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要著作为《梵经注》〔亦称《圣疏》(S′rībhāsya)
〕、《吠陀义纲要》(Vedārtha-sam。graha)
、《薄伽梵歌注》(Gītā-bhāsya)等等;尼姆巴尔迦(Nimbārka,约12世纪)
,主要著作为《吠檀多芳香》(Vedānta-parijāta-saurabha)
、室利哈尔沙(Sriharsa,约12世纪)
,主要著作为《诘蜜》(Khandana
①参见金仓圆照:《印度哲学史》,平乐寺书店1963年版,第174页;黄心川:《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419页。
…… 95
88印度哲学
-khandakādya)
;摩陀婆(Mad-hva,约13世纪)
,主要著作为《梵经注》等;筏罗婆(Valabha,约13世纪)
,主要著作为《微注》(Anu-bhasya)
;室利帕底(S′rīpati,约15世纪)
,主要著作为《室利迦罗注》(S′rīkara-bhāsya)
;巴勒提婆(Baladeva,18世纪)
,主要著作为《牧尊注》(Govinda-bhāsya)等。
在吠檀多派的思想家中,影响较大的是跋达罗衍那、商羯罗、罗摩努阇和摩陀婆。以下重点叙述他们的学说。
跋达罗衍那是在总结归纳奥义书的许多思想的基础上创作《梵经》的。他与一般的正统婆罗门教思想家一样,认为梵是最高存在或最高神,是世界的产生、持续和毁灭的根源。
梵是宇宙的动力因与质料因。作为神,梵全知全能,梵创造(转变出)世界仅是为了游戏。
跋达罗衍那在《梵经》中论述梵我关系理论时,曾提到以往的婆罗门教思想家在这一问题上的几种主要观点。根据商羯罗的解释,《梵经》中论及了三位思想家的梵我关系观点:阿西摩勒奢耶(A-s′marathya)认为梵与我是一种“不一不异”的关系;奥杜罗弥(Audulomi)认为梵与我是一种二元的有真实别异(satya-bheda)的关系;迦夏克尔茨那(Kās′
akrtsna)
认为梵与我是一种无差别的不二一元的关系①。
跋达罗衍那本人在梵我关系问题上的观点客观地说有时不是很明确(即《梵经》中的有关论述有前后不一致处)。
现一般认为,他在此问题上的基本理论倾向是“不一不异论”。
这种理论认
①参见跋达罗衍那:《梵经》1,2,19—22及商羯罗的相应注释。
…… 96
印度哲学98
为,梵作为世界的创造者或世界的本原,与其部分、属性或被造物——我(现象界)是不同一的(此为“不一”)
,而从我(现象界)都具有梵性,一切事物离开梵都不能实际存在的角度看,梵与我又是同一的(此为“不异”)。二者的关系被譬喻为如同太阳和其映在水面上的影子的关系一样。
①
跋达罗衍那不是吠檀多派中唯一主张“不一不异论”的思想家。印度后世的吠檀多派思想家薄斯迦罗和尼姆巴尔迦亦持此说②。
跋达罗衍那在轮回与解脱问题上的观点与奥义书中的一般说法接近,他论及了我(灵魂我)的轮回过程及如何通过冥想等获得梵的知识,认为实行婆罗门教的祭祀也能有助于正确认识梵。如我(灵魂我)与梵合一则可不再回归到轮回世界中③。
跋达罗衍那在《梵经》中亦较全面地批驳了印度古代其它哲学流派的理论,如数论派的“自性”
(原初物质)是世界根本因的理论,胜论派的“极微”
(原子)是物质世界的最基础(最终)因的理论,以及佛教、耆那教、薄伽梵派、兽主派等所主张的一些理论④。
商羯罗是吠檀多派中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也是印度历史上最负盛名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展了奥义书与《梵经》中提出的婆罗门教核心哲学理论,在梵我关系问题上持“不二一元论”。
①参见跋达罗衍那:《梵经》3,2,18—28及商羯罗等人的相应注释。
②参见宇井伯寿:《印度哲学史》,岩波书店1965年版,第522页与585页。
③参见跋达罗衍那:《梵经》4,4,4—22。
④参见跋达罗衍那:《梵经》2,2,1—45。
…… 97
09印度哲学
不二一元论的思想萌芽在奥义书中已出现,如《广林奥义书》和《慈氏奥义书》把梵区分为两种:有形的梵和无形的梵。有形的梵实际就是现象界或众多的我(小我)
;无形的梵则是作为宇宙本体的最高我(大我)。
《慈氏奥义书》中说:“那有形的(梵)
是不真实的,而那无形的(梵)
则是真实的。“
①
在奥义书的这类叙述中,实际已包含了不二一元论的思想要素,即:真正实在的唯有最高本体梵,而作为现象界的我(小我)
在本质上就是梵,一般人把我与梵看作不同的东西是错误的。此外,如上所述,《梵经》中提及的迦夏克尔茨那亦有不二一元论的思想。
商羯罗在构筑自己的不二一元论时无疑采用了大量奥义书和《梵经》中的思想材料,但对其不二一元论有着更进一步影响(直接影响)的则是乔荼波陀。他是先于商羯罗而较系统阐述不二一元论的著名吠檀多派思想家。乔荼波陀在阐述不二一元论时,强调了一种“摩耶”
