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百六十四章 城下大战弟兄回归
这人力有时而穷,但求尽人事而待天命,坐吃山空立地吃陷,惊蛰雷也不是无穷无尽的挥霍之物,炸退了两波进攻之后,惊蛰雷终究是告罄了。
徐真自然很清楚惊蛰雷的储量,此等神奇虽威力巨大,但制作起来也是极为消耗物质,在图壤城这种小地方,自然不可能短时间之内得到补充,刻下没有了惊蛰雷的震慑,高延寿的人马开始对图壤城展开了疯狂的进攻!
依仗着惊蛰雷的无匹威势,徐真部的人马已经歼灭了数百敌人,然而对于足足二万人马的高延寿部而言,这数百人根本伤不了他的根基。
这些高句丽官军在督军队的死命催促之下,又怀着袍泽被杀的入骨仇恨,气势汹汹杀气腾腾,发动了新一轮的冲锋!
徐真本部人马排成了盾墙,抵挡着敌人的漫天箭雨,后方的弓手阵营见缝插针,予以还击,虽然射落了不少敌军,然而终究是杯水车薪,图壤城就如同洪水潮头前的蚁巢,随时有被荡平的可能!
高句丽的官军借助箭雨的掩护,终于将十几架云梯搭上了城头,徐真这边也不甘示弱,辅兵早已将滚石落木和沸油金汤都搬运到了城头,冒着如雨的白羽倾泻而下,攻城的敌人如筷子上的蚂蚁一般被刮了下去!
然而这些官军也是到了拼死的时刻,抓住空当就不要命的冲上来,徐真长刀挥舞出一片银光,将羽箭全数拨开,掩护着周沧,周沧力大,将那云梯给蹬翻了下去,云梯上的敌军拼命挣扎,又累及旁边的一架云梯,纠缠在一起倒了下去,又将敌阵压出两片空白来!
趁着混乱之际,城头的防御兵从盾墙缝隙之间伸出一根根长槊,将欲登上城头的敌人全数刺落,云梯纷纷被踢翻了下去,高延寿部的云梯作战计划再次以失败告终!
没有了云梯,这些军士又被城头的弓手一番攒射,死伤不可计数,尸体堆满了城下!
高句丽军队对攻城本无太多的策略,然前隋炀帝三次征辽,这些高句丽人也是久病成医,吸收了隋朝军队的攻城法子,如今云梯无效,也是生搬硬套,砍伐了诸多竹木来铺垫,又命诸多民壮和辅兵搬运砂石,居然想要堆累一条鱼梁道来!
这鱼梁道乃见于隋炀帝征辽之时,用布袋裹砂石,堆累出一条通往城头的斜坡大道,便于冲锋攻城,如今双方人数悬殊,高延寿若成功堆累出鱼梁道来,图壤被破也不过是片刻之间!
张久年深谙此道,高仁武和薛仁贵等也都是将帅之才,哪里会让敌人得逞,连忙命人将准备好的石块都搬上抛车,往敌人后方吊射!
敌军的民壮和辅兵没有任何防御,连藤铠都不曾得穿,被天上纷纷落下的巨石砸得稀烂,虽然威力比不上惊蛰雷,但现场仍旧是血肉横飞,高延寿也是暴跳如雷!
因为求功心切,又轻视了图壤守军的力量,他从盖牟城率军而来,轻装简行,辎重并不多,但床弩等攻城器械还是有一些,此刻当即命人推到前面来,往城头发射了出去!
“嘭嘭嘭!”
图壤城的城墙并不高大,年久失修,更是脆弱,被对方床弩和抛石车一番轰炸之后,城垛都矮了一半!
高延寿见此情景,心头大喜,眼看着胜利在望,一股豪气油然而生!
徐真眉头紧皱,命抛车掉转方向,专门攻击对方的抛石车和床弩,然而城中准备的巨石已经不多,张久年急中生智,命辅兵将城中的石磨石舂全数搬运粗来,当成炮弹来用!
此举果然见效,当即轰塌了敌人三架抛石车,然而对方的人数实在太多,图壤守军根本就无法阻挡,高延寿的人马借助抛石车和床弩的掩护,又开始了鱼梁道的铺设!
