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孺子帝-第2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天你就要离开京城了,你这么喜欢皇宫,就在这里踏实地住一晚吧。”韩孺子没有追问,反而劝东海王好好休息。

在东海王听来,这更像是某种威胁,知道自己终究没法戏弄皇帝,脱口道:“王美人……王太后想要除掉皇后。”

王美人还没有得到太后的称号,东海王先给她加上了。

韩孺子稍稍眯眼,东海王更害怕了,“王妃说,那晚她和皇后一块去太后寝宫求助,守门的是王太后,她拒绝开门,还说有皇后在,陛下以后不好对崔家动手。要不是杨奉及时找来宫中的侍卫,皇后和王妃很可能真的死在宿卫军手中。听说拙心院被烧毁了,皇后一直住在那里,她算是万幸,逃过一劫。当然,王妃说得也未必准确,我没亲眼看到……”

“够了。”韩孺子站起身,“明天谭家所有人,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跟随大军上路,跟你一块迁到东海国。”

东海王一惊,“圣旨不是这么说的。”

“明天一早会有新的圣旨。”

“可是……怎么来得及?连点准备时间都没有。”

“谭家没什么好准备的,上路就是。”韩孺子不再解释,迈步走出去,他绝不会将可疑的人留在京城。

东海王目瞪口呆,虽说在他看来皇帝就该心狠手辣,可是眼看着变狠的人是韩孺子而不是自己,他还是有点接受不了。

韩孺子在侍卫的护送下前往寝宫,心中从未像现在这样犹豫不决。

他相信谭氏的话,却不知道该怎么跟母亲和皇后开口。

第二百七十六章 习惯

对于那晚与王美人发生的矛盾,崔小君只字未提,在她的讲述中,离开住处之后,立刻去了太祖衣冠室,那里的太监还认得从前的皇后,为她开门,解开杨奉的绳索,一块逃走。

韩孺子同样不打算提起此事,他即将离开京城,前去“征服”属于自己的大楚江山,与其将母亲和皇后的矛盾公开,不如继续隐藏下去。

但也不能就这样一走了之。

次日天还没亮,皇帝、皇后早早起床,崔小君亲自为皇帝穿衣戴冠,一直保持沉默,最后只说了一句:“出宫在外,不要睡得太晚。”

韩孺子笑了笑,在皇后额上轻轻吻了一下,走出房间,他已经决定,不让宫里的任何人送行。

外面有人等候,张有才、泥鳅将贴身服侍皇帝——泥鳅不想当太监,一直与部曲士兵们住在一起。还有另外十五名太监和三十名侍卫,都是杨奉亲自选定的,任务只有一个,保护皇帝十步之内的安全,这些人的头目是中司监刘介。

韩孺子先去太后寝宫,在大门外向太后和母亲告辞,然后直接去往太庙,进行了一次简单的祭祖仪式,礼毕之后乘轿前往北宫门。

中途,他先后召见了两个人。

一个是宫女佟青娥,她如今是秋信宫女官,掌管与皇后相关的事务,韩孺子多做了几句嘱咐,要她好好照顾皇后。

另一个是杨奉,两人该说的事情都已经说过,韩孺子在临行之前再次召见,是希望杨奉能够维持宫中的稳定,“慈顺宫与秋信宫乃重中之重,万望杨公在意。”

韩孺子只能说这些。

杨奉似乎明白了什么,想了一会,点头回道:“是,陛下。”

出了宫门,天色微亮,更多的人等在这里,包括一百名仪卫、两百名卫兵、四十多名各部司官员,这些官员大都是侍郎、主事一类的副官,围绕皇帝组成一个临时朝廷,每日都要与京中的衙门保持联系,提供最新消息,以备不时之需。

队伍出行,由北城门出城,然后再调转方向去往东方的函谷关。

城外等候的人更多,京中所有五品以上的大臣都来送行,还有一支千人军队,一半是以黑色为主的北军,另一半是大量采用红色的南军,皇帝本人的仪卫与卫兵则都是紫、黄色,争奇斗艳,颇有气势。

