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博尔赫斯谈艺录-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将在的地方”。摩西大概像埃及巫士那样,想问上帝叫什么名字, 以便把它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上帝可能确实是这样回答的:“今天 我和你对话,明天我可能显出别的一种什么形态,也许会是压迫、无
理 、不幸 的化 身 。”所 有这 些我 们都 能在 《歌 革和 玛各 》 的 书 中 读 到。 上帝这句格言式的回答,人们使用多种语言来注释它,诸如 等。尽管这些注释 使用了 多个单词 ,但 比一个单纯的 “上帝”这 个词还要使人 难以理 解,还要更加晦涩难懂。这种晦涩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深奥,而
且更大范围地在人世间游荡。直到
年 ,莎士比亚创作了一出喜
剧。在这出喜剧中,我们从一个简单的侧面隐隐约约地看到了一个气 壮如牛、胆小如鼠的士兵。那个士兵曾经风光一时,靠阴谋诡计晋升 为队长了。阴谋被揭穿,他被公开贬黜。此时,莎士比亚介入其中, 借士兵的口说出了同上帝在山上所讲的如出一辙的话。“我不再是队 长了,但我仍可以像队长一样吃、喝、睡得舒舒服服。我之所以能活 下去,正因为我就是我。”帕罗勒斯如此道白。于是,他顿时由一个 喜剧的普通角色成了一个人物,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物。 第二种说法出现在 世纪 年代,斯威夫特所度过的漫长的痛 苦时期的某一年。或许,那些年代对他来说,只是一个一时难以忍受 的瞬间,只是地狱作为永恒的一种表现形式。他曾以冷淡智慧为生, 也曾靠冷落仇恨度日,然而,愚蠢却迷惑了他终生(就像迷惑福楼拜 一样)。这也许是因为他知道疯狂正在前面等着他。在《格利佛游记》 的第三部,他以极度厌世的情绪想像了一个腐而不朽的家族,其成员 全部有一个微不足道的但却是永远不能满足的欲望:他们无法与同类 对话,因为时间的进程改变了语言,说不通也看不懂,记忆无法使他 们从此岸到达彼岸。可以设想,斯威夫特幻想这种恐怖,是因为他惧 怕它,或许是为了使用魔法驱邪避灾。 年,他曾对《夜间私语》
新约 启示录》第 章。 写道: “活着即是进入一个奇怪的精神的房间, 它的地 面是一个我们同变化无常的、有时甚至是令人可怕的对手下的一盘非下不可的、输赢未卜的 棋 的棋 盘。 ” 原注 ②布贝尔(《什么是人》,
①歌革和玛各是《圣经》中遭天火的两个部族 。见《圣经
的作者伊翁哥说过: “我就像这棵树, 我将从树冠开始死去。斯威夫 ” 特的这种思想不仅贯穿在他一生的所作所为中,还体现在他留给我们 的为数不多的夸大其辞的语句中。他那种阴郁的说教式风格甚至渗透 到后人对他的评议中。例如,人们在评论他的时候,使用的语言比他 本人更具说教色彩。萨克雷就曾写道:“想到他,犹如想到一个伟大 帝国的废墟。”然而,人世间没有什么比他对上帝的隐语的执著更悲 哀的了。 充耳不闻,精神错乱,惧怕疯狂及晚年的愚蠢呆笨加剧了斯威夫 特的忧郁。他开始失去记忆力。他不愿使用眼镜,以致不能阅读,最 后连写字也不行了。每天都在乞求上帝把死亡降临到他头上。垂暮之 年,神志恍惚,临终的那个下午,不知是他听天由命,还是绝望至 极,还是像有人断言的那样已是朽木不可雕也,人们只是听到他唠叨 着“我就是我,我就是我”。这大概是因为他已经觉察到“我将成为 一个不幸,但还要我行我素”,他认为“我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像 其他部分一样, 这是必然的, 无法逃脱的” “我是上帝安排我所成为 , 的人,我是宇宙法则所铸造之人”。