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巨浪-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正是帝国向美国出让了殖民地,使美国领土迅速扩张,国力日益强盛,最终成为了帝国的头号竞争对手。
  可是,从客观的角度上讲,当时帝国的决策也是非常无奈的。
  与帝国在其他地区的殖民地相比,北美洲的殖民地是最不重要,也是开发程度最底的。特别是北美洲腹地的殖民地,对帝国的意义并不大。
  一是北美洲地区的气候相对恶劣,二是交通极不便利,三是开发难度巨大。
  不说别的,新武汉在建城三百多年之后,也只有五万多居民。在别的地区,任何一座殖民地据点在五十年之内就可以发展到如此规模。
  另外,除了美国之外,当时没有任何国家有能力购买帝国的海外殖民地。
  东方的日本,朝鲜,以及南洋地区的那些小国极为贫困,自保尚且不易,哪有能力买单呢?
  欧洲国家也被战争所困,而且当时与帝国敌对,就算有钱,帝国也不见得会将殖民地卖给欧洲国家。
  南美洲几个新生国家也无力扩张,奥斯曼帝国缺乏活力,刚刚崛起的俄罗斯连出海口都没有巩固,更不可能购买万里之外的殖民地,而日后欧洲首强的德意志帝国才刚刚统一,正在忙着处理内部矛盾呢。
  如此一来,帝国别无选择!
  如果不通过出售殖民地换取资金,帝国难以赢得对欧战争的胜利。如果输掉了对欧战争,帝国损失的不仅仅是北美洲腹地的殖民地,恐怕是全世界的殖民地与世界霸权。随着帝国的威望一落千丈,谁能保证其他国家不会落井下石?
  也就是说,无论如何,帝国都要赢得对欧战争的胜利,维持帝国的威严。
  也正是如此,在成功出售了第一块殖民地之后,帝国很快又向美国出售了第二块殖民地。
  明历四百六十五年(公元1833年),帝国以十三亿七千五百万美元(约和四亿四千万金元)的价格,将密西西比河以西,到洛矶山脉的所有殖民地出售给美国。这次,美国将以硬通货支付全部费用。
  七年时间,前后两次,帝国一共向美国出售了近六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美国也一举成为国土面积仅此于大明帝国的世界第二大国家。当然,从人口上讲,美国仍然排在法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英国,甚至日本的后面。
  可以说,通过两次不流血的领土扩张,美国成为了“明欧战争”的最大收益者。
  在大明帝国与欧洲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美国不动声色的完成了初步扩张,使国土面积扩大了八倍,并且获得了极为丰富的资源。
  更重要的是,美国成为了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玩家”。
  战争期间,美国采取了两边讨好,两边不得罪的外交策略。
  一方面,美国与大明帝国修好,并且用高价从大明帝国引进了大量急需的技术与工业生产设备,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另外一方面,美国向欧洲国家倾销其工业产品,帮助欧洲国家渡过难关。
  正是这种中立政策,使美国获得了巨大的好处。
  同样的,处于战争中的大明帝国与欧洲国家都不愿意得罪美国,或者说,不愿意树立一个新的敌人。
  美国的崛起史,也是大明帝国的衰落史。
  战争结束之后,大明帝国内忧外患,虽然欧洲国家已经被击败,但是并没有被彻底征服(也不可能彻底征服),为了防止欧洲国家东山再起,战后二十年,帝国对欧洲实施了极为严格的经济于技术封锁,并且大力扶持刚刚统一的德意志,暗中支持意大利,用来制衡几个欧洲传统强国。
  当时,帝国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还是国内矛盾。
  长期的战争使帝国社会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大量的战争债务更使帝国濒临破产。虽然胜利能够使帝国百姓暂时忘掉痛苦,但是却不能改善帝国百姓的生活,也无法满足百姓对提高生活品质的诉求。
  明历四百六十八年(公元1836年)到明历四百九十年(公元1856年),帝国陷入了长达二十年的动乱期。
  二十年间,帝国内阁换了十二任首辅,其中在位最短的不到三个月,最长的也不到两年。
  同期,帝国国内爆发了大大小小上百起暴动,比如明历四百七十四年,在松江爆发的产业工人起义,以及明历四百八十一年,在武汉爆发的船厂工人大罢工。
  此时的大明帝国,就如同一架嘎吱作响的马车,随时有可能停下,随时有可能崩溃。
  内忧外患之下,大明帝国的对外政策也出现了转变,对外扩张的步伐几乎完全停止,同时开始了大幅度的收缩。
  明历四百七十五年,为了镇压江南产业工人革命,帝国被迫第三次向美国出售殖民地。
  这次,帝国用金山以北,洛矶山脉以西的殖民地换到了二十四亿美元(约和五亿五千万金元)。
  次年,墨西哥宣布脱离帝国。
  紧接着,在帝国控制之中的中美洲地区纷纷宣告独立。
  在大明帝国美洲殖民地独立浪潮的影响之下,欧洲列强在美洲的殖民地也纷纷宣布独立。
  也就是说,欧洲国家的情况不比大明帝国好多少。
  结果,到明历四百九十三年(公元1861年),除了加勒比海的部分岛屿之外,美洲所有殖民地都已宣告独立!
