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鲁迅先生曾嘲笑中国人害有十景八景病。相传西陵也有十大景,地方志上或许还有记载吧,可民间已经很少流传了,只偶而听人讲起过其中的三、四景。易水寒流,是指冰封雪冻的三九天,易水河的涓涓细流依然向东不止,这在我国北方也确属奇观了;奇峰落照,是指落日悬在奇峰岭峭拔的山尖上;华盖烟岚,指的是睛朗的夏日,华盖山巅笼罩在一片湛蓝的岚气中;伏山捧日,则是指早晨,红日初升,群山巅连起舞,若伏若动。
景物虽然依旧,然而时代变迁,“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不知道旧时代的文人,在这些景物中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我却在西陵的山水中溶进过无数的憧憬、失望、喜怒、悲欢。
少年时代,对着华盖山梦幻般的烟岚,我曾编织过无数理想的花环,我和同学们一起攀过附近的高山,跋涉在齐腰深的荒草里,让想象的翅膀把我带回到烽火连天的岁月;在祖国巨大的灾难和自己精神的重重矛盾中,我曾徘徊在山野小径,对着奇峰岭上那轮晦暗的落曛,排遣过内心的苦恼与凄楚,那刺破青天的山岭使我振奋,给了我向上的勇气;我曾溯着易水河的一线寒流,背诵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迈诗句,追寻那不畏强暴的豪侠,悲歌壮别的地方,真想象他一样奋起一争,却又无路请缨;在难忘的十月里,一个明朗的早晨,我也曾和朋友们一起跑上九凤山顶,眺望着东方,薄雾正在退去,潮水般起伏着的群山向我们奔来,捧着一轮光芒灼人的火球,我们怎能不激动呢?祖国的希望也象这太阳一样升起在我们仍然年青的心上……离开西陵也有两个年头了,每次寒暑假回去的时候,我总是怀着一种非常矛盾的情绪,西陵还是那样的美丽,也还是那样的荒索。它的风景依然使人流连忘返,它的宫墙也依然让人觉得死寂阴惨。
对这养育过我的地方,我该说些什么呢?西陵就要向国内外的游人开放了,一个朋友兴冲冲地告诉我这个消息,也许是没有得到预期的反应吧,她问我:“难道你不高兴西陵的变化吗?难道你真要‘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其实,我何尝无所希望,不过我所希望这古陵的却不止这些,我希望过去的永远不再重演,我希望西陵永远是旧时代的坟墓!
怪诗拾趣
《中国体育报》
王祥玉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免费TXT小说下载
拔胡诗我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曾导演了许多悲剧。清代设有拔贡一科,一位老秀才求取功名心切,屡试不中,不觉已至暮年。有一次应试怕主考官嫌自己两鬓斑白,须如银丝,难以选中,忍痛将满腮胡子拔光,结果仍未考中,不禁潸然泪下,遂作《拔胡诗》一首:未拔贡兮先拔胡,贡未拔兮胡已无;早知拔胡不拔贡,不如不贡不拔胡。
咸淡诗晚清时苏州有一歌女,工弹唱,富姿态,盛传一时。但这位歌女平日装束十分淡雅,喜穿浅红色衣裙。后来嫁给了一位盐商,有人打趣而作《咸淡诗》曰:淡红衫子淡红裙,淡扫娥眉淡点唇,可怜一身都是淡,然何嫁与卖盐人。
剃头诗明末清初,清廷强令汉人仿照满人习俗一律剃头,颁布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令。百姓深为不满,有个和尚便作了一首《剃头诗》曰:人人头须剃,何人不剃头?有头皆可剃,无剃不成头。
剃头由他剃,头还是我头,可怜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灯水诗抗日战争中期,国民党政府将首都从南京迁至重庆,定名陪都。是时,生活条件很差,水电常常中断,百姓怨声载道,有人写诗进行讽刺。当时重庆报一角刊登一首《灯火诗》曰:电灯虽设光常无,更有自来水易枯;名不副实君莫怪,此间毕竟是陪都。
关于风流一代的调查报告
海上文坛
王海
由《海上文坛》编辑部策划的“谁是最辉煌的一代”的调查,涉及66届初高中毕业生即“老三届”、70年代的“小三届”(泛指1970年至1977年的中学毕业生)、如今的“六八式”(60年代出生,80年代大学毕业),年龄横跨25年。由于各自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极其不同,所以成为事实上的三代人。另有少部分被调查者或比老三届稍许年长,或比六八式年轻。
老三届:一只翻来翻去的“两面黄”43。3%的被调查者认为老三届最辉煌,36。7%认为六八式最辉煌,13。3%则选了小三届,另有6。7%认为三者无法比较,不置可否。
耐人寻味的是,在认为老三届最辉煌的人群中,属于老三届的仅占30。77%,而小三届、六八式各占23。07%!从中不难看出各年龄层次的人们对老三届的普遍认同。在关于“辉煌的原因”一栏中,100%的人认为老三届之所以辉煌,是因为“经历过磨难”。对“磨难”一词深有体会的现代中国人似乎对老三届们接受苦难的心理承受力深信不疑。
上海作家沈嘉禄先生(41岁)在调查问卷的空白处洋洋洒洒地写道:时代为老三届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遇,赋于历史的重任,改革开放又将他们推到社会舞台上。当然,最主要的是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善于审时度势,将传统教育中得到的文化积淀与生活磨炼结合成一种精神财富和生活知识,其中包括政治谋略、经济运作手段和人情世故。
虽然青春远逝,但老三届们奋斗的精神和力量令人震惊,那种勃勃的生机足以让年轻人汗颜。他们清楚自己的优劣所在,他们注重奋斗的过程,不怕失败。
