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正泰摇摇头,“隋军暂时还没有动静,只是家里有些烦恼之事,不提也罢!”
“大敌当前,外患往往会触发内忧,所以内忧外患总是会同时发生,就是这个缘故,公子也不要太放在心上,外患消失,内忧自然也就没有了。”
林正泰苦笑一声,父亲已决定废掉自己,这可不是外患消除就能随之消失的,但这种家事他又不能对外人说,只能苦笑一声,“多谢长史关心。”
不多时,马车进了武昌城,来到李世民的临时下榻处,李世民已在大门口等候多时,以李世民的身份亲自来大门口迎接林正泰,这无疑是一种低姿态,但任何不合情理之处必有所图,这句古话在李世民这里一样适用,李世民早就看中了林士弘的一项重要资源。
秦王亲自出迎令林正泰有点受宠若惊,他一路傻笑着跟随李世民进了大堂,连自己的手该往哪里放也不知道了。
李世民请林正泰坐下,又让人上了茶,他关切地问道:“长公子路上还安全吧!”
“路上很顺利,多谢殿下关心。”
林正泰也没有多少寒暄,便直接进入了正题,“隋军已经灭掉了孟海公,即将大举进攻楚国,之前殿下曾经承诺将出兵协助我们共抗隋军,但至今唐军并没有动静,父亲便让我来问问原因,是不是殿下又改变了主意?”
李世民微微一笑,“我虽然不是什么金口玉言,但至少也不会言而无信,坦率地说,我们是在等巴蜀的船队到来,否则我的军队无法渡江,我也很着急,一旦隋军灭了你们,会严重影响到我们东征萧铣的计划,请公子放心,我们的利益完全一致。”
“那不知巴蜀船队几时能到?”
“这个我说不准,但现在船队还没有驶出夷陵的消息,我估计至少要十天后,如果船队还在巴蜀运粮,那么就要一个月以后了。”
林正泰的心顿时冷了半截,一个月后,楚国早就被灭了,这时,他心中倒了有了一个方案,如果实在不行就让楚国的船队来运送唐军,不过这不是他能做出的决定,他必须请示父亲,林正泰沉思片刻,便转开了话题问道:“除了船只,殿下还有什么别的难处吗?”
李世民故作苦恼道:“还有就是粮食也不足,江夏的存粮只能维持我们一个月,如果贵方能提供我们五万石粮食,那事情就好办得多,当然,如果长公子为难的话,这话就当我没有说。”
原来是为粮食,林正泰心中松了口气,虽然他们的粮食也不多,但五万石粮食还是拿得出,这件事他倒能做主,他正要答应,又忽然想起临走时听到的那个消息,他父亲要废除他的世子身份了,林正泰心中的痛苦之火又开始燃烧起来。
他克制住自己内心的不安,点点头道:“我这就回去禀报父亲,我想五万石粮食的话问题应该不大,我们一定会尽快答复。”
林正泰告辞走来,李世民和长孙无忌来到城头,望着大江上远去的船只,长孙无忌低声问道:“殿下觉得他们会答应吗?”
“我知道林士弘的原则是绝不用战船搭载别人的军队,但如果到了危急之时,他就应该就顾不上这些原则了,我们就耐心等候吧!”
“也只能如此了。”
这时,李世民眉头一皱又道:“再发信给襄阳,让屈老将军派人去夷陵看看,巴蜀的军队怎么到现在还不出来?”
李世民眼中有一种难以掩饰的忧虑,他了解李孝恭,从不会延误战机,很可能是遭遇到什么不测之事,难道是——
李世民想起了均阳县的大火。
……
李世民的担心并没有多余,李孝恭的大军被阻挡在秭归县已有十三天,秭归县城是三峡的最后一关,左边是悬崖峭壁,右边依旧是百丈深的悬崖,而下面是滔滔长江,水流湍急,秭归县就扼守这条悬崖峭壁的必经之道上,悬崖上的官道只有三百步宽,城墙高大坚固,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险关雄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刘兰成率领九百名勇士就坚守在这座险关雄城之上,已十三天过去,经过了二十几次激烈的攻城守城战,隋军伤亡已近三百人,但秭归城依旧屹立不倒,使唐军难以逾越。
“咚!咚!咚!”
