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于孝天保证了以后不断绝他们的粮饷供应,那么他们为何还要和于孝天作对?打是打不过于家军的,那么以后便只能听于孝天的吩咐了,只要于孝天不对他们太过刻薄,让他们日子能过下去,那么朝廷谁来当权,就不是他们关心的事情了。
于是祖大寿让使者回去告诉于孝天,如果于孝天有诚意的话,就先给他拨二十万两饷银,只要他收到饷银,那么他就保证不会率军入关。
而于孝天在得知了祖大寿提出的这个条件之后,二话不说,便下令调拨二十万两银子,立即将其运往山海关,交给祖大寿使用。
祖大寿看到于孝天这么爽快,于是也没什么好犹豫的了,当即表态,只要于孝天以后不亏待他们关宁军,那么关宁军绝不会派一兵一卒再入关去找于孝天的麻烦。
这个协议的达成,给于孝天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缓冲时间,接下来他便可以少了一份对关宁军的忌惮,可以全力以赴的用兵迅速的控制北方局势。
崇祯在听于孝天说罢了和关宁军众将达成的这个协议之后,颓然跌坐在龙椅之上,面如死灰,半晌都没有言语。
他知道他已经被很多人给彻底抛弃了,这一次于孝天入京清君侧,让他看到了天下非常多的官员以及读书人的无耻程度。
这些人表面上一个个道貌岸然,像是谦谦君子一般,但是实际上各个都是一肚子的男盗女娼,什么狗屁气节,根本就不是他们关心的事情,他们最关心的还是他们的官位能不能保住,他们以后还能不能继续捞钱,并且高高在上做人上人,至于平时他们嘴里面说的最多的为国尽忠,不过只是他们用来装点门面的幌子罢了。
当有一天有人要篡权的时候,这些人立即便露出了他们丑陋的嘴脸,一个个立即将以前的伪装撕去,跑去找新的大腿抱。
反倒是祖大寿这帮丘八们,显得还要比这些人可爱一些,他们不要脸,是不要到了明处,谁给他们提供粮饷,他们就为谁干活,现在朝廷被于孝天控制了,那么他们就听于孝天的,因为他们可以说,他们是当兵的,他们的职责是镇守关宁,至于谁来当政,不是他们关心的事情。
随着于孝天把一件件事情都告诉了崇祯之后,许多地方的重臣纷纷在于晓天的游说之下,表明了他们愿意听从于晓天的吩咐之后,崇祯整个心理防线开始出现了裂纹,以前的执着和坚持,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变得脆弱不堪了起来。
崇祯坐在龙椅上扪心自问,他这么多年来,难道真的错了吗?这么多年来,他为了整个大明,做了这么多,付出了这么多,可是却得到了一个什么结果呢?
众叛亲离,对!就是众叛亲离,没有什么词汇,能比这四个字更贴切了,他想要做一个明君,可是他手下的那些大臣,却让他做不成明君,他想要中兴大明,他为此努力了,可是大明非但没有出现任何中兴的曙光,反倒是整个天下局势却在每况愈下。
他登基之后,立志要光复辽东,灭掉建奴,可是十多年下来,建奴非但没有灭,而且越来越强,控制了更多辽东的土地,东江镇也丢掉了。
他想要做到国富民强,可是大明百姓却民不聊生,他想要一个清明的官场,可是当官的却绝大多数人贪鄙成风,厚颜无耻到了极点,当官的日日想的是党争,争权夺利,根本没有多少人真正在为他的大明着想。
这些年来,他也杀了不少大臣,可是却还是没有能改变任何东西,大明的局势依旧在继续糜烂下去,让他看不到任何希望。
现在于孝天此獠悍然入京夺权,可是朝中的官员,真正站出来和他抗争的却寥寥无几,几乎绝大部分官员,都立即选择倒向了于孝天,开始为于孝天摇旗呐喊,为于孝天出谋划策,为于孝天做事。
现在连他最为器重,将其依做长城的洪承畴,也选择了背叛于他,而这么多年来,他想尽办法投入成百上千万两银子,打造出的大明最强的兵马关宁军,却也作壁上观,根本不管他的死活。
所以崇祯最终彻底崩溃了,又一次跳起来要和于孝天拼命,于孝天也没有和他动手,只是稍稍后退了一步,自有那些太监忙不迭的上去劝解崇祯,又一次把崇祯给安抚了下来。
当崇祯又一次平复下来之后,他整个人仿佛又瞬间老了许多岁一般,整个人的精神都变得更加萎靡不振了起来。
“可笑!真是可笑呀!想我朱由检登基之后,为了大明天下,殚精竭虑,做了这么多事情,可是到头来却落得了一个如此不堪的下场!
