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表VI 军费支出(按市场价格计算)
  年份 日本 意大利德国苏联英国法国美国
  1。 以本国货币百万为单位
  ……     日元  里拉  马克   卢布   英镑   法郎   美元
  1933     873  4;824  1;900  1;547   108   12;324   792
  1934     942  5;590  2;800  5;000   114   11;200   708
  1935    2;206  12;624  6;200  8;200   137   13;000   933
  1936    1;078  16;357 10;000 14;816   186   15;000  1;119
  1937    3;972  13;270 14;600 17;500   262   19;000  1;079
  1938    6;097  15;030 16;000 23;100   391   29;000  1;130
  1933…1938 15;200  67;700 51;600 70;200  1;200   100;000  5;7612。
  购买力以百万英镑为单位
  ……     (1)  (2)  (3)  (4)  (5)  (6)  (7)
  1938     508 167 1;170  924  391  207  231
  1933…1938 1;266 930 3;540 2;808 1;200 1;088 1;175
  人们将会看到,德国在1939年以前六年的军事支出几乎高达英国军事支出的3倍。1937年,英国内阁“不得不训令陆海军大臣将意大利与德国和日本一起列入可能是侵略国的名单上,并相应地制订防御准备的计划”,这时联合王国的实际准备情况就显得更不充分了。因为就军事准备的数量而言,这三个准备侵略的国家即使对英法两国加在一起所占的优势也约为二与一之比。这一差距大于两个强国集团在制造业产量或军事潜力方面的实力差距。除了德国以外,最大规模的武装是在苏联进行着。由于苏联必须建立军火和武器工厂,而在更为成熟的工业国家主要只需要改换一下装备就行了,所以似乎很可能德国的有效军事力量远远超过苏联的有效军事力量三分之一以上,三分之一这个比例只是就累积军事支出进行比较而得出来的。
  但是上述七国中每一国的军备努力究竟有多大?各国国内的总的可用的经济资源在1938年为了防御或侵略调动到何种程度?明显的是,军事目的的支出必须作为全部现有的物资和服务的支出的一部分表示出来。“国民生产净值”的概念表示一年内制造业和建筑业生产的物资总量,和运输、行政管理等提供的服务总量,这总是假定在上述物资和服务的生产和提供过程中,国内资本储存,如工厂和设备仍原封末动。就一个国家内可动用的物资和劳务比一年内本国生产的要多而言,在国民生产净值方面就必须加上进口多于出口那一部分(即撤回国外投资或国外贷款)以及耗尽国内资本(即取消国内投资),以便得出国内可动用产品净值。此外,为了便于进行国际间的比较,也必须考虑到可动用净产品的估价。由于在有些国家价值是按物价和劳务的市场价格计算,也由于这类市场价格过高估价了一个国家的真正可动用产品净值——尤其是象苏联,间接税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进行国际间比较的时候有必要排除一切间接税,按生产要素费用来估价可动用产品净值,间接税只是提高了产品的价格,实际上的价值没有提高。
  下列表VII是打算仔细地对比一下1938年可动用产品净值的构成。因为这一年同1937年相比较,美国、法国和联合王国的制造业产量已经下降,显然短期的潜在储备要大于另外四个充分就业的国家的储备,另一点明显的是,仅仅重新利用未被利用或闲置的资源,它们的产品净值就能大量增长。要记住美国、法国和联合王国为一方,苏联、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为另一方,在人力和工业生产能力可利用的储备方面的显著差别,这里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1938年七国中每一国实际可动用的产品净值的构成:
  表VII 1938年按生产要素费用计算可动用产品净值的结构
  支出项目        日本  德国 意大利 苏联  英国  法国  美国
  1。 以本国货币10亿为单位
  1。军事目的        5。8 14。5  14。0  20。0  0。380  28。0  1。03
  2。政府机构的物资和劳务  1。1 16。1  15。0  31。0  0。328  27。0  8。67
  3。投资净额(1)政府              38。0  0。312  16。2  1。72
  (2)私人    1。8  1。7  1。0  ……   0。176  2。8 …1。36
  4。私人消费       14。1 55。1  80。0  127。0  3。725 282。0 55。03
  可动用产品净值     22。8 87。4 110。0  216。0  4。741 356。0 65。09
  2。 支出占可动用产品净值的百分比
  1。军事目的       25。4 16。6  12。7   9。3  7。9  7。9  1。5
  2。政府机构的物资和劳务  4。8 18。4  13。7   14。6  7。0  7。6  13。3
  3。投资净额(1)政府               17。1  2。8  4。6  2。7
  (2)私人    7。9  2。0  0。9   ……   3。7  0。7  …2。1
  4。私人消费       61。9 63。0  72。7   59。0 78。6  79。2  84。6
