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绾臀鞣酱ァ0⒗俗钤缭诠�825年才写出了一本数字书,但是中国在公元前700年就已经有了一本关于竹签计数法的书《九章算术》了。
  到了16世纪末,由于算盘的发明,竹签计数法开始消亡。林来永惋惜地认为,可惜中国人没有把他们的竹签计数法改变成为一种可以书写的形式,否则世界数学史将要改写了。中国不仅发明了计数方法,而且还发明了数学上的幻方问题。
  相传,大禹治水时,洛水浮现神龟,背负洛书,大禹根据它划分九州,制定九畴,于是天下一统,归于大治,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随即诞生!洛书从此成为吉祥的象征,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洛书被世界公认为组合数学的最早史料,由它发端了数学上的幻方问题。并在组合数学、图论、群、对策论、人工智能、程序设计、工艺美术等等领域得到应用。
  1977年,它更作为人类与可能存在的外星人沟通的语言被宇宙飞船携入太空!幻方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便是它的构造。
  但是,4000多年来,一直未有一个奇数阶偶数阶的“统一”构造出现。不久前,斑竹已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作出了严格的数学证明。如果用非数学语言去对统一构造进行最简单的描述,那就是:“心心相印,以心换心!”《龙颂》主页借重这一“统一”理论的基本原则与幻方在中华文明发祥之时于治国安邦上“九州一统”的吉祥寓意,有机地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民俗文化相结合,于一图之中演绎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的屈辱、抗争与崛起的历史,亦庄亦谐,如诗如画,其内涵与趣味妙不可言!斑竹还专门来对任意阶幻方统一构造感兴趣的朋友准备了“幻方构造”栏目。《易经》与《易经》中的重要图式洛书不是神物,但是采用借鉴、联想等等思维方式,人们不断从蕴含在其中的辩证、逻辑、类归、数学等等思想中得到启发,推动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这是它们作为中华文化瑰宝,日益受到重视的一个主要原因。
  6。纸莎草船能远航吗20世纪30年代,英国考古学家马洛温教授从查加尔巴扎尔一处有6000年历史的部落遗址,发掘出一只学名叫卵黄宝贝的小贝壳,这是一种原产于印度洋的贝壳。而查加尔巴扎尔的遗址位于远离海洋的叙利亚北部地区。面对这只贝壳,他越看越觉得好奇有趣,它出土在离原产地那么遥远的地方,有着6000年的历史,如果贝壳能说话,一定能讲出一个饶有兴味的故事,它是怎样来到查加尔巴扎尔的,为什么来到这里?
  其后的考古学家们,经过50多年的努力,最终由挪威的一位专门研究古代船只及人类学的专家海伊达的试验找到了较为合理的解答。海伊达是从吾珥出土的图章上看到纸莎草船的样子,从而想到,这种船很可能是当年航海商贾使用的货船,很可能是它扬帆远航,沟通当时世界各地的相互联系的。
  几十年来,在美索不达米亚这块富饶的土地上,考古工作者们发掘出不少器物和记录的文字,可以证明远在4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早已建立起一个庞大有效的繁荣贸易网。最重要的一个贸易中心是“迦莱底的吾珥”,当年希伯莱族长亚伯拉罕便是从这里出发周游各地的。吾珥位于幼发拉底河畔,距波斯湾西北尽头只有几公里,吾珥商人当时用泥板记帐,不少泥板一直保留至今,从这些泥板上,可以看见那时这个城市繁荣商业的一面。吾珥是商旅来往频繁,货物集散而川流不息的港口。当地贸易由一帮乘船往来做买卖的航海商贾操纵,很多人应该有自己的船。他们将吾珥制造的布匹和衣服等本地商品,运往一个叫作帝门的城市,在那里换取吾珥迫切需要的铜。