于孝天,你这一下满意了吧!想必你现在一定很得意吧!”崇祯缓缓抬起头,用无比怨毒的眼神看着于孝天,但是却用一种嘲讽的口吻,对于孝天问道。
于孝天摇摇头道:“圣上!微臣并没有感到一丝得意!而是感到悲哀!这就是大明官员的现状,他们食君俸禄,但是却不思报国!这不但是圣上的悲哀,同时也是天下人的悲哀!
现在圣上应该明白,于某为何说要把这个官场彻底砸烂了吧!圣上难道认为,大明如此这样的官场,还有必要继续保留下去吗?
大明如果继续如此下去,恐怕亡于这些人之手,绝不是危言耸听,所以想要重复我大汉民族之威,靠着这些人是绝对不成的。
大明的官风已经是积重难返,必须要下猛药方能扭转,像圣上以前那样,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很显然已经无法奏效,那么微臣愿意当这个恶人,来把这些陈规陋俗彻底砸烂,来一个重新开始!
微臣并不看重什么皇位,这对于微臣来说,没有多大的意义,微臣还真就没看上这大明的江山,微臣要的要比眼下大明的疆土多得多的东西,微臣要的是在未来数十年间,亲眼看着我们汉人,杨帆远海,去以前从未踏足过的地方,为我们汉人开拓更广阔的疆土!
错过了这个时候,那么我们中国人,便将永远失去这个最好的时机,所以微臣斗胆,恳请圣上,还是授权给微臣,让微臣一展拳脚!这么做不但对圣上有利,而且对天下百姓有利,对我们大汉民族更是有利!
如果圣上还继续坚持的话,那么也罢!于某大不了就当一次屠夫,杀出一条血路,来重振我华夏国威!只不过是多死一些人罢了!”
崇祯听罢之后,突然间放声狂笑了起来,笑的是前仰后合,捶胸顿足,几乎笑的喘不上气,把大殿里面所有人都吓了一跳,几乎认为崇祯受不了这种打击,当场彻底疯掉了。
王承恩赶紧上前,为崇祯抚胸捶背,崇祯狂笑了好一阵子之后,眼泪都笑的流了出来,这才渐渐的收住了狂笑的声音。
崇祯指着于孝天又一次用嘲讽的口吻说道:“好!于孝天!既然你这么想要这一副烂摊子,那么朕又有何舍不得?你要什么拿去便是!朕就按照你所说的,看看你十年之内,能做到什么地步!
你记住了,十年!你说过的十年,十年之内,你还大明一个天下太平,国富民强!十年,十年之内你剿灭东虏鞑子!朕就坐在这里,看着你干,振捣时要看看,你到底能否能做到!
王承恩,去吧玉玺拿来!给他便是!”
王承恩放声大哭了起来,跪在地上哭求道:“不能呀圣上!这玉玺不能交呀!”
崇祯瞪着眼怒道:“休要罗嗦,你只管去取来便是,朕即便是留着又有何用?这些人眼中可还有我这个圣上吗?”