或许,是因为他已经体会到“是 就是成为一切” 。 对这个警句的考察到此告一段落。作为结束语,且让我引用一段 叔本华临终之前对爱德华 格里塞巴赫所说的话,就足以说明问题 了。他说:“如果有时我会感到不幸,那是因为糊涂和错误所致。我 会把自己看做是另外一个人,例如,看做是一个得不到替补职位的替 补者,一宗诽谤案的被告,一个被心爱的姑娘小看的恋人,一个不能 走出家门的病人或另一个像我一样遭受同样苦难的人。我不像他们那 些人,这种不幸至多是我穿旧丢弃的一件衣服的一块布料而已。我究 竟是什么人呢?我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的作者,我是曾 经回答过什么是‘是’这个谜而引起未来世纪思想家关注的人。这就 是我。在我有生之年,哪一个人敢对我持有异议呢?”正是因为叔本 华写出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所以他非常清楚,作为
一个思想家,就像当一个病人,当一个被人小看的人一样,都是虚构 的 ,不是 真实的 。所以他 非常清楚 ,从根 本上说 ,他是另 外一个东 西。这另一个东西就是:意志,帕罗勒斯隐晦道白之缘由,斯威夫特 那一套。 潘仲秋译
历史的羞怯


日,歌德(曾伴随魏玛公爵向巴黎进军)看到欧
洲第一大军队莫名其妙地被一些法国民兵在瓦尔米击退,对他不知所 措的朋友们说:“今天,就在这个地方,世界历史开始了一个新时代, 我们可以说,我们亲历了它的开端。”从那一天起,标志性历史日期 层出不穷,政府(尤其是意大利、德国和俄国)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 大造声势、公开宣扬来虚构捏造标志性的历史日期。这些历史日期大
都有着塞西尔
德米尔的影子 ,大多与新闻有关 ,而非历史本身
使然。我想,历史,尤其是真实的历史,是很有羞怯心的,其实质性 的日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不为人所知的。一位中国散文家曾经 观察到,独角兽由于其活动所固有的不规律性,都是独来独往,不被 人所察觉的。它的眼睛也只能观察到它所习惯看的东西。塔西佗虽然 在书中记录过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但他并没有亲眼看见过。 在浏览希腊文学史的时候,我偶然读到了一句话,因其多少有些 令人费解,便产生了兴趣,引发了上述思考。这句话是: (他带来了一个第二位演员)。我略加思考,证实了 这出神秘行动的主要角色是埃斯库罗斯。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第四章记载,埃斯库罗斯将“角色由一位增加到两位”。众所周知, 戏剧源于狄俄尼索斯。最初,只有一位演员,即伪装者,用高高的厚 底鞋增加身高,身着黑色衣服或紫色袍子,戴上假面具以加宽脸庞, 同十二位歌手一起在舞台上表演。戏剧是一种拜神仪式,像所有宗教 礼仪一样,很少发生变化。但是,公元前 年,有一天,这种变化
出现了。雅典人惊奇地或者是气愤地(维克多
雨果推测是后一种)
发现未经说明便出现了第二位演员。在那遥远的春天的那一天,在那 个蜜糖色的舞台上,人们确切地想了些什么?感觉到了什么?也许不 是惊愕,也许不是反感,或许只是有那么一丁点儿欣赏。《图斯古洛 之辩》告诉我们,埃斯库罗斯参加了毕达哥拉斯派,但是我们始终不 知道埃斯库罗斯是否预感到 哪怕是以一种潜在的意识
这种由
一个向两个、由单数向复数,以至向无限多的转换意味着什么。随着 第二个角色的介入,出现了对话,为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一举一动作 出不同的反应提供了无数的可能性。一个有预见的观众大概已经会感 到,将会有众多的舞台人物来陪伴你,例如哈姆雷特、浮士德、西吉 斯蒙德 、 克 白 、 尔 麦 培 人物。 另一个标志性的历史日期是在我读书时发掘的 。事件发生在 世纪,确切说是
