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医入门你问我答-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表示此病有“外邪”(外部感受的病邪),是“实证”现象之一,治法宜“攻”或“散”;无苔的属“虚”,治法就宜“补”。以上寒、热、攻、补治法不同,若治反了,便会出事故,因此不学“舌诊”是不行的。(顺便提及什么叫淡红或非常的红?苔什么叫厚?什么叫薄?这一切都无一定标准可对,初学时只能跟着老师实地去看——中医不能定性定量的缺陷。后来已有彩色舌诊图,已好些。)

又如“切脉”,是手指下体察桡动脉跳动时快慢强弱等的状态的一种方法,是一种“立体感觉”,所以叫“脉象”,与“脉搏”含义不同。它一般至少也分浮、沉、迟、数、虚、实、细、洪、弦、滑等多种(此处只大概举例)。凡出现“浮脉”(脉的搏动很表浅,一摸即可感觉到的),表示疾病在“表”,治法就应用“散”而决不能用“补”;如果脉象是“沉”的(什么是浮?什么是沉?也无客观数据标准,也只能在实践中跟着学。后来也有“脉象描绘仪”等,但似乎尚不完善),示病在“里”(和“表”相对的含义)。“迟脉”(节律慢)表示病属“寒”,“数脉”(节律快)示病性属“热”……总之,它们都有固定的规律,特别是这规律又已和它的诊断、治疗结合在一起而成为经验标准了。现在要用它的经验看病,那就必须学习它,掌握它,丝毫马虎不得。在不明此理之前,有人(也包括笔者早期)就曾怀疑:这么点桡动脉的跳动就有那么多名堂?又在故弄玄虚?后来才明白是有这么多规律的。也正如心脏的跳动,在常人听来也只是“扑通、扑通”的简单声音而已,而在西医生听来就微妙复杂得多。脉诊还有分“三关六部”等很多规律,请详看专书,此处只举例说理。

又如前面所举咳嗽的病例:医生给你用“杏苏散”加减治疗,他的根据是什么?是因为你得了“风寒外感证”的咳嗽,那又凭什么说你得了“风寒外感证”呢?是瞎说?不是的,这医生不是江湖术士,更不是骗你的钱,是有理论根据的:因为按中医诊断辨证规律,你得的咳嗽是初起,按中医的规律,初病大都属“表证”、“实证”。一看,舌质是“淡”的,淡属“寒”,苔白薄属“表证”。一摸脉象,是“浮”的,浮脉也属“表”。痰白而稀也属“寒”。

如此症状、舌、脉一结合,一分析,你便被确诊为“风寒外感证”的咳嗽无疑,所以就要用“温肺散寒”的治法。而此治法书上经验写着首选“杏苏散”一类方剂最好。你看,这中医生不是有根有据的吗?这根据是什么?追到底就是:症状、舌诊、脉诊!所以说,你如果想用中医方法看病,至少目前,不懂舌诊、脉诊这一套是不行的。接着往下说,上面的道理是明白了,但细心人找来中医书一对,不对呀!医生的方怎么没全照书上抄呢?有的药味多了,有的药量错了,是医生粗心?别急,不是的,正是这个医生细心才这样。因为前面说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是很讲整体观念和动态平衡调整的,而且更重视病人的个别情况,现代术语叫“个体差异”的,他在找定这个治法、主方之后,还得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加减。比如你在主症咳嗽之外,还有头痛的,那么要加川芎、白芷等药,如兼有食欲不振不想吃东西的,那么又可能给你加点神粬、谷芽之类。如果你的风寒较重,那么这谷芽还得用炒谷芽。如果有人还有口干舌燥的,又要加芦根。这样,三剂之后,你病全好了,表示用药对证,医生辨证无误。因此,在你这个小小“咳嗽”之中,也贯串着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中医术语叫“理、法、方、药”,这样,理法方药丝丝入扣,有实践有理论,才能药到病除。这医生才像个正规中医生。

【问】什么叫理、法、方、药?

【答】理——即指从四诊八纲到具体辨证、诊断确立的道理;法——立定正确的治疗法则;方——合用的主要方剂;药——在主方上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剂量的加减。

上面谈了舌诊、脉诊的特色和作用。但是也应特别引起注意的是,有的人又过分夸大了“脉诊”的作用,把它神秘化起来,甚至故意摈弃其他诊法(尤其是问诊),以示自己的医术的所谓“高明”。比如对病人说:“你的病,不用你说,我一搭脉便可知道。”这样做,既不全面,也不科学,更不符合中医古训“四诊合参”(四诊合参,即综合参考望、闻、问、切四诊的资料)的精神,所以要加以注意。

【问】什么叫“八纲”?怎么辨?

【答】“八纲”就是中医学里辨别疾病的八个大纲领,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字。从实质上说它是一种初步分类鉴别诊断的方法。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它首先将前面四诊所得的资料归纳成“阴证”和“阳证”两大类,然后又再逐级分下去。“表里”,是说疾病的“病位”。但要注意,这里所说的表里,不单指具体的“体表”与“体里”,又只是一种分类的专用术语。比如感冒初期的发热咳嗽,中医诊它是“表证”,但用现代医学看,这个“热”也是发自人体内部的而不是“表皮发热”。咳嗽更是发自气管咽喉等处而不是“表皮咳嗽”。所以“表证”不等于“表皮的病”。中医学里普遍有这现象,如前述的“气”不全等于“气体”,“风”不全等于外面吹来的风等一样,要慎加领会。寒热,说明病的性质,也是中医术语。“寒”不全等于“低温”,“热”也不纯是“高温”。虚实,是对机体得病后的一种反应状态的概括——“虚”是“不足”,相当于机体功能及抵抗力等低下;“实”则相反,是“有余”,是机体反应亢盛的状态。我们要领会其实质含义。在此“八纲”辨证之后,再结合更详细的辨证方法如“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等等进行更具体详细的分类,从而做出明确的最后诊断。

【问】中医学“论治”的总纲是什么?

