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当白事知宾的那些年-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当白事知宾的那些年》作者:淹留

文案

我国历史当中,出现过很多神奇的职业,白事知宾就是其中一种。

白事知宾,就是丧事上负责主持传统礼节的主持人,像诈尸、定尸、起尸、引尸,这都是有门道的,包括迁棺改坟,冥婚选配,靠的不是别人,就是村里的白事知……扒一扒丧礼葬礼上的那些忌讳和怪事。

我奶奶就是白事知宾,为了不让传统文化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我会将这小半辈子的见闻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个行业。



    
    第一章  白事知宾
    
    我国历史当中,出现过很多神奇的职业,白事知宾就是其中一种。
    白事知宾是个什么呢?《醒世姻缘传》第十八回:合家挂孝,受吊念经,请知宾管事,请秀才襄礼。京剧《将相和》第四场:明日我府宴请廉老将军,敢烦作一知宾,替我分神周旋,俾使满筵增辉。参见知客。
    说白了,就是丧事上负责主持传统礼节的主持人。
    丧事怎么办,该遵循什么礼节,灵堂挂什么花,什么时辰适合上香,都有名堂。
    白事知宾有点类似现代社会里的婚庆主持人,不过要更加严格。
    在古时候,白事知宾属于忠孝礼义的礼。
    奶奶就是白事知宾,她经常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对传统礼仪越来越不重视,白事知宾这门传统行业,快要断绝了。现在即便有,也是殡仪馆那半吊子水准。
    现在殡仪馆的仪仗队,大多是做给逝者家属看的,并不符合人伦。但因为有面子,有气势,所以大家吃这一套。
    每一念及此,奶奶就痛心疾首。
    奶奶从事这一行六十多年,十里八乡,算是最有名的一个。
    小时候爹妈忙于生意,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奶奶那里度过,所以接触的比较多。
    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件事是,隔壁孙家村有个老头死了,请奶奶过去主持丧事。
    记得那是80年左右,那些年社会动荡,附近发生过命案,奶奶怕我一个人在家出事,所以带着我连夜赶到孙家村。
    办丧事的那户人家很有钱,不仅有80年代标准的:洗衣机、电视机、冰箱三大件,家里还有着一辆小车跟小洋房。
    那人就是开车接我们过去的,能有小轿车接送,我那时候开心死了。
    等我们赶过去的时候,小洋房面前亮着灯,十几个人无精打采站在门外。应该是长子的中年男人从人群中跑出来,急急忙忙塞了个红包。
    奶奶看了红包一眼,又往屋内瞄了瞄,二话不说,拉着我就走。
    我很纳闷,奶奶在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只是主持个丧事,怎么话都不说掉头就走?
    长子模样的中年人追过来,拉着她不放手。
    奶奶瞥了他一眼,说了些什么。具体是什么话,由于那时候年岁太小,记不清,但应该是:这钱我不能收,这事儿我也办不了之类的话。
    中年男人还以为嫌钱少,又摸出一叠钱。加起来大概有小几百了。
    这可不是小数目。80年代初,富有的人家结个婚也要不了多少,何况这还是农村。中年男人一下给了这么多,这数目就有点大了。
    奶奶还是不接,牵着我,头也不回。
    中年男人急了,踉踉跄跄跑过来,表情非常急切,稀里哗啦说了好多。
    我听了半天,才知道原来奶奶并不是他们请的第一个白事知宾。
    80年代,怎么说呢。由于一些大家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压抑了许久的传统文化,开始了一波小爆发。在那个年代,许许多多的人从操旧业,一时间百花争艳好不热闹。
    所以在乡下地方,白事知宾的数量并不少,那中年男人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请奶奶过来,而是请的同村另一位婆婆。
    那个婆婆是个老手,懂的很多。
    一开始丧事操办的异常顺利,长子请来亲朋好友,婆婆忙前忙后,挂白花,点蜡烛,煮阴米一切都非常顺利。
    出事是出在后半夜。
    老爷子死了不过十个小时,婆婆张罗人帮死者洗澡换了衣裳,在堂屋放了张床,床下压纸钱元宝,把死者放上去,然后张罗人开始上香磕头。
    结果一磕头事情就来了。
    长子首当其冲上香,可是发现香怎么都点不着。长子和老爷子关系并不好,见到香怎么都点不着,张口就骂你个老畜生,死了都不让人安心什么什么的。结果这一骂,就糟了,不仅是香点不着,床头的蜡烛都灭了。
    大家慌了,人一辈子能参加多少丧事?哪里见过这种情况。
    主事的婆婆让大家不要慌,说是小事情,看她的。
    这个婆婆也是有本事的人,立刻判断出事情出在哪。把盖在老爷子额前的纸钱掀开一看。果然,老爷子眼睛睁着,死不瞑目。
    这眼睛肯定是后来睁开的。
    几个管事的吓一跳,上来想把老爷子的眼睛合上。可是,这能成吗?老爷子直挺挺的躺在床上,就是不肯合眼。
    婆婆看到这里,知道了大概情况,当即对长子说了:你过来,磕两个头,认真道个歉。
    长子脾气倔,不愿意。但是其他亲戚怕啊,围着说了半天,他也心虚了,老老实实过去磕了三个响头,大声说了句:爹,对不起!
    婆婆也在老爷子耳边说话,大概是,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都要为子女着想,生前有再大的怨言,死了就烟消云散,好好让子女过日子。你也把这口怨气散了,好上路,投个好胎。
    说来也神奇,婆婆说完这些话,然后又往床上撒了一叠纸钱,一伸手,就把老爷子的眼睛合上了。
    之后事情进行的很顺利,点蜡烛,上香,吩咐后厨做一顿送行饭。
    那时候婆婆留了个心眼,并没有让长子先上香,而是在所有亲朋上过香,磕过头之后,才让长子过去。
    这里面有个说法。
    一般白事会根据辈分大小、关系亲疏,依次磕头上香。不过也有关系最亲近的人最后磕头这一做法这个叫惜别。
    长子先上,是表示的对死者的尊敬,一般程序这样走肯定是不会出事。
    但现在的情况是长子不孝,他先磕头的话,死者郁气不散,不肯离去,对这个家庭不太好。其他亲朋先磕头,将死者郁气散掉一点,再由长子痛哭流涕,好生磕两个头的话,死者一般就安安稳稳走了。
    长子听从婆婆安排,最后一个磕头。
    可是长子才磕第一个头,来送行的亲眷就吓呆了。只见到盖在老爷子额头上的纸钱,哗一下被吹飞,老爷子不知道什么情况,眼睛又睁开!
    当时婆婆就慌了,这下子任凭她再说什么,做什么,老爷子的眼睛都不肯合上。
    场间哗然,谁都没见过这种情况。
    主持丧事的婆婆皱着眉,她一生大风小浪无数,像这种冥顽不灵的死者还是第一次见。
    这人啊,一般只要不是怨气太重,或生前是穷凶极恶之人,死后是不会这样祸害自家人的。
    古人有云:将死之人,其言也善。
    这个言在红白之事当中,不仅代表言语,还代表言行。
    人一般要死了,是不会做什么特别祸害后代的事情的。
    将死之人,在白事里头,也叫弥留之人。和医学定义上,快要死亡的人不一样。
    在中华大地上,部分地方的习俗是,在人死前三天,和人新死后七天,统共十天,都被叫做将死,也叫弥留。
    当然,还有些地方,弥留是指的人死前三天和死后三天。
    十里一乡,八里一俗,各地习俗不一,三天、五天、还是多少天,这种事情没法统一。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认知:人死后是不会立刻到阴间,会在人世停留一段时间的。
    生前执念重一些的,停留的会久一些;生前执念轻一些的,会早登极乐。
    所以佛家常劝人放下执念。
    白事知宾所行之事,就是通过种种礼节,让死者安心离去,早日投胎。
    
