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乐风云-第1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椋绞すタ耍分诎由希咧诎缀庸担浦诓字荩V谵怀牵橹诩泻樱‘之于灵璧,六战而已不国。朕于是驻师畿甸,索其奸回,庶几周公辅成王之谊,而乃不究朕怀,阖宫自焚,自绝于宗社,天地所不庇,鬼神所不容。事不可止,乃整师入京,秋毫无犯。

诸王大臣谓朕太祖之嫡,顺天应人,天位不可以久虚,神器不可以无主,上章劝进,朕拒之再三而不获,乃俯狥与情,于六月十七日即皇帝位。告于中外,咸使闻知。

“好!”朱棣满意地点了点头。解缙的确是心思玲珑,他极言建文失德无道、倒行逆施的同时,又巧妙精辟地把燕王问鼎这种篡位行为描绘成继承太祖法统,顺天应人的正当之举,这让朱棣看了很对胃口。待再检视一遍,朱棣递还解缙道:“就是它了!尔退下后再仔细誊抄一遍!”

“是!”对于自己的文采,解缙有着十二万分的自信。但得到新任天子的亲口赞赏,仍让他暗喜不已。

解决完登极诏的事,朱棣心情也好了很多。他一脸微笑地对下面的翰林词臣们道:“还有一事,需尔等斟酌。本王登基后,该用何年号为宜?”

新皇帝登基,改元自是必然之举。方才解缙得到夸赞,众人心里已羡慕地直痒痒。此时又获得一个在燕王面前露脸的机会,大伙儿又岂能轻易放过。一时间,词臣们搜肠刮肚,一心想要取个好年号,以取得燕王的欢心。

一番议论,事情总算有了结果。翰林词臣之中,胡靖职位最高,于是便由他出班奏道:“禀殿下,臣等商议,认为可用‘永清’二字!王爷登基为帝,大明必然蒸蒸日上。‘永清’者,便是海晏河清,永享太平之意。”

“永清,永清……”朱棣喃喃念了几句,随即笑着摆手道,“不妥!不妥!永享太平倒是要得,可这海晏河清,则稍显空泛,还是取个实在的意思为好。本王称帝,非为一己私欲,实为我大明能够做到‘斯民小康’,百姓永享康乐。既如此,本王倒觉得可用‘永乐’二字!”

朱棣说完,胡靖等人倒是没说什么,解缙却突然咋呼咋呼地张口道:“‘永乐’不可!”

一语既出,众人皆是一惊。按朱棣的解释,永乐二字也吉祥得很,并无不妥之意。何况这还是燕王殿下亲自定的,这解缙怎么一上来就斩钉截铁的“不可”?这让燕王殿下面子往哪摆?纵然你解缙已得宠,可此举也未免太冒失了吧。

朱棣也是一愣。不过他倒没不高兴,而是奇怪地问解缙道:“为何不行?”

解缙此时也反应过来——自己这话说得也太突兀了。不过话已出口,也收不回来。尴尬一笑,解缙小心解释道:“回殿下,这‘永乐’二字,十六国时前凉的张重华曾用过;宋时方腊造反,也用过这个年号。张重华凉州土酋,方腊一介草寇,此二人之年号,殿下再用恐有不妥!”

朱棣恍然大悟。不料这么简简单单两个字,里头竟还有这么大的名当。而更让朱棣没料到的是,这解缙对经史竟如此熟悉,这种犄角旮旯里的东西,他也能信手拈来!想到这里,朱棣对解缙的喜爱又加深了一层。

不过思虑再三,朱棣还是决定用“永乐”这个年号。他哈哈一笑道:“区区张重华和方腊,又岂知斯民小康?又岂能永享太平?本王乃天下之主,又岂在乎这等小人之号?就还是用‘永乐’二字吧!本王要让天下人知道,什才是真正的‘永享康乐’!什么才是真正的‘天下太平’!”

