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入到伏击圈,李岩让红娘子麾下最为强悍的三千义军军士出战。
他这么做的原因,就是让前军尽到最大的力量,尽可能的消耗官军的体力,让伏击的义军能够轻松的打败官军,这样的安排,可谓是煞费苦心。
一直不停撤退的三千人,终于逮到了机会,开始与官军面对面厮杀,他们的战斗力明显强一些,让追击的官军感受到压力了。
卢象升有些奇怪,流寇本来是不堪一击的,不过眼前的这些流寇,还是有些凶悍的,至少不害怕死亡,尽管战斗力远远比不上天雄军,但气势上面比前面那些流寇强了很多,两者完全不一样。
在卢象升看来,这是流寇回光返照,已经追击了这么长的距离,流寇无路可逃了,只能够做垂死挣扎,只要全歼这些流寇,那就是胜券在握了,追击了这么长的距离,卢象升也想着军士稍微歇息一下,打垮这股流寇之后,大军就可以就地休整。
激烈的厮杀已经展开,双方就尽了全力。
卢象升在马背上,看着这一切,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战场上的景象,李自成全部看在眼里,他微微点头,李岩的确不简单,已经顺利将官军全部带到了伏击圈,而且李岩还命令军士反击,这明显是消耗官军的实力。
总攻的时间到了,已经不需要耽误,官军全部进入了伏击圈,看样子这次的战斗,一定能够获取完胜,不出意外能够斩杀甚至是生擒大明五省总督卢象升。
李自成拔出了战刀,高高举起。
一声沉闷的炮响,震动了大地。
李岩身边的亲兵,拼命开始呼喊,要求义军迅速撤离,不要继续和官军厮杀。
炮响的时候,李岩拉了红娘子的胳膊,两人朝着官道右边急驰而去。
密密麻麻的箭雨瞬间出现。
正在厮杀的官军,包括没有来得及撤离的义军,瞬间被箭雨包围了。
猝不及防的官军,瞬间出现巨大的伤亡。
炮响的时候,卢象升已经发现情况不对了,他曾经参与过好多次的伏击作战,这个时候才发现周遭的情形不好,是设立伏击的绝佳地点。
几乎在炮响的同时。卢象升也命令大军迅速撤离。
关键时刻,卢象升同样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这个时候的重点任务不是大军迅速撤离,而且马上集中到一起,抵抗伏击的同时,有条不紊的撤退。
卢象升太小看流寇。过于高估天雄军的战斗力了。
一步错,步步错,大错已经铸成,无法挽回了。
天雄军的纪律是非常严明的,卢象升撤退的命令下达,他们迅速开始撤退,可惜的是,他们撤退的道路上面,已经埋伏了大量的流寇。
密密麻麻的箭雨。包围了撤离的军士,不少的军士在箭雨中惨叫着倒下了。
局势的瞬间变化,让军士根本无法适应,几分钟之前,他们还是在奋力的绞杀流寇,可现在他们已经处于撤离的境地,这么短的时间之内,想着组织起来撤退的阵形。那是无法做到的,军士已经失去了阵形。这个时候就是想方设法的撤出去。
卢象升很快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但没有了挽回的机会。
密密麻麻的箭雨之中,流寇开始发动进攻。
四面八方涌来的流寇,让卢象升感觉到了绝望,流寇的人数太多了。
这一瞬间,卢象升想到了曹文诏。
顺利撤离已经没有机会。到了这个时候,只能够组织厮杀了。
卢象升的命令再次下达,是进攻和厮杀的命令。
撤离的天雄军军士,以及其他的军士,调转马头。迎着流寇冲过去。
到了这个时候,所有的军士都明白,他们被包围了,遭遇了流寇的伏击,一味的撤离,没有任何的机会,唯有奋力拼杀,看看是不是有最后的机会。
惨烈的厮杀瞬间展开。
。。。
李自成没有想到,官军处于如此的境地之下,居然还能够发动进攻,这样的斗志,是义军不具备的,羡慕的同时,他下达了全面总攻的命令,举起手中的长矛,也加入到厮杀的战团之中。
