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极品御用闲人-第3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加上,耶律南仙的确是个世间奇女子,巾帼不让须眉,无论政治,军事都有所建树,王战在先帝亲征吐蕃期间,监国理政,但几乎所有事情,他都根据耶律南仙地意见去办理。
    太妃,也就是先帝的妾,耶律南仙算是王战的庶母,这里又不是朝堂,是以他听闻以后,下了龙椅,迎了出来。王轼也站起身来,垂手肃立。
    耶律南仙刚一踏进南书房,发现王轼居然也在,微微皱眉,但还是上前道:“陛下。”
    “不知太妃驾临,有何见教?”王战十分拘谨的问道。
    耶律南仙清楚王战的个性,本想直截了当的质问他,但当她发现王轼也在之后,改变了主意,很客气的问道:“我听说陛下登基以来,雄心勃勃,要革新朝政,这本是好事。但就怕陛下年轻,受了奸人蒙蔽而错杀忠良,所以不得不冒风险,来告知陛下。”
    王战见她一来,就大概猜到是什么事情,这时听她提起,失口否认道:“绝无此事!朕初登大宝,正当以仁德治理天下,如何敢冤杀贤臣?太妃不要听信谣言。”
    “哦?”耶律南仙盯了他一眼,踱步向前,“那吴弼之事,究竟为何?”
    王战还没有回答,王轼已经有些不快了。你是先帝贵妃。地位尊崇,若在后宫,我们这些子侄当然应该尊敬你这个庶母。但这是圣上的南书房,召集近臣议事之地。太妃怎么能够以这种语气质问皇帝呢?
    “这个……这个其实,其实是这样地。据大臣上奏,四川之事。牵扯在京中官员,终究是谁还有待查明,并没有锁定哪位大臣。若当真证据确凿。朕也会本着宽以待人之心,从轻发落。”王战其实已经在向耶律南仙示弱,表示自己会从轻发落吴弼。
    可耶律南仙没有领情,而是教训道:“陛下,你刚刚登基,要时时谨记先帝的教诲。吴弼是先帝重臣,先帝在时,十分信任他。否则也不会任命他为尚书令。陛下现在登基,一朝天子一朝臣也可以理解,但何必赶尽杀绝?难道陛下忘了,大燕的天下是怎么来地?先帝在时,曾有言。‘虽朕之家国,实由吴公创造’。现在。吴用不在了,圣上就要杀他的儿子么?”
    王战大惊失色:“朕绝无此意!吴用是大燕开国元勋,朕如何不知?先贤楼上。吴公警钟长鸣,朕绝不敢忘!”
    王轼终究还是年轻气盛,忍不下去,插话道:“太妃,国家自有法度在,不能因为祖上积德,就对后人地不法行为,姑息
    否则,长此以往,天下还有谁遵循国家律法?”
    王战心头大骇,不时的朝弟弟使眼色,让他不要招惹耶律太妃。耶律南仙一时错愕,她实在没有想到王轼这种角色也敢发她发难,从小看着他长大,这家伙干过一件让先帝舒心地事情么?不是弓马骑射,就是手格猛兽,十足的三国猛张飞,就因为保护了当今天子平安回到京城,摇身一变,还成精了。
    “恭王爷,不,现在应该叫你威王殿下,你的意思是我说得不对?”耶律南仙问道。
    “本王实话实说,若有冒犯之处,请太妃海涵。”王轼不卑不亢。
    耶律南仙一时为之气结,正当发作时,王战赶紧出来打圆场:“太妃,二弟他血气方刚,您不要与他一般见识。吴弼之事,若查实,朕自当从轻发落,以宽慰吴用在天之灵。”
    耶律南仙狠狠盯了王轼一眼,冷哼道:“如此甚好,陛下请忙吧。”说罢,扬长而去。
    王战一直看着她地背景消失在宫门之侧,方才如释负重,自言自语道:“朕一直在担心,尚相和陆爱卿的建议太急了一些。看吧,果真如此。”王轼一听,正要进谏,但想到自己特殊的身份,又不便说出口,只得辞别兄长,出宫而去。