对方也是伤亡惨重,然而高延寿打定了主意要彻底拿下图壤城,从未间断过对城池的冲击,而徐真这边却是消耗严重,城中储备早已一空,情势危急之极!
眼看着敌人的鱼梁道不断的往城头这边拔高和延伸,城头军士的弓箭却越来越少,在对方的弓手和床弩抛石机等攻击之下,弟兄们也是死伤甚众。
正当此时,高延寿部队的后方却杀出一彪人马来,清一色的骑兵,铠甲鲜明,长槊耀眼,看着就是一支精锐之师,领军者使一柄特制的宽刃横刀,一部虬髯分外惹眼,不正是与徐真有过龃龉的营州府司马韩复齐么!
此君出身辽西绿林,也是骁勇善战之辈,收到情报之后,抛弃了前嫌,听从张俭之命,将都督府的二百护军都调了出来,一路驰骋至此,果见徐真率部苦苦支撑,图壤却是岌岌可危!
这二百护军虽然人数上没有丝毫的优势,但全身武装却异常的精良,韩复齐一马当先,二百骑兵如滚滚钢铁洪流一般扑杀过来,撕开了敌人的阵型,如犁开平湖的钢铁船头一般,当即冲杀出一条血路来,直奔对图壤威胁最大的床弩和抛石机而去!
韩复齐一刀挥出,对面一名迎战的渠帅被打飞了兵刃,马匹与韩复齐擦肩而过,后者回头再一刀,将敌人斩落马下,一路冲杀,无人能挡,弓箭手怕误伤了同袍,也不敢轻易漫射,一些精准射手想要冒险放冷箭,却被随之而来的骑兵队冲乱了阵型!
那些个床弩和抛石机就在阵列的核心之中,韩复齐的骑兵队虽然锋锐难当,可到了军阵之中,却不断受到阻碍,如陷入泥沼一般,冲势很快就被减缓了下来。
好在床弩和抛石机周围的护军并不多,韩复齐一番冲杀之下,这些军械终于停止了运作。
徐真在城头看得清楚,见韩复齐只领二百护军都敢冒死冲锋,心中对他的厌恶顿时烟消云散!
如今敌军大乱,正是主动冲锋的好时机,若迟疑片刻,韩复齐这二百骑兵可就要被对方吞没掉了!
韩复齐主动冒死来救,徐真又岂能眼睁睁看着对方死在军阵之中,当即挥刀发令道:“开城!冲锋!”
高仁武难免皱了眉头,韩复齐视死如归来救,确实让人感铭肺腑,徐真知恩图报,不愿看着韩复齐和二百骑兵白白牺牲,也是情有可原,可徐真却没有考虑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草率冲杀出去,若不能成功打退敌军,图壤城可就完了!
城池被攻破之后,城中这许多军民必定要遭遇荼毒,为了救二百骑兵而视全城军民的性命于不顾,徐真何其愚蠢也!
然而徐真也有着自己的顾虑,若坐视韩复齐的队伍惨死,军心士气必定大大受挫,高延寿的队伍再次冲击,没有了远程打击力量的图壤城,又怎么可能再守得住?
既是如此,还不如借助这股士气,主动出击,趁乱搏杀一番!
徐真一马当先,周沧紧随其后,五千唐兵纷纷上马,从城内撞了出来,朝高延寿的部队发动了自杀式的冲锋!
敌军本就被猝然而来的韩复齐打了个措手不及,没想到徐真居然会放弃防御,采取了主动攻击!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虽然有些剑走偏锋,然而事实证明,徐真的果决是非常正确的!
五千大唐骑兵轰隆隆敲击着大地的脉搏,单凭这股气势,就已经将绝大多数敌军吓得屁滚尿流!
这些唐兵都是经过冬季训练的府兵,作战素养自不用说,如今破釜沉舟退无可退,一个个视死如归,身上装备有精良之极,远胜敌军数十倍,此消彼长之下,冲锋的成效异常显著,密密麻麻的敌人阵营顿时被践踏出让人心惊的血路来!
韩复齐见徐真亲身涉险,率队来救,心头顿时一暖,想着也不枉自己拼死援助,手下护军更是一个个如狼似虎,在敌阵之中四处冲杀,简直如同砍瓜切菜!