崇祯十二年五月初八,混乱了已经整整数月的京师传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消息,当今圣上崇祯帝下旨首肯了于孝天此次清君侧之举,这也正式等于当今大明圣上,对于晓天的篡权做出了最后的妥协。
第九十三章 太保监国
崇祯十二年五月初八,京师传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消息,当今圣上崇祯帝下旨首肯了于孝天此次清君侧之举。
五月初九在大理寺以及刑部、都察院三堂会审之后,判定杨嗣昌、高起潜、刘宇亮、薛国观、张其平等一共二十六人犯有贪鄙等罪名,并且身为朝廷重臣,不能为国分忧,还暗中构陷卢象升,导致卢象升之死。
每个人都罗列出了一大串的罪名,搜集了大量的他们在位的时候的罪状,在五月初九当日,将他们的罪行以公告的形式张贴出去,昭告天下,并且崇祯在当日同时下旨,将这二十六人弃市。
弃市当然就是问斩了,这二十六人当天被宣旨判罪之后,便立即被拖上了囚车,拉往了宣武门之外,正午时分斩首示众。
杨嗣昌等人各个披头散发,被绑在囚车之中,一路缓缓从刑部大牢被拉了出来,沿途相当多的大明百姓都闻讯跑到街上,为他们夹道相送,乱七八糟的尸块土坷垃还有烂菜下雨一般的朝着他们丢去。
杨嗣昌满头满脸都是污秽之物,被老百姓的投石打的是头破血流,但是他还是强自装出镇定的样子,大声疾呼说他冤枉,并且破口大骂于孝天乃是逆臣贼子。
但是现在他们这帮人早已经被于孝天搞臭了,而且是被搞得臭不可闻,仅仅是通过卢象升这一件事,老百姓就恨死了这些家伙,哪儿还会有人觉得他们冤枉,都认为他们死一万遍也不够。
高起潜这个时候,早已被吓得成了一堆烂泥一般,吊在囚车之中,哭的是一塌糊涂,而那个张其平,更是脸色苍白,两眼呆滞,一路走还一路喃喃的说:“不是说过不杀我吗?不是说过不杀我吗?为何还要杀我?为何要杀我,我已经降了,我已经降了……”
这二十多个人的表现各自不同,但是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不甘心,也不愿意死,认为他们很冤枉。
于孝天没有亲自出面去观斩,对于这种事情,他没有一点兴趣,虽然这场斗争以他的胜利告终,这些人不过是一些牺牲品罢了,要是这时候他还兴冲冲跑去观斩的话,就有点太有点低他的身份了,这些人都是失败者,在失败者面前抖威风,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五月初十,崇祯接着下旨,以于孝天孤师奋战力克建奴入关大军,获得空前的静海大捷,当场斩杀建奴奴酋多尔衮,此功不可没,故此下旨擢升其为中军都督府左都督之职,以中军都督府为首同时兼领其余四个都督府,总领天下兵马。
同时加封于孝天为上柱国大将军的勋衔,使之一跃成为大明目前武将序列之中的最高级别,正儿八经的正一品武官。
而且于孝天还被擢升为太保之职,有监国职责,可于内阁大学士共监国事。
另外京师也传出消息,说当今圣上因为常年劳顿,积劳成疾,身体不佳,暂时不能视事,今后一段时间,不再上朝听政,一切国事由太保于孝天和内阁大学士自行决断,如遇不能决断之事,可上奏圣上定夺。
这就等于公开承认了于孝天对于朝政的控制权,一切大小事务,今后基本上都要于孝天说了算,而原来的内阁,则成了实际的办事机构,虽然有决策权,但是却必须要得到于孝天这个监国的首肯才行。
朝廷这一连串的动作,很快开始传开,各地官民闻之消息,都顿时为之大震,有很多官员立即就大骂于孝天是个篡权的逆臣贼子,他一个武夫凭什么可以当上监国之职?要是让这么一个武夫监国,那么要他们这些文官作甚?
再说了,大明从来没有设立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