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贵由不敌,退兵驻守,而拔都蒙哥也无力扩大战果,双方陷入僵持之中。
贵由一方将多兵多,不过不少宿将勋臣对攻杀拔都和蒙哥等人不太积极,而拔都蒙哥一方兵力少,却是个个坚决,指挥巧妙,贵由根本不是对手。
因此,双方大小厮杀不断,却彼此都奈何不了对方。
神始十年11月,经过数月厮杀的双方都感到疲累,由蒙古老将,成吉思汗仅存的一个伴当畏答儿提议,贵由和拔都等人进行暂时谈和。
拔都派出他勇敢善战的兄弟昔班来和贵由谈判,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贵由在大帐招待了昔班,并准备了丰富的美酒。
在宴会中,昔班和贵由因为敬酒一事发生发生争执,竟而动起手来,结果双方意外同归于尽。此次事件导致蒙古汗廷的讨伐军大乱,而拔都蒙哥等人却趁着这个机会发动攻击,击败讨伐军,取得胜利。
哈剌和林得到讨伐军败退的消息,极为震惊,就在这个时候,宋国分三路进攻草原,一路东北,由威名赫赫的赵彩云带领,一路北方,由灭金主帅云锋带领,一路西北,由攻占西夏的孟珙带领,三路大军都以骑兵为主,总人数不超过十万,却拥有大量的战马,可以媲美蒙古本部骑兵的机动力。
趁着蒙古汗廷主力大军大败,内部防守空虚的空档,加上准备已久,三路大军进军极快,最靠近北方的汪古部被云锋领军打败,部族首领赵王孛要合被生擒,其部族被彻底洗劫。
汪古部是蒙古汗国有着相当影响力的大部族,在很早就归顺了成吉思汗,现为大宋蒙妃,蒙古前监国公主的阿刺海别吉的前两任丈夫都是出自汪古部,可以说这个部族是和蒙古汗廷相当亲密的部族,几乎可以称的上宗亲部族。
这个部族被彻底洗劫,带给蒙古草原的震撼相当巨大。而赵彩云和孟珙也是出手不凡,东北的弘吉刺和西北的汪吉等大部族都被蹂躏抢掠一番。当三路宋军撤退的时候,带回宋国的物资不计其数,仅仅获得的人口就超过十万之巨。
蒙古此刻部族人口因为有大量奴隶存在,其准确数量并不好估计,但十万人口的损失,对蒙古绝对是难于承受的重大损失,可以说成吉思汗以来,就数此次损失最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身为监国的脱列哥那才想起,有不少人跟她提过要防备宋国的进攻,可当时她被权势迷晕了眼睛,对此事竟然没在意。此刻明白过来,她的权威已经受到极为严重的质疑,加上征伐军的失败,贵由意外横死,整个草原贵族都要求召开库里台大会,让阔出尽快登上大汗位。
内外交困下,脱列哥那只的做出让步,召开了库里台大会,阔出成为蒙古汗国第三任大汗。
阔出一上任,就接受最敬爱的兄长阔端建议,派出大臣和宋国重新修好,同时整备兵马,准备再度讨伐拔都。
神始十一年九月,宋蒙双方再度议和,互派使节,商路再通。就在宋蒙再度签订和约的时候,蒙妃阿刺海别吉病情突然转重,众多太医束手无策,表示无药可救。
在阿刺海别吉病危之际,我带着已经四岁的赵杰去见她,但念雪却用帐幕死死的遮住阿刺海别吉,据说这是阿刺海别吉的最后恳求。
望着帐幕上已经变的成旧的百子图,我心中多少起了一些感触,问出心中长久以来的疑惑:“阿刺海别吉,你恨朕吗?”
帐幕内久久无人回答,就在我想推开念雪的时候,帐幕中传来一声低语:“流血千里帝王路,执手半生红颜误。”
声音低沉,带着宿命般的幽怨,让我下意识的抱住赵杰,发现他正睁着那双乌黑的眼睛,死死的看着帐幕,神色无比的严肃。
我叹息了一声,抱着赵杰离开。
阿刺海别吉平时除了刺绣,就是学习汉诗,临终的这句诗算是她一生经历的写照吧!
