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李鹏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七届三次会议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提请全国人大审议。
会议审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该计划从1991年开始实施。
二、八五计划的主要内容
八五计划是在治理整顿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下制定的。它的主要内容自然要反映出当时的经济特点和发展要求。
(一)八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综合经济指标
《纲要》提出,今后十年,我们要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其基本要求主要为:在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到本世纪末比1980年翻两番;全国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水平;发展教育事业,推动科技进步,改善经济管理,调整经济结构,加强重点建设,为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初步建立适应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的水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进一步健全。
为了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纲要》提出今后10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6%左右。并且认为这个要求是积极的,也是留有余地的。这个增长速度虽然比前十年低了一些,但由于现在的经济规模比十年前大得多,今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包含的绝对量要大得多。达到了这个平均增长速度,就可以实现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年翻两番的既定目标。《纲要》还论述了使国民经济增长保持不算高的6%速度的道理?我国经济还不发达,人口增长的压力很大。要解决各种经济社会矛盾,改善人民生活,逐步实现现代化,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不行的。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应该努力争取经济发展有较快的速度。但是,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对速度要求过高,往往容易造成经济不稳定。
根据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经济态势,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今后十年要求保持6%左右的中速增长,就是为了防止片面追求数量和攀比速度的偏差,以便创造条件,保持重大比例关系协调,推动科技进步,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建立在这神基础上的速度,才是实实在在的、没有水分的、有后劲的速度。同时,只有长期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避免大起大落,才能为进一步理顺经济关系创造出较宽松的环境,这是经济体制改革所必需的。
按照上述部署八五的基本任务共有以下8项:1努力保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基本平衡,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前提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的适度增长。2突出抓好经济结构调整。3立足现有基础,充分挖掘潜力,积极地、有重点地推进现有企业技术改造。4采取适当的办法和步骤,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改善财政收支不平衡状况。同时保持合理的信贷规模和结构,严格控制货币发行。5进一步推动科技、教育事业发展。6更有效地开展对外贸易,积极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和智力。7以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为中心推进各项改革。8努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包括控制人口增长、妥善安排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发展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加强环境保护,加强国防建设等)。
在经济增长规模和速度方面,按照1990年价格计算,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3250亿元,比1990年增长33,6%,平均每年增长6%。农业总卢值达到8780亿元,比1990年增长189%,平均每年增长35%。工业总产值达到32700亿元,比1990年增长371%,平均每年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1995年比1990年增长539%,平均每年增长在综合经济效益方面,到1995年,主要行业中按照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的产品,要由现在的30%左右提高到50%左右。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要由1990年的93吨标准煤下降到1995年的85吨,平均每年的节能率为大中型企业主导产品的能源、原材料单耗,要达到国际同行业80年代初的平均先进水平。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35%:八五期间,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要比七五有所提高。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天数,要由1990年的127天缩短到1995年的95天。
在国民收入的生产和分配方面,1995年国民收入生产额达到18250亿元,比年的14300亿元增长276%,平均每年增长5%。五年合计,国民收入使用额为亿元。五年内,不包括物价上涨因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合计为2600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57%。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为1700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55%。在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为840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1%;技术改造投资550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98%。五年内,全国居民消费水平乎均每年增长在财政信贷方面,力争国内财政收入平均每年递增61%;国内财政支出,平均每年递增57%;五年累计,收支相抵还存在一定差额。继续控制信贷总规模,积极调整信贷结构,五年内,贷款总规模平均每年增长12%其中,流动资金贷款平均每年增长117%;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平均每年增长。
(二)八五计划的基本指导方针
1。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精辟地概括为以下十二条主要原则:
(1)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努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2)坚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专心致志地搞好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3)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体制和其他领域的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中央地方、企业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4)采取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利用钋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等多种形式,通过举办经济特区、经济开放区和实行必要的特殊政策与灵活措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5)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发挥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对公有制经济的有益的补充作用,并对它们加强正确的管理和引导;(6)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7)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鼓励先富起来的帮助未富起来的,以利于全体人民和各个地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8)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借鉴和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9)建立和发展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分裂;(10)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和实践,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逐步实现;(11)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正义斗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12)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理论和组织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竖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全面落实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方针政策,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国内外的经验都证明,不改革开放不行,改革开放不坚持正确方向也不行。今后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进一步努力探索,使改革不断深化,开放更有成效。
3。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这条方针是长期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实现到本世纪末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潜力,促进经济增长,又要防止国民收入超额分配,造成通货膨胀。
要坚持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
4。坚定不移地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坚持自力更生与实行对外开放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90年代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争取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智力等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但也要准备更多地依靠国内资金和自己的力量进行建设。要克服经济建设中资源相对不足和资金短缺的困难,最重要的,是千方百计地节约一切可能节约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努力克服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领域中存在的严重浪费现象。今后10年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时期,都必须牢固树直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思想。
5。坚定不移地贯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针。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克服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我们的重要目标,又是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只有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使人们有正确的前进方向,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这是我们的真正优势所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各个部门、各个方面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尽心尽责,广泛吸引群众自觉参与,把任务真正落实到基层。
(三)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设想和措施
关于经济建设,《纲要》提出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努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为此,着重考虑了以下几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计划指标。
1。继续努力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今后10年,要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避免出现大的波折,最重要的仍然是要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特别是保持财政、信贷、外汇收支和物资的各自平衡以及它们之间的综合平衡。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安排,都要量力而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要与国力相适应,生活消费的增长要与生产的发展相适应。由于经济效益的明显提高有一个过程,对政体制八五期间仍将基本维持现行财政包干格局,制约着国家财政收入和中央财政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重点建设投资、国防经费、科学教育事业费必须适当增加,而每年大量的企业亏损和物价补贴,以及其他一些开支,只能逐步压缩下来。因此,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很大,每年都还有一定数量的财政赤字。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