金特以及其他至今仍应接不暇的舞台
年的冰岛。为了教育后代,斯诺里
斯图鲁松
在他的博尔嘎尔佛德庄园编撰著名的哈劳尔德
西古达尔逊国王最后
的业绩。这位国王被称为铁面无私哈尔德拉达王,以前曾在拜占廷、 意大利和非洲打过仗。英格兰撒克逊国王高文之子哈劳尔德的兄弟托 斯汀垂涎权力,得到了哈劳尔德 西古达尔逊的支持。于是,统帅着 一支挪威军队在东海岸登陆并攻占了赫尔维克(约克)城堡。撒克逊 军队在赫尔维克以南与敌人相遇。叙述了上述情况以后,斯诺里的文 章继续写道:“二十名骑兵冲入了敌阵,骑兵和坐骑全披着铁甲。一 名士兵喊叫起来: 托斯汀公爵在这儿吗? 我不否认他在这儿 要是你真是托斯汀 公爵答道。
骑兵说,
那我就告诉你,你的兄
①西吉斯蒙德
王,
,查理四世之子,先后成为匈牙利、德意志和波希米亚国
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是许多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形象。
弟已经原谅了你,还送给你三分之一的国土。
如果我接受
尔逊国王什么 ? 不会忘记他
那么 到底。
托斯汀说, 骑兵回答。
他会送给哈劳尔德
西古达
将给他六英尺英格兰土地,
考虑到他身材高大,再多给他一块。
托斯汀说,
请转告你的国王,我们将血战 西古达尔逊若有所思地问道:
骑兵们回去了。哈劳尔德
那个那么会讲话的骑士是谁呀? 是高文之子哈劳尔德。 ” 接下去的篇章提及了那天天黑之前挪威军队被打败。哈劳尔德 西古达尔逊和公爵都在战斗中战死。
这里有一种我们当代不下些工夫就不易体会到的感受,即大无畏 气概。这大概是那些宣扬爱国主义的专业人士的拙劣模仿而造成的悲 哀 。我确 信《熙德之歌》 包涵这种气概 。在《埃涅阿斯纪 》的诗句 中,我明白无误地体会到了这种气概(“儿子,向我学习吧,学习我 的勇气和无比坚强;要学成功,你找别人去”)。在马尔东的盎格鲁撒 克逊语民谣中(“我的人民将用长矛和钝剑赋贡纳税”),在《罗兰之 歌》中,在维克多
雨果的作品中,在惠特曼的作品中,在福克纳的 ,在豪斯曼的《雇佣军
作品中(“薰衣草,远胜马匹和勇气的芬芳
的墓志铭》中,在《黑穆斯克林拉》的“六英尺英格兰土地”中,也 不乏这种气概。在历史学家貌似简单的叙述的背后,蕴藏着细腻的心 理游戏。哈劳尔德假装不认识他的兄弟,为的是提醒他不要认他。托 斯汀没有出卖他,但也没有背叛他的盟友。哈劳尔德准备原谅他的兄 弟,但并不能容忍挪威国王的干涉。作品的寓意是显而易见的直截了 当。这里,我绝不是仅仅指他回答的语言上简洁熟巧:给予三分之一
的国土等于给予六英尺土地。 撒克逊王的回答是精彩绝伦的,但还有一个东西比回答更加叹为 观止,这就是血缘关系。他是一个冰岛人,又是和失败者具有同一个 血统的男人,正是他要把这种血统延续下去。这种情况就像一个迦太 基人要把雷古洛的英雄业绩的回忆流传给我们一样 。萨克索
格拉
马蒂克在他所著的《丹麦史》中所说的话是有道理的:“图勒(冰岛) 人非常乐意学习和传播别国人民的历史,对传播外来的美德同发扬自 己的传统一样感到自豪。 ” 并非是撒克逊王发布那些言论的那一天,而是他的一个敌人使那 些言论得以流传的那一天才昭示了一个历史性的日期,一个预示着将 要发生而尚未发生某些什么事的日期。这个“某些”就是:抛弃血统 和民族,实现人类的团结一致。给予土地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又归 因于他的祖国观念。斯诺里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