神始十一年十月六日,成吉思汗之女,蒙古前监国公主,大宋蒙妃阿刺海别吉病逝于慈元殿中。
大宋将此事通报蒙古使节,并邀请蒙古使节参加了出殡仪式。
神始十一年十月,倭国突然发生叛乱,幕府和倭皇一方各自召集了二十多万部队,准备进攻驻扎在倭国的宋国部队,却不想宋军预先得到消息,乘船离开了倭国。
倭国高兴过后,幕府和倭皇却恍然发现,他们共同的敌人退却了,而他们却在不知不觉中积蓄了巨大的军力,而这些军力却还没发泄过他们的精力。
神始十二年初,倭国内乱爆发!
神始十二年6月,在阔出的任命下,阔端再度带领十万大军讨伐拔都,双方再度展开激战,蒙古的力量不断被消耗。
阔端不同于贵由,他的才能很高,而且兵法谋略都很杰出,如果不是拔都蒙哥等人实在很厉害,他可能早就歼灭他们。
虽然如此,拔都和蒙哥在他的打击下,也是不断后退,许多属地都丢失。
就在战局对拔都一方很不利的时候,忽必烈策反了几个将领,让阔端作战失利,最后被迫退兵,双方在前花刺子模的故地僵持起来。
阔端见不能速胜,就在实际控制地段修建坚固的堡垒,并让附庸蒙古汗国的回回军驻守,让拔都等人无法随意深入境内。然后自己带领蒙古本部轻骑做机动,不断对拔都进行反击,双方杀的极为惨烈。
经过二年交战,到了神始十四年的时候,拔都和阔端都筋疲力尽,都无力扩大战果。而一些被蒙古征服的地区,因为双方的自相残杀,而蠢蠢欲动。
在这种情况下,拔都和阔端都有意停止厮杀,不过就在双方初步接触的时候,蒙古大汗阔出再度给阔端派来十万回回援军,让战火再起。
神始十五年,经过长时期修养的宋国完全恢复元气,于3月誓师北伐,分兵三路进逼蒙古政治中心哈剌和林。
阔出虽然有所准备,但在宋国犀利的兵锋下,被击的粉碎,特别是宋军大量新式火器的运用,让蒙古闻所未闻,最终败退千里。
出于无奈之下,阔出带人逃出哈剌和林,带领大批部族前往西边,准备和阔端汇合。
宋军占领哈剌和林后,没有再继续追击,而是大批掳掠蒙古部族人口,并大量接受蒙古部族投诚,经此一战,蒙古本部汗国灭亡。
阔出逃到花刺子模故地和阔端汇合后,有蒙古权贵提议反攻草原,被阔端制止,并对阔出言明此刻大军和拔都交战多年,早已十分疲惫,这个时候反攻草原,根本不切实际,反到不如暂时在这里修养生息,等待机会。
惊魂方定的阔出接受了这个提议,只是他此刻威望大跌,不少蒙古部族投靠了拔都,让拔都一方声势大涨,特别是拖雷生前的部族大量投靠,让拔都一方在军事实力上已经和阔出一方持平。一直在关注局势的唆鲁合贴尼此刻却忠告拔都,如果这个时候还和阔出他们交战,最终得益的只能是宋国。
拔都和蒙哥都认为这话说的有理,就是他们的交战,才让蒙古本部草原落在宋国手上,如果再打下去,蒙古汗国将不复存在,成吉思汗的子孙可能就此死绝。
在和阔出等人沟通后,双方最终罢战,暂时搁置彼此的矛盾,讨论共同出兵收复草原的事宜。
而这个时候,大宋获得近乎一半的蒙古草原,并按照东北的成功经验,让俘获的蒙古牧民修筑屯堡,并将投靠或俘虏的蒙古部族按照各自的区域划分居住,被勒令不准随意移动。随后用壕沟,铁丝网,屯堡,把草原分割开,大量水源被控制,让控制区域内还在抵抗的草原部族越来越难于坚持下去。
大宋经过多年的准备,无论地理方位的设计,还是物资财力都准备的很充足,加上对俘虏的死命压榨,草原上的宋国控制地段,很快就变成一个多纵深,多防御点的立体阵地。虽然这个区域的叛乱一直没有消停过,但北方草原已经成为中原的屏障,将来自北方的威胁牢牢挡住。
