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东的驿站系统主要是为了南北贯通和运河上的漕运服务,而通向胶东半岛的驿道只有一条,就是从济南向东经过青州府、莱州府到登州府。如果能在明军登陆前,或在行动中摧毁几个关键驿站。便能阻遏塘报,封锁消息,为明军展开行动而争取时间。
“可惜呀,鞑虏的沿海之策使咱们得到更多的武器变得很困难。唉,流亡死内地,穷蹙遑相救?老百姓可要多受苦了。””杨衍锋看了一眼正在挥汗训练的新兵。这些多是良家子,老实而容易服从。
只是感慨,杨衍锋心里可能也说不清,他为什么愿意跟眼前这个姑娘说话,当然也不是指望李英梅能想出什么好办法。
李英梅看了杨衍锋一眼,疑惑道:“听说你很有学问,怎么又弃文学武,跑到江湖上混了?”
杨衍锋苦笑了一下,说道:“文不能救国。在下便寻他途。可这武呢,又学得不到家,算是文武全不行的一个废物吧!”
“你若是废物,那我又是什么?”李英梅颇为苦恼地甩了下大辫子,“大字不识一箩筐,耍枪弄棒,又不被人家军队所重,真是——”
挺直的鼻梁。上下眨动的长长的睫毛,杨衍锋看着李英梅的侧影。不禁有些发呆。
“你发什么呆呀?”李英梅转头看了杨衍锋一眼,眼睛不由得瞪了起来。
“啊,啊——”杨衍锋赶忙转过脸,有些讷讷地说道:“你,你要识字,那我可以教你。”
“你不走了?”李英梅追问了一句。
“我要学习军阵厮杀。”杨衍锋指了指收队回营的新兵。说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显摆会作诗吗?”李英梅撇了撇嘴,取笑道:“可不敢跟你学识文断字,弄得一身酸气可麻烦了。”说完,咯咯笑着跑开了。
杨衍锋哭笑不得。望着姑娘远去的背影,目光久久不放。
………………
山东的形势变化,朱永兴很快便获悉。山东义军的难以两全,说到底还是集中在钱粮上。原定计划是囤积以为军用,于七等人自然不敢擅自使用,以免大军登陆时,无法接济粮草。
提前登陆山东,这是不太高明的选择。本身的物资现在便有困难,勉强攻入山东,补给线拉长了,军需难以保证,救济难民也力有未逮。
“让顾应慧和于七尽量接济难民,以收买人心吧!”经过再三权衡,朱永兴有些无奈地做出了决定,“日后大军征战山东所需的物资,便由后方来供应吧!”
这无疑将大大增加在山东作战的后勤压力,但也不是不能解决的困难。以明军现在的水师力量,再动员商船参与运输,保证供给还是有把握的。
现在虽然耗费了囤积的粮草,可只要能借此扩大影响,争取民众,使明军在山东顺利地攻掠和扩充,这个代价也是值得的。而且,日后用于接济山东百姓的粮草也不用太好,三分米、七分薯,只要饿不死,光给粥,也能让人感恩戴德。
陪同朱永兴前往西湖的除了礼部官员外,便是湄、河总督宗守义了。对于整个北伐的攻略,他其实并不十分了解。知道了明军将要在山东登陆作战后,他只是凭感觉,认为这是一步好棋,也对朱永兴的安排表示赞同。
“陛下所言极是。山东不比老光复区,百姓们饱受荼毒,有一口吃食便容易满足,并不需要一下子给予他们太多,对他们太好。关键还是要保证军队的粮食供给,那才是征战致胜的基础。”
人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从吃饱到吃好,只要有所改善,百姓便会感恩。从这一点看,古代人对于明君的要求是很低的。可也就是这样,历史上能被称为明君的又有多少?
朱永兴心中生出感慨,但更多的却是对改革的感悟。
历史证明,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否则,就不可能取得改革的成功。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前提条件,就是人民成为改革的受益者。人民在改革中或得到权力,或得到实惠,只有如此,改革才能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选择,并为他们所拥护。
“隆华。”朱永兴沉吟了一下。开口问道:“那个保罗还在传教吧,依你看,若在国内放开,可妥当?”
