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中华-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伙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三月的春风温暖宜人,刘通心潮激荡,乃作《北伐》诗一首,诗曰:
    日过黄河夜宿毡,中原北望气如山。胡蛮不识天兵至,雄师铁马踏辽关。千沙莽莽军飞度,万漠菲菲战犹酣。出师一表真名世,塞上高歌任徊圜。
    诗中引用南宋陆游《书愤》中的二句,将其悲怆郁闷之情化为慷慨豪迈之气,放翁先生九泉有知,是否会漫卷诗书喜欲狂呢!
    附: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二 大西北之歌


    金军东去,在辽中一带往南北二个方向分兵,向北的一部进击契丹乌骨敌烈诸部,同时回师辽国上京、中京,平定已降辽人的叛乱;向南的一部自西向东与东面的金兵合围辽国南京地区。其战略意图是进一步稳定已占领区,蓄积力量,而后伺机南下和西进,一统中原。
    女真对辽国的战争,大致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114年-1120年,为反抗辽国统治,积攒实力、发展壮大的阶段;第二阶段从1121年-1125年,为全面进攻、灭亡辽国,统一北方的阶段。随着金国实力的快速增强,女真的野心急剧膨胀,其灭亡宋国、一统天下的胃口越来越大,终于在1125年发动对北宋的战争。
    东路北伐军开始筹划攻打时为天德的呼和浩特城,辽军留守主将萧特末、天德节度使耶律德尔古坚守城池,二人都是猛将,在辽军中威望极高,要拿下天德远比朔州艰难。天德是西京道中南部地区最大的堡垒,我军拿下西京大同,相当于拿到了开启辽西的钥匙,拿下天德,就等于打开了辽西的大门。如今我军已和金兵达成约定,金军已经东去,我对辽西的战事可以从容展开,不必追求速度,而是追求效率,作战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战果。
    北伐军仍然采取政治攻势与军事威慑双管齐下的方针,首先是展开攻心战术。辽人连年战争,缺衣少食,宋军以粮食相诱惑,又让辽人、辽兵现身说法,宋军的传单、辽人的信件雪片一样飞入城中。刘通自己也写了二封信送给萧特末、耶律德尔古,劝他们投靠宋军。
    这二封信对萧特末二人肯定是不起作用的,刘通还是写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是加速动摇辽人的民心士气,进一步瓦解辽军的斗志,二是离间辽国君臣。辽皇延禧疑忌之心日重,对辽国贤臣良将赶的赶,杀的杀。耶律德尔古还在南京任职时,曾与刘通相交,如今又接到刘通的劝降信,此事传到辽皇的耳中,辽皇哪能放心,一纸诏书将耶律德尔古调走,调到西北招讨司任小干部去了。
    辽皇没有将耶律德尔古革职赶走,是听了身边人士的意见的。要是赶走德尔古,或是将他拿问,后果极其严重,说不定天德立时就要落入宋军之手,整个辽西的民心、军心不可收拾,辽皇在辽西恐怕也呆不下去了。
    耶律德尔古的离去,对天德守军的打击是巨大的,萧特末见事已难为,已经作好弃城的打算。宋军发动进攻的时机已至,北伐军在天德南面、东面同时发起进攻,留出北门、西门不攻,辽军见有后路可走,稍微抵挡一阵,就往西北方向逃去。
    宋军进城,安抚百姓,维持秩序,分发粮食给穷苦民众,北伐军深受辽人的欢迎。天德已经拿下,下一阶段的重点是攻取西京道全境,然后向辽国西南挺进,再向其西北拓展。在我军占领区内,需抓紧发展生产,实行新政策,沿引和借鉴西北的经验。
    进据天德之后,趁修整之机,西北军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会议的主题是讨论如何开发新的收复区,解析女真发展壮大的原因。此时已是宣和四年五月,北伐已经三个多月了,我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此时召开这个讨论会相当必要。她为统一西北高层的思想认识,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女真的崛起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深思。女真的崛起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辽国的腐朽没落,内因是女真的奋发图强。女真能有今日的成就,有她内在因素:
    一、政治上号召人们起来反抗契丹贵族的腐朽统治,改革部落联盟机构,吸收宋辽的先进制度和文化,继续保持重大事务的民主合议议事机制。有条件地废除农奴制度,允许奴隶自赎其身,“有功者,奴婢部曲为良,庶人官之”。任用人才,大胆启用有才干的汉人、辽人为官。
    二、军事上打击和拉拢并用,分化瓦解敌人,奖励有功将士。将猛安谋克制度推广到新占领区,“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使之成为行政、军事、生产三位一体的组织机构,军屯与民屯合而为一,战时为兵,平时为民。
    三、经济上发展农桑,安抚流民,赈济难民。废除苛捐杂税,“减盗贼征税法为三征”即为一例。禁止地主豪强催逼债务,保障农业生产,留住战争所需的兵源和财源。
    当然,古人对女真崛起的认识不可能达到后世的高度和深度,以上是刘通对大家所发表意见的归纳总结,稍微加进一些后世的内容。
    女真人从半奴隶制走向封建制,能够做到如此程度,实属难能可贵。我朝若要稳定和发展收复区,女真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仅此还大大地不够,我们要比他们做得更好。宋国各方面的条件比金国好,尤其是西北的新举措,更是高出女真一大截。西北的民族融合政策、鼓励工商政策、先进科技文化,与地处蛮荒的女真部落有着天渊之别。
    “我们的队伍是坚强的队伍,我们的战士是勇敢的战士,我们的制度比蛮夷优越,我们的技术比蛮夷先进,大宋的前途是光明的。虽然我们还有一些困难,但是,最后的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这是刘通在总结时所说的话,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东路军在天德改编辽军一万,留下守军三万。十万大军分兵四万北上武川,拿下武川后,折而向西,与先行西出土默特的六万宋军汇齐。三万宋军扼守天德,与凉城、丰镇的守军相互应援,可以防范东面、北面的辽军南下和西进。即使金兵来攻,也能坚持到北伐大军回援。
    西路军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相继攻占辽国云内州、河清军、东胜州的和林格尔、清水河、准格尔旗、托克托等地,留下二万驻守部队,五万军出西北方向,与东路军在包头东部地区汇合。十五万大军虽不能说声势浩大,但也很有气势,北伐军奔赴西部战场,兵锋指向河套平原,先锋也已抵达内蒙古包头。
    包头的七万辽军未敢与抗,守将率众西逃,留下二万老弱残兵不战而降,包头如此轻易拿下,倒也不太意外。宋军趁势往西北挺进,逼近白达达部,其首领床古儿领兵五万来战宋军。白达达部处在内蒙古的巴彦卓尔地区和外蒙古的巴彦敖包地区,该部战力不俗,可惜兵力有限。
    宋军以五千骑兵诱敌,床古儿自命纵横大漠,英雄盖世,紧追不舍,在蒙古的巴彦敖包东南地区陷入三倍于己的宋军包围圈。双方二十万大军的喊杀声震天动地,刘通亲自擂鼓助战,宋军万鼓咚咚,三军号角齐鸣,大漠之上箭矢纷飞,刀光剑影,天地为之变色。达达兵根本敌不住西北军强弓硬弩和精悍骑兵的双重打击,被斩杀大半,剩下一半缴械投降,仅有床古儿在数千死士的自杀式冲锋下,带着数十人向北突围而去,五万达达兵几乎全军覆没,大漠之上血流成河,白达达部元气大伤。
    此战是西北军北伐以来参战人数最多、也是杀敌最多的一场大战,其惨烈程度远远超过朔州战役。巴彦敖包一战,使宋军威震大漠,再无人敢撄其锋,北伐军所到之处,辽人望风披靡,或降或逃。宋军继续西进,挺进辽国西南地区,西南面招讨司耶律佛顶不战而降。
    至宣和四年底,蒙古大漠以南、呼和浩特以西地区,已然收归中原的帐下。辽西初定,又是地广人稀,当务之急是稳定辽西局势,恢复西部的秩序,大力发展生产。
    有几件事情要做:一、抽调大宋官员接管辽西,调内地驻军入驻边关城镇;二、废除农奴制,推行民族共和政策;三、出售部分土地以吸引内地人士过来投资建设;四、鼓励内地和辽中民众移居辽西,来大西北的民众前三年内不收赋税,后三年收低税。固定辽西的税率,以后较长时间内,至少二十年内也不会收高税,对原住居民实行同样的政策。
    不实行特殊政策,西部地区是难以发展起来的。辽西稳定和发展后,对辽北和整个西域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对我军将来收复辽北和西域地区必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北伐军与内地驻军换防之后,刘通带着七万健儿南下,其余的北伐将士与后续的驻军共同守卫大西北。大西北的驻军共计二十万人,暂以刘法为统帅,这里的军政主官还有待朝廷的任命。
    宣和四年秋,刘通率领大宋儿郎高奏凯歌,向东穿过蒙古大漠,往三秦大地而回。茫茫大草原上,一望无垠。
    赤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多么辽阔的世界!刘通纵马驰骋,任由那西风卷起衣袖,一人一骑仿佛陶醉在这壮丽的大自然中。
   
