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间仅仅过去了半个时辰,天尚未亮,战斗基本结束了,他没有看见伤亡的护院,这是最为欣慰的事情,毕竟这八百护院,是他的根本力量和依靠。
很快,杨贺马背上面驮着一个人过来,郑勋睿知道,这人肯定是不沾泥张存孟。
(**事故,让人牵挂,在这里为逝去的生命祈祷,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永远幸福。)
第一百二十八章没商量
卯时,四周基本安静下来,杨贺给郑勋睿禀报战况。
“少爷,斩杀流寇一千三百二十七人,生擒不沾泥张存孟,缴获粮食一千四百石,黄金三十两,白银四百两,战马十一匹,雁翎刀一千二百柄,御林军刀一百四十柄,弓箭两百柄,三眼铳九百柄,鸟铳四百柄,其余还有一些棉被等物资,正在登记造册,造册完毕之后,一并移交郑副都头,参与进攻的七百护院,重伤四人,主要还是进攻的时候,从马背上跌落摔伤,轻伤暂时没有统计,无人阵亡。。。”
杨贺禀报的时候,语气里面有骄傲的意思,斩杀流寇一千三百多人,缴获了大量的武器,护院无一伤亡,这可是巨大的胜利了,换做谁都不会相信的。
郑勋睿看出了杨贺的心思,他慢吞吞的开口了。
“杨贺,你很高兴吧,不过我要提醒你,这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此战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护院见血,从战果方面来说,的确不错,可你要清楚这是如何取得的战果。”
“其一,流寇遭遇到袭击,作为主帅的不沾泥,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逃离,没有组织有效的反击,甚至没有想到组织有效的撤退,这导致流寇从厮杀开始,就是一盘散沙,无心恋战,所以护院的任务就是尽量多的斩杀流寇。”
“其二,流寇的装备,你也看出来了,若说护院的装备不好,流寇的装备更差,他们没有铠甲和棉甲,就连不沾泥都没有,也没有看到多少的弓箭,至于说三眼铳、鸟铳等火器,根本就没有发射的时间,甚至来不及拿起来。”
“其三,流寇没有丝毫的准备,不沾泥根本想不到会遭受突然袭击,再说他麾下的这些军士,虽然曾经是神木守备所辖军士,但基本都是以前的流寇,精锐力量早就被剿灭,剩下的不会有很强的战斗力。”
“如此情况之下,若是作战不能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倒是真的不好说了,故而此次战斗的完胜,不值得骄傲,护院尚未遇见真正的挑战。”
一席话说的杨贺低下头。
“杨贺,我这样说,是让你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因为一次的作战胜利,就显得飘飘然了,葭州方向尚有一千流寇,这些人同样不能够放过,他们尚不知道不沾泥麾下的军士,基本被歼灭,你率领五百护院,午时准时发动进攻,记住,进攻的速度一定要快,不能够耽误,刚才作战的时候,尚有逃走的流寇,他们若是去报信了,这一千流寇肯定是逃走,那样他们还会危害延安府诸地。”
“米脂到葭州,一百二十里地,一个时辰的时间足够赶到,五百护院辰时出发,巳时赶到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作战的目标和目的还是一样,最大限度杀伤流寇,不留活口,当然不可恋战,不要过远的追击,申时必须赶回米脂,我在这里等候你们的佳音。”
“是,属下一定完成任务,不沾泥刚刚醒来,属下请示该如何处理。”
“带到我这里来就是了。”
