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次是我水师成立以来的首战,务必要一战而捷,打出我大明水师的声威。”李云天在前方正中央的座位落座后向下按了按手示意众人坐下,然后不动声色地望着现场的武官说道,“诸位有没有信心?”
“有!”众武官闻言一挺胸膛,高声回道。
“罗将军,宣布此次各部的作战任务。”李云天见众人士气高涨,于是满意地点了一下头,沉声向坐在一旁的罗海说道。
罗海原始镇海卫卫指挥使,自从护送李云天去交趾平叛后就被李云天留下来打理那些给海外贸易船队护航船只的事务,可谓水师中的元老,现在担任水师总部参谋部主官,深受李云天的信赖。
李云天的话音落后罗海站了起来,走到一旁墙上挂着的一大幅小琉球岛的地图前,用手里的一根细长的小棍指着小琉球岛的鸡笼港开始向参战的各支部队布置所属的任务。
按照参谋部制定的作战方案,当水师中的三桅战船摧毁了倭寇的水上抵抗力量后,海龙舰队和海鹰舰队的陆战队员将兵分两路在三桅战船的炮火掩护下进行抢滩登陆,以最快的速度将鸡笼港合围住,尽可能地将倭寇围歼在鸡笼港,避免其流窜进岛上的深山老林。
第885章 因时制宜
李云天抵达刘家港的第二天上午,停在港口的百余艘船只相继启程,浩浩荡荡地向小琉球岛杀去,这使得大量百姓围聚在出海河道的两岸看热闹,私下里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由于明扬号是李云天的坐船,同时也是舰队的旗舰,因此它位于船队的中央被水师的船只严密保护起来。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明扬号的桅杆上挂着一面硕大的旗子,旗子上有一个醒目的“帅”字。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水师杀气腾腾地奔向小琉球岛时,都察院左副佥御史谢沐恩带着李云天的仪仗大张旗鼓地进入中都凤阳府巡察,谁也想不到端坐在李云天车驾里的人是他的一名替身。
反正南直隶地面上见过李云天的人寥寥无几,有的即便是见到过李云天也只是远远地看着,因此即便那名替身站在他们眼前他们也不会知道,更不会怀疑了。
经过十来天的航行后,水师船队抵达了距离小琉球岛五十海里的海域,然后静静地停在了海面上。
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水师将在第二天清晨突袭鸡笼港,打鸡笼港的倭寇一个措手不及,为了避免被岛上的倭寇发现水师的船只唯有停在海面上等待夜色的降临,在夜幕的掩护下向鸡笼港进发。
明扬号的前甲板上,李云天立在船头凝神遥望着远处的水天一色的天际线,他知道美丽的小琉球岛就在天际线的后方。
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小琉球岛就已经进入了中国的史册,那个时候称为“岛夷”,秦朝的时候称为“瀛州”,三国时期称为“夷洲”,隋朝至元朝称“琉球”,为了与小琉球岛北面的大琉球岛相区别,故而在明朝被称为“小琉球”。
由于对小琉球岛不熟,因此沿海地区的百姓根据小琉球岛上不同地区的特色而对小琉球岛有多种称呼,例如小琉球岛北部被称为“鸡笼”,小琉球岛西部沿海被称为“北港”,小琉球岛南部则被称为“大员”。
在李云天看来,小琉球岛的地理位置至关重要,东临太平洋,东北邻大琉球群岛,南界巴士海峡与吕宋岛相隔六百多里,西隔夷洲海峡与福建相望,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区海上运输的的重要交通枢纽。
