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那天早晨周秉新起来后发现吕决和小交通不见了,到大车底下摸了摸枪也不在了,他便估计八成吕决是带着小交通报仇去了。但天都亮了还没回来实在让人担心。他正在院子里急得团团转的当口,吕决和浑身血呼拉几的小交通闪身走了进来。
吕决知道瞒不住也没必要瞒着周秉新,便把这一宿的经过跟他讲了一遍。周秉新见小交通虽然浑身是血的挺吓人,人却没有一点事,便找了套干净衣服给他换上,连忙的将他送过河去。
回来又路过魏桥镇卡子时,并没遇上什么麻烦。吕决还故意问接受过周秉新两条“老刀”的那个汉奸:“唉我说老哥,那天那位长得挺漂亮的小老总呢?”
那个汉奸哈哈一笑说道:“你问他呀,他已经躺在小孙寡妇的肚皮上再也起不来了!”
当时吕决也没在意,也是哈哈一笑就过了。没想到那天那个并不太好笑的笑话竟在今天的故事里变成了真实的情节,这着实的让他郁闷不已。
就在这时,老长工周大庄又屁颠屁颠的从前院跑了进来:“少东家,那天您送走的那个小孩又来了。他还带来了个大个子,老东家让我来叫您和吕师傅赶紧过去。”
两人来到前院的客厅,见周玉升和一个三十五六岁的汉子正在喝茶,小交通则笑嘻嘻的站在旁边听两人说话。
见吕决和周秉新进来,老秀才忙站起身说道:“来来来,我来介绍一下……”
来人站起来朝周玉升一挥手又朝吕决一抱拳说道:“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位应该就是李大侠了!”
而旁边的小交通更是喊了一声不知是“吕叔叔”还是“李叔叔”,一下子冲过来扑进吕决的怀里。
吕决呵呵笑着,伸手摸着小交通的脑袋,心说这个“燕子李三”看来我现在是不想当都不行了。然后他也是朝着来人一拱手说道:“如果我也没猜错的话,您应该就是大名鼎鼎的三支队杨国夫杨副司令员了!”
说完两人相视,都是哈哈大笑。
第六十六章 血战刘家井(一)
第六十六章血战刘家井杨国夫说道:“我今天前来造访,一是感谢李大侠除奸扶弱的义举;另外还有件事想和周老先生商量一下。”
听杨国夫也是一口一个大侠的,吕决反倒没有刚穿越来时从周家父子嘴里听到时那么反感了。他站起身来说道:“杨副司令,您这所谓的‘感谢’,吕某就有点不太听的下去了。咱这中国,不是你杨某人一家的中国。吕某虽然是一个闯江湖的人,但能为抗日救国出点力,这应该还算是份内之事吧!”
不对啊,这话听起来真的有点李“大虾”味道哎!
“好好好,感谢的话我收回。”他又转身对周家父子说道:“不过我还是有一事相求,就看周老先生能不能帮忙了。”
周玉升说道:“哦?只要是对抗日有利的事情,我周玉升愿鼎力相助。”
“好!”杨国夫轻轻一拍桌子说道,“也许老先生听说过,我八路军在黄河北岸的冀南地区有一大片根据地,可是这老黄河沿岸到处都是鬼子的炮楼,每次我们要跟冀南根据地联系时都要费很大的周折。这次秉新少爷和李大侠送交通员顺利过河后我就想,能不能在南岸的台子渡口设立一个交通站,以后专事两岸的联系工作。”
“这个……”周玉升沉吟一声,点起水烟壶,站起身在屋子里来回踱起步来。
杨国夫见老秀才这架势,以为他不太愿意帮忙,连忙站起身来。
吕决可知道这老秀才的习惯,只要他在来回踱步,那不但表示他答应了,并且还会有更进一步的设想。于是连忙抓住杨副司令的胳膊,让他静观其变。吕决心说周秉新最后就是以一个交通员的身份让鬼子给活埋了的,今天的事情八成会落到周秉新身上去。
果不其然,只见周玉升“噗”地一口将燃尽的烟灰吹掉,转身对杨国夫说道:“我看这样,让秉新到他岳父在台子渡口开的分号去当个差事的,以做买卖的名义专事这老黄河两岸的信息交通,杨司令您看如何?”
虽然先前吕决就觉得这事八成要落到周秉新身上,但真正听到从老秀才嘴里说出来,他心里还是不免一阵感叹:开始了,事情就这样开始了……
……
三天以后,吕决跟随周秉新夫妇去明新布庄台子分号去上任。
原来,去年秋天给“皮捣穿”送匾的那天明世清就对老秀才说过,想让自己的女婿去帮自己打理布庄的生意。周玉升嫌在布庄要经常到处跑,不想让儿子离开自己身边,就一直没答应。现在周秉新竟主动跟明大老板提出想到台子分号去某事做,明世清不但一口答应下来,并且还一高兴直接就让周秉新当上了台子分号掌柜的。从今以后,凡是台子分号的一切事情,全由周秉新这个不到二十岁的小掌柜说了算。
躺在晃晃悠悠的大车上,晒着午后暖洋洋的太阳,看着坐在大车前面嘀嘀咕咕的小两口,吕决开始不是滋味起来。
假如历史文献记载没出错的话,自己面前这个正在赶车的小掌柜应该就死在今年。可是旁边那个长得非常像田莉的小女人怎么会在他死了六年以后才给他生个儿子呢……
等等,这个女人偷人?
难道是这个女人在周秉新死了以后借别人的种给他生了个儿子?这,这,这个猜测太可怕了,要是自己最后调查的结果是给周教授换了个爹,不知他老人家做何感想?