米脂县知县宋仁宏,带着两名衙役,已经出了城门,前来拜访和感谢。
宋仁宏不知道这些强悍的骑兵来自什么地方,但是他感觉到了,这些骑兵没有侵犯米脂县城的意思,若是这些人对米脂县城发动进攻,怕是早就守不住了。
洪欣涛带着宋仁宏,来到了郑勋睿的身边。
“本官米脂县知县宋仁宏,不知道这位年轻人如何称呼,你解了米脂县的困局,本官一定会向朝廷禀报的。”
“哦,你就是米脂县知县,能够守住城池,抵挡不沾泥的进攻,你还是不错的,本官延安府知府郑勋睿,从京城赶赴延安府上任,正好遇见流寇侵袭。”
宋仁宏看见圣旨之后,脸上带着震惊的神情,马上抱拳稽首行礼。
“下官不知道是知府大人,未能开城迎接,还请大人赎罪。”
“你做的不错,不明白情况的前提之下,不能够随便打开城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大人身边的护卫真是神勇。”
“好了,不用多说了,不沾泥马上就押过来了,你也在一边看着。”
不沾泥身材魁梧,满脸络腮胡,身上带着军人的气息,他以前本来就是边兵,在军队中多年,有着军人气质不奇怪,因为被杨贺打晕,刚刚醒来,脸色很是苍白。
大概是知道自身的结局,不沾泥显得很是刚强,看见宋仁宏之后,破口大骂了。
“狗官,落在你的手里,老子也不想活了,你们鱼肉百姓,不管不顾百姓的死活,要不是被你们逼得没有活路了,老子怎么会造反,老子就是死了,也会有兄弟来收拾你的。”
看见了站在中间的郑勋睿,不沾泥狠狠的再次开口。
“年轻人,看你细皮嫩肉的,也是官宦之家的,哼,都是一丘之貉。”
宋仁宏正要开口的时候,郑勋睿挥挥手。
“不沾泥,本官在京城的时候,就听闻了你的名声,四月投降洪承畴大人,八月底背信弃义,再次开始造反,而且投降之时,还杀掉了结拜兄弟双翅虎,生擒了结拜大哥紫金梁王自用,也正是这样的原因,你才得以活命的,本官没有说错吧。”
看着年轻的有些过分的郑勋睿,看见站在一边恭恭敬敬的宋仁宏,不沾泥的脸瞬间变得通红,毕竟他的短处被人揭露出来了。
“本官最瞧不起的就是意志不坚定之人,你说的不错,流寇之形成,乃是因为没有活路了,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饿死,还不如赌一把,做个饱死鬼,朝廷也是知晓的,故而采取了招抚为主的策略,不过你既然投降了朝廷,继续造反,本官就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了。”
“不沾泥,你投降之后再次造反,知道史书上是怎么形容这类人吗,言而无信、薄情寡义、无耻小人是也,亏你还好意思在本官面前咆哮,本官可以告诉你,本官来到延安府,就是要对付你们这些流寇,本官绝不会留情,至于说什么招抚的事宜,本官一概不理,本官的目标就是赶尽杀绝。”
“你落在了本官的手里,就没有活命的机会,本官看你刚刚没有求饶,就给你一个痛快,你有什么怨气,到地下说去。”
说完这些话,郑勋睿拔出了洪欣涛身上的佩刀,径直砍下去。
一颗人头瞬间离开了身体,滚落地下,不沾泥的身体随即倒下,鲜血喷溅的到处都是,郑勋睿也没有能够幸免,身上粘到了不少的鲜血。
身旁的宋仁宏,脸色发白,身体也有些发软。
郑勋睿的事情,他是知道一些的,大明最为年轻的殿试状元,敕封为翰林修撰,谁知道这位翰林修撰居然到延安府来担任知府了,而且出手如此的狠毒,在众人的面前,就直接斩杀了不沾泥。
将佩刀还给了洪欣涛之后,郑勋睿的脸色微微有些发白。
“宋大人,本官的护院,缺乏的就是棉甲,米脂县府库之内,存有多少的棉甲。”
“禀大人,目前还存有三百副棉甲。”
“很好,府库里面的棉甲、弓箭等等,悉数都拿出来,配备给本官的护院,他们还要到葭州去剿灭流寇。”
宋仁宏微微愣了一下,马上开口了。
“下官这就去办理。”
