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联合大陆上,有记载的历史源自八千年前。
在发掘出来的一块石碑上,清楚的记载着,大约八千年前,古人类在大陆中央,一个叫做瓦尼河的地方,建立了第一个国度,并且利用三角洲的肥沃土地,发展出了相当发达的农耕文明。这个古国存在了大约一千五百年,经历了数百位统治者,而且留下了大量遗产,包括统治者的坟墓。因为已经无法考证这个古国的名称,所以在官方的历史书中,将其称为瓦尼国。
在建立一千五百年之后,瓦尼国突然从历史中消失了。
只是,人类没有消失,而是分散成了部族。接下来是长达数百年的战乱,各个分散的部族为了土地,为了资源,也为了荣誉,相互争战,相互厮杀。在瓦尼河三角洲地区,曾经出现了几个盛极一时的帝国,只是这些帝国都极为短命,有的只存在了十多年,最长的也不到一百年。
长期的混战,摧毁了瓦尼河三角洲的基础。
当混战结束之后,联合大陆上出现了两个强大的国度,一个仍然在瓦尼河三角洲,历史上称之为“里昂帝国”,皇室徽章上有一头雄狮。另外一个国家在联合大陆另外一端,以一块高地平原为中心,被称为埃德加帝国,国力极为强大,甚至在里昂帝国之上,控制着联合大陆将近三分之二的土地,包括北部的沙漠地区。
两个帝国没有和平相处,战争仍然是联合大陆上的主体曲。
埃德加帝国拥有土地上的优势,而里昂帝国拥有人口上的优势。
战乱持续了数百年,两个帝国都没能征服对方,反倒使得国内的民众难以忍受长期的战乱。里昂帝国首先在重压下分崩离析。虽然埃德加帝国在短期内统一了整个联合大陆,但是其统治只维持了一百多年。因为长期的镇压,导致民众叛乱,所以埃德加帝国很快就步入里昂帝国的后尘。
随着两个帝国崩溃,联合大陆进入了“万国时代”。
在五千年前到三千年前,联合大陆一直没有实现统一。虽然涌现出了很多帝国,有的甚至差点就完成了统一大业,但是受地理、气候、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联合大陆始终处于分裂状态,很多帝国都只是昙花一现。
这一切,直到大约三千年前才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关键是一个叫雷德的王国,以及一个叫莫瓦斯的人,特别是后者。雷德是一个很小的王国,在联合大陆东北,大半数国土在热带地区,只有南方的几座小岛上的气候比较适合农耕。因为土地有限,雷德王国一直没能发展壮大,而且大部分国民都不是靠土地生活,而是在海上陌生。莫瓦斯是雷德王国的一名工匠,他的父亲也是工匠,从小就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工具。还不到三十岁,莫瓦斯发明了一个改变了雷德王国命运,乃至所有人命运的设备,一种利用内能为机器提供动力,让机器不受自然环境影响,在任何时候都能自行运转的动力系统。由此,雷德王国进入了工业时代,联合大陆上的人类文明也进入了工业时代。
第一百四十章 毁灭与重生
虽然很是惊奇,但是楚天疆并不觉得陌生。
显然,联合大陆上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人类历史的一个缩影,或者说是人类历史的翻版。
在掌握了机器的力量之后,雷德王国迅速发展壮大。
只用了不到两百年,雷德王国就建立起了联合大陆上最强大的海军,并且利用这支海军征服了几乎所有岛屿,攻占了大部分主要港口。在坚船利炮的威胁之下,联合大陆上的其他国家纷纷臣服。
可惜的是,雷德王国没能完成统一大业。
接下来的五百年里,雷德王国盛极一时。问题是,在离开了海岸线与河流之后,雷德王国的舰队就派不上用场了。在联合大陆上,最强大的几个国家都位于内陆,控制着最肥沃的土地。即便这些国家都遭到雷德王国的威胁,有的甚至与雷德王国爆发了战争,却都没有被雷德王国征服。
更重要的是,其他国家也纷纷开始了工业化进程。
雷德王国的霸权维持了五百年,在这五百年里面,联合大陆上的所有国家都完成了工业化革命。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也就显而易见了。
工业的强大生产力,需要足够巨大的市场才能消化,而任何一个工业国家都没有足够大的国内市场来满足本国的工业生产,因此对外扩张成为了工业国的唯一出路,争夺资源与市场更是工业时代的主旋律。
有争夺,也就有战争。
大约在二千五百年前,也就是联合大陆的历史纪元第十四世纪,在短短一百年里,爆发了三场几乎波及到所有人的全面战争。这是三场反抗雷德王国的战争,也是三场工业化时代的战争。这三场战争,夺走了数亿人的性命,却也为工业发展、特别是科技发展注入了一支强心针。
在这三场战争之后,联合大陆上的历史发生了重大转变。
与楚天疆所熟悉的人类历史一样,终结人类内部全面战争的关键不是和平,而是足够让所有人感到恐惧的毁灭。
这就是,核武器。
核武器的出现,不但结束了第三次全面战争,让雷德王国走向衰落,也更让联合大陆迎来了难得的长期和平。
在接下来的一千五百年里,联合大陆仍然四分五裂,却再也没有爆发过全面战争。
当然,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此起彼伏,但是几个掌握了核武器的大国都相安无事,至少没有用武力解决争端。
有趣的是,和平带来的并不是繁荣。
虽然核能的利用,让联合大陆上的所有人都受益匪浅,特别是可控聚变核能的出现,更是从根本上解决了能源的问题,但是没有战争刺激,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缓慢,甚至可以说是停滞不前。
说白了,在和平时期,那些掌握着资源,并且决定如何利用资源的政治家绝对不会在与战争有关的科学技术上多投入一分钱。更重要的是,利益集团没有任何理由让科技发展打破其既得利益。
这一点,与楚天疆所熟悉的人类文明几乎一模一样。