唐军战鼓声再一次在三峡古道上敲响,李孝恭一挥战刀,“给我冲上去!”
城池狭长,短短的三百步城墙最多只容两千人进攻,这也是让李孝恭恨之入骨的地方,他有五万大军,却无法施展兵力强大的优势,被几百名隋军阻拦了十三天,已经成了他的奇耻大辱,传出去岂不让天下人笑话。
两千精锐唐军扛着攻城梯如潮水般地冲了上去,他们的攻城梯十分粗陋,是用树林临时制作,五万唐军只是精兵简行,所有的粮草辎重都是用船运出长江,但让李孝恭更加感到担忧的是,他们是在秭归县已有十几天,似乎并没有看见夷陵县的船队返回,难道船队出事了吗?
如果是这样,那事情就麻烦了,他们只运了八万石粮食过去,大量的武器辎重都还没有来得及运输,而且那几百艘大船是他耗时近半年才从蜀中各大船行中强征得来,是他这次南征的关键后勤保障,他可不希望这批船只再出任何问题。
李孝恭心急如焚,他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去夷陵县看一看,而偏偏他就过不去这座秭归县城,李孝恭简直要急疯了,十三天啊!他们可能就已经丧失了战机,让他怎么向圣上交代。
“拿不下城池,谁也不准回来,第二批弓弩手给我上!”
李孝恭发狠了,为攻下这座县城他已经阵亡了六千士兵,但他毫不心疼,他决定昼夜不停地进攻,就不相信对方的几百人是铁打的。
两千士兵呐喊着冲到城墙下,隋军箭矢如雨点般落下,连续十几天守城,隋军自身的箭矢已经耗尽,但他们从城外阵亡士兵的尸体上又得到了大量箭矢,使他们始终保持着强大的防御能力。
城头上的隋军只有六百人,已经阵亡两百二十人,伤七十余人,这也是风雷军成立以来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斗,不过相比对方六千人伤亡,他们还是好得多。
隋军使用的都是兵箭,箭身粗重,以抛物线射出,利用自身的重力落下,穿透力和杀伤力极强,一般的盾牌也抵达不住。
一轮轮兵箭从城头射出,这时,刘兰成看见唐军的箭阵已到位就绪,立刻大喊:“躲避!”
六百唐军纷纷躲在城垛之下,这时,三千唐军弓弩手发作了,箭如疾雨般射向城头,这种战术隋军已经经历了无数次,彼此了如指掌,隋军早已躲到墙后,城头的箭雨没有任何杀伤效果,但于攻城士兵却不一样,这是他们攻城的机会。
一架架攻城梯搭上城头,士兵们如蚁群般地向上爬去……
第845章 一线希望
唐军的攻城和隋军的守城就像演习一样,彼此早已配合得熟练无比,唐军即将攻上城时,射箭便停止了,这时,躲在城垛背后的隋军出现了,他们开始强烈反击,滚木礌石如冰雹一般砸下,唐军士兵抵挡不住,纷纷惨叫着跌下城去。
隋军的自身武器是战槊,但由于战槊长度不够,士兵们都换了唐军的长矛,左右刺捅,将一个个即将杀上城头的士兵挑下城去。
城下的尸体已经填满了壕沟,极为血腥狰狞,但在残酷的战争中这已经是家常便饭,没有人会放在心上,而且很多唐军士兵摔在尸体上反而能保住性命,经历二十几场恶战后,双方都渐渐摸透对方的套路,伤亡均大幅度减小,唐军每次攻城的伤亡由最初的数百人减少到了一百余人,而隋军的伤亡也由二三十人减少到十人以下。
唐军士兵的攻城梯不多,只有十架,但每架攻城梯都十分沉重,难以破坏,二十几名隋军士兵用长叉顶住了一架梯子,这时隋军特别打制的大铁叉,长达两丈五尺,重四百五十余斤,需要十几名士兵才能使用,它是攻城梯克星,屡试不爽。
二十几名隋军大声喊叫,抱起钢叉一起向外用力,攻城梯渐渐离开了城墙,在一片惨叫声中,攻城梯向外翻去,上面的数十名唐军士兵纷纷坠地,或者被沉重的梯子砸压在下面,死伤惨重。
紧接着第二架攻城梯、第三架攻城梯……短短半个时辰,便有六部攻城梯被推翻,而且攻城梯制作粗陋,经不住摔打,在重重摔砸下几乎全部断裂。
李孝恭勃然大怒,喝令道:“再上十架攻城梯!”