三三 狂飚突变


    刘通此次回兵三秦,有二件大事:一、拟改良吏治,进行更大幅度的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统一北疆的需要;二、东出太行,协同河北宋军进攻辽国南京地区,不让女真独占燕蓟之地。
    宣和四年秋冬之交,北伐军进入大同,就地驻扎,等候下一步的指令。刘通等人南下太原,回到西北制置署。诚如刘通等人所担忧的一样,宋室防范武将甚于防川。
    辽西大部已经拿下,对于赵宋来说,纯属意外收获。在当朝者的心目中,幽云十六州才是他们想要的,大西北是不毛之地,如同鸡肋,那里不但没有多少出产进贡,反而要倒贴,实在不怎么合算。而今西北的军权过大,必须分权,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取消西北制置使,将刘通调回京城。
    北伐军攻下大同之初,徽宗就已动意将刘通调回朝堂,暗地里向几个心腹大臣征求意见,基本上没有赞同的。蔡京的意见是,另换一人去取而代之。高俅的意见是,刘中明二次西出,时间不满一年,临阵换将,不太适合。郑居中的意见是,刘中明在西北刚有起色,派过别人,恐怕难有进展。其他几个的意见也是大同小异。
    徽宗暂时打消了调人的念头。如今大功告成,辽西之地已经收归囊中,该是取消西北制置使的时候了。个别大臣虽然赞成取消制置使,却不同意将刘通调回。徽宗未予采纳,他牢牢记住了祖宗的遗训,绝不让武臣的兵权过大,西北制置使是一定要撤的,刘通是非得调回不可的。
    圣旨下达太原,刘通等人并不惊讶,此事本在意料之中。大家也曾考虑过拒不领命,扯起大旗分庭抗礼,但现在还不是时候。北有辽,西有夏,东有宋,更有女真窥伺一旁。另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此时的宋人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