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要见忠王,我有重要的事情要向忠王爷禀报!”随着那名男婴的哭声,山海光孝的心不由得颤抖了一下,随后开口向李安民说道,他手里还有一道用来保住家人性命的杀手锏。
“忠王爷现在人在京城,你有何事可跟本官说。”李安民闻言不动声色地问道,知道山海光孝想要给家人谋一条生路,这样无疑就会乖乖就范。
“我这个消息事关重大,必须要亲口对忠王爷讲。”山海光孝闻言摇了摇头,毕竟他罪孽深重因此根本就信不过李安民,只有李云天亲口答应放他家人一马他才会把实情讲出来,虽然他痛恨李云天但却非常钦佩李云天的为人,李云天向来一言九鼎绝对不会食言。
“父王公务繁忙恐怕没有时间见你,你如果老实交代陈光宗的下落那么本王可以免除你家人一死!”
李安民自然清楚山海光孝的心思,于是神色严肃地望着他说道,不动声色地表明了身份。
“父王?本王?陈光宗!”山海光孝闻言顿时怔在了那里,一脸震惊地望着李安民,他万万想不到眼前的这个年轻人竟然是李云天的儿子,而且还是一位朝廷郡王,怪不得周围的那些将领对这个年轻人如此敬畏。
第1449章 东征(十二更)
三月初,京城,太和殿。
“皇上,平武侯来报,我水师将士已于二月中旬成功攻陷了对马岛,活捉寇首山海光孝。”
今天是七日一次的大朝,李云天双手捧着一道公文,来到殿前递给了一名内侍后沉声斌禀告,“山海光孝提供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本应该被倭国国王处死的陈光宗竟然还活着,而且就生活在倭国的九州岛上,实在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竟有此事?”正统帝闻言眉头顿时微微一皱,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当年幕府将军曾经派人送来了“陈光宗”的人头。
大殿上的文武官员闻言也纷纷感到震惊,不由得暗中对视了一眼,谁也没有想到说山海光孝竟然会有陈光宗的消息。
“岂有此理,倭国国王竟敢欺瞒朕,实在是可恶之至,难道他把朕当成了三岁的孩童戏耍于股掌之中?”在众臣的暗自猜测中,正统帝看完了秦昆所上的奏报后不由得勃然大怒,一把将手里的公文扔在了地上,怒气冲冲地说道。
山海光孝不仅招出了陈光宗在倭国的住所,更重要的是还拿出了两人的书信往来,请朝廷辨认是否是陈光宗所写,陈光宗当年的认罪的供状还在刑部的库房里放着。
“来人,调取陈光宗的供状,比对两者的笔迹。”随后,正统帝沉声下达了诏令,他要搞清楚与山海光孝来往的书信是否出自陈光宗之手,陈光宗出身富贵自幼就有名家教他书法,故而能写一手好字。
刑部的人自然不敢怠慢,连忙去库房把陈光宗的供状调了出来,像两淮盐道这种惊天大案刑部库房自然有存档,以备将来查询。
“回皇上,经过臣等的查验,书信和供状上的字体为同一人所写。”在正统帝的示意下,翰林院的翰林们在殿前比对了山海光孝提供的书信与陈光宗供状上的字体,经过一番低声商议后,翰林学士来到殿前郑重其事地躬身禀报。
轰的一声,大殿上顿时一阵骚动,现场的文武百官相信那些翰林不会贸然下这个结论,这岂不是意味着倭国戏耍了正统帝,随便找了一个脑袋来滥竽充数?
“胆大包天,竟敢欺瞒朕,实在是罪无可恕。”正统帝闻言冷笑着说道,随后望向了李云天,沉声下达了诏令,“忠王,朕任命你为东征倭国的统帅,务必要把倭国一举攻克。”
“臣遵旨。”李云天闻言眼前亮了一下,随后躬身应了下来,他等了这么些年如今终于可以征讨倭国了。
大殿上的文武百官闻言不由得诧异地对视了一眼,很显然对倭国出兵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谁也没有预料到正统帝如此快就定下了出兵的决定。
尤为重要的是李云天竟然没有提出反驳意见就很快就接旨,这意味着这次对倭国出兵将无法避免实在是显得有些仓促,但转念一想这又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倭国欺骗了正统帝自然要受到惩罚了,只不过惩罚过于严厉。
如果搁在以往,肯定有那些沽名钓誉的官员跳出来以民生为由希望正统帝止戈为武,不要开启战端。
可如今事情涉及到了李云天,李云天的口才可是非常厉害,嘴皮子工夫在大明文官中首屈一指,因此谁也不想自找麻烦以免自取其辱。
尤为重要的是,因为倭寇的事情众臣都对倭国没有好感,谁这个时候为倭国说话摆明了是想受到大胆上文武官员的围攻。
随着正统帝征讨倭国圣旨的下达,京城的勋贵们顿时忙碌了起来。
随着李云天这些年的南征北战,大明的边患已经解除,谁都知道东征倭国之战将可能是大明近数十年来最后一次对外用兵,故而谁都想参与其中,抓住这最后建立功勋的机会。
此次东征倭国李云天自然要考虑到卫所军和骁武军的利益,因此他决定卫所军和骁武军的人数各占一半。
就在李云天紧张地调兵遣将时,英国公张辅派人把李云天喊了过去,张辅此时已经卧床多日,到了油尽灯枯的境地。
在李云天看来,张辅虽然贵为大明勋贵之首,但实际上自从洪熙帝登基后张辅实际上就失去了对兵权的掌控,很显然洪熙帝信不过与汉王关系密切的张辅,他的这种态度影响到了继任的宣德帝。
这使得张辅后来缺席了大明随后的那些战争,老老实实地待在京城里,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按照历史的轨迹,张辅本应该战死在土木堡之役,可由于李云天灭掉了北元,这使得他无形中拯救了大明朝堂上许多高官的性命,这里面就包括张辅。