祭旗仪式就在城门下举行,三匹纯色白马成为牺牲品,鲜血染在蚩尤旗上,这面黑红两色的兵旗,与皇帝的龙旗一道,成为军中最重要的标志。

天已经大亮,皇帝准备出发,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小小的意外。

十几名大臣跪在护城河的桥上,痛哭流涕地拦驾,希望皇帝再度三思,不要轻易出征,上有太后、下有群臣,皇帝安危系于万民……

韩孺子在史书中读过类似的记载,可他已经在勤政殿里“说服”了群臣,还以为这种事不会发生在自己面前,而且连兵旗都祭过了,断无放弃亲征的可能,结果仍有大臣闹这一出。

队伍被拦住了,韩孺子招手让身后的刘介跟上来,低声问:“怎么办?”

刘介在宫中为宦多年,见多识广,马上回道:“陛下不用出面,我来处理。”

刘介跳下马,快步走到桥上,亲手扶起三位地位最高的大臣,说了几句,然后快步走回皇帝马前,点点头、躬躬身,一个字也没说,又跑回桥上,与大臣倒是真的开口交谈。

如是反复三次,大臣们终于让开,目送皇帝过桥。

韩孺子终于迎上此行随他亲征的大军,号称是一万人,加上随行人员差不多是一万三千人,由于一路上都由郡县接待,没有动用民夫,多出来的三千人都是皇帝身边的人,以及众多主动请战的宗室、勋贵与大臣亲属,还有他们的随从,数量与皇帝比不了,但是每人至少也有两名奴仆服侍。

将官数量极多,挂着将军头衔的人就有两百多,有资格在皇帝面前参议军政的人至少五十名。

还有二十名国子监博士与翰林院学士,都是获得推荐的顾问。

即使离开了皇宫与京城,韩孺子仍能感到有一张网罩着自己,大臣只是这张网最重要的一部分。

将近午时,韩孺子终于能够策马行进。

一万将士数量不多,可是皇帝亲征,仍要分为前后左中右五军,柴悦亲率前军,天刚亮就出发了,房大业指挥中军,是皇帝的最外一层保护,另外三军的将领都由兵部推荐。

太傅崔宏位高权重,留在皇帝身边,统管五军,为了突显地位,加封大将军的头衔,不过所有人都明白,这是名升实贬,崔家已经失势,能否再度兴起,就要看皇帝的信任程度了。

大军出发不到两个时辰就停下,住进早已准备好的营地,这时天还亮着,他们甚至没有走出京畿地界。

韩孺子召见崔宏,他以为这次会面会有些尴尬,可崔宏不愧是见过世面的三朝老臣,进帐之后神态自如,规规矩矩地行臣子礼,既不以皇帝岳父的身份自傲,也不以曾经与皇帝为敌而惊慌失措。

“大将军,三日之内能赶到函谷关吗?”

“回陛下,兵无常势,以稳为上,函谷关情形不明,待前军传回消息之后,或加速、或慢行、或暂停,皆可随意选择。”

帐篷里只有数名侍卫与太监,韩孺子当他们不存在,坐在椅子上稍稍向前倾身,说:“朕以为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三日之内必须赶到函谷关,上官盛若是逃走,要紧追不放,若是据关固守,正好将其剿灭。”

崔宏频频点头,“陛下说得有理,可陛下乃至尊之体,若有闪失,哪怕是一点闪失,臣等即成千古罪人,生,无颜返京,死,难见先帝。”

崔宏扑通跪下,恳切地说:“臣虽愚钝,好歹带兵数十年,粗通兵法,纵然臣无能,麾下还有几十名老将,打过胜仗无数,绝不至于耽误陛下的大事。”

韩孺子不想一出京就与崔宏发生冲突,“好吧,由大将军安排,前军若有消息,随时通知我,不分早晚。”

“是,陛下。”

崔宏告退,中司监刘介提醒皇帝,出征首日,皇帝得慰问全军,所谓慰问,不是像从前那样走出帐篷,而是轮流召见不同人等。

将领、官员、顾问、宗室、勋贵、大臣亲属等等,都要派出两三名代表,来帐中拜见皇帝,感恩戴德,然后将皇帝的慰问“带给”其他人。

这一套程序下来,天就黑了,韩孺子这才明白,第一天为何停下的这么早。

用过晚膳,韩孺子留下刘介,要跟他聊聊。

“刘公很了解朝中的这些事吧?”