  毫无疑问,不管是大明帝国,还是欧洲国家,都无力改变这种状况。
  同样的,对大明帝国,以及欧洲来说,美洲殖民地宣布独立只使其所面临的局势雪上加霜。
  历史造英雄。
  如果没有一个伟大的人物出现,大明帝国将沿着历史的轨道滑向无底深渊。
  明历四百九十四年(公元1862年),在经过议政院三轮投票选举,最终由“共盟党”与“民业党”共同推举的林则徐以微弱多数当选帝国内阁首辅。
  历史的车轮,也在此刻调整了方向。





    正文 序 不一样的历史(十四)
     更新时间:2009…5…9 21:31:52 本章字数:3831

  华盛顿,初春时节仍然分外的寒冷。
  白宫西厅,随着最后一名穿着大明帝国官员服饰的中年人到达,与会的八国代表全部到齐。
  与另外七个国家代表不一样的是,主持会议的美国总统明显带着一丝笑意。
  这不是东道主那种礼节性的微笑,而是得意的微笑。
  相反,最后到达的帝国代表明显脸色阴沉。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对大明帝国极为不利的会议。
  另外,这次会议上将要签署的国际协议也肯定对大明帝国极为不利。
  此时此刻,正襟危坐的李鸿章并不明白,帝国首辅为什么要答应西方列强的无理要求,为什么要决定签署这份明显对帝国不利的协议。
  可是,他只是首辅的代表,无权决定帝国的未来。
  再说了,首辅乃何许人也,他能够看穿首辅的长远打算吗?
  正是在这个心理暗示的作用下,李鸿章代表帝国在印有《门户开放》的文件上签了自己的名字,并且盖上了帝国的印章。
  随着美国总统最后一个签字,最后一个盖上美国的印章,这份标志着世界新秩序的国际协议正式生效!
  实际上,对帝国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个解脱呢?
  自从林则徐出任帝国第一百八十四任首辅之后,帝国开始转型。除了收缩海外势力,将更多的国力用于国内发展之外,帝国还逐步与欧洲国家,以及新兴的美国签署了友好和平条约。
  此举,为帝国赢得了极为难得的喘息机会。
  当然,这并不能彻底解决帝国面临的严峻考验。
  居高不下的失业率,难以控制的通货膨胀,以及国内民众低下的生活水平,都是摆在帝国政府,摆在帝国内阁首辅面前的大难题。
  林则徐没有回避,也不能回避这些问题。
  到明历四百九十四年(公元1862年),林则徐卸任的时候,帝国国内的情况已经有了极大的好转。
  十年之内(当时,帝国已经出台法案,内阁首辅每界人期为五年,一般情况下,只能连任两界),帝国国内失业率从百分之三十八降到了百分之七,工业产值从一百三十五亿金元提高到了二百五十一亿金元,人年均可支配收入从五十八金元提高到了九十七金元,国内物价水平基本保持平稳。
  即便在林则徐卸任的时候,帝国的总体国力仍然处于极为低下的程度,可是相对而言,如果没有这十年的稳定发展,没有林则徐推行的一系列新政,帝国恐怕根本熬不过这十年,早就分崩离析了。
  与此同时,世界局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同样处于战争“后遗症”期间的欧洲国家开始好转。
  只不过,当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美国。
  明历四百八十七年(公元1855年),美国向独立不久的墨西哥宣战。一年后,墨西哥战败投降,以战争赔款的方式,将现在的加利福尼亚州,新墨西哥周,亚利桑那州,以及得克萨斯州一部分割让给美国。
  面对美国的扩张,大明帝国不但没有向墨西哥(当时,在墨西哥占主导地位的是帝国移民的后代)伸出援手,而是作壁上观。
  说白了,帝国也没有能力支持墨西哥,更不希望与美国开战。
  也许,欧洲国家正梦想着帝国与美国开战呢。
  尝到甜头之后,美国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变本加厉的推行扩张政策,甚至一度提出,美洲为美国后院的概念。
  只是,当时不管是大明帝国,还是欧洲列强,都无力与美国抗衡。
  或者说,不想与美国敌对。
  如此一来,美国获得了其他国家从来没有得到过的历史机遇。
  当然,“倒霉”的不仅仅只有大明帝国,还有欧洲国家。
  到明历五百三十年(公元1898年),也就是“美西战争”爆发的时候,美国已经成为了西半球最强大的国家,并且在实际上成为了美洲霸主。
  通过“美西战争”,美国不但占领了仍然在西班牙控制之下的古巴,还一举夺取了西班牙在加勒比海地区的霸权地位。同时,美国的影响力扩大到了太平洋地区,对大明帝国构成了实质性威胁。
  此时,大明帝国已经恢复元气,并且具备了重新发动战争的能力。
  问题是,欧洲国家也恢复了元气,甚至实力大涨。连欧洲国家都没有帮助西班牙对付美国,大明帝国有什么理由为西班牙出头?
  “靖绥政策”的结果只是更大的苦果。
  明历五百三十二年(公元1900年),刚刚打败了西班牙的美国出兵杀入日本东京湾,迫使日本天皇政府签署了开户通商的协议。
  到此,美国的对外扩张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大明帝国的根本利益。
  毕竟,日本是帝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即便是当初的欧洲列强,也没有把爪子伸到日本来,甚至没有进入西太平洋地区!
  当时,战争的阴影笼罩在了整个世界的上空。
  按照几乎所有人的猜测,大明帝国在一忍再忍之后,肯定不会再日容忍美国的挑衅行为,必然会采取军事行动,还美国以颜色。
  可最终,大明帝国不但没有向美国开战,反而提出了“利益均沾”的提议。
  这就有了李鸿章参加的“华盛顿和会”。
  在此之前,大明帝国与美国,欧洲国家已经磋商了十多轮,最终确定了《门户开放》协议的具体内容。
  按照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