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传奇-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阁大臣只有那么多人,究竟是哪两位能够出任主考官,这也是众多文臣议论的话题,崇祯元年的主考官,分别是内阁首辅和内阁次辅两人,按照这样的规矩来说,这次会试的主考官,就应该是内阁首辅周延儒和内阁次辅徐光启了。

朝廷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不可能完全关注会试和殿试的事宜,因为各地的灾害频繁,百姓的生活遭遇到极大的困难,正月的时候,陕西延绥一带的大饥荒,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震惊了皇上,皇上命御史火速前去赈灾,同时在正月二十六的时候,召集了内阁大臣、六部尚书、都御史和部分的左右侍郎,集中到文华殿,询问如何救济百姓、防御陕西和山西流寇等诸多问题。

不过总体来说,会试还是朝廷事物的重心。

皇上没有特意提到会试主考官的事宜,这让诸多文武大臣以为,这一次的会试,应该和崇祯元年的规矩是一样的,不过有人却不这么看,这个人就是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温体仁。

会试是礼部主持的,不管怎么说,温体仁都是要负责操办此事的,但是不能够成为主考官,意味着他只能够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其余事情与他就没有关系了。

温体仁不愿意错过这次的机会,因为他知道内阁次辅徐光启难以抽身。

徐光启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登州和莱州,登州和莱州组建的新军,是按照徐光启的提议成立的,而且购买的诸多火器,这也是徐光启和洋夷联系之后采购的,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徐光启几乎没有过问其他的事情,加上登莱巡抚孙元化是徐光启的学生,两人之间的配合很好,登莱的新军眼看着训练有素,战斗力慢慢强大,也让朝廷看到了剿灭后金鞑子的希望,皇上正月二十六召集诸多大臣的时候,还专门提到了,必要的时候动用登莱新兵剿灭流寇。

皇上的这个举措,让温体仁看到了希望,他觉得自己成为会试主考官的可能性骤然增加了,而且希望是很大的。

会试主考官需要集中精力,毕竟在录取贡士的时候,主考官的意见最为重要,徐光启主要操心的是登莱新军,哪里有时间和精力来应付会试。

温体仁非常善于揣摩人的心思,皇上正月二十六没有宣布会试的主考官,其实就意味着主考官的人选有变动和调整,否则当日就宣布了。

会试主考官这个职位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党争日益激烈的朝廷之中,会试主考官可谓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参加会试的考生,都是各地的举人,这些人的学识都是不错的,从两千多举人之中,录取四百名贡士,那么贡士的水平,就更加不一般了。

要知道会试的主考官,就是这些贡士的恩师。

恩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牢固的,可之间也是亲疏有别的,毕竟贡士太多了,老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人,就只能够关注其中特别优秀的人选,在日后给与这样的学生很多的帮助,如此的交集之中,恩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会越来越融洽,至于说那些关系一般的学生,注意不注意也没有多大的了不起。

虽说这些贡士都要参加殿试,被皇上钦点,成为进士,名义上都是皇上的学生,可是其中能够接触到皇上的人很少,再说皇上关注的是朝廷的大事情,关注的是内阁大臣、六部尚书、都御史已经各地的巡抚等等,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关注殿试录取的进士,最多也就是关注一下一甲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被殿试录取的进士,想法也是非常实在的,他们希望能够在仕途上面大放异彩,人人都想着能够进入内阁,或者是成为地方大员,不过能够有次机会的人凤毛麟角,每三年一次的会试和殿试,进士几乎都是四百人左右,累积起来人也不少了,朝廷就是金字塔的结构,绝大部分人还是在下面的。

如此情况之下,进士拜见恩师,引起恩师的注意,那就是特别关键的事情了,要是能够得到恩师的关注和提携,仕途会很顺利,提拔的机会也多得多。

况且会试的主考官,悉数都是内阁大臣,也就是朝廷的丞相了。

这里面的道理,温体仁都是清楚的。

内阁首辅周延儒去岁九月刚刚上任,说起来还不到半年的时间,温体仁与周延儒之间的关系很不一般,崇祯元年枚卜大典的时候,两人因为没有得到提名,联合起来演出了一场好戏,让那一次会推内阁大臣的事宜,不了了之,当时的礼部侍郎钱谦益还因此被罢官了。

所以周延儒担任内阁首辅之后,温体仁是尽心竭力的辅佐,内阁商议事情的时候,他是坚决站在周延儒一边的,这也让周延儒对他另眼相看。

举荐会试主考官,周延儒有很大的话语权。

周延儒三十六岁就成为了内阁首辅,得到了皇上极大的信任,几乎是言听计从,而温体仁以五十七岁的年纪,才进入到内阁,成为内阁大臣,从年龄上面比较来说,他对周延儒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年龄就是老成持重的代名词。

这一次,为了会试主考官的事宜,温体仁动了一些心思。

他专门找到了周延儒,说内阁次辅徐光启大人事情太多,皇上还刚刚询问了登莱新兵的事宜,徐大人全部的心思也是在登莱新兵那里,若是成为了会试的主考官,这让礼部很不好安排,若是徐大人的精力来不及,礼部还要做其他的准备。

这样的对话,不用多说,周延儒自然是明白的。

崇祯四年二月初一,皇上下旨。

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少保、内阁首辅周延儒为会试主考官,东阁大学士、内阁大臣、礼部尚书温体仁为会试副主考。

这道圣旨,很快引发了朝廷的议论,谁也没有想到,排名靠后的内阁大臣温体仁居然成为了会试的副主考,温体仁是礼部尚书,会试乃是礼部直接负责组织操办,温体仁的事情本来就很多了,如今还要主持会试,那就很不简单了。

