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糯莼佟R辆4媸盗Γ乐姑谰障慷踊净悖尾怀纱蟊诺挚梗悦谰孛娌慷痈拘尾怀芍旅耐病!�
地面战的展开一下子把全世界人的注意力全都拴到了每天的电视新闻报道上来。如果说1991年海湾战争还给世界带来些震惊的话,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已经让人笑不出来了。两场战争的结果和过程,都像极了一场缺少刺激的、不公正的拳击赛:伊拉克战争军事上的胜负结果一点都不意外,奇怪的是整个战争的过程中竟然没有“战争”。回过头去,人们看到:自始至终,伊军雷达不敢开机,防空导弹不能发射。飞机不能或不敢起飞。战后,澳大利亚特种部队在伊拉克西部的一个地方,一次发现了保存完好的52架苏式战机,有而无用,等于没有。伊军防空体系完全失效,听凭美英狂轰滥炸。传统的空战彻底绝迹。传统的地面战役模式消失。战争成了单方面的摧残、蹂躏和屠杀。于是有了接踵而至的一系列军事上的土崩瓦解。12年前,伊拉克还有坦克师、还有空战、有百万大军和萨达姆防线;但现在却只有步枪和人体炸弹。……
非典恐慌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也就是俗称的“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这种21世纪最新的疾病已闹得全世界人心惶惶。2003年2月28日,乌尔巴尼(Carlo
Urbani)在河内从一个华裔美国商人约翰尼·陈身上发现了一种非常规病毒,随即报告了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称其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这是21世纪首例最为严重的新疾病。是他于2月28日在越南河内确定了首例“非典”病人,可是不幸的是他本人也感染了这种致命的病毒,于3月29日在泰国曼谷病逝。全球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研究组织将这种病毒命名为Urbani
SARS相关病毒,以纪念Urbani医生。
4月3日,时任卫生部长的张文康宣布,北京只有12例SARS,死亡3例。卫生部表示“疫情已经得到控制”。在他看到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有一名外国摄影记者戴着口罩时,还风趣地说:“戴不戴口罩都是安全的!”当时谈笑风生的张文康给在场的记者和电视机前的普通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
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72岁已退休的“普通外科”主任蒋彦永,最近也像所有的普通人一样,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看美国攻打伊拉克的电视直播上。但是这一天,对于他来说注定将是不平静的。“12例”这个数字与他们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差距实在太大。因为仅他知道309一家医院,就收治了60例SARS病人,到4月3日已有六人死亡。其实3月初,蒋彦永就听说有一位曾来过301医院就诊的病人,几天后转到302医院,传染了一批医生、护士。消息传回301,这边的医生才知道了有人得了SARS,并且这种病的传染能力特强。3月20日左右,301医院的肝胆科、脑外科、呼吸科……开始不断出现被感染病人。3月底,蒋彦永的大学同学、同在301医院工作的一位医学教授因咳血经检查患了肺癌,转到外科准备手术时,突然发高烧,肺部出现多片阴影。几位专家会诊疑为SARS,被单独隔离在301医院的ICU(重症监护室)。当时,全军SARS防治中心设在309医院,这位教授的资料被送到那里会诊。蒋彦永一直不相信同学得了SARS,打电话到309询问专家何为“3+1”诊断标准。就在当天他意外得知,包括确认和疑似,309已有40个病人,6人死亡;隔了一天,这组数字为60个病人,7人死亡。这时候,蒋彦永知道302医院也有了40个SARS病人。蒋彦永也曾请医院医务部和门诊部的有关人员去向上级反映……但是正常渠道却走不通。
蒋彦永觉得张文康的讲话很不应该,这个事情并不像他讲的那样轻描淡写。这样做,中国可能会多感染很多人,是要死人的。蒋彦永觉得自己必须作些什么。更何况这也绝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事情。如果不能迅速控制,受害的不只是北京、中国,也是全世界。“我是一名医生,看到人命关天的事,我就要管。”4日晚,蒋彦永坐在电脑前,写了一封800字左右的信。信中指出北京的实际疫情大大超出当时卫生部所宣布的官方数字,还直斥卫生部长张文康“说假话”。因为对伊拉克战争报道的印象颇深,对媒体接触不多的老医生挑选了CCTV…4和凤凰卫视两家电视台,记下了电子信箱后,将信发了出去。就是这封信改变了中国抗击“非典”的走向。
几天的短暂沉寂后,信函不知怎么辗转到了外国记者手中。4月8日,蒋彦永接到了第一位记者——《华尔街日报》记者的电话采访。同一天稍晚,美国《时代》周刊(TIME)驻北京记者Susan
Jakes也联系到蒋彦永,核实他确为邮件署名的“蒋医生”后,对其进行了采访。虽然在采访时间上并未抢到第一点,但《时代》周刊迅速于当晚将采访内容发布在网站上,日后Susan
Jakes也称自己“很幸运”。4月9日,蒋彦永一下子成为全球媒体追逐的焦点,家里的三部电话被美联社、德新社、法新社等要求采访的媒体打爆。与此同时,《时代》周刊这篇题为《Beijing‘s
SARS Attack(北京的SARS袭击)》的文章也被翻译成中文在网上广为流传。据音译,文章中的Dr。Jiang
Yanyong也有了多种翻译,许多人在互相询问着“301的退休老军医”情况。对蒋彦永所称的数字,卫生部门一直没有正面回应,既未承认也未否认。
4月8日晚,国东强不知道从哪里得到了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就打电话给正在北京的儿子国歌,要他马上回上海。当时上海还比较安全,没有发现SARS病例。不知天高地厚的国歌当然一口拒绝了这种“懦夫”的行为,不论国东强怎么劝都没有用。加上国歌反复强调培训班是在西郊一座独门独院的二层小楼,环境比较封闭,只有十个人,很少与外界接触,传染的可能性小。国东强才只能作罢。
放下电话,国歌转身就和大家谈起了此事。'思维教练'马上觉得问题还是挺严重的。作为培训班的组织者,毕竟自己要对大家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负责。于是提议大家一起讨论一下。现在北京的疫情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谁也说不准。'思维教练'当然不能撇下大家不管。国歌个人虽然不愿意离开,可是其他人还是应该凭自己的判断选择去留。没想到'思维教练'刚这么一说,国歌就站出来反对:“其实我不回上海是因为怕汽车、飞机或火车上人多,被传染的可能性反倒大了,万一把‘非典’带回去,那不把家里人全害了,把上海全害了?”听他这么一说,'思维教练'还真的有点儿对他肃然起敬的感觉了。大家也你一言我一语地都说不回去了,就连唯一家在北京市区的女孩栾萍也说不回家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患难。
'读书狼'一听高兴了,说:“那我们这不成了《十日谈》了吗?”
