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你其实不懂经济学-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当生产或消费对其他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效益时,外部经济效果便产生了。”经济运行中的外部性是广泛存在的。比如,著名生物学家、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开创人童第周在少年时,晚上宿舍熄灯后还在路灯的灯光下抓紧时间刻苦读书,终于取得了伟大成就。这时,国家修筑的路灯就对他产生了正外部性效应。再比如,某山区在架桥时对山体进行爆破作业,不料附近有一个养牛场,许多怀孕的母牛听到爆炸后受到惊吓,整夜整夜地不敢睡觉,结果纷纷流产,造成了场主的经济损失,这就是负外部性效应。

通常,个人都会倾向于负外部性的行为,因为负外部性带来的成本不需要个人承担(如污染),而正外部性行为的利益也无法自己享用。当今我国的严重污染和全国劳模牛玉琴的经历就是很典型的两个例子。

1949年出生的牛玉琴,与新中国一起长大,1982年开始植树治沙,后来因治沙有功而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治沙劳模。

然而,二十年治沙种树8万亩,牛玉琴自己却欠下了252万元贷款,一家人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晚饭常常就是一大盆酱油土豆烧白菜外加一锅米饭。

与牛玉琴相反,我国很多企业却因为污染环境而发家致富。例如,淮河被严重污染,国家投入巨资治理十年未见明显成效,却没有一个人因此受到法律追究。实际上,我国水域都因工业发展受到了严重污染,却几乎无人承担责任。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

外部性虽然是经济内部运行的意外收获,却对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外部性扭曲了市场主体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会导致市场无效率甚至失灵。若负外部性得不到遏制,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将持续恶化,最终也会导致经济失去发展的条件。而这恰恰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我们生产了世界上最多的钢铁,被污染的环境却持续多年难以得到根本的改善。长此以往,中国的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

虽然经济的外部性问题与我们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与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但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由政府为主导。因为外部性的特点决定了个人通常会倾向负外部性行为,牛玉琴之所以能成为劳模,就是因为她这样的人太少了。政府不能指望每个人都能发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而必须关注经济的外部性效应,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政策、法规,维护市场的公平与效率。一句话,只有真真正正处理好经济的内、外部性关系,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最终落实。

85。分马的启示:一点投入的效应

有位地主家里有三个儿子和17匹马。地主临死时立下遗嘱,家里的17匹马当按如下原则分配:大儿子分得1/2,二儿子分得1/3,三儿子分得1/9。三个儿子都很孝顺,愿意按父亲的遗嘱分配家产,可在实际分家时却出了问题,17匹马的1/2是8匹半,难道要杀掉一匹马分马肉吗?三个儿子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请来村里的智伯帮助解决难题。

智伯想了又想,最后找出了答案:他从自己家里牵来了一匹马凑成18匹,大儿子得1/2是9匹,二儿子分1/3是6匹,三儿子分1/9是2匹。三个儿子一共得17匹,还剩下一匹,就是智伯从自家牵来的,自然又牵了回去。

这个故事流传开来后,很多人对智伯佩服无比,认为他是个懂得投入与收益关系的聪明人,并举很多例子来说明提前投入与事后获益的密切关系。但智伯牵来一匹马,牵走的仍是一匹马,他并没有因为投入而获得收益,当然和投资回报也就扯不上关系。所以那些引申出的案例与故事并不匹配。

如果从经济角度理解这个故事,首先应佩服的是死去的地主。对他的遗嘱稍加分析就可发现,地主给出的分配数相加并不等于一,1/2=9/18,1/3=6/18,1/9=2/18,三者相加等于17/18,也就是说他并没有将十七匹马完全分出去。

地主为什么要这样做?地主已经死了,无法向他询问答案,我们只能试着猜想。首先,17匹马无论怎样分给三个儿子,都会产生杀马的结果。其次,或许地主在生前是想养到18匹马的,如果那样,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让三个孩子分到的全是活马。但是养到17匹马的时候他就要死了,目标无法达成,怎么办?如果想让儿子们全部分到活马,他只能假设家里有18匹马,然后将17匹分出去,剩下一匹再还给“假设”,于是就有了遗嘱中的算式。

当然,我们必须佩服智伯,如果不是他看出遗嘱的玄奥,儿子们很可能会杀马分肉,或许杀的还不止一匹,因为要是严格按照算式分配,杀一匹不够。有人说智伯虽聪明却不公平,因为大儿子本应分8。5匹马,经智伯一番折腾,大儿子就得了9匹马,他们是不是串通好了?这个问题的提出无疑说明有人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但他仍然犯了只见其一不见其二的错误。试想,二儿子本应分1/3,17匹马的1/3是多少?肯定不到6匹,因为18匹的1/3才是6匹,所以二儿子实际也多分了马。那吃亏的肯定是小儿子喽?不对,同样的道理,小子儿实际也多分了马,因为18匹的1/9才是2匹。这样的结果令人惊叹,原来每个人都有收益,智伯真的是太聪明了。

的确,智伯太聪明了。他的一匹马不但避免了杀马的惨剧,还让三个儿子都获得了更高的收益。实际上,在我们的经济运行中,这样的例子从来不少,而智伯当然就成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充当智伯角色的大多是政府或银行。