    陆游回到北京后,汇总各方消息,所有证据明白无误地显示着,吴弼就是四川事件背后的黑手。他当权以来,利用自己的职务,贪污受贿,四川许多官员都跟他有或深或浅的关系。这些贪官上下勾结,虚报预算,巧立名目,鱼肉百姓,说罪大恶极也不为过。再加上恶意指使地方官员,使得四川局势恶化,百姓死伤数百,甚至对当时还是汉王的当今天子与威王殿下不利,杀头都够得上了。
    可陆游报上来之后,王战担心过度刺激某些人,遂从轻发落,四川总督以下三十余位官员,统统革职,或充军,或流放,未杀一人。至于首恶吴弼,居然只是降爵一等,罚俸一年,并追缴贪污所得三万两白银。
    建康元年五月,幽云卫戍区指挥使萧充上报,在上京北面,几十年未见蒙古人踪迹,但这个月,又发现小股异族武士在活动,说不定是蒙古死灰复燃的先兆,建议朝廷下令,予以打击。
    高祖武皇帝当年派遣林冲为大元帅,统军灭蒙,歼灭蒙古军队十余万,诛杀了蒙古小王也速该,给蒙古以致命打击,但蒙古王汗忽图刺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这几十年以来,蒙古草原上,罕见人烟,王钰接连几次派出军队巡逻,均未见蒙古军队踪影,所有人都认为,蒙古这两个字,已经被抹去了。
    王战闻讯,问计于尚同良等人,都言皇帝方才登基,不宜动刀兵,不去管他就是。量那些漏网之鱼,也翻不起大浪来。王战又召王轼进宫,因他是武备学堂高材生,熟悉军事。王轼表示,先帝在时,对蒙古深为忌惮,恐怕不是杞人忧天。就算现在不宜动武,也应该严密监视,不使其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王战深以为然,遂令幽云卫戍区,辽东卫戍区严密监视。至七月,蒙古草原呼伦贝尔地区,异族人活动越加频繁,不知从何而来。军方感觉事态不妙,急报朝廷定夺。
    王战这才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召开御前会议,会同三省长官并参知政事们一起商议,却都拿不出可行之策来。这倒不是说宰相们无能,只不过先帝在时,要不要打仗,全凭他圣裁,从来没有哪一次是宰相们议定地。现在先帝不在了,这些对内政十分熟悉的宰相们自然对军事就是外行了。
    王战问韩臣忠,因他是军队将领出身,熟悉军务。但韩世忠表示,自己离开战场多年,一直供职中央,倒是河间郡王林冲,是歼灭蒙古的功臣,熟悉蒙古,应该下诏询问他的意见。王战从其言,下诏询问林冲。
    林冲上奏称,蒙古十多年前遭受致命打击,远遁北方,短期之内应该无法形成气候。但这种情况也不能不防,可命辽东卫戍区派遣一支军队出巡,查明真相。王战准奏,命辽东卫照此办理。
    辽东军兵出龙化,一路向北,于曷剌河流域遭遇异族部落,但双方并未交战,对方有意避让示弱。统军将领派出人员前去询问,得知对方确系蒙古后裔,近二十年前被燕军打败,蒙古残部在忽图刺的带领下越过茫茫雪原,逃避燕军地追击。
    到达北方极寒之地后,蒙古人只剩下几万户,但凭借其勇悍的风格,打败了当地人,在那里繁衍生息。几年前,大汗忽图刺病逝,念念不忘蒙古故土,对继任者表示,希望可以归葬故里。
    现在蒙古人地首领是忽图刺大汗的孙子,他这次回来,带回了忽图刺的遗体,准备用蒙古地习俗安葬在呼伦贝尔地区。但蒙古人知道,现在这里是大燕国的领土,所以希望得到大燕皇帝的恩准。辽东卫得到消息后,马上派人上报朝廷,又将蒙古首领送给皇帝的礼物和文书送来。
    蒙古人以为现在大燕的皇帝还是王钰,所以仍旧称,“象太阳一般伟大的大燕皇帝陛下,您当年的敌人,现在忠实的仆从向您哀求”,他们在文书中,忏悔了当年对大燕帝国的挑衅,表示从今以后,绝不再犯,并恳求大燕皇帝能够允许他们把已故王汗的遗体安葬在草原上。
    
   
