时,中国也还将面临着世界强权政治的压力和发达国家在经济与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这就需要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化解不利因素,积极推进改革和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二)国内环境和条件计划者对计划期间国内环境和条件的判断是:

1。广阔的国内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中国有十三亿多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这个数字已经足够说明了其市场消费的潜力。可以看到,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国外许多国家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国家的经济基础特别足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人均拥有的基本物质产品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些都预示着未来中国巨大的经济增长空间。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向前推进和人口的增加,居民生活实现小康水平以及居民消费在品种、质量和领域拓展等方面选择性的大大增强,将会迅速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变化,推动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2。较高的国民储蓄率是保证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平均高达35%左右的国民储蓄率。截至1995年底,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29662亿元。从发展趋势看,中国今后居民储蓄也仍然会保持比较好的增长势头,从而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国内资金保证。

3。作为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依然存在。从总体上看,中国大多数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距离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今后仍具有直接引进国外成熟先进技术的条件,用于加快中国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在发展基本物质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中,仍然有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

4。已有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继续前进的支撑条件。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国已经拥有相当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彤成了门类齐全、能力较强的产业体系,拥有一支人才众多的技术和管理队伍。八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使中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国家总体经济规模已经相当可观,199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57650亿元,位列世界第七。而反映综合国力的一些工农业产品产量,如粮食、棉花、电力、煤炭、石油、钢铁、水泥等,在生产能力和产量上也名列世界前列。八五末期,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已经达到2800多亿美元,跻身于世界贸易大国的行列。这些都是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重要而坚实的基础。

5。正在形成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框架已经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正在逐步建立,九五末期将基本形成,这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和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制度和手段的建立健全,将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与此同时,计划者也看到,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面临着不少矛盾和困难,其中有些是长期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

主要是:

1。人均拥有的耕地、水资源和一些矿产资源相对不足。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这些不可替代资源的供给将呈现十分紧张的态势,其中矛盾最为尖锐的是耕地和水资源以及石油资源等。如果不在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上取得较大进展,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酌不断提高会遇到极大的制约。

2。人口增加和劳动力就业压力的矛盾较大。中国人口基数大,九五时期还将增加近l亿人口,这对农业发展、经济建设,特别是对许多短缺资源的配置形成较大的不利影响。此外,由于地域分布、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方面的原因,人口质量在总体上不是很高,从而将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科技进步的水平,并将加大政府支出的负担。由于人口数量大,劳动就业的矛盾相当大,特别是中国农业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以及随着改革深化和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而产生的大量下岗人员。今后几年,一些传统产业就业将趋于饱和,甚至需要进行劳动力转移,而新兴产业的资本技术密集程度一般较高,吸纳的劳动力有限。今后可能会出现劳动就业岗位的增加慢于对就业岗位需求的增长,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将会产生较大的社会问题。

3。国民经济增长的整体素质比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营粗放,经济效益不高。

从总体上说,中国的经济增长还属于数量扩张型,投入产出比不尽合理,经济生活中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增长质量的现象比较严重,建设和生产经营中浪费、损失和无效劳动普遍存在。资源的不能有效利用和结构性资源有效供给不足,潜伏着引发较高通货膨胀卒的因素。在微观层面上,相当一部分企业技术设备陈旧,内部管理松弛,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生产经营困难,缺乏自我发展、自我改造的能力。而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工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低以及管理不严,造成的对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也比较严重。如果继续按现有的状况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质量、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会更加严重。

4。从总体上看,在全国经济都有较大发展的情况下,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在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存在着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扩大和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政府在利益分配和收入分配的调节上,在社会保障机制运用上,缺乏强有力的手段和有效的制度。不尽快重视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影响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的发挥和社会的稳定。

5。改革攻坚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营愈加困难;要素市场发育进展迟缓;财政收入的两个比重(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过低、中央财政赤字过大的局面仍未改变;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继续增多,金融潜在的风险进一步加大。这些问题反映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需要通过深化改革逐步解决。

6。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还很弱。这对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参与国际分工,迎接国际竞争的考验,以及避免世界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都将是比较严峻的挑战。

二、指导理念的确定九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理念

在计划当局所割定的《纲要》中明确反映出来。《纲要》指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重点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纲要》具体指出了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条重要方针。

一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计划当局认为,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争得较快的速度和较高的效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把握三个方面:1。各方面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具备条件的,应当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各地发展速度可以有所不同,要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做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2。应处理好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要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防止经济的大幅度波动。

二是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计划者意识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始终是粗放型占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1)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大规模地要素投入(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来支撑;(2)相当多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较低,技术进步缓慢,素质较差;(3)生产力布届不尽合理,资源利用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而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要依靠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并应充分利用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所提供的机遇,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提高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三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计划者认为,从长期看,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要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为此,要形成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机制,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进程,大力开拓技术市场,制定和完善促进科技与经济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配套改革措施。

四是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计划者认识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吃饭问题。九五期间,要保证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的稳定增长,这是切实加强农业、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的一项基本任务。为此,要依法保护耕地,坚持开展以农田永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强化科教兴农,加快发展农用工业。要在确保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保证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五是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在计划者看来,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意义重大。九五期间,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要实行分类指导,搞好大的,放活小的,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

六是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计划者认为,对外开放的实质,是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的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重组生产要素,发挥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提高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