宗守义思索了片刻,回奏道:“陛下想必也知道,保罗在教义教规上有所变通。使之更易被人所接受。但其到底是西夷所创,若在国内放开,似乎暂且不宜。然释、儒、道三教,又有其痼疾,亦不宜在国内推广。”
这确实是令朱永兴很为难的事情,在思想信仰上必须有所偏重,可传统的又需要改进。释、道这两教,便不用说了,朱永兴不喜欢出家人。对社会没有多大贡献,反倒耗费资源;而儒教对内尚可,温良谦恭让,不能不说是一种美德;但对外呢,则显得有些自相矛盾,甚至是荒谬错误。
“汝学的是儒,却能识其不足,难能可贵。”朱永兴赞赏了一句。说道:“儒家始于春秋,历经千年。所处环境,所对民众,已与那时不同。且独尊儒术亦是错误,华夏有很多思想流派;这些思想流派难道没有可取之处?秦尊奉法家而平六国,驱夷狄;贞观至开元年间;大唐皇室信奉道家学说;以法家治国;结果成就盛世。”
“陛下英明。”宗守义谦恭地说道:“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吕氏春秋》是本该读的书。”朱永兴对宗守义引用的话深以为然,点头道:“泥古不变岂能强国富民?从思想,到法令,再到制度。都要变。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啊!”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得到朱永兴的高度推崇。
墨家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重视文化传承(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亦是
而就对“变革”的思考来说,道家在诸家中是最深刻的。“道家使人精神专一……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因时为业……因物与合……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表明了了道家“贵时主变”的特点。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但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
儒家提倡“为民为善”,特别是亚圣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皆是历时代而不腐的名言至理。
兵家是最讲究实际功效的一家,“人可贫贱,不可受辱;可富有,不可糜烂。国民不必好战,但必有血性与阳刚。见义不为,无勇也。丈夫胸有浩然之气,虽仁爱,不失刚强”。无论是战争,还是非战争时期,“忘战必危”。这对于塑造国民性格,提高阳刚之气,正是不可或缺的教材。
中华文化如此灿烂,留给朱永兴无数宝贵的遗产,使他不必寻求什么外部理论,只要努力发掘祖宗留下的,便能获得熠熠发光的财宝。
“多读书,不必拘泥于什么学派,也不必顾虑自己是什么学派。”朱永兴的谆谆教导使宗守义更坚定了实用至上的治政策略,“有益的便吸收,有害的便摒弃,把自己桎棝于这个学派,那个学派,最是有害无益。要么狡词装饰本身学派的不足和缺陷,要么污言他家学派的长处和优点。长此以往,便听不得不同的声音,听不得批评的意见。汝不要怕做错,做错也比什么都不做的强。再说有朕在,你又能错到哪里去?有朕顶着,你又有何惧怕?”
“万岁隆恩,微臣敢不以死相报。”宗守义想跪下叩头,车内狭窄,朱永兴已经用手势制止了他。
“党争、**,这是毁掉大明的主要原因。”朱永兴低沉地说道:“汝当谨记。”
“微臣谨记。”宗守义低头恭谨地答道:“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微臣作君子。”
或许这也是朱永兴选择宗守义入阁的原因之一,没有深厚的背景,没有庞大的家族,甚至没有渊博的学识,这使他难以结党。这以后呢。怕是也不敢结党。
朱永兴淡淡地笑着点了点头,微微闭上眼睛养神歇息。功利心重,或许是宗守义的特点,但在朱永兴看来,却不是什么缺点。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他是不喜欢的。
当然,提拔一个宗守义,并不能杜绝党争。这以后还要在制度上,还要在思想上。还要在朱永兴的严厉之下,才有可能使这痼疾得以控制。
……………
“起看汉家天子气,横刀大海夜漫漫。”朱舜水由老友张煌言作陪,登钟山,谒孝陵,不禁感慨万千,“在东国时,每每以为再无报十七年刺骨深仇之机哉?不想尚能回归故土。此明祚不绝。天降圣人矣。”
张煌言也是感触良多,伸手指了指北方。笑道:“舜水兄不必如此。北伐在即,不过一两年的时间,便能光复神州。如今之势,逆虏虽有神谋秘策,亦无所再施。况黔驴之技人穷,山鬼之术尽露。全为百姓勘破。毫无足惧。故知一败涂地,必不可支也。”
“半壁江山在握,兵强马壮,圣上英明,鞑虏败势已定。”朱舜水连连点头。又自失地一笑,说道:“我在外奔波多年,却未能讨来一兵一卒与满虏交战,没能为今上和苍水兄分忧,真是惭愧啊。”
说起倭国那场失败的出兵行动,朱之瑜此时还是非常惋惜。他在日本大声疾呼,称满清入关就是又一场蒙古来袭,很多日本藩主和重臣都接受了这个观点,认为如果不支援明朝的话,满清有可能会像蒙古一样尝试入侵倭国——上次蒙古的入侵就导致了镰仓幕府的倒台,德川幕府并无意重蹈覆辙。
但基于现实的考虑,倭国在郑成功长江之役失败后,认为南明已经是必败的局面。即使日本出兵也不可能扭转局面,为此当然不值得赌上倭国的安全。
“今上并不希望异国出兵相助。”张煌言犹豫了一下,提醒着老友,“虽有西夷战舰偶尔助战,却今上戒心甚重,于陆战却是只聘炮兵教官,不借其兵。”
“西夷?”朱舜水摇了摇头,转而问道:“那今上对倭国和朝鲜是何看法?此两国是我大明藩属,应该可以相信吧?”
“今上对倭国印象不佳。”张煌言左右看了看,从人皆离得远,便低声说道:“至于朝鲜,今上亦不想其出兵,只要其提供其他方面的相助便可。”
“呵呵,今上对倭人有多少了解?”朱舜水微微一笑,说道:“不过,却与我的看法有些相似。”
朱舜水在日本虽受人崇拜,但他敢批评日本人心胸狭隘、“量窄意偏,日后恐为中华之祸”。从这一点来看,他的观察力是非常敏锐的。
“今上推崇经世济用,确与舜水兄之学说相似。”张煌言也不讳言,并且觉得自己的老友将会得到圣上喜爱,并为此而高兴,“觐见面奏时必为圣上所喜,舜水兄大展才华之日不远矣。”
朱之瑜的学术博采众家所长,常谓“千金之裘,非集于一狐之腋”,博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