可惜张辅年事已高,虽然避开了土木堡一劫但无法摆脱岁月的侵蚀,年前开始就一病不起,御医们对此是束手无策。
李云天赶到英国公府的时候,不少朝中勋贵都已经在那里,相互间小声议论着什么,见到李云天后纷纷行礼。
张辅系出名门,是与永乐皇帝关系密切的大将张玉之子,早年随父参加靖难之役,累封信安伯、新城侯。
后来,张辅受命进攻并占领安南,改安南为交阯,受封英国公,予世袭诰券,此后四次平定交趾叛乱。
洪熙元年张辅掌中军都督府事务,进太师,宣德元年参与平定汉王叛乱,正统帝即位后加号翊连佐理功臣,历事四朝,连姻帝室,与三杨等同心辅政,累加光禄大夫、左柱国,已经是朝廷年岁最高的大臣。
英国公府的家眷更是齐聚一堂,哭哭啼啼地等在张辅的卧房外面,孙太后和正统帝都已经派人前来探视。
卧房里,张辅的儿子张懋和周征、胡滢等文武重臣等在外面的客厅里低声说着话,每个人的脸色都显得十分沉重,近些年来朝中重臣相继离世,而张辅位居太师之位是朝中官阶最高的一位,比李云天还要高,李云天如今也不过才是太傅。
“太师的情形如何?”李云天与周征、胡滢等人打过招呼后,面无表情地问向了留在英国公诊治的几名御医。
“回王爷,下官等人已经尽力。”一名领头的御史闻言向李云天一躬身,不无遗憾地回道,生老病死乃天道轮回他们也没有办法。
李云天闻言不由得叹了一口气,张辅身为太师可谓大明勋贵的精神支柱,倘若离世对勋贵集团来说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王爷,家父请王爷进去。”这时,张懋快步走到李云天面前躬身说道,神色显得无比忧伤。
李云天闻言点了点头,进入了张辅休息的内室,张辅正倚坐在床头跟几名曾孙在那里谈笑,看样子精神良好,气色很是不错。
“回光返照!”李云天的眉头顿时就是微微一皱,他知道张辅此时的反常行为意味着张辅已经命不久矣。
“打扰王爷布置东征倭国了。”见到李云天后,张辅让张懋带走了那几名曾孙,然后笑着向李云天说道。
“太师言重了,与太师相比东征倭国又算得了什么。”李云天闻言微微一笑,走到了床边的椅子上坐下说道。
“王爷,本公今生很少佩服人,王爷虽然年龄比本公小上许多,却是本公生平最为钦佩之人。”张辅笑了笑,望着李云天郑重其事地说道,“当年如果不是王爷挺身而去前去交趾平叛,那么交趾现在可就不是我大明领土了,本公与诸位将士的血汗就化为乌有。”
虽然李云天平定了交趾的叛乱,但最先打下交趾的人确实张辅,张辅也因此进封公爵,此后又四次平定交趾的叛乱,不仅对交趾有着大功,而且对交趾感情深厚。
“太师,这是本王的职责而已,太师当年攻下安南才是功高至伟。”李云天闻言连忙摆了摆手,不以为意地说道。
“王爷,本公很清楚王爷虽然名为平叛,实际上与重新攻下安南无异,叛军势大而官军危在旦夕,比本公当年可要难上许多。”
张辅知道李云天向来谦逊,于是笑着说道,“王爷,待王爷打下倭国时记得给本公说上一声,本公九泉之下为王爷和皇上感到高兴。”
“太师放心,本王一定不负太师所望拿下倭国,解决大明东面的隐患。”李云天闻言微微颔首,沉声回答。
“有你在朝廷本公非常安心,本公的家人以后就拜托王爷多多照顾了。”张辅闻言沉吟了一下后说道。
虽然张辅现在在家休养,但也清楚朝中局势的严峻,内廷和文官集团斗得不可开交,勋贵集团不仅与双方的关系错综复杂,内部的争斗也日益严峻,毕竟朝廷的资源就这么多必须要进行争夺,谁也不甘心拱手于人。
张辅担心子孙们以后陷入到朝中派系争斗的漩涡中无法脱身,这才拜托李云天进行照顾,有李云天和忠王府作为依靠的话那么他也不必担心英国公府的将来了。
“太师,这是本王的份内之事,太师勿需挂念。”李云天微微一笑,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下来。
张辅的脸上流露出一丝欣慰的笑意,心中悬着的一颗大石头终于可以落下。
李云天与张辅聊了一会儿天后就离开,英国公府的家眷进入卧房内听张辅交代最后的遗憾,不久后房间里就传来了哭声。
“唉!”李云天不由得摇了摇头,眼眶有些泛红,张辅当年在他平定交趾叛乱的时候没少出谋划策,与他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张辅死后谥号忠烈,被正统帝追封为定兴郡王,足以彰显其功勋显赫的一生。
第1450章 齐头并进(十三更)
正统十六年六月初,李云天乘坐明扬号三桅战船抵达釜山军港。
此时,釜山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军营,李云天接到正统帝征讨倭国的圣旨后就开始调兵遣将全力备战,准备兵分、东西两路,从宁波港和釜山港齐头并进。
与宁波港相比,釜山港距离倭国更近,有利于明军跨海发动进攻以及物资的补给,是大明此次东征倭国的重要中转站和补给基地。
明军频繁调动的同时,倭国内部处于僵持之势的东军和西军并没有把对马岛的倭寇被明军剿灭一事放在心上,他们现在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击败对方上面,根本就无暇顾及对马岛上的事情。
因此,无论是细川胜元还是山名持丰都没有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