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自然不会坐以待毙,连忙紧急动员本州和北海道的倭人入伍参战,一时间本州和北海道鸡飞狗跳,那些青壮年倭人都被强行征走参军。
于是,在东拼西凑之下,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竟然聚集了三十万的兵力,与之付出的代价是本州和北海道的农活只能扔给女人们。
原本,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还在担心李云天在两人筹集部队的时候发动进攻,可出乎两人的意料,明军在他们征集兵员的时候竟然按兵不动丝毫没有进攻的意思,这使得他们有充足的时间筹集兵力。
当然了,明军在这段时间里也不会闲着,相继剿灭了九州岛和四国岛那些不肯投降的大小势力,巩固了九州岛和四国岛的局面。
李云天自然不怕跟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打持久战,他为了这一天准备了近二十年,有着充足的军需物资跟他们耗着。
这正是李云天用来对付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的一个战略,两人筹集了如此多的兵力后勤补给肯定跟不上,因此只要拖到他们没有了粮食,那么届时必将不战自溃,主动权会握在李云天的手里。
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开始还不清楚明军为何不进攻,以为明军在大力平定九州岛和四国岛的那些反抗势力,这使得两人暗中松了一口气,以为给筹军争取了时间。
可是随着冬季来临,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不得不把精力放在了后勤补给上,两人发现军队每天的消耗惊人,唯有四处筹集。
所谓的筹集自然是抢夺百姓的口粮了,这使得本州和北海道地面上的倭人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直到这个时候,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才意识到了李云天的意图,原来是想要用后勤补给来拖垮他们,因此两人决定开春后就与明军决战,否则他们薄弱的后勤就要崩溃了,后果将不堪设想。
第1459章 得偿所愿(二十二更)
正统十七年,三月。
在李云天看来这是个草长莺飞的季节,适合出门踏青郊游,不过对于目前的本州的局势而言三月是一个令人倍感紧张的时期。
经过一个冬天的等待后,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决定结束目前的这种对峙局面,在粮草耗尽前击败李云天统辖的明军。
显而易见,面对着有着充足粮草供应的明军而言,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再这么耗下去的话将自乱阵脚。
于是,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亲率召集起来的三十万大军,兵分两路气势汹汹地向明军驻地奔来,准备与明军决一死战。
值得一提的是,明军在长门和周防的部队并没有进城,而是在野外扎营,长门和周防地区的城池太小根本无法容纳下如此多的大军。
况且,李云天准备要跟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打持久战,故而大军长时间驻扎在城里很容易引发不必要的事端,故而李云天决定驻扎在野外。
由于军营驻地的存在,吸引了许多商人和妓女前来谋生,毕竟倭国东军和西军的内战使得倭国的经济临近崩溃的边缘。
因此,军营后面的空地是哪国开设了许多的商店和妓院,大内政弘等大名知道李云天要打持久战,故而为了打发时间甚至在军营后面修建起了包含书院和茶室的府邸,在庭院里种植树木和蔬菜,并将妻子接来。
为了促进与明军将领之间的关系,大内政弘甚至举行了盛大的茶会邀请李云天等明军将领出席,各大名更是互相宴请举行歌舞盛会,如果不是前面气氛萧杀的军营,外人还以为现在是歌舞升平的盛世。
李云天接受了大内政弘的邀请,参加了大内政弘举行的茶会,一名身穿和服的靓丽女子跟着他一同赴宴,与李云天之间关系很是亲昵。
大内政弘等大名见到那名性格温顺的和服女子后纷纷惊得目瞪口呆,他们一眼就认出来这名柔情似水的和服女子就是领有九州岛和四国岛三国的女守护大明山口惠子。
山口惠子平常都是以一副冷傲的面容出现,外人根本就没有见过冷冰冰的她笑过,可现在山口惠子笑容甜美地向他们躬身打着招呼,令大内政弘等人倍感惊讶。
陪着李云天和山口惠子一同前去参加酒宴的自然还有李山,一身骁武军武官的黑色制服,英武帅气。
李云天竟然知道了李山的身世那么自然不会再把山口惠子孤零零的一个人留在倭国,等这次倭国的事情结束后他就带山口惠子回京城,山口惠子届时可以放心地把手里的事业交给李山来继承。
山口惠子对此自然感到非常开心,说实话他根本没想到李云天会带她回京城,这意味着李云天要承认她妾室的身份,其实只要李云天能认下李山她就十分高兴。
自从在太宰府与山口惠子重逢后,李云天为了弥补多年来的遗憾,就领着山口惠子游山玩水,重新过起了二人世界,反正倭国的事情自有讲武堂的人处理,根本轮不到他这个王爷操心。
南征北战这些年来,李云天觉得此次征讨倭国的战事最为轻松,讲武堂有着一整套完善的机构来处理倭国的事情,经过这些年来的磨砺讲武堂的中生代已经完全成长了起来,有着丰富的经验,知道他们在倭国要做的事情因此根本就不用李云天担心。
李云天和山口惠子重温旧梦自然是心情舒畅,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可就过得有些窝火了,各种烦心事接踵而来,地方上的有些大名竟然阳奉阴违抗拒征粮,并且已经爆发了多次冲突,使得两人颇为头疼。
毕竟并不是所有的大名都想跟大明打上那么一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思,那些跟山口惠子、大内政弘关系密切的本州大名都已经陆续收到了两人邪恶给他们的信,知道了大明朝廷都倭国大名的处置态度,如果投诚的话还能获封子爵或者男爵的爵位。