高延寿心头大骇,连连发出数道指令,然而部队混乱不堪,连督战队都被韩复齐的骑兵给绞杀了一通,哪里还能组织起战斗的秩序!
“都给我顶住!顶住啊!”高延寿一挺长槊,拍马上来,杀向了徐真,后者毫无畏惧,挥舞着长刀就跟高延寿缠斗在了一处!
这高延寿也是高句丽的老将,经验老道,心狠手辣,又依仗长柄兵器的优势,居然跟徐真斗了个不分上下!
周沧见自家主公要吃亏,门板一般的陌刀四处挥舞,鲜血当空喷洒,也不知斩落多少人头,他的大腿和后背都插着箭杆,显然被暗箭伤了不止一次,然而凭借周沧骁勇拼死的个性,这些箭伤又算个甚!
高延寿占据了上风,心头正欢喜,只要将徐真斩落马下,图壤城下必定群龙无首,这一场战斗也就要提前落下帷幕了!
然而正当此时,一名高大的唐军骑着一匹罕见的吐谷浑龙种良驹,如黑色旋风一边冲杀过来,沿途军士纷纷倒地,居然无人能撄其锋芒,正是前来护主的周沧!
“铛!”
周沧的陌刀带着开天辟地的威势斩落,高延寿只觉虎口一痛,长槊已经被打飞出去,周沧刀头再次劈过来,高延寿吓得魂飞魄散,慌忙低头躲避,周沧座下龙种良驹习惯了作战,希律律嘶鸣,人立而起,将高延寿踢落马下!
高延寿的护军拼死了十余条人命,才将自家主将给拖了出去,又重重保护起来,往后方撤退!
主将失利,敌人如狼似虎,盖牟城的官军肝胆俱裂,哪里还有再战的勇气,纷纷往后逃亡!
可就在这个时候,后方又是涌出大队人马来,为首一降年少勇武,乘骑着一匹栗色纯种大马,让人吃惊的是,他的身边却跟着一头半个马头这么高大的银色巨狼!
这少年猛将的身边乃是一名异常高壮的异族将领,拖着一柄沉重的铁蒺藜骨朵儿,满身杀气四处弥散,让人毫不畏惧。
此二人不正是胤宗和高贺术么!
而他们的身后,乃是接近两万之数的契丹、奚、靺鞨等部族的骑兵!
第一百六十五章 全城欢庆敌人夜袭
且说胤宗本是萨勒族的少年英豪,而高贺术又是柔然猛士,投了徐真之后更是如鱼得水,于吐谷浑之战中屡建奇功,到了营州之后本还受了重用,然而张俭贪功又自大,自从得了长孙无忌的嘱托之后,就开始打压徐真的本部兄弟。
胤宗和高贺术被派往契丹等部落联络战力,虽同样是异族,契丹人却又看不起吐谷浑出身的胤宗,高贺术这等柔然残余更是不入法眼,二人四方周转不灵,求归无期。
好在二人到底是彪悍的儿郎,同为部落人士,也不需动用大唐国威,更懒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二人摆下了擂台来,在契丹族中接受挑战,足足六十余天立于不败,连胜一百余人!
虽然最后还是败给了契丹一位勇士,然二人早已得了契丹人的敬意,这契丹本就臣服于大唐,奈何人口并不多,生活不易,也不想弟兄们到战场上去送命,故而才拖延了一番。
他们的士兵贵在精悍而不在数量,又联合了奚、靺鞨等部落,凑足了一万多兵马,跟着胤宗和高贺术返回营州。
张俭也是大吃一惊,他本就没抱太大的希望,没想到胤宗和高贺术果是不负众望,居然带回了一万余的兵马,而且都是精兵强将!
此时他刚将韩复齐派遣出去,深知韩复齐这二百人做不得什么大事,心里正忧虑,见得胤宗等人带了军马回来,慌忙让他们二人去救援。
胤宗和高贺术早就收到过徐真的密信,知晓徐真在图壤坐镇,没想到高句丽方面如此快就展开了军事进攻,当即马不停蹄就带兵来救。
二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