“是!”这一次解缙可不敢再顶了,忙和众词臣一起,恭恭敬敬地附和。

待解缙他们退下,已是六月十七日的凌晨。尽管夜已深,但朱棣仍是毫无睡意。明天,他便要登基为帝了!经过了千难万险,他终于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从此,他便要号令天下!便要抚御四方!想到这里,朱棣便激动得不可自持。一定要做一个威震八方,一个创立千秋功业,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媲美的千古一帝!在登基前的最后一个夜晚,朱棣暗自下定了决心。直到未时将过,他才暂时将诸多杂念抛下,迷迷糊糊睡去。

第二天一早,朱棣从睡梦中醒来。洗漱完毕,他便对身旁侍候的马和与黄俨道:“把本王的衮冕服拿来!”

离开北平南下时,朱棣预料到可能会问鼎,事先便把亲王衮冕服捎上。本来,天子登基,应有专门的皇帝舆服。不过朱棣是仓促即位,一时间也凑不齐这些,只好用亲王的勉强对付了。

没一会儿,马和与黄俨便将舆服拿来。一展开,朱棣便觉得有些不对,这并不是自己的那套。再仔细一看,衣上绣着日、月、星辰、山、龙、雉六种图纹;而下裳上也同样绣着虎、藻、火等六种图案,一共是十二种。这是如假包换的皇帝衮冕服!

朱棣瞪大了眼睛,惊喜交加地问道:“从哪找到这的?”

黄俨嘻嘻一笑道:“回殿下话。奴婢知殿下即将登基,便连夜派人去宫里尚衣监,一番翻箱倒柜,总算找到件太祖爷当年用过的衮冕服。奴婢想殿下和太祖爷身材仿佛,应也穿得,便就奉了上来!”

“难得尔一片苦心!”朱棣微笑着夸奖道。黄俨不会武功,不能像马和那样驰骋疆场,为他建功立业。但黄俨人够机敏,且十分细心,所以朱棣也一直对他很是宠信。今天,这个心细的内官又为他做了一件大好事!

穿上上玄下黄的衮冕服,朱棣顿时容光焕发。黄俨的眼力不差,这套衮冕服果然与朱棣体型十分相配。兴奋地来回踱了几步,朱棣忽然想起什么,遂对马和呵呵一笑道:“只可惜王妃不在此。她这几年担心受怕,如今总算也有了个好结果。对了,王景弘昨日不是来龙江了吗?让他赶紧收拾回去,把这好消息告诉王妃,也让她尽早放心!”

“王爷!”马和躬身笑道,“破城当日,二郡王就已请了王爷令旨,将捷报传回北平,眼下信使已快到北平了!”

“哦!”朱棣一拍脑袋,笑道,“吾真是喜得糊涂了!竟忘了这茬!”想了一想,朱棣又道,“那王景弘从北平赶来所为何事?既然昨日就到了,怎么一直没过来见本王?”

“这……”马和脸上露出一丝迟疑,道,“是王妃有件私事,要他过来禀报王爷。只是奴婢想着王爷马上就要登基,怕搅了您的兴致,故自作主张,斗胆将他拦了下来!”

“何事?”听得马和如此做法,朱棣不由一愣。

见朱棣追问,马和神色一黯,半晌方跪到地上,嗫嚅道:“王妃要王景弘告诉王爷,说是上月下旬,妙锦小姐得知王爷兵临长江,即将犯阙,已是心灰意冷,遂命下人在府内后苑搭了个小佛堂,已经……”

“已经什么?”朱棣脸色一变,颤声问道。

“已经……已经皈依佛门了!决意终生不见殿下!”

朱棣脸色瞬间变得苍白无比,片刻前的喜悦早已消逝得无影无踪。一时间,与妙锦交往的种种往事在他脑海中尽数浮现出来。从最初在中山王府时的纯真、到后来奔赴北平报信时的决然,再到德州行刺时的激愤,最后到得知被自己利用她时的震惊与绝望。妙锦的所有转变,都与自己息息相关,都由自己一手造成。最终,自己将一个天真无邪、重情重义的少女,活生生逼成了一个六根清净、与尘世绝离的姑子!饶是朱棣心坚如铁,但回想起自己亲手造下的这宗“罪孽”,大明燕王的心中仍不免有些发虚,有些愧疚。而妙锦决意终生不见他的言语,更是显出了她的悲愤与决然。而也正是这句话,使朱棣心中那点隐藏的心思也就此落空。他不仅再无法弥补自己的过错,同时,自己已然滋生的那股情愫,也终究再无思想之可能。想到这里,朱棣一时竟黯然神伤。

“王爷!王爷!”黄俨的叫唤声,将朱棣从百感交集中拉回了现实,“王爷,已是卯时正牌了,二郡王和金先生他们都在辕门外候着,等着陪王爷您进城登基咧!”