(māyā,“幻”)
的观念,这种观念认为,外界事物是不实在的,它们的不实在就如同梦中事物不实在一样。这些事物完全是“我”通过自己的幻力(svamāya)对自身进行虚妄分别的产物。
这种情形亦如同人在黑暗中把绳子当成蛇一样。乔荼波陀认为,最高我(梵)与个我(现象界)在实质上是完全同一的②。二者既不是分别的存在,也不是一个产生另一个。他曾就二者的关系作了一个譬喻,认为最高我与个我的关系就如同瓶外大虚空和瓶内小虚空的关系一样。
瓶内小虚空由于有瓶子的缘故,因
①《慈氏奥义书》6,3。
②《蛙氏颂》第三章中对最高我(梵)与个我(现象界)的关系的叙述较为集中。
…… 98
印度哲学19
而显得与瓶外大虚空是两个东西,当瓶子破碎时,小虚空与大虚空就完全同一了。与此类似,最高我与个我本是一个东西,由于人们的虚妄分别,才显得二者有差别。如消除这种虚妄分别,二者就完全同一了。因此,个我既不是从最高我中派生出来的,也不是最高我的变异。而且,由于在最高我中没有部分,因而个我也不是最高我的部分。乔荼波陀从梵我一体不二的立场出发,还否认事物有真正的“产生”和因果转变。乔荼波陀在论述其学说时曾大量借鉴佛教的思想与论证手法①。
商羯罗虽然沿袭乔荼波陀②在梵我关系方面的基本思想,但通常人们都把他看作吠檀多派中不二一元论的最主要代表人物,认为他是这一理论的最系统阐述者和主要传播者。
商羯罗与其思想先驱一样,认为唯一实在的是最高我——梵,其余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商羯罗极力想表明,他的有关梵我关系的理论是对奥义书和《梵经》等婆罗门教圣典中学说的完整准确的阐述。
他在其著作中(特别是在《梵经注》中)大量引用了奥义书的内容,反复强调奥义书中提出的“梵我同一”思想。商羯罗从我(小我)在实质上就是梵(大我)的角度,论证了有别于梵的我(小我)之不实,实际也就论证了杂多的世间万象的不实。
商羯罗虽然把梵看作是唯一实在的东西,但他在否定世间万象的实在性时,仍作了一番细致的论证。他认为,梵无疑是唯一不二的,然而由于人们对梵的理解不同,因而梵看
①参见宇井伯寿:《印度哲学史》,岩波书店1965年版,第521—531页。
②乔荼波陀是商羯罗的老师牧尊(Govinda)的老师。
…… 99
29印度哲学
上去就有两种。一种是“下梵”(apara—brahman)
,亦称“有德之梵”
(saguna—brah-man)
;另一种是“上梵(para—brahman)
,亦称“无德之梵”
(nirgun-a-brahman)。商羯罗认为,“下梵”是有限制的,有属性的,它表现为神及其创造的具有不同名称和形态的世界(现象界)
;“上梵”则是摆脱了一切条件因素的,无差别的,无属性的①。
在商羯罗看来,“下梵”和“上梵”的区分只不过是人主观认识的产物,在实际上,梵只有一个。
“下梵”和“上梵”的概念不是由商羯罗最先提出来的,奥义书哲人已对梵作了这样的区分,如《疑问奥义书》中就提到了这对概念②。另外,《慈氏奥义书》中提到的“有形之梵”
和“无形之梵”
亦是相近或类似的概念③。
然而十分明显的是,奥义书哲人虽然已提出了“下梵”和“上梵”的概念,但却并未对这对概念作深入细致的阐述,未把它们放在一种很重要的位置上来对待。此外,并不是所有探讨梵我关系的奥义书中都普遍作了这种区分。但在商羯罗那里,“上梵”和“下梵”被作为表述其理论的基本概念。他用“上梵”来表明万有的真正实在的本体,用“下梵”来表明人们由于对真实本体所不能理解而产生的虚假分别。
商羯罗的认识论同其本体论密切相关。与其在本体论方面的“上梵”与“下梵”概念相对应,他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下知”
(aparāvidyā)和“上知”
(parāvidyā)的概念。他认为,把本来是唯一不二的,无属性的梵看作是“下梵”
①参见商羯罗:《梵经注》1,1,1;1,2,8。
②参见《疑问奥义书》5,2。
③参见《慈氏奥义书》6,3。
…… 100
印度哲学39
(“有德之梵”)
就是无明或“下知”
,而把梵看作仅是无属性,无差别的“上梵”则是真知或“上知”
①。也就是说,只有透过种种假相看到了在一切事物背后只有梵(上梵)真实,才获得了至高至真的认识。
“上知”与“下知”的概念亦非由商羯罗最先提出。它们在奥义书中就已出现。
《秃顶奥义书》中曾对认识作了这样的区分,提到“上知”是可以领悟“不朽者”的知识,而“下知”则是有关“四吠陀”
(吠陀本集)的知识等②。商羯罗在论述其“上知”与“下知”的概念时并未完全局限于奥义书中原有的意义,而是有所发展。他所说的“上知”
与《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