这就使得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心中暗暗叫苦,两人也听见了一些大名私下里与山口惠子和大内政弘等投靠了大明的九州、四国大名之间有联系的事情,也促使了两人尽快与明军决战的念头,如果等到本州的那些大名也下定决定投靠大明的话那么事态可就糟糕了。
另外,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两人都已经年近六旬,近年来的东、西军之战耗费了两人巨大的精力,使得两人的健康恶化。
换句话说,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的这次对大明的攻势是不得以而为之,涉及到了很多方面,并不单单只与粮食有关。
按照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原先的打算,他们想要等待明军进攻然后打防御战,就像一百多年前对付蒙元军队一样,很显然防御的一方在战争中占有优势。
可惜明军并没有发动进攻而是反客为主坚守,这就使得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的念头落空,不得不主动发起攻击。
值得一提的是,当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的军队兵分两路进攻驻守在长门和周防的明军以及投诚的倭军时,李云天正在四国岛的伊予的一个风景秀丽的湖边钓鱼,山口惠子在一旁给他煮着茶。
伊予是山口惠子的故乡,当年伊予国的守护大名是山口惠子的父亲,山口惠子小时候家逢大变,山口惠子父亲的一名属下造反杀了她全家成为了伊予国新的守护大名,如果她不是被人拼死护卫的话恐怕已经死在了那场叛乱中,也就不会遇上李云天了。
山口惠子之所以会狠心离开李云天回到倭国就是为了报仇雪恨,因此当她拥有了九州岛的大隅和日向后派兵攻打下了伊予,处死了那名背叛他父亲属下的全家,给家人报仇雪恨。
报完仇后,如果不是为了李云天的征倭大计,山口惠子真的想回到李云天的身边,毕竟她是在忠王府长大的,对于她而言忠王府就是她的家,况且她爱的人以及李山都在那里。
李云天知道山口惠子这些年吃了不少苦,所以他要想方设法把那些流逝的日子给补回来,以弥补其当年的过错。
“相公,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已经率军向我军发动攻势,相公是否应该回去坐镇。”山口惠子给李云天泡好了一杯清茶,递给他后笑着说道。
李云天悠闲地品了几口茶,不以为意地笑道,“如果他们连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都对付不了的话,相公可就看错了他们。”
“其实,当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分兵进攻时已经注定了两人的失败,要是他们合并一处集中兵力的话或许还有一丝胜机!”
说着,李云天放下手里的茶杯,笑着把山口惠子拉进了怀里,让她坐在自己的腿上,望着水面上说道,“惠子,你说鱼还有多久咬钩?”
见此情形,一旁的几名侍女不由得掩口而笑,这使得山口惠子的脸颊浮现出了两道红晕,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相公,这里还有外人,让她们看见了有损你的威名。”
“她们不会那么不开眼的。”李云天笑着搂紧了挣扎着想要起身的山口惠子,望了一眼那几名窃笑的侍女说道,“夫妻恩爱是人之常情,哪里会损什么名声。”
“相公,妾身有一件事一直不明白,当年你为何要带妾身回去,而不是吧妾身交给别人。”
山口惠子挣扎了一下也就顺其自然了,脸颊通红地依偎在了李云天的怀里,忽然之间她想起了一件事情,忽闪了明亮的双眸后不无好奇地望着李云天问道,这件事情一直困扰着她。
“相公实话实说,当时相公一看你就知道你的身世不简单,很可能来自倭国的富贵之家,所以相公想要通过你建立与倭国的联系。”
李云天闻言顿时笑了起来,“另外,你小时候虽然沉默寡言但相公觉得非常可爱,所以把你带了回去,免得受了委屈。”
“相公,原来你也有私心呀。”山口惠子闻言顿时“扑哧”一声就笑了出来,心中泛起了一丝甜意,她一直以为李云天带她回去是出于公心,没想到还有私情在里面,这意味着她从小就吸引了李云天的注意。
“相公也是人呀,自然有着七情六欲。”李云天的脸上不由得闪过一丝尴尬的神色,讪笑着说道,如果搁给外人看的话他就是一个喜欢小萝莉的怪叔叔。
“王爷,大捷,大捷!”
就在这时,一匹快马从远处飞驰而来,马背上的少校来到湖边后翻身下马,兴冲冲地把手里的一道公文递给了李云天,“王爷,我军大捷,我军左、右两路军发生哗变,细川胜元被杀,山名持丰重伤,现在倭军已经向我军投降。”
原来,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攻打固守的明军,结果被明军的火器给硬生生地逼退,丢下了不少尸体。
目睹了明军火器的威力后,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阵营的那些大名与山口惠子、大内政弘有联系的大名为了谋得一条生路发动了武装反叛,灭了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的嫡系后向明军投降。
李云天闻言嘴角不由得闪过一丝欣慰的笑意,这场胜利来的比他预想的要早一些,看来细川军和山名军实在是顶不住压力了,这才爆发哗变。
“咬钩了!”随后,李云天的视线落在了在水面上忽然抖动起来的鱼漂上,笑着开始收杆,随着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的失败倭国将并入大明的版图,他心中一直悬着的石头终于可以落地。
第1460章 功成身退(二十三更)
正统五十年,秋。
乾清宫。
乾清宫大殿外密密麻麻站满了朝中的文武权贵,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