神始十七年,在宋国的幕后操控下打了五年内战的倭国终于以倭皇一方失败而告终,获胜的幕府才将倭皇亲属杀了个七七八八,另外找了个好控制的倭皇上位,还没来得及高兴,宋国远征大军再度光临,几战就把幕府大军杀的全军覆没。冲突中,新上位的倭皇被幕府乱军所杀,而其他倭皇亲人也被乱军杀戮一空,整个倭皇家族完全覆灭。宋国随后对倭国进行划分治理,并委派官吏,倭国遂亡。
神始十八年,达成和解的阔出和拔都,各自率领军队发动反攻,却被早有准备的宋国迎头痛击,甚至连蒙哥都被火炮给炸死,双方联军攻势瓦解。
事后,忽必烈和旭烈兀指责阔端见死不救,才导致蒙哥战死,而阔端却辩称宋军火炮厉害,根本不是人力可以抵挡,他就算带人冲上去,也只是送死,并反问忽必烈和旭烈兀,是不是要他也死了,他们才甘心。
虽然此事被双方压制下去,但阔出和拔都的合作就此终结,双方又恢复成敌对状态。
自此蒙古汗国分为两大势力,术赤和拖雷一系后人为一方,察合台和窝阔台一系后人为一方,双方彼此敌对,却又共同提防着大宋。
神始十九年,二十年,这两年,阔出和拔都都派出过部队对宋国控制地域进行进攻,但在宋军犀利的武器下,无功而返。
蒙古两大势力都认识到宋国的强大,逐渐放弃直接进攻,改以骚扰为主。
神始二十二年,拔都派出忽必烈和旭烈兀再度西征,对东欧等地再度进行抢掠,而阔出也不甘示弱,派出阔端对南部天竺进行扫荡占领,将自己的版图扩张到大半个天竺。
在蒙古两大势力发动对外扩张战争后,宋国也放弃继续向西边进攻,改而向北方不断进发,将版图扩张到北方冰原。随后,大宋派出岳雨统帅的西南军团,对吐蕃,大理等地进行攻略,经过五年征战和政治攻势,最终将吐蕃和大理等西南地区收入大宋版图。
至此,大宋版图遂囊括北方冰原,吐蕃高原,南方森林,东方平原,成为当世第一大国!国力扩张已经达到极限,转而开始加强对占领地区的统治。
神始二十八年,拔都在顺利完成西征后,邀请阔出联手对宋国控制的草原发起进攻,阔端劝阻了阔出,拔都单独出兵,却被宋国新生代名将,卫虎,李庭芝联手击败,损失惨重。
阔出闻讯后,大感庆幸听了阔端所言,并接受他的建议,派出大军进攻拔都,以报他杀害窝阔台的旧仇。蒙古两大势力战火再燃,再也无力反攻大宋。
神始三十年,大宋神始皇帝赵昀宣布逊位给太子赵杰,二世皇帝登基。
二世元年,赵杰下令免除前蒙古牧民的奴隶身份,并以自己的身世安抚住北方草原部族,将北方草原的反抗逐渐消弭下去。
二世三年,赵杰在派出大量的教化使,对那些新近归附的草原部族进行汉化教育,说汉话,通汉俗成为草原的主流,北方疆域逐渐变为大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世四年,赵杰在赵昀的默许和帮助下,将一些赵昀时代的宿臣老将调回京城,派出自己的亲信逐渐接管了各地军政。
二世五年,赵杰以表兄弟的身份,派使节拜会了阔出和拔都,提出双方通商事宜,阔出和拔都都没有回应。
二世六年,赵杰以拔都傲慢,慢待大宋使节为由,派出卫虎为主将,李庭芝等人副之,带领三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