刘宗敏紧随其后,同样加入到厮杀的战团之中。
红娘子等人全部都加入到战团之中。
。。。
一个时辰过去了,雪愈发大了,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卢象升身边已经没有多少的军士,流寇的人数太多了,天雄军军士就算是有三头六臂,也是无法抵抗的,何况长距离的奔袭,已经消耗了军士太多的气力,面对早就做好准备的流寇,军士的体力明显不能够支撑了。
卢象升一手创建的天雄军,眼看着就要伤亡殆尽了。
没有任何的一个军士投降,众人都是拼力厮杀的,直到倒下。
卢象升看的热血沸腾,他已经知道今日的结局了,这个时候,他想到了郑勋睿的来信。
叫过身边的亲兵队长,卢象升面容平静的开口了。
“你一定要冲出去,到淮安去,找到郑大人,将此次战斗的全部情形,悉数告知郑大人,能够为本帅报仇的,也就是郑大人了,其他人靠不上。”
说完,卢象升拿出了玉牌,交给了亲兵队长。
亲兵队长眼含热泪,他知道大帅的脾气,这个时候说什么话都是没有作用的。
卢象升看着身边的亲兵,脸色变得严峻了。
“你们护卫亲兵队长冲出去,一定要冲出去,将这里的情形禀报郑大人,朝廷啊朝廷,嘿嘿。。。”
安排完毕,卢象升举起了手里的钢刀,准备朝着战团冲过去了。
亲兵队长迅速下马,跪在了卢象升的面前。
“大帅保重,属下一定找到郑大人,完成大人的嘱托。”
。。。
战场上终于安静下来,卢象升的身边已经没有什么军士了。
卢象升眼含热泪,拔出了钢刀,喃喃自语。
“兄弟们,我卢象升对不起你们,我们地下相见,到时候我带着你们继续厮杀。”
一柄寒光掠过,鲜血喷溅出来,卢象升摇晃了几下,从马背上坠落。
第四百三十五章死不瞑目
天雄军覆灭、五省总督卢象升战死,如此事情在朝廷之中造成的影响,比之当年曹文诏阵亡要大很多倍的,要知道卢象升是朝廷的三品文官,流寇造反这么多年以来,这是朝廷大军损失的品阶最高的文官,何况还是统领剿灭流寇事宜的文官。
八千八百军士,最终撤离的不足五百人,其余人全部阵亡,消息传到沁源县城,驻守沁阳县城的一千军士,迅速撤离,就连卢象升大帅都阵亡了,他们继续固守沁阳县城,无疑是找死,其实这一千军士大可不必撤离,可惜他们的内心已经被恐惧所占据,根本就不会继续坚守沁阳县城了。
这一战流寇的损失也是惨重的,特别是前军的损失,更是巨大,担任引诱的任务,加之对于战斗的安排和部署不是特别的熟悉,前军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兵力,伏击战的残酷厮杀,流寇的损失同样很大,整个算下来,损失的兵力接近两万人了,如此的情况之下,流寇根本就没有心思去进攻沁阳县城了。
卢象升率领的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的时候,高起潜率领的中军,距离沁阳县城还有一天多的路程,可见其行军速度是极慢的。
得知前方战斗的消息,高起潜率领大军迅速撤退,回到了碗山,在碗山停留一天时间之后,又赶赴汝宁府城,避免和流寇遭遇。
大军驻扎在汝宁府城之外,高起潜首先给山西、湖广和四川巡抚下达命令,要求参与剿灭流寇的卫所军队,迅速赶赴汝宁府城集结,等待命令。
如何给朝廷写奏折,是高起潜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高起潜是监军。主帅阵亡,作为监军,一般情况之下,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的,不出意外肯定是遭受朝廷的责罚,不过高起潜可不是任人摆布的。很短的时间之内,他就想到了应对的办法,保证自身不会出现任何的问题。