【答】论治纲领即现代语的治疗原则。即中医书上说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就是说,凡是诊断是属“寒证”的,就要用中医所说的“热性”的药或方法去治疗;是“热证”时,就用“寒”性的药和方法去治疗。是“虚证”,就用“补法”,“实证”就用“泻法”(“泻”法,是专用术语,即与“补法”相反的方法,不专是指“泻肚子”)。这个原则全部贯串在中医的各种疗法之中。不论药物疗法,针灸疗法乃至推拿疗法等等,都不例外。比如中药的分类就是按这个原则配套分类的:凡能治“热证”的,就叫“寒性药”;能治“寒证”的,就叫“热性药”;能治“虚证”的就叫“补药”……在这个大纲领下,再进一步分解表药、温里药、清热药……就如针灸疗法,它虽不用药,只用针或灸的刺激,但它的“手法”也按此原则分成“补法”、“泻法”、“平补平泻法”等等。因此中医学里所说的“补法”,除了含有“补充”的含义之外,更广泛地说,凡是具有调整机体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增强机体体质等作用的疗法都叫“补法”。中医里许多名词术语,都要这样从实质上去理解,才能懂得其含义。

【问】辨证论治总的程序模式如何?

【答】可以简括成以下的图表:

【问】可否举例说明“辨证论治”的具体应用?

【答】可以,为了说理清楚,下面举几个笔者所设的模型例子。

例一:夏秋之交,来了一个病孩,男,10岁,精神尚好,其父代诉寒热(发冷发热)已一日,发热较重,轻度咳嗽,头痛,喉咙干燥,咳吐黄痰,但不多。说话声音有点沙哑,平时身体健康。舌质红,苔白薄,脉浮数(快)。按程序分析如下:这个病人(孩)的主症,可从“寒热”入手,因发热比发冷重,所以定(1)主症:“发热”。(2)八纲辨证:望诊——精神尚好,即神色形态正常,舌质红,属“热”,苔白薄属“表”。起病才一日,一般属“实”,阴阳辨证属“阳证”。闻诊——声音沙哑,属“热”。问诊——起病才一日,属“外感病”。切诊——脉象浮,属“表”。因此,八纲初步印象,此病属外感的“阳表热实证”了。(3)进一步详细分证:既是外感病,那么到底用《伤寒论》的方法或“温病学”的方法分证?病人热比寒重,一般用“温病学”理论辨证(因一般有“寒重用伤寒论,热重用温病学”的说法”。既用“温病学”理论辨证,那么是用“卫气营血学说”还是“三焦学说”?一般常用“卫气营血学说”。病人既属表实热证了,那么这个阶段正是此学说中的“卫分证”。因“卫分证”的表现正是发热、轻咳、头微痛、咽红、舌红苔白薄、脉浮数等的。所以这病此时此阶段的中医明确诊断是:外感温病中“暑温”的“卫分证”。(因为“温病”按季节又分春温、暑温、湿温、秋燥、冬温等等的——这说明中医的“证”又与气候节气有关。“温病”一般属西医里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为多。比如同是西医的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在中医学里的治法也随季节的不同而各异。最起码在用同一个方剂时也要按季节特点加减,比如春夏感冒,气候多雨湿,病人易“挟湿”,舌苔反应多白而厚腻,中医就要加苍术、厚朴等叫“化湿”的中药。如果在秋天,气候干燥,病人易“挟燥”而舌质红的,中医就要加入叫“润燥”的药物,如沙参、玄参等等。但也有病人秋天而不“挟燥”的,舌质不红,就不能加……这是中医的特点。)于是记入病案(中医病历的名称)。(4)论治:按“温病学”理论治则是清热解表法。选方:桑菊饮、银翘散均可。按经验“咳重用桑菊,热重用银翘”此病人咳轻热较重,所以首先用银翘散。(5)遣药加减:因病情没什么特殊,可抄用成方稍作加减。于是按书处方:银花、连翘、桔梗、荆芥、薄荷、炒牛蒡子,淡竹叶、芦根、淡豆豉、甘草等。因有喉干痛,音哑,牛蒡子可稍加重。配三剂,一日一剂,煎服。医嘱:避风、暂忌辛辣煎炒等,三日后切须复诊!(因时当夏秋之交,病孩10岁,慎防此时系“暑温”重症初期,以西医观点看,慎系乙型脑炎初期。)(6)复诊:三日后病人如嘱来复诊了,父代诉服药之后,曾出微汗,诸证均退去,舌质仍小红,脉已不数(快)。于是可告诉病人,病已愈去,可以不再服药了,但仍注意休息,仍忌辛辣等一周即可。(此病可能相当于西医的“上感”。)

但是,如果出现了另一情况,病人次日即来复诊了。望诊:病人精神差了,面色带红(异于平常的红)舌质更红,舌苔转为黄燥了。闻诊:病人呼吸气粗,且带呻吟。问诊:代诉发热更高(中医书上叫“反恶热”)烦躁不安,叫头更痛了,大便干结,小便短黄(中医术语,指尿少而黄色比平常深)。口渴“喜冷饮”(喜欢喝冷开水)。切诊:脉滑洪而更数(即脉粗有力而快)遍身肌肤灼热。八纲辨证:典型的“阳、热、实、里证”因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脉滑洪等均表示病已入“里”。进一步详细分证:“温病暑温之气分证”,这就是此病此时此地的中医诊断。论治,立法,清热生津法;选方:白虎汤加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