“什么‘十日谈’呀?”栾萍不解地问。
“1348年,欧洲中世纪,一场可怕的瘟疫爆发了。繁华的佛罗伦萨丧钟乱鸣,尸体纵
横。十室九空。人心惶惶,到处呈现着触目惊心的恐怖景象,仿佛世界末日已经来到了……”'读书狼'来了劲头。
“好恐怖呀!你说的什么呀?”
“在这场浩劫中,有十个青年男女侥幸活了下来,他们相约一起逃出城外,来到小山上的一个别墅。过一种清静的生活——尽情地享受欢乐,但不越过理性的界限。”'读书狼'继续着卜伽丘《十日谈》里的情景:“见周围尽是一片青葱的草木,生意盎然;别墅又修建得非常漂亮,有草坪花坛,清泉流水,室内各处都收拾得洁静雅致。十个青年男女就在这赏心悦目的园林里住了下来,唱歌跳舞之外,每人每天轮着讲一个故事,作为消遣,住了十多天,讲了一百个故事。”
“好啊!我们正好也是十个人,不如以后我们每人每天也讲一个故事吧。”栾萍高兴地说。
'思维教练'一听笑了起来,转身问大家:“你们谁看过《十日谈》?”
“听说过,是世界名著,可是没有看过。”国歌抢着回答。
“世界名著呀?谁看那么老土的书?”栾萍有些失望了。
“那你还吵吵着要讲故事?可都是少儿不宜的故事啊!”'读书狼'逗栾萍说。
“你这么一说,她今晚说不定就好奇就去网上下载来看了。”国歌也故意在逗这个比他小不了多少的女孩。
没想到栾萍白了他们俩一眼,没好气儿地说:“都什么年代了,那么老土的书能写些什么呀?切!”这一下把大伙儿都给逗乐了。
'思维教练'连忙打圆场说:“其实卜伽丘也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位置上。虽说他面向着一个新时代,但却来自旧世界。有评论家曾把《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Divine
edy)并列,称之为《人曲》(Human
edy)。一百个故事塑造了国王、贵族、僧侣,后妃、闺秀、梳羊毛女工、高利贷者、贩夫走卒等等不同身分,各各具有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真是人间百态。”
“我觉得《十日谈》主要是对当炙手可热的天主教会的讽刺和揭露。特别是头几篇,比如第一天故事第二“杨诺劝教”,那就是一篇挑战书。”'读书狼'评论着。刚才'思维教练'一问才发现,也就他们两个人读过这本书。
“是的,因为在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里,罗马天主教会是压在人民头上的一座大山。”'思维教练'也是好久没有遇到这方面的知音了,于是也开始“唠叨”了起来:“它是各国最大的封建地主,也是封建制度的最顽强的精神支柱,它给封建宗法制度绕上一圈神圣的光彩。它的教堂、修道院、宗教法庭、异教裁判所,遍布在每个封建庄园,每个新兴的城镇——可以说,庞大的天主教会组织就是一面编织得密密层层的大蜘蛛网,几乎挂满在西欧的每一块土地上,它的势力伸入到每个偏僻的角落,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除了残酷的经济剥削外,它的职能就是对广大的人民实行全面的、无孔不入的精神统治。……”
一时间大家都听入了神,似乎忘记了眼前的“非典”,抑或是真的把自己当成了《十日谈》中那十个青年男女。
4月9日,美军进入巴格达萨达姆雕像被推翻。网络论坛上“挺战”派当然是欢天喜地。'读书狼'更是在第一时间贴了篇《仿鲁迅——论萨达姆的倒掉》:“听说,巴格达市中心的萨达姆铜像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倒的萨达姆铜像,金光灿灿的映立在底各里斯河畔,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回光反照’,伊拉克人造十景之一。‘回光反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反战”派当然是愤愤不平,说这是赤裸裸的侵略、占领。其实,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还是尽量避免给人留下一个“占领军”形象的。推翻萨达姆雕像不过是心理战的一个伎俩——萨达姆的形象是美英军队心理战的重要目标。不论攻人哪座伊拉克城市,美英军队的第一个任务,必然是撕掉萨达姆总统的画像,推翻或者炸掉萨达姆的雕像。目的无非如中央总部发言人布鲁克斯准将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