虽然小琉球岛多山,高山和丘陵占岛上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而且除有丰富的水力、森林和渔业资源外其它自然资源有限。
但李云天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小琉球岛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故而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适合种植农作物和水果花卉,因此足以养活在岛上生活的百姓。
小琉球岛之所以成为了倭寇的乐园,与明太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明初沿海倭患猖獗,明太祖于是发布禁海令企图杜绝倭患,可这一措施却适得其反,使得沿海百姓失去了谋生的主要方式,进而迫使不少百姓因为生计所迫加入到了倭寇的队伍中来。
明朝沿海卫所军队当时的战斗力虽然比较强,但由于倭寇抢了就跑,等卫所军队赶到时倭寇早已经乘船而去,使得他们唯有望洋兴叹。
鉴于倭寇拥有非常灵活的机动性,因此明太祖就开始布置沿海的海防力量,在辽东至广东沿海设置了五十多个卫所,每个卫所配备战船50艘,每船士兵50名,总兵力20多万,专门用来对付倭寇。
如此一来,大明沿海就有了一道牢固的海防防线,那些海防卫所的士兵很多都是跟随明太祖打江山的老兵,战斗力强悍,机动性也很强,因此当倭寇像往常一样劫掠沿海时遭受了重创,大明各海防卫所歼灭倭寇的捷报频传。
表面上看起来,明太祖的这道海防防线好像成功阻止了倭寇为恶,不过战场上的主动权永远掌握在进攻一方的手中,任何被动的防守总会流露出破绽来。
明太祖的这道海防防线是沿着海岸线修建的,但小琉球岛却是大明海外的以个孤岛,明廷小琉球岛的统治薄弱,只在澎湖列岛设有一个澎湖巡检司来管理小琉球岛的事务,
故而,倭寇就改变了先前的战略,将小琉球岛作为侵扰大明的跳板,先在小琉球岛上停留静待时机,一旦发现沿海卫所明军松懈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沿海地区进行劫掠。
由于小琉球岛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可以任由倭寇长久居住,而澎湖巡检司实力有限对盘踞在岛上的倭寇鞭长莫及,故而小琉球岛逐渐就成了倭寇的海上大本营。
根据当时闵浙巡抚汤和的奏报,倭寇每次侵扰福建、广东地区时必然会去小琉球岛补充淡水粮食,而小琉球岛兵少势孤又兼移民众多不易管理,着实成了倭寇的天堂。
本来,明太祖并没有想要将小琉球岛上的居民都撤到沿海地区,不过洪武十九年七月,倭寇以小琉球岛为基地在福建沿海盘旋一个多月,相继抢掠了漳州、泉州、福州、兴化和厦门等地,最后满载而归。
明太祖为此大发雷霆,破口大骂当时的闵浙巡抚汤和:“开国功臣,竟奈何不得区区倭奴!”汤和很无奈直言都是小琉球岛惹的祸。
考虑到大明沿海的海防卫所已经无法有效对付倭寇,明太祖就想到了一个极端的办法,把小琉球岛上的居民统统迁往内陆来,文武大臣对此纷纷赞同,即便是有人有异议又有谁敢反对明太祖?
当时新科探花黄子澄就认为小琉球岛汉夷杂居,孤悬海外,守着它耗费钱粮还不如把那里的居民迁到大陆,这样一来倭寇就没了立身之本。
于是,洪武二十年明太祖下旨撤销澎湖巡检司并令小琉球岛上的居民尽快迁居大陆,不要给倭寇留下一粒粮食。
小琉球岛上的汉族居民积极响应明太祖的政策,纷纷烧掉房屋,毁掉粮食,然后迁往大陆,不过当地的土著居民却反应冷淡,毕竟小琉球岛是他们的家乡。