在认为小三届或者六八式最辉煌的人群中,79。33%的人认为老三届之所以不辉煌的原因是“文革耽误了老三届的青春”。20%的人认为系“传统观念的束缚”!文革成为老三届们的“滑铁卢”,人们对此几乎已达到共识。
客观地说,在“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中成长起来的老三届们的确命运不佳。
南方一张著名的报纸曾对此有过颇为精彩的论述:他们的童年正值成长,却赶上了三年困难的时期;他们的少年正值学习,却要去上山下乡;他们的青年正值恋爱,却遇到性压抑最为严重的年代;当他们生儿育女时,只能生一个;当他们无奈离婚时,社会上大批“陈世美”,离婚仍然要单位开行政介绍信,而单位是一般不给开的;当他们“多年媳妇熬成婆”,应该分房子时,开始住房改革,要花钱;当他们应该提干时,干部年轻化,去年北京市就越过一大批中年处长,提拔了一批30岁以下的局级干部;当他们的子女要上学时,学校开始收费;当他们要申请职称时,又要加考外语,明文规定“50岁以上可以不考”,而老三届,这些被迫中断10年学业的人都必须与年轻人一起考;当他们的工龄达到30年时,企业开始了破产和裁员……有人这样戏言:老三届像翻烧饼一样翻来翻去成了“两面黄”。
小三届:夹缝中“独怆然而涕下”与社会角色定位得到大众普遍认同的老三届相比,小三届在此次调查中可谓“口碑”欠佳。在仅一成多认为小三届“最辉煌”的人群中,有75%属于老三届,小三届自己仅占25%,而六八式的比例为零!这除了反映出老三届的宽厚外,多少也能看出小三届自身的缺乏自信和六八式们的“鄙夷不屑”。
东方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袁鸣(25岁)在调查表的空白处如是批注:(小三届)处在两代夹缝之中,观念断层,比传统前卫,比先锋保守,尴尬、失衡。
作家沈嘉禄认为,社会留给小三届的机会和空隙不多,同时这一茬人与老三届相比,毅力、魄力和生活积累都少得多。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的助教周珠凤(25岁)对此更是直言不讳,她认为小三届只是一个过渡时代,学到的东西太少,盲从较多,毫无特色。
让小三届们最感“无地自容”的是,在认为老三届或六八式最为辉煌的人群中,有71%的人认为小三届之所以不辉煌,是由于“没有接受过完整的中小学启蒙教育”;仅有29%的人觉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社会过多地依赖老三届”。
在云南三矿上海办事处工作的周建国(48岁)可以说是持“小三届最辉煌”论的少数派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身为老三届的周建国认为老三届们虽大都有过辉煌的理想,但在各种思潮交接的过程中,固有的彷徨终使旧的意识不能满意,新的意识又不能接受,因此他们总是飞不高,飞不远,飞不久。在当代人的眼中,老三届只是一头耕耘很久、却所得甚少的令人怜悯的牛而已。六八式则是一条有待冲天的龙,但毕竟还太年轻,缺乏社会的磨炼。唯有虎虎有生气的小三届,不仅依然富有年轻人的朝气,同时也具备了成年人的深沉。
对小三届的调查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小三届们的优势似乎仅剩下了年龄和与之匹配的“成年人的深沉”。这种优势是极为脆弱的。
六八式:结果至上的一代在选择老三届或小三届最辉煌的人中,有近80%的人认为六八式中缺乏社会责任感成为普遍现象,而正是这一点,使六八式的精英们“难铸辉煌”。
认为六八式最辉煌的人群中,老三届、小三届各占9。09%,其余的皆为六八式“本人”。从积极方面看:六八式有着超人的自信;从消极方面看:尽管六八式自我感觉颇好,同志们还是很有意见哪!假如关于六八式的是非问题是一档如今打开电视机就不难看到的辩论赛的话,其场面大致如下:崔恒余(正方主辩,51岁,上工文体发展总公司总经理):最辉煌的一代必定是六八式。这是时代造就的。六八式与前辈相比,没有受到文革这一代的磨难,却接受了过来人的教诲。没有经过磨难,这是他们的幸运,感受到老三届们的苦难,更是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生长在生产力得到解放的时代是六八式得以辉煌的必要社会条件。
沈嘉禄(反方主辩):从历史角度看,社会向六八式人士提供的机会甚至比老三届还多,但他们在施展才华、实现抱负方面遇到的困难也不少,不太善于利用机会。另外,这一茬人的整体素质严重下降,文化上有断层的现象,因此谈不上“辉煌”。
袁鸣(正方辩手,25岁,东方电视台主持人):六八式自信,不具有前辈的心理阴影,唯其自信,才具备反观传统与前瞻的勇气,假以时日,假以磨炼,假以时势,成就必将超越前代。
张路(反方辩手,28岁,劳动报记者):六八式一切都太顺利,夜郎自大,这是六八式人自己造成的结果。
林塔(正方辩手,33岁,国际象棋国际大师):我用9个字来总结本方的辩论:命运,更加垂青后来者。
权作评价老三届注定要承受苦难,在承担了旧时代“文化革命”的成本后,又要来承担改革时代的成本,这一辈人的最大问题是“成本居高不小,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然而,人们需要他们辉煌,这仿佛一项政治任务般压在老三届的头上。
平淡无奇几乎成了小三届的标志。小三届是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一场精彩的演出之间,总得有幕间休息。
严格地说,六八式还是一件半成品,“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拿他们同成型的老三届与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