  可动用产品净值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表VII2清楚地表明,日本、德国和意大利记录在案的军事支出占可动用产品净值中最大的比例。因而,它们在1938年的经济状况比起其他四个国家在更大程度上与侵略联系在一起。日本在军事方面的努力的领先地位是无可争议的。由于它正在进行同中国的战争,它在1938年已为此动用了全部资源的四分之一。不过,那时世界的注意力从远东转移到欧洲,那里的进展速度完全由德国决定。它同意大利一样,用于军事的资源占可动用资源的六分之一。
  至少从形式上看,苏联用于军事的支出不超过它可动用资源的十一分之一。但是,那六个国家投资花费用于建设兵工厂和要塞就作为军事开支,却不能断定苏联是否也这样做。鉴于苏联用于投资的支出水平高得反常,至少有一种可能性是,其中有些是潜在的军事支出。例如,建设中的拖拉机制造厂可能设计为稍作调整便可生产坦克的工厂。
  不过,苏联与日本、德国和意大利相同之处是,在可动用的产品净值中公民个人消费所占份额要比美国、法国和联合王国的同类份额低得多。这种消费的低水平与军事支出和投资支出的高水平是完全一致的。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由政府机构收购的物资和劳务在苏联、德国和意大利都高,而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最初在美国也是如此。不过在美国这反映了为克服1938年的不景气所作的努力,而在德国则主要反映了以政府基金来维持和供应庞大政党和半军事组织所付出的代价。确实,德国用在这一项目上的高份额暴露出它的特有的军事努力还没有达到最适合的程度。也就是说,政府当局在1938年仍旧对实际资源提出过高的要求,因而不能达到可能的最大限度的军事成就。
  此外,在苏联集体主义社会里公共支出之所以高,简单的原因是大量劳务是由国家直接提供绐公民消费者的。德国部分地也是如此,有些公民能够从国家发起的“欢乐产生力量”组织直接受益。可以假定,上述国家提供的对公民消费的补充,将能大量地提高苏联的和稍微提高德国的那种极其低下的消费水平,但是看来不太可能的是,这两个国家会提高到稍稍接近西方三个民主国家中任何一国的普遍水平。
  德国同日本和意大利一样,将它可动用的资源投入加强战备工作要比民主国家多,对这一点不能有丝毫怀疑。不过,说由于德国在1938年的军事努力巨大,留给消费用的资源就小,这是一回事;说在一个时期内不断增加军事方面的努力,只有通过逐渐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准才能实现,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仔细的调查表明,虽然军事支出占可动用产品净值由1929年的不到百分之二上升到1938年的百分之十六以上,但是在此期间德国的累积实际消费略有增加,按人口平均的实际消费水平在1938年只是略低于1929年。实际投资净额也没有改变。因此,德国军事力量有了巨大增长的同时,政府当局收购物资和劳务也同样增长,这不是公民实际消费水平下降的结果,相反,这是德国从1929年到1938年实际国民生产或实际国民收入净值增长了约百分之二十的结果。德国实际国民生产的增长,同它制造业产量的增长是十分一致的(参阅表III),首先是它执行各项经济和贸易政策的结果,这些政策保证在三十年代后期达到和保持充分利用它的各项资源。
  很明显,经济实力同军事实力之间有些联系。从1929年以来产量一直上升的,并在1938年还保持着高水平产量的四个国家,也就是把它们可利用资源中几乎是最大部分用于战争或备战的国家。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并由于大萧条的缘故,这四个国家都采取极权主义的政府形式,它们一直能使它们的经济稳定程度保持比三个西方民主国家中的任何一个都要高,这一点已经变得可痛地明显起来。确实,萧条以后法国从来没有、美国只有一次达到过两国在1929年曾经达到过的生产水平和繁荣程度,而两国象联合王国一样,1938年又一次陷入新的衰退之中。
  如果经济成绩是实力的检验,那末怎样才能解释极权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民主国家的明显虚弱呢?极权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意味着把一个政党的意志和目标强加于整个社会。不论鼓舞着苏联共产党、意大利法西斯党、德国国家社会党的党员们和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们的信仰的优点如何,上述集团决不会容忍对它们政权的目标的公开反对。这种不容忍,这种镇压或者迫害违反执政党的各种意见,正是“民主制度确立于世以便防止的罪恶”。
  因此,极权主义政府比之民主政府所享有的巨大好处就在于,它们能够把国家政策的明确目标强加给本国人民。而民主政府在拟订这类目标的时候,不得不经常考虑到反对党的意见。极权主义政府能够把现有的机构和社会力量与实现它们的既定计划这唯一的目的联在一起,而在它们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它们又有权力施行极权主义的纪律。民主政府却要先得到同意才能依靠纪律执行其政策。虽然得到这样的同意是可能的,但却是从无保证的。
  然而,极权主义强国所共同具有的许多政治特点,不应使我们看不到它们在其他领域中广泛的差别。一方面是苏联,另一方面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在经济和社会制度上存在着很深的鸿沟。苏联在连续几个阶段中,废除了土地和一切生产手段的私有制,从而取消了人类社会中主要的不平等的形式之一。而在其它三个极权主义国家中,这种不平等继续存在。的确,这一不平等在日本要比美国或者联合王国更甚。此外,虽然德国和意大利的工业家受到控制,却仍然行使在他们的企业中的管理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