  考古人员在一位名叫亚纳西尔的商人所拥有的房屋遗址,发现了一块泥板,上面记载着收到帝门运来的一批铜,包括后来这批铜如何一点一点地售出。当然,他们的交易并不仅限于铜,还有一块相当购物清单的泥板,上面列着纯金、青金石、象牙及象牙制品。还有眼部化妆用的油彩、木材、珍珠等昂贵的奢侈品,这些物品在古代肯定也是价值不菲,它们都不是吾珥或附近地区的产品。可以想像得出,吾珥和帝门之间贸易频繁,帝门这个地方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在猜测帝门这个城市在哪里,一些考古学家们猜想它位于波斯湾的巴林岛上,就是如今盛产石油的地方,这个猜想最终由英国考古学家毕比给予了证实。毕比在巴林岛的北岸发现了一个古港口遗址,从港口出土的一些器物中,找到了几枚当年用作登记运输货物种类的皂石雕刻的图章。毕比于是把这些图章的说明图样,寄给丹麦阿尔路斯的一位希腊罗马考古学家。这位丹麦的考古学家研究后回信证明,这些图章和1930年在吾珥出土的一些图章相同。这可以说明当年吾珥与帝门两地商人,确实穿过波斯湾进行交易。然而更让人惊骇的是,在巴基斯坦印度河河谷的摩亨约一达洛城废墟下,也找到了同样的图章,而这里距吾珥以东几千公里,要经过印度洋穿过波斯湾才能到达。
  如果有一个这样的贸易网,有出海运输物资的货船,只要证明当时具备这个条件,那么吾珥和帝门商人的贸易活动就能远及印度次大陆。以后陆续的考古发现证明了,当时的商客确实曾到达过印度。在吾珥发现的一些记录贸易的泥板上,还提到了玛甘和麦鲁哈这两个地方,可是他们到底在什么地方,却不得而知。有人估计,玛甘可能在波斯湾北岸,就是如今的伊朗;麦鲁哈应当是吾珥需要的贝壳和象牙的原产地,所以应该在印度洋岸更深入印度河的地方。麦鲁哈也很有可能就是摩亨约一达洛城。在帝门曾出土过五个打磨精细的石制小砝码,是一种外表像燧石的石英制成的。这些砝码与从前摩亨约一达洛及其姊妹城哈拉帕所使用的,无论在形制和重量上都相同。麦鲁哈发掘出的其他器物也同帝门及吾珥两座城市有关系,表明摩亨约一达洛就是帝门和吾珥两地居民称作麦鲁哈的城市,是离他们几千里的海外贸易伙伴。
  为了证明这一切,1970年海伊达在底格里斯河畔靠近吾珥城的地方,利用底格里斯河畔和幼发拉底河三角洲沼泽地带、阿拉伯人用来盖房子的纸莎草,动手建造了一艘巨筏般的仿古纸莎草船。纸莎草是一种毫不起眼的植物,却有另一种伟大的功能。这艘船被命名为“底格里斯”号。海伊达懂得如何制造这种船,也懂得这种船肯定能经风浪,他乘着这条纸莎草船经过了一次十分艰险的航行。“底格里斯”号沿着底格里斯河顺流而下,驶进波斯湾,抵达帝门,然后从帝门航向印度河的摩亨约一达洛,最终开往非洲东岸的吉布提港,“底格里斯”号吃水仅一米,可以在河流中行驶,也可以穿过帝门港外的浅滩。就如海伊达想像中的那样,纸莎草船很实用,有装载能力,在海洋上航行经得起风浪。当海伊达的草船抵达印度河时,看到这里沿岸也长满大片纸莎草。和底格里斯河畔的纸莎草基本一样,也可以用来造船,可见当年的摩亨约一达洛人,有着与美索不达米亚人相同的资源条件,他们之间的贸易往来是极有可能的。
  7。楼兰国遗民还存在吗位于丝绸之路上的古楼兰王国,早在2100多年前就已见诸文字,作为中国、波斯、印度、叙利亚和罗马帝国之间的中转贸易站,当时曾是世界上最开放、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然而,公元500年左右,它却一夜之间在中国史册上神秘消失了,众多遗民也同时“失踪”。