一份份的奏折从汝宁府城送往京城,随着奏折送出去,高起潜慢慢变得平静和自信了。
卢象升阵亡、天雄军覆灭的消息,在最短的时间之内,传遍了大明各地,俗话说得好,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这样的消息是无法隐瞒的。
李岩等人抓住了这个机会,最大限度的宣扬闯王李自成,同时夸大了战斗厮杀的残酷,让河南诸多的官军产生恐惧的心理,趁此机会,义军顺利占据了汝州,开始朝着汝宁府渗透,争取进一步扩大根据地。短短十多天的时间,义军占据了汝宁府所属的信阳州和碗山等大部分的地域。驻守在汝宁府的高起潜居然不敢应战。
闯塌天刘国能、争世王蔺养成、蝎子块拓养坤、扫地王张一川等等,悉数都来投靠李自成,这让义军的迅速壮大,军士的人数很快超过十万人。
活动在山西和河南交界地方的张献忠,也不甘示弱,公开打出了义军的旗号。扩大自身的规模,投奔的人居然也不少。
一时间,河南各地风声鹤唳,开封府城、洛阳府城等地都开始高度紧张起来,就连山西、湖广和四川等地。也感觉到了紧张。
北方五省唯一平稳的就是陕西了,因为这里有郑家军驻守,也因为巡抚文震亨不惧怕流寇,不过形势对陕西还是不利,毕竟紧邻的河南、山西以及湖广和四川等地,流寇的名声大震,一些遭遇到盘剥的百姓要么主动去投靠流寇,要么推崇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
没有谁想到,不久之前还是龟缩在大山之中的流寇,这么快的时间就崛起了,其影响已经超过当年的荥阳大会时候的规模,而且流寇得到了诸多老百姓的支持,甚至有一部分的士绅富户,也对流寇表现出来不同的态度。
个中的原因,其实不难分析,可惜没有谁会追根索源。
京城,紫禁城。
卢象升阵亡,朝廷总是需要有说法的,而且流寇的力量壮大起来,朝廷也需要花费气力剿灭流寇,不能够任由流寇嚣张。
早朝开始的时候,皇上的神色很不好,日子本来过的挺舒心的,想不到突然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要是河南等地被流寇占据,那就直接威胁到北直隶了。
按照惯例,五省总督卢象升阵亡,朝廷是要予以抚慰的,至少要表示悼念,同时给与一定的名号,这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肯定卢象升在剿灭流寇战斗之中所做的贡献。
可是朝会的讨论,几乎朝着一边倒的方式展开。
都察院的弹劾奏折如雨片一样,都是弹劾卢象升的,这都是因为前方传来的战报,这些战报有监军高起潜写来的,也有部分的军官写来的,奏折的大致意思,都是控诉卢象升独断专行,不听从监军高起潜的建议,一意孤行,率领天雄军及其他部分的将士,孤军深入,导致了如此重大的惨败,奏折写的很是详细,言之凿凿。
如此情况之下,卢象升的形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自身的阵亡是活该,还连累了近一万的军士。
钱士升和侯恂等人,是支持都察院弹劾奏折的。
内阁首辅温体仁没有过多的表态,但在早朝上很不自在,毕竟卢象升是他全力推荐和保举之人,遭受如此重大的失败,他这个内阁首辅也不好说话了。
内阁次辅张凤翼的态度很是模糊,对于都察院的弹劾,不支持也不反对。
因为都察院的弹劾,更应为钱士升等人的态度,盛怒之下的皇上,没有想到其他的,甚至没有想到派人到河南去调查,随即做出了决定,斥责阵亡的五省总督卢象升,没有给与任何的册封。
如此情况之下,所有的责任都是卢象升一人承担了,为什么流寇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