温体仁能够成为会试副主考,说明了皇上的信任,同时也说明了内阁首辅周延儒与温体仁之间的关系是很不错的。

这一道的圣旨,让温体仁得到了太多的好处,一方面引起了朝中文武大臣的注意,慢慢的会有更多的人向他靠拢,另外一方面就是能够成为贡士的恩师,若是能够有一批很不错的学生,岂不是能够更加巩固自身在朝廷之中的地位。

皇上下旨之后,温体仁更加的勤勉,每日里都是在礼部忙碌,偶尔也到武英殿去给周延儒禀报会试准备的事宜,以及诸多同考官的情况,足足八天的时间,他没有回家,全部的心思都投在了会试上面。

二月初七,周延儒、温体仁以及诸多的同考官,进入到贡院之中,三年一次的会试,正式拉开了序幕。

郑勋睿一直都是在酒楼之中,四门不出,期间他也想到了,是不是去拜访一下文震孟和文震亨,毕竟相互之间有了一层不一般的关系,可仔细思索之后,他没有这样做,文震孟和文震亨毕竟是朝廷命官,不管是不是牵涉到会试的事宜,此刻都是要避嫌的。

仔细思索之后,他写了两封信函,要郑锦宏等人分别送去了。

文震亨很快回信了,告诫他要好好考试,争取金榜题名,但文震孟没有回信,而且郑锦宏还说了,送信去的时候,甚至没有能够进入到府邸里面。

这让郑勋睿内心有些不快,不过是个从五品的左谕德,有了状元的头衔,就那么了不起吗,不要多久的时间,相互之间就是亲人了,还摆出如此迂腐的架势,难道就真的为了那点所谓虚面子,亲情都不要了。

当然这个时候,郑勋睿还没有想到那么多。

第九十四章会试

二月初三,会试主考官的消息终于传出来,内阁首辅周延儒为主考官,内阁辅臣温体仁为副主考,但这些消息,与诸多应考的举人没有多大关系了,还有五天的时间,他们就要进入到贡院去参加会试了。

郑勋睿的主要精力,同样集中到温习功课方面了,所不同的是,他能够做出相应的分析。

会试和殿试的考题,全部都是皇上直接出题,所不同的是,会试的考题,由礼部准备好多套之后,皇上在其中选择一套,御笔钦点之后,就成为会试的考题,可殿试却是皇上直接出题目,殿试也就是一道考题,历时一天的时间。

一般人都认为皇上肯定会御笔钦点礼部拟好的考题,就算数了,可郑勋睿不是这样认为的,历史上的崇祯皇帝,作为亡国之君,有很多人分析,但不管如何的贬低,如何说的不堪,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崇祯皇帝的勤勉,可以说历史上的皇帝,在勤勉方面能够和崇祯比较的还真的不多。

崇祯皇帝朱由检登基面临的是千疮百孔的大明江山,已经到了摇摇欲坠的地步,志向远大的朱由检,想到的是挽救大明的江山,开创大明的盛世,也让他这个皇帝名垂千古,可惜事与愿违,名垂千古倒是做到了,但那是大明帝国的轰然倒下。

且不说分析大明帝国轰然倒塌的原因,就从朱由检目前的心情来看,发现和重用人才是他最为迫切需要达到的目的,会试和殿试就是最好的机会。

崇祯元年的殿试,朱由检刚刚登基,有着太多的事情需要处理,特别是需要腾出手来对付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那个时候不可能特别关注会试和殿试,但这一次的情况不一样了,朱由检完全可以从会试和殿试之中发现人才。

有着如此迫切心情的朱由检,怎么会甘心让礼部出考题呢,肯定是亲自出题。

会试和乡试的情况有所不同,应该说参加会试的举人,学识都是不错的,不用担心四书五经方面不熟悉,随便谁都能够大段背诵四书五经。

朱由检既然想着从会试和殿试之中发现人才,那么考题就唯有结合现实了。

说到这结合现实,那肯定就是大明目前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说来说去也就是那几个方面,后金鞑子的不断强大,威胁到大明的江山,陕西流寇造反,波及到山西,让北方不稳定,连年的灾荒,让百姓穷困潦倒,挣扎在死亡线上,朝廷赋税的缺乏,无法养活军队,无法赈灾,导致军队出现哗变,导致地方官吏的不稳定等等。

偏偏这些现实的情况,郑勋睿都是非常清楚的。

他几乎可以断定,朱由检出的考题,肯定是结合这些方面事宜的,可能不会说的特别的深入,但必定与这些事情有关。

会试和殿试是两场考试,若是能够在会试的时候,通过大致的论断,提出来比较新颖的治国观点,那么再通过殿试,提出来比较精确的治国理念,就能够算是真正的人才了。

连续几天的时间,郑勋睿回忆了大量的历史,同时结合杨廷枢告知的朝廷之中出现的某些事情,内心有了大致的判定,他准备的八股文,也就是结合这反面的内容。

考试就是赌博,郑勋睿只能够抱着这样的观点,两千五百名举人,其中还有多次参加会试的举人,人家的考试经验是非常丰富的,你要是不能够做出准确的分析,想着从两千五百人之中出头,那是难于上青天。

会试的难度,远远大于乡试,毕竟是人才汇聚的考试,想想天启年间的状元文震孟,足足经过了十次的会试,才得以过关参加殿试,一举成为殿试的状元,从不足二十岁就成为举人,一直考到了四十八岁,才成为了进士。

郑勋睿知道,自己想要在会试之中脱颖而出,顺利的参加殿试,就必须要有着精准的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