正胡思乱想间,马车前面传来一声吆喝:“老乡,请出示你们的路条。”
吕决一抬头,路中间站着一个抗红缨枪的小八路。
咦——
咱共军啥时候跑到这地方来了?
见小八路正翻来覆去的验看着周秉新递上的路条,吕决忙凑上前问周秉新道:“这是到哪儿了,离魏桥镇还有多远?”
周秉新指了指路西一个被高高的围子墙围起来的小村庄说道:“这个村子叫刘家井,离魏桥镇还有二十来里地吧!”
吕决一听“刘家井”三个字,一下子想起了什么,忙又问道:“今天是几号?”
周秉新刚要张嘴,那个正在把路条递还过来的小八路“咯咯”笑着说道:“这位大叔忙生意忙的连日子都忘了?今天是六月五号农历四月十八……”
吕决一听是六月五号,“噌”地一下从车上跳了下来,一把抓住小八路的手说道:“快!带我去见杨国夫和马耀南,我有要紧事要跟他们说。”
不光是小八路吃了一惊,就连周秉新也是莫名其妙。就听他在吕决后面问道:“师父,您怎么知道马司令和杨副司令他们就在这儿?”
趁吕决回头的看周秉新的时候,小八路一把甩开了吕决的大手,拿红缨枪指着他胸口说道:“你到底是什么人,咱们司令员在这儿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吕决心说人不大倒还挺机灵的,看来不吓唬吓唬他是不行了,于是沉下脸说道:“我是你们杨副司令员的朋友,有非常要紧的事要跟他讲。你必须带我去见他,不然耽误了军情你小子可担待不起!”
小八路听吕决说的如此严重,竟一下子光会挠头皮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了。
吕决摇了摇头,心说刚才还夸你激灵呢,怎么又一下子下软蛋了。他转身对周秉新说道:“我有些事要跟马、杨两位司令商量。今天咱们就在这刘家井住一晚,明天一早再赶路,当然,如果明天还能走的了的话。”
说完他也不坐车了,转身下了大道,向刘家井村口走去。
周秉新觉得吕决今天的举动实在是很奇怪,竟然很突然的非要在这个小村庄住一晚上。
吕决对自己的目的却是非常的明确:因为明天将是一九三九年六月六日;因为这里是刘家井子;因为按照历史记载一九三九年六月六日将在这个名叫刘家井子的小村庄发生一场恶战。
这场恶战中日双方总共投入了一万人左右,都快成为一次小规模的战役了。并且这场战斗的结束方式非常离奇,离奇到后来的资料上只记录了这样一句话:中日双方在一阵狂风中结束了战斗。
注:一九三八年六月,为了阻挡日军西进的步伐,以蒋在珍为师长的新八师在郑州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使黄河改道,夺淮入海。而原来的黄河,被人们习惯上称之为老黄河。这一称呼一直沿用到一九四七年黄河又改回自己的入海口为止。
第六十七章 血战刘家井(二)
第六十七章血战刘家井八路军三支队的司令部设在刘家井村北头的一座废弃的寺庙里。马耀南、杨国夫两位司令员就在自己的司令部接见了这位传说中的大侠。
马耀南是天津北洋大学毕业的一名大学生,抗战爆发前是邹平东边长山县县立中学的校长。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底,在长山卫固镇组织了著名的黑铁山起义,组建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后来在攻下邹平县城后部队正式改编为八路军三支队,马耀南任司令员。
“你说什么,明天拂晓鬼子要攻打刘家井子?”马耀南三十七八岁的样子,消瘦的脸上戴了一副度数很高的近视眼镜,眼镜后面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疑惑的盯着吕决。
坐在地图边的副司令员杨国夫问道:“这个情报李大侠是从哪儿得到的?”
得,这个问题还真不好解释。吕决实在不想随便遍个谎话来欺骗这些个抗日英雄们;但又不能把实话说出来,那样的话这些人肯定能把他当疯子给轰出去。
“是我在日本人那儿安有眼线也好;是我们‘燕子门’自己探听到的也罢;还有不是说有人会在晚上给我托梦吗?你哪怕认为是昨天晚上有人给我托梦托来的也无所谓,因为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咱们部队必须做好防范,免得被鬼子打个措手不及。”实话不敢说,又不想拿谎话来欺骗你们,只好弄一堆云苫雾罩的东西来让你们自己琢磨了,琢磨出啥就是啥。
在场的还有一位清河区特委书记景晓村,这人平时做事比较谨慎,再加上来送情报这位的牌子实在是太大,好家伙,“燕子李三”哎,那可是名冠京津鲁冀的大侠啊!虽然人家不愿意说出来源,这未免对情报的可靠性打了折扣;但这里毕竟四周全都是敌人,并且距离济南也属实太近了些,多做些防范也是应该的。
于是景晓村说道:“两位司令员,我认为这件事应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咱们现在的位置不说是在鬼子的心脏里,可也差不多了。东边的益都、北边的惠民、南边的周村、明水都驻扎了不少的鬼子,而西边的济南、章丘更是敌人大量集结的地方。现在咱们部队在这一带已经待了三四天了,如果有什么风吹草动的,这周围的鬼子绝对不会视而不见。”
马耀南和杨国夫两人一对视,不约而同都点了下头,便来到地图边研究起来。
现在他们所处的这一带叫做清河平原,这清河平原上一马平川、人口众多、村庄密集。这样的地形并不利于跟武器精良的日军打阵地战,而只适合于开展平原游击战。
原来历史上的马耀南和杨国夫可是凭借着土围子和日本人打了一场阵地战的,虽说把小日本打得着实不轻,但自己的损失也是很大的。吕决希望自己的到来能改变这样的局面,在重创敌人的同时,让三支队这支还处在幼年时期的抗日队伍尽量的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