“启禀殿下,攻城梯已经没有了。”
李孝恭愣了一下,他长长叹息一声,颓然令道:“退兵吧!”
‘当!当!当!’
退兵的钟声敲响,唐军士兵又如潮水般撤下,这一战经历了一个半时辰,他们伤亡了一百八十余人,而隋军士兵只伤亡了十一人,都是在激烈的搏斗中被刺死刺伤,没有一人被箭矢所伤。
唐军士兵退下,城头上的隋军士兵甚至来不及欢呼,便立刻倒下休息睡觉,十三天的高强度攻城使士兵们疲惫不堪,抓紧一切时间吃饭睡觉。
刘兰成则在记录卷上又写上一笔,‘第十三天下午,击退唐军士兵第二十四次进攻’。
他放下笔低低叹息一声,他希望自己能坚持到第二十天,那样他们就能给主力隋军创造更多的机会了。
城下,李孝恭也终于等到了信使,信使是从南浦县赶来,那里有一座信哨,他们接到了襄阳发来的急信,信使将信呈给了李孝恭,李孝恭打开信看了一遍,信是屈突通写来,但信中却是转述秦王的原话,问他们为什么还不出夷陵道,以至于严重贻误战机。
李世民的语气中有一种明显的责备,让李孝恭又恨又恼,难道他愿意被困在巫山道吗?粮食都快断绝了,襄阳军队既然觉得不对劲,为什么不派军队来接应他们?
“有襄阳的信鹰吗?”
“有!卑职带来了。”
有信鹰就好,李孝恭当即写了一封短信,简要说了情况,又请求襄阳唐军从东面攻打秭归城来支援自己,从东面攻打秭归,相对要容易得多。
信鹰盘旋飞起,向东北方向飞去,李孝恭心中稍稍一松,不管最后结果如何,但至少他们已经看到希望了。
这时,李孝恭回头问道:“我们粮食还能支持几天?”
“启禀殿下,还能支持六天左右。”
李孝恭点点头,他们是轻装前进,每人只带了六天的干粮,若不是巴东县和巫山县还有一点存粮,他早就不得不撤军回巴郡了,但愿襄阳的援军能在六天内赶到。
……
鄱阳县已是一片风声鹤唳,隋军主力从南面杀到鄱阳郡的消息传遍了县城的每一个角落,民众开始恐慌起来,到处看见拿着大包小包的民众向城外撤离。
民众之所以恐慌,倒并不是隋军军纪被妖魔化,而鄱阳县至少有一半的民众都是林士弘军队的家属,他们唯恐隋军对他们实施报复而大量撤离县城,或者躲去乡下,或者躲去他县,一时间,县城大门口挤满了出城的人群。
这时,百余名骑兵护卫着十几辆马车疾速奔来,为首武士大喊道:“让一让,楚王殿下出城!”
守城士兵连忙拦住民众,让开了一条车道,骑兵护卫着马车如一阵旋风般驶出了县城。
不多时,马车队抵达了码头,这里是鄱阳河码头,河流直通鄱阳湖中心,林士弘在鄱阳湖内修建了大大小小数十个藏匿之处,分布在湖中各个岛上,一般而言,林士弘只是去哪里休憩游玩,避难则是第一回。
这一次隋军来得太迅猛,林士弘不敢走陆路,他习惯地想从水路撤离,除了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