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晌母锟乓岳丛鏊僮罡叩哪攴荩�1993年继续高速增长,达13。1%。但是,经济高增长的同时,出现了高通货膨胀。1992年零售物价上涨率由上年的29%上升为54%。1993年3月达到两位数(10。3%),以后一直在两位数上逐月攀升,1994年10月最高达到25。2%。因此,如何吸取治理整顿时期的教训,在继续保持经济的适度高速增长的同时,抑制通货膨胀,成为党和政府首先必须解决的大课题。其次,进入90年代,我国已由解决温饱转向争取小康,消费层次提升,现有的生产结构不但要继续消除瓶颈和薄弱环节,而且要着力优化升级,以满足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因而在平衡总量、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调整和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也是一顼迫切任务。此外,随着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原有的主要依靠粗放的外延型扩大再生产的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不但需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且迫切要求加强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如何依靠科技进步,改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强竞争力,也是进入新阶段以后面临的新任务。1992年以来,党和政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进行了以下工作,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一、加强宏观调控的背景一般说来,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
有四个方面,一是保持货币稳定;二是扩大就业;三是经济增长;四是外汇平衡。1993年开始的加强宏观调控,主要是针对因通货膨胀导致的经济过热,实现货币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
1992年,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根据中央决策,加大了开放的力度,也加快了经济建设速度,从而促进了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当年就出现了经济不稳的苗头,至1993年上半年,宏观经济环境已经绷得很紧,许多矛盾明显地突出起来。
一是货币投放过量,金融秩序混乱。1993年上半年,货币净投放量比上年同期多投放549亿元,这是历年来所没有过的,全年社会资金增量约5400亿元。同时,居民储蓄下降,1993年3月比上年减少44亿元,乱集资、乱拆借、乱贷款情况相当严重,大量资金体外循环,据有关部门估计,约占社会资金增量总额的45%。对炒股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起了推波助澜作用;银行正常贷款,如农副产品收购、外贸出口、企业正常生产、重点建设资金需要等,则不能得到完全保证,有的基层银行出现支付困难。
二是财政困难加剧。1992年财政赤字比1991年增加了340亿元,到1993年上半年,国内财政收入仅比上年同期增长14%,而支出却大幅度攀升,比上年同期增长125%,收支差额进一步扩大。
三是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都出现膨胀。1993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61%;银行工资和对个人其他现金支出增长367%,大大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和效益的增长。
四是工业增长速度过快,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瓶颈制约进一步强化。1993年上半年,全国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25,1%6月份当月增速高达302%,导致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越来越难以支撑。交通运输特别是铁路运输十分紧张,一些干线通过能力仅能满足需求的30%40%,电力、油品供需缺口扩大,有的地方又出王见停三开四现象,钢材等原材料价格猛涨。
五是外汇结存下降,人民币贬值严重。1993年上半年,对外出口增速由1992年的182%跌落到44%。下滑10多个百分点;而进口则增长过快,达232%,进出口逆差为354亿美元。到6月末,国家外汇结存比上年同期减少63亿美元。同时,由于国内需求过旺和人民币贬值的心理预期,加上持有外汇单位囤币待涨,外汇调剂市场全国加权平均价格最高曾经达到1084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6月22日),黑市外汇一度高达118元人民币才能换l美元。
六是物价上涨明显加快,通货膨胀加速。自1992年10月开始,物价上涨幅度逐月加快。1993年上半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47%6月份当月涨幅高达529%。消费品零售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1月份上升84%3月份开始超过10%6月份达到139%,上半年平均为108%:35个大中城市生活费用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其中6月份当月高达216%。由于通货膨胀,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建设项目造价提高,城乡居民意见很大。为了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好势头,经过统一思想,着眼于加快改革步伐,决定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中心治理经济,从1993年下半年起,进行了大量工作。
1992年下半年开始积聚、1993年和1994年逐步释放的通货膨胀,成因是多方面的。
改革力度加大,基础产品价格调整积累下来的成本压力加快释放,市场和物价管理又滞后,是这次物价大幅上涨的重要原因。如前所述,这几年国家对长期偏低的订购粮棉、能源、原材料、交通筹价格进行了调整,调价总金额累计有2000多亿元,同时还放开了一大批产品价格,这对于理顺价格、调整经济结构、减轻财政负担起了积极作用。但价格调整,直接推动了物价上升,据统计,1992年1-10月零售物价上涨指数中,国家调价影响占3/4,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较低,消化基础产业提价影响的能力很弱,加上市场放开后,缺乏相应规范市场价格行为的法规,管理措施也明显滞后,在经济过热、需求过旺的背景下,企业不但向消费者转嫁涨价因素,乱涨价、乱收费现象也相当普遍,推动价格总水平不断上升。
但根本的原因是盲目攀比速度,经济秩序混乱,社会总需求增长过快,投资结构严重不合理,拉动物价猛烈上涨。