朱棣一抬头,马和已将玄表朱里的冕冠奉了过来,冕上那十二条光彩夺目的玉珠串子,象征着它至高无上的地位——只有皇帝之冕,才能缀之以十二旒!朱棣立刻意识到,自己即将登基,即将成为天下的主宰!想到这里,朱棣又激动起来。他点了点头,马和立刻上前,将冕套在他的发髻之上,并系好带子。待一切准备完毕,朱棣双目直视前方,深吸口气,沉声道:“走,出门!”

“是!”马和与黄俨齐声一应,遂一左一右,将朱棣双手搭好,气宇轩昂地走出了帐门。

中军大帐与辕门不过二十丈距离。出得辕门,一辆金光闪闪的天子大辂停在正中;大路两旁,高阳王朱高煦以下,金忠、丘福、朱能、张武、李彬、火真、王真、郑亨等一众燕藩僚属皆着朝服,庄严的侍立两旁。在他们身后,则是由五千名燕军将士组成的仪仗扈从。见朱棣出来,他们立时爆发出雷鸣般的呼声。

“众将士平身!”待欢呼声止,朱棣含笑下达了旨意。

“是!”五千个声音整齐喊出,其势冲天贯日。

朱棣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登上大辂。当朱棣在辂亭外站稳后,两旁的朱高煦与金忠对眼一望,遂同时一撩袍脚,率领全部文武噗通一声跪倒在地,用尽全身力气大声叫道:“臣等恭贺陛下荣登大宝!”

远处,旭日越过山峦顶端,缓缓升上了天空——新的一天来临了。

后记 天下本无诛十族

关于朱棣诛方孝孺十族一事,在中华可谓妇孺皆知。此次空前绝后的屠戮,更是成为永乐暴虐之铁证。然事实果如此乎?且看笔者以下分析:

诛十族一事,不见于明清两代官修正史。民间史书中,凡为史家公认可奉为经典者亦都未载,只见于部分野史和杂史之中。据后人考证,其中最早记载此事之书应为靖难发生一百年后的正德年间,由大才子祝枝山所著之《野记》;出自名家者如晚明朱国桢之《皇明逊国臣传》,最似权威者如清代谷应泰之《明史纪事本末》。现将三文悉数摘录如下:

文皇既即位,问广孝谁可草诏?广孝以方对,遂召之。数往返,方竟不行,乃强持之入,方披斩衰行哭。既至,令视草,大号,詈不从,强使搦管,掷去,语益厉,曰:“不过夷我九族耳!”上怒云:“吾夷汝十族。”左右问何一族?上曰:“朋友亦族也。”于是尽其九族之命而大搜天下为方友者杀之。(野记)

“孝孺投笔哭骂,上怒叱曰;‘汝焉能遽死,朕当灭汝十族。’后系狱,籍其宗支及母族林彦法等、妻族郑原吉等,示且胁之,执不从。上怒甚,乃收朋友、门生廖镛等为十族,诛之,然后诏磔于市,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外亲之外,亲族尽数抄没,发充军坐死者复千余人。”(逊国臣传)

文皇发北平,僧道衍送之郊,跪而密启曰:“臣有所讬。”上曰:“何为?”衍曰:“南有方孝孺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之,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文皇首肯之。及师次金川门,大内火,建文帝逊去,即召用孝孺,不肯屈,逼之。孝孺衰绖号恸阙下,为镇抚伍云等执以献。成祖待以不死,不屈,系之狱,使其徒廖镛、廖铭说之。叱曰:“小子从予几年所矣,犹不知义之非!”成祖欲草诏,皆举孝孺,乃召出狱,斩衰入见,悲恸彻殿陛。文皇谕曰:“我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