第三百零七碗 铁木真入京朝拜 大司马教导威王


    古人重返草原,并请求大燕皇帝准许他们把已故王汗体安葬在呼伦贝尔地区,王战迟疑不决,召集大臣商议。尚同良等人都表示,皇帝刚刚登基,正当以仁德使四海归心,可以答应。
    王战遂下诏给辽东卫戍区,命其派员监督蒙古人安葬,并密切注意蒙古人之后的动向。八月,辽东上奏称,蒙古人在大燕官员的监督下,依蒙古习俗安葬了忽图刺的遗体,并未见任何异动。
    不久,蒙古首领铁木真再度上书大燕中央朝廷,请求皇帝归还其父也速该的尸骨。当年河间郡王林冲发兵灭蒙,活捉蒙古小王也速该,王钰恨其心狠手辣,生性残忍,斩于京师,悬首示众。后收敛遗体,葬于京城西郊。
    王战考虑到死者已已,当使其归葬故里,入土为安。再次同意了蒙古的请求,命人掘出也速该遗骸,以楠木棺厚敛,派人专程送往辽东,交还给蒙古人。据说铁木真只率十余骑,卸下武装,亲往辽东迎回其父遗体,哭拜于地,运回呼伦贝尔安葬,尊为“多罗耶汗”。
    祖父父亲都安葬完毕,可铁木真似乎并没有要走的意思,滞留蒙古草原。第三度上书给王战,苦苦哀求大燕允许他们留在草原上,并再三保证,从此以后,臣服于大燕帝国,世世代代供大燕皇帝驱策,永不反叛。
    这一下,大燕朝中的部分大臣们开始不满。蒙古原是我家奴,后又成为手下败将,如今重返草原,要求安葬先人,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答应。但蒙古草原,是燕军将士浴血奋战打下来的,岂有重新拱手让人的道理?再说,若让蒙古人留在草原。他日羽翼丰满,又生反心,该当如何?
    王战不懂军事。遍问群臣也是各持己见,争执不下。无奈,只得求教于耶律南仙。她是契丹人,年轻时生活在草原上,熟悉游牧民族的习性。耶律南仙表示,先帝在时,对蒙古发动军事打击,那时蒙古强大,对我形成威胁,不得不打。
    今日。蒙古人穷途末路,率众来归,若斩尽杀绝,有失天朝风范。不如使其留在草原,拱卫北疆。命其时常进贡牛羊马匹,异域特产。以供宫中之用。若有战事,则可驱使蒙古勇士,奋战于燕军之前。岂不两便?
    王战本是个仁慈地君王,不喜动武,又想到人家走投无路,苦苦哀求,实属不易。若真能诚心归顺,拱卫北疆,亦是好事。就担心他们象从前那样,靠着大燕的庇护日渐强大,反过头来就咬你一口,这才真的是养虎为患。虽然倾向于招安蒙古,但因朝中大臣持反对意见者不少,王战一时没有表态。
    净鞭三响,百官上朝。
    新帝登基,万象更新,朝中也换了不少新面孔,吴弼一帮人在圣上登基之后,要么被罢官,要么被降职。从前与汉王交好的一班年轻官员得到重用,其中以张思继,朱熹为代表。王战启用地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才华横溢,年轻有为,而且全是科举正途出身。
    “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殿头官高喝一声。
    当下,便有尚书令陆游出班上奏,言四川事态已经平息,贪官伏法,百姓拍手称快,但因先前动乱,导致四川部分府县百姓生活困难,请求皇帝拨出粮款,安抚灾民。王战准其所奏,命户部尚书立即施行。
    又有礼部尚书上奏,称盘踞安南的周国皇帝柴桂去世,其子柴顺继位,遣使呈来国书,希望大燕派出使臣,出席其登基大典,两国永为睦邻,世代交好,王战亦准所奏。
    待百官奏事已毕,王战方才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