自从中央决定加快经济发展,国家已主动调整固定资产投资和资金增长指标,为各地加快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有相当一部分人盲目追求和攀比速度,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片面理解为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大建设规模,多上、快上短平快项目,大搞开发区建设。这时在改革中迅速兴起的要素市场,助长了投资的失控。由于要素市场发育处在初始阶段,各种规则和秩序尚未形成,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正在构建,流通秩序、尤其是金融秩序陷入混乱。银行以及包括财税部门在内的行政机构纷纷大办金融机构,非法吸收存款,趁金融改革制度尚不健全之机,为牟取高利,大搞违章拆借和股票炒作;不少企业挪用流动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并以高利大搞社会集资。据统计,仅1993年一季度,社会集资额就高达500亿元以上,以至居民储蓄下降,大量资金体外循环,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1992-1994年三年发行和投放的现金高达4111亿元,占现金流通总量的56。4%;广义货币扩张更为显着,与上年相比,三年分别增加了24%和345%。这些,为投资超常规增长大开了方便之门。据统计,1992年投资增幅高达44。4%后,1993年进一步上升到61。8%1994年有所下降,仍有304%,都大大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幅,从而首先推动了投资品价格的上升。在投资大幅增长的同时,消费需求特别是集团消费增幅逐步增大,1992-1994年银行工资性现金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40。5%,都大大超过同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与投资一起拉动了整个物价猛烈上涨。
这次固定资产投资的扩张,不仅总量增幅大,而且结构严重不合理。除继续搞了许多低水平童复建设的加工工业外,大量资金(包括引进的外资)流向了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和开发区建设。据报道,1991年全国有3000多家大小房地产企业,1992年猛增到12万家,商品房投资1992年比上年增长94%1993年上半年又比上年同期增长143%,分别高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60和72个百分点;据对25个省市统计,全国各类开发区共批准1993个,规划面积9150平方公里,如加上未经批准县乡自定的开发区,数量更多,其中不少开发区大量跑马圈地,又引不进项目和资金,大片土地撂荒。需要指出的是大量流入股市、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有相当部分主要从事投机炒作,股价、房价、地价因此急剧上升,更使巨额投资陷入泡沫的泥坑。而急需增加投入的农业、能源、交通运输等部门却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为了缓解经济发展的瓶颈,国家一直努力设法加大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投资,但实际建设的结果,这些部门在全国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特别是农业∥七五期间国家基本建设对农业支出的资金占同期全部投资的比重已由六五的5%下降到33%,其中年最低为3%。治理整顿期间有所提高,1990年和1991年分别这到39%和4%,但1992年国家用于农业的投资重新下降为37%1993年又进一步降为28%。农户是农业投入的主体,用于农业生产的投入也呈下降趋势。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欠账不断增多,加上大量土地资源被开发区和房地产建设所占用,农村资金和劳动力也受比较利益的影响加速外流,1吏粮棉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1993年起出现滑坡。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传统农业高产地区,这几年由于大量生产要素向非农产业转移,粮食由自给有余转为大量调入,1994年12个沿海省份中有9个粮食减产,约占全国粮食减产总量的60%。这种由资金投向失控引起的结构失衡,加剧了供需的矛盾,特别是农业短腿矛盾再次加剧,成为这轮物价过猛上涨的突出原因。据有关部门计算,1994年当投资增长大幅压缩后,物价的上涨指数中有60%是由农产品价格上涨带动的。
此外,在国内需求过大而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为了平衡供求,进口大幅增长,出口减缓,加上有的外贸企业外汇收入不愿及时与银行结汇,大量外汇滞留在企业,甚至持汇从事炒买炒卖的投机活动,使国家外汇结存下降,市场汇价急剧上升,1993年6月由年初美元兑换74元人民币涨到11,8元人民币,成为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另一种表现。
二、经济软着陆的主要措施
针对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1993年6月起,采取了下列措施,在继续保持经济适度高速增长的同时,成功地抑制了通货膨胀。
(一)统一思想认识,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1992-1993年经济发展中出现严重失控的苗头后,很快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1993年3月7日,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二中全会上强调,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所证明了的。目前我们宏观调控的重点,是控制投资规模,菅好信贷规模和货币发行量这两个闸门,调控国家财政收支,保持重大经济比例的基本平衡,按经济规律办事。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调赦八五计划若干指标的建议》即贯彻了上述思想,提出了深化金融、财税体制改革,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防止经济过热。
4月1日,江泽民再次指出!我们要注意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要注意汲取历史上造成几次较大经济波折的经验教训,善于掌握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力求在经济建设上,既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又争取有一个较为合理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实现速度与效益的同步增长;既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