比如,三家公司合作房地产项目,大楼盖到即将封顶的时候,资金不够了,三家公司谁都不愿意再出资或者无资可出了,怎么办?大楼未封顶无法出售或出租(假设他们没有预售且无法预售),三家公司按出资比例分配没有楼顶的房产?显然三家公司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情况。这时他们找到银行,说明情况,请银行放贷完成大楼建设,大楼一完工即可销售房产回笼资金,银行就可收回贷款,而三家公司也获得收益。当然,银行不是智伯,它们不会白白放贷,是要利息的。但这些微利息与整个房地产的收益相比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银行充当的角色与智伯无二。

分马故事所能给予我们的经济学启示,不是投资收益那么简单。它告诉我们的是,市场在其运行当中往往会出现卡壳,即破坏系统正常运转的情况,这时,我们必须寻找能帮助系统恢复正常的“智伯”,它们是无可替代而且不可或缺的。

86。龙舌兰酒效应:狂醉的金融危机

在当今这个和平的年代,人们最恐惧的可能就是金融危机了。金融危机以虚拟的形式向市场发动攻击,最终造成严重的实体经济破坏,令世界各国谈之色变。从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开始,近百年来,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尤其是近两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更令人胆战心惊。

百年来,世界各地发生了多起或大或小的金融危机,破坏力都相当惊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个地区的金融形势出现动荡或是陷入金融危机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传染效应。西方媒体就想办法从这个国家、这个地区找一种能够象征这个国家的东西来命名这个效应。比如亚洲金融危机起源于东南亚,而东亚、东南亚国家大多崇拜“龙”,所以当时国际社会称亚洲金融危机为龙效应;再比如1999年巴西发生金融动荡的时候,因巴西以桑巴舞闻名世界,所以国际社会称巴西金融动荡产生的影响为“桑巴舞效应”。

而龙舌兰酒效应是这一系列命名的始祖,它被用于命名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因为在墨西哥有一种酒叫做龙舌兰酒,这种酒只有墨西哥出产,于是被用于命名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影响。

每一种效应都有其产生的根源,龙舌兰酒效应的产生,根源有三个方面:(1)用短期外资弥补经常项目赤字;(2)在实施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没有加强对金融部门的监管;(3)1994年墨西哥政局发生的动荡,使外国投资者对这个国家能否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产生了疑问。简而言之,通常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政策容易导致龙舌兰酒效应的产生。

当时,两大祸根造成了墨西哥货币危机的爆发。第一是从1990年起,墨西哥的经济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首先是墨西哥通过提高利率吸引了大量外资涌入,每年流入量达250至300亿美元;其次,外资的涌入使墨西哥比索的汇率持续上升,损害了其出口商品的竞争力,造成国际收支赤字增加到每年约230亿美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7%);最后是墨西哥国内居民的储蓄率不断下降,从1990年的19%降到1994年的14%左右,而与此同时,其国内投资和生产率却出现了停滞,经济增长率仅为2%。

第二是由于国内没有实体经济增长支撑,通货膨胀率不断攀升,墨政府开始推行稳定汇率的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这样做的结果是,外国投资者觉得墨西哥的政策可减少他们的风险,因而外资证券投资大量涌入墨西哥市场。然而这些钱并没有用于投资,而是大部分被用来增加消费。尽管资金充裕,但墨西哥的投资和外贸出口并未显著增长,这使墨西哥的经济过分依赖外资。到1994年,外国投资者察觉到风险,便开始把投资于股票证券的资金撤回本国,由此触发了墨西哥金融危机。

墨西哥金融危机已然远去,而“龙舌兰酒效应”则留在了金融词条中,时时提醒着各国政府,应给汇率以适当的灵活性,外资不应被用以过久地支持本国货币的汇率。

任何政府都应从龙舌兰酒效应中体会到,用外资来资助消费是无法持久的。因此,要尽量引导外资流向实质性投资部门,这样才能提高生产率,增加出口和日后偿还的能力。

最后,我们必须注意到:外资证券投资机构要远比直接投资者的稳定性差。前者在证券市场上的股票、债券投资都属于高投机性投资,它们一旦察觉风吹草动便会转移资金。因此,相对来讲,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有更多的优越性。因为直接投资大多是投资于实业,其目标是争取在较长时期内获取较高的回报率或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投机性较小,稳定性较高。

87。第二只鞋:难眠的世界

这次要说的不是什么经济学定律或法则,只是一个笑话。笑话是已故的相声大师马三立的杰作。说的是某人楼上的小伙子每天很晚才回家,回家后也不知收敛,每次脱鞋都砸得地板当当响,把他从睡梦中惊醒,醒来就很难再入睡。他多次找小伙子理论也没什么效果,于是想了个办法,等小伙子脱完鞋再睡觉。这天,小伙子过了午夜才回家,他已经非常困倦,只等小伙子脱鞋上床睡觉了。只听楼上咣当一声,他想再等一声就能安然入睡了。可是小伙子突然想起他怒气冲冲前来理论的样子,便轻手轻脚地把第二只鞋放好了。结果,他一夜都没等到第二只鞋的声响,也一夜没能睡觉。

笑话本只为逗人一笑,现在却和世界经济挂上了钩。从2007年末到开始,经济危机无疑是最被关注的话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经济危机滥觞华尔街,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