“好的,本官也到米脂县看看,本官的护院,不要你提供什么粮食,此次不沾泥被本官剿灭了,不过还有很多的流寇,特别是府谷、神木和米脂一带,流寇是最为猖獗的,本官也知道,府谷、神木、米脂、绥德州和葭州一带,连续几年遭遇灾荒,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导致不少百姓没有了活路,加入到流寇队伍之中,本官到延安府来,就是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的,本官刚才的话语,你也听见了,剿灭流寇方面,本官绝不会手软,但若是不能够让百姓吃饱肚子,那本官也说不过去,你身为米脂县知县,以前如何,本官不关心,若是本官上任之后,米脂县还有大量的流民出现,本官一样不会客气。”
“下官明白,下官一定尽心竭力,杜绝流民的出现。”
“话不要说的如此之早,本官知道你心里没有底,若是无钱无粮,你也没有办法阻止流民的出现,如今才九月中旬,天气就显得寒冷了,看来今年的冬日,必定是严寒无比的,若是不能够解决百姓之疾苦,人家凭什么不造反,至少能够做个饿死鬼。”
宋仁宏脸色发白,说不出话来了。
眼前这位年轻的过分的知府大人,给他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不仅有着不一般的官威,还有让人畏惧的气质,如此的年轻,而且是殿试状元,翰林修撰,居然能够直接斩杀流寇,眼睛都没有眨动一下,这么多年了,他是第一次看见。
“好了,宋大人,本官到米脂县去看看,至于说这些流寇的尸首,就请你安排县衙守备的军士前来处理了。”
第一百二十九章暮气
进入米脂县城,郑勋睿身边有一百名护院陪同,之所以进入县城怎么多人,主要还是要取出棉甲和弓箭,迅速提供给杨贺,让前去进攻的护院穿上棉甲,这样安全能够得到更大的保证,当然这么多人进入县城,还是有些震动的。
米脂县城不大,和江宁县没有可比性,延安府最穷的就是府谷、神木和米脂三个地方,这些地方产生的流寇数量也是最多的,这主要是源于连续三年的饥荒,特别是崇祯二年的饥荒,饿死了很多人,也产生了大批的流寇。
战马慢慢走在大街上,郑勋睿感觉到了一股寒气。
这股寒气来自于县城,来自于县城的百姓。
他感受不到任何的朝气,仿佛整个县城里面,都是暮气沉沉的老人,尽管大街两边,有驻足观看和行礼的百姓,但这些人的神态都是麻木的,县城里面,紧张的氛围尚未完全消散,因为流寇大规模的出现,陕西几乎每个县都有守备衙门,军士的数量有多有少,多的接近千人,少的也有两三百人,这些人在州城和县城遭遇到流寇进攻的时候,负责护卫城池,城内守备衙门的军士尚且守卫在大街各处。
大部分的商铺都是关门的,兵荒马乱的时候,极少有商铺愿意开门,一旦遭遇混混无赖,被偷和抢的时候居多,还不如不开门,当然,城池若是被攻破了,这些商铺是首先吃亏的,人家不管你是不是开门,砸门就进去抢东西了。
米脂县是流寇侵袭的重灾区,大名鼎鼎的李自成就是出自于米脂。
或许是看见郑勋睿的神色很不好,宋仁宏小心的开口了。
“大人,米脂县接连三年遭遇灾害,加上流寇肆掠,出现了大量的流民。。。”
“本官知道这些,不用多说,本官问你,米脂县目前还剩下多少的户数和人口。”
宋仁宏的脸上露出了为难的神情,若是先前没有见识到郑勋睿的手段,他会很流利的说出数目来,可刚刚见识了知府大人的刚毅果断,他不敢撒谎了,若是被知府大人识破了,自己可没有好果子吃。
“大人,崇祯二年末曾经做过统计,全县尚有一万五千户,三万余人。”
“哦,本官记得崇祯元年的时候,统计的户数是三万余户,七万多人啊。”
“这个,连年的灾荒,加上流寇造反,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