  他们到底去了哪里?这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难解之谜。1998年春节过后,忽然从新疆传出一条“爆炸性”新闻:人们在大漠边缘的米兰,发现了原属楼兰王国臣民的古罗布泊人后裔。楼兰王国为西域36国中的闻名古国,立国700余年。它国力强盛时期疆域辽阔,东起古阳关,西至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尼雅河畔,南自阿尔金山,北到哈密。是西域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园”,有人口1400万,可谓是一泱泱大国。汉朝曾在此设西域长史府。三国、两晋时,划归凉州(今甘肃武威)刺史管辖。深居欧亚大陆腹地的楼兰王国,为国际间的经济交往发挥过重要作用。驼队从这里把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等带到西方,再把欧洲的黄金、玻璃器皿和银器带到北方。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中西文化荟萃之地。这里不仅楼兰人自己开创了楼兰的历史,形成了灿烂的罗布泊文化,更重要的是它联结和传播了古老的黄河文化、恒河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在人类文明进步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据史料记载,2000年前,罗布泊湖滨的楼兰王国绿树成荫,芳草萋萋,境内的森林鸟禽翩翩。公元3世纪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下游河床被风沙淤塞,改道南流。楼兰绿洲因得不到水源灌溉,绿洲被沙漠吞噬,草木枯死,部分人口迁移。加上公元500年左右被零丁国所灭,楼兰王国最终神秘消失。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经过实地考察后认为,废弃于本世纪20年代的阿不旦渔村,便是古“楼兰遗民”的最后聚集地。据考察,罗布泊古海面积有2万多平方公里。昔日碧波万顷,水草连天,鱼虾肥美,水鸟密布。在罗布泊湖畔,始终生活着一支以渔猎为生的民族,他们是随着罗布泊的不断“飘移”而转到这里定居的,他们在此至少生活了200年,是“楼兰王国”的最后遗民。
  据史料记载,20世纪前后,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和世界著名探险家瑞典人斯文赫定都到过阿不旦渔村,并雇佣村民寻找古城遗址,他们受到罗布泊人首领昆齐康的热情接待。随后,尽管一些中外考古工作者找到了楼兰王国遗址,并发现大量文物及号称“楼兰美女”的干尸等,但除了阿不旦渔村的村民外,人们再没见过楼兰王国的任何遗民。
  所以,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个神秘的阿不旦渔村,就是古楼兰遗民的最后聚集地。那么这个渔村后来是如何废弃的?人们为何要离开自己美丽的家园远走他乡?他们到底去了哪里?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考察的不断深入,在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米兰,人们见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三位百岁以上的老人:乌兹曼尼雅子、亚森尼雅子,以及热合曼阿不拉。据乌兹曼尼雅子老人讲,当年他们居住的阿不旦渔村,是罗布泊西南岸、靠着米兰河的一个渔村。村民们经常乘着用胡杨木凿就的独木舟沿米兰河北下,到罗布泊去打鱼。当时,阿不旦渔村的村民们过着自给自足,几乎与世隔绝的平静生活。他们依靠捕鱼和猎杀野鸭为生,并将多余的鱼鸭晒干贮存。除此之外,他们还放牧,以羊为主,也有牛。但买来的牛放养一段时间后便成了“野牛”,要经过狩猎才能吃上牛肉。最让这位老人难忘的是当时他们捕获最多、最爱吃的新疆大头鱼。他说这种鱼头较大,头扁平,身体呈梭形略侧扁,胸部没有鳞,一般长约1米,体重达40公斤至50公斤,动作十分威猛。这种鱼肉丰腴可口,炖出来的汤白得像牛奶,肉像豆腐,十分诱人。
  据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