    第二章 青额头
    
    白事知宾,说起来有些像是引渡人,亦或者道士。
    其实不然。
    白事知宾所管之事繁杂,甚于道士百倍千倍。
    设想一下,中华大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大乡小县无数,每个地方、没个时期的风俗、习惯都不一样,可能你在本地主持丧事如鱼得水,到了另一个地方,就会吃瘪。
    所以大多数白事知宾,都偏安一隅。想成为一个走遍中华大地的白事知宾,难上加难。
    那个婆婆是本地人,对本地风俗、习惯了若指掌,按理来说,主持这个丧事是搓搓有余的。
    但是纵观她一生大风小浪无数,都没有见到过这样的情况哪有爹死后,一直为难儿子的?
    婆婆和老爷子是同村,但并不相熟了解不多,可她知道虽长子不孝,但老爷子也没到死了也不愿意闭眼的情况。
    她想起老爷子生前的事情:一年前他老伴儿去世,之后老爷子性情变得古怪,爱发脾气,或许是对老伴儿的思念成疾,行为上也和他老伴儿越来越像,甚至他儿媳妇也感慨越来越像老娘了。
    老爷子膝下两子一女,次子在县城安家,小女儿嫁给同村一户人家。长子孙中平最有出息,早早做起生意,发了财。
    孙中平平头大脸,婆婆问他是不是做了什么非常对不起老爷子的事。孙中平想了会儿,摇头说没。
    婆婆又回到屋中,在老爷子耳边说了两句好话,试着将他眼睛闭上。结果试了几次都行不通。
    满屋子的人急得团团转,就是拿老爷子没办法。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三天,快下葬。
    孙中平那个急,为了子孙后代着想,死不瞑目的人肯定不能随便下葬,不然这辈子都别想安宁。
    婆婆也没辙,又跑到老爷子身边试了下,可老爷子就是不肯合眼。一直忙活到晚上,婆婆指着老爷子额头上的一块青色痕迹,说:糟了。
    原来不知道怎么回事,老爷子额头上突然青了一块。
    婆婆当时就急了。
    殡葬行业当中有一句话:青额头,白獠牙,半夜三更踏破门儿。
    说的是,倘若死者额头发青,有很大几率会起尸,半夜三更寻上门来。
    起尸怎么说呢?即便是在白事当中,也不常见。
    巷里坊间流传的谁谁谁死后起尸的传闻多不符实,这些传闻大多是好事之人,添油加醋给自己增添的谈资。说句老实话,这些事,很大一部分都是为了能吹牛编出来的。
    婆婆当上白事知宾这么多年,也就只见过那么两例。而且顶多是有尸体突然毫无征兆从床上坐起。
    随着科学越来越发达,这种事情也渐渐有了科学解释。多是死者被生物静电刺激,所以一下坐了起来。
    然而这在白事当中被称作诈尸,和起尸一字之差,天差地别。
    但是老爷子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额头变青,还是第一次见。
    这是大凶之兆。
    婆婆当即建议把老爷子拖去烧了,烧了肯定就是一了百了的事儿。
    孙中平、老爷子的次子、小女儿三人毫不犹豫反对。
    80年代的农村,火葬并不流行,不仅是不流行,甚至在许多人眼里,火葬是没本事的体现,是很丢面子的事情。谁家老人死了送去火葬,基本是要被同村人笑话一辈子的。
    婆婆没辙,摸了摸老爷子额头上那块青色,仿佛在触摸一块冰块按照老爷子这个情况,等脸上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