根据从人影那里获得的信息,早在二十一世纪初,人类的科学家就已经找到了实现可控核聚变的有效办法。可惜的是,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很快就因为经费不足而终止,而科学家取得的成果也被送进了图书馆。不是没有足够的钱来维持科学研究,而是可控核聚变技术会让很多利益集团,特别是根深蒂固的能源集团受到影响。有趣的是,支持该技术发展的正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能源集团。道理也很简单,如果可控核聚变技术得到应用,石油就不再是头号战略资源,甚至整个人类文明的能源结构都会发生变化,而能源寡头投入巨资开发的油田全都会成为摆设。更重要的是,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扩散,必然会使拥有霸权的国家失去控制全球经济的能力,也就会导致霸权衰落。为了维护共同利益,能源寡头与霸权国家显然会共同阻止可控核聚变技术进入实用化阶段。
联合大陆上的和平维持了大约一千五百年。
在一千年前,一项与能源没有直接关系的科学发明的出现,从根本上打破了由核武器建立起来的恐怖和平。
这就是,建立在基因基础之上的生化技术。
通过调制,除了能够让普通人拥有超能力之外,还有一个附加作用,即拥有超能力的调制者不惧怕核辐射!显然,在调制者组成的军队面前,核武器的价值并不大。虽然核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仍然有着极强的杀伤力,但是其作用原理跟那些用特种方法制造的常规炸弹没有太大的区别。更重要的是,核武器的爆炸杀伤半径都不是很大,即便进行空爆,一枚二十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的高温高压杀伤半径也不过数千米,而其产生的放射性沾染物却能污染方圆数十公里地区。也就是说,核弹头爆炸的高温高压所影响到的范围,还不到放射性沾染区的百分之一。对普通人来说,核弹头最大的威胁就是爆炸后产生的放射性尘埃。可惜的是,调制者不会受到核辐射影响,因此就不可能用核辐射来杀死调制者。
恐怖和平被打破,战争再次成为了主旋律。
这是联合大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也是持续时间最短的战争,波及到了所有国家与所有人,只是前后只持续了不到一个月。
对普通人来说,这几乎是一场彻底毁灭的战争。
虽然调制者不受核辐射影响,但是接受了调制的人非常少,而且大部分是军人,平民几乎都是普通人。
在战争爆发之后,几个大国都在第一时间使用了核武器。
为了避免其他国家在战争之后成为最后的赢家,拥有核武器的大国,不但用核武器打击了同样拥有核武器的大国,还顺带打击了所有国家。在不到一个小时里,联合大陆上所有人口数量在二十万以上的城市都遭到了打击,那些远离城市,设在偏远地区的军事基地也没有能够逃脱。
结果就是,近三十亿人在这场战争中丧生。
在这场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总共不到一百万人,而且半数是调制者。
更要命的是,大规模使用核武器,让联合大陆上充满了放射性尘埃,所有的土地与河流都遭到污染。
对普通人来说,联合大陆上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
在幸存下来的五十万平民中,只有大约五万人活到了五年之后。
所幸的是,这五万人活了下来,而且长期暴露在核辐射之下,让他们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这就是,他们的基因受到核辐射影响,或多或少的发生了变化。
更幸运的是,幸存下来的调制者重新建立了秩序,并且为平民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一切资源。在最初的一百年里,这些调制者还在力所能及的帮助平民,在联合大陆上建立了很多的城市。
正是这五万人,还有五十万调制者,让联合大陆上的人类文明保存了下来。
大约五百年之后,联合大陆上的人口恢复到了三十亿,而且全都是最初五万名平民百姓的后裔。联合大陆上的重建工作也持续了五百年,城市、村镇与乡村再次出现,人们再次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当然,联合大陆上的局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由调制者建立的“末日帝国”成为了联合大陆上唯一的国家,联合大陆终于实现了大统一。
利用在战争中保存下来的科学资料,科学技术得到恢复。
更重要的是,幸存下来的人,其实都是超能力的拥有者,只是没有表现出来,因此他们的后代中,偶尔会出现一些天生拥有超能力的人,即便没有超能力,他们的后代也拥有比前人更强的智力。
正是如此,人类文明在联合大陆上得已恢复,并且获得了更大的成就。
可惜的是,末日帝国把重点放在了生化技术上,即通过研究基因,从根本上提高人类自身的能力。在其他领域,特别是至关重要的空间技术上,末日帝国的投入并不大,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也许,这也正是末日帝国能够发展壮大的原因。
在接下来的五百年里,末日帝国建立起来的统治秩序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只是没有人提及到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世界只有这么大?
别说是孟菲斯这样的平民百姓,即便是帝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也很少提及,甚至不允许去考虑这个问题。对所有人来说,这似乎根本不是问题。只是,绝对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