再加上小琉球岛对澎湖巡检司来说实在是太大了,所统治的地区有限,无法把明太祖的这道迁移内陆的旨意送到岛上的每一个聚居地。
因此,虽然澎湖巡检司尽力而为但小琉球岛上依旧留有不少居民。
负责此事的官员肯定不敢把此事上报给朝廷,否则依照明太祖的脾气肯定会以“办事不力”的名义砍了他的脑袋。
所以,朝廷收到了已经悉数将小琉球岛上居民迁往内陆的奏报,没人质疑这道奏报,因为这道奏报以当时的条件来说根本就无法核实,也没人在意岛上是否还有人。
表面上看来,明太祖的这种大撤离策略断了倭寇在小琉球岛上的后路,而实际上却是把小琉球岛作为一份大礼送给了倭寇。
由于澎湖巡检司和小琉球岛上官吏的撤离,导致小琉球岛上出现了权力的真空,倭寇可以肆无忌惮地进驻小琉球岛乃至澎湖列岛,以此为基地袭扰大明沿海地区,使得倭患更加猖獗。
不仅倭寇,明朝沿海的海盗、逃犯和受生活所迫的百姓也纷纷逃往小琉球岛谋生,使得小琉球岛完全成为了倭寇的一个乐园。
“相公,你是在担心那些倭寇从鸡笼港逃走?”就在李云天陷入沉思的时候,一个清脆的声音从他耳旁响起,雷婷和柳雯晴并排走了过来。
柳雯晴与雷婷一样也是女扮男装,穿着一身少校军服,巧笑嫣然地望着李云天。
这次收复小琉球岛的战事柳雯晴肯定要参加,她不仅是一手组建水师的元老,而且还是李云天在水师的代言人,当李云天在京城的时候是柳雯晴在暗中负责水师的事务。
与骁武军一样,水师的武官全部都有在讲武堂受训的经历,而且很多都是从骁武军中抽调过去的人员,一个个心高气傲,除了李云天外没人能镇住他们,柳雯晴身份特殊,不仅调和了水师内部的矛盾纠葛同时也尽心按照李云天的计划行事,确保水师稳步发展。
因此,对于水师组建后的第一战,柳雯晴自然是要参加的,这个机会可是十分珍贵,一旦错过了可就要遗憾终身。
“小琉球岛上地形复杂,高山连忙,森林密布,万一那些倭寇逃进了山里,要想清剿他们可不容易。”李云天转身向雷婷和柳雯晴微微一笑,他可不想手下那些精锐的陆战队员们钻进深山老林去跟倭寇们打游击,那样的话岂不是拿着大炮打苍蝇。
再者说了,小琉球岛的气候温暖,并不是水师的士兵所能习惯的,他可不希望看见水师出现大规模非战斗减员的情况。
“相公,你是不是已经有了应对之策?”雷婷对李云天十分了解,见他的脸上带着笑意,于是饶有兴致地问道。
“算不上什么应对之策,只不过是一个无奈之举罢了!”李云天闻言摆了摆手,笑着说道,“与其让那些倭寇流窜进山里,倒不如让他们离开岛上,这样一来也省了咱们很多麻烦。”
“相公,你不准备将那些倭寇歼灭在岛上?”柳雯晴的双目闪过一丝意外的神色,放走敌人可不是李云天的行事风格。
“因时制宜,放走侥幸逃走的倭寇比留下他们对咱们更有利。”李云天微笑着微微颔首,随后转身望向了小琉球岛方向,“相公要的是小琉球岛,那些倭寇以后有机会收拾!”
第886章 用心良苦
夜幕降临后,海面上波光粼粼,一派沉寂,海浪拍打着船体发出哗啦啦的声响。
水师舰队的气氛有些沉闷和压抑,为了迎接第二天即将到来的一场那场大战,各条船上的士兵都在精心擦拭着兵器,在战场上唯有兵器是他们最靠得住的伙伴,关键时刻可以用来救命。
倭寇的凶悍之名已经传遍大明,可谓令百姓谈虎色变,在民间早已经是凶神恶煞的代名词,尤其是去年数十名倭寇竟然使得浙江和南直隶数十万大军束手无策,不仅令人感到匪夷所思,更是从侧面彰显出了倭寇的悍勇以及大明江南卫所军队战斗力的不堪。
水师自从组建后还从未与倭寇交战,因此水师的将士尤其是即将登陆与倭寇拼杀的陆战队员们心中更是感到有些忐忑,不知道明日一战能否活下来。
说实话,世上不怕死的人很少很少,蝼蚁尚且偷生更何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