刘介曾在勤政殿里对太后与群臣怒目而视,在皇帝身边却总是躬身垂首,与普通太监无异。韩孺子一度以为这会是一位杨奉式的人物,很快就明白过来,杨奉独一无二,刘介只是一名忠心耿耿的太监。

“略知一二,我曾经服侍武帝一段时间,见过几次武帝与大臣打交道。”

韩孺子一下子兴趣大增,“原来刘公服侍过武帝,跟我说说他的事情。”

刘介跪下磕了一个头,严肃地说:“陛下不希望身边的人日后嘴巴不牢、胡说八道吧?”

韩孺子一愣,随后大笑,刘介的确是名耿直的太监,拒绝谈论先帝的行为。

“那就说说大臣,那些人跪在桥上拦驾,到底是什么意思?为名?为忠?为利?”

“那只是一种习惯,陛下。”刘介起身,对这种问题,他可以没有忌讳地回答,“习惯是个好东西,用来明哲保身,最好不过。”

“在桥上磕几个头、流几滴泪,就能明哲保身?”

刘介微微一笑,“陛下觉得他们奇怪,觉得他们迂腐,甚至觉得他们虚伪无能,但不会憎恨他们,甚至不会特别讨厌吧?”

韩孺子没吱声,他当然不会憎恨一群向自己下跪的大臣,至于讨厌,有一点,但不是很强烈。

思忖片刻,他问道:“其他大臣为何不参与拦驾?”

“各有所长,陛下以后会见到各种各样的‘习惯’。”

“我刚刚就已经见到不少。”韩孺子摇摇头,从崔宏直到大臣亲属,都在以“习惯”应对他。

“陛下至尊之体,不可口误。”刘介认真地提醒道。

韩孺子又是一愣,这才反应过来,他在亲信者面前,常常自称“我”,而不是“朕”,这也是一种习惯。

“朕明白。”韩孺子也认真地回道,他视刘介为第一个忠臣,对此人却不熟悉,正在互相了解的过程中,初步印象是,这名太监是块不肯随波逐流的顽石。

“大臣的习惯能改变吗?”

“习惯是皇帝养成的,只要陛下愿意,当然可以改变。可陛下要小心,改变这些习惯要花费很多时间与心血,陛下眼下有这个余暇吗?”

韩孺子点头,刘介说得没错,事有轻重缓急,改变朝廷的种种习惯,的确不是当务之急,可也不能就这么陷在里面,“既然暂时动不得,总可以绕过去吧?”

刘介沉默了一会,“我若说能,就是佞臣,我若是出主意,就是整个朝廷的公敌,所以我的回答是——不可以绕过去,这些习惯都是历代先帝一点点养成的,纵无别的好处,却十分有利于陛下的安全。”

韩孺子再度大笑,连忠心耿耿的刘介也有“习惯”。

他还是决定绕过去,因为这些“习惯”不是他养成的。

“传召东海王。”韩孺子要从这里开始。

第二百七十七章 跑在前面

东海王随叫随到,努力想要做出无所谓的样子,却怎么也掩饰不住心中的阴郁与愤懑。

“王妃又教训你了?”韩孺子问道。

东海王看了一眼帐篷里的两名侍卫和中司监刘介,“陛下也太……雷厉风行了吧,一点准备时间都不给,谭家老少数十口,年纪最大的七八十岁,小的才三四岁,说上路就上路,连早饭都没吃,要多惨有多惨。”

韩孺子扭头问刘介:“是这样吗?”

刘介躬身道:“谭家共是四十七口,外加十名仆人,年纪最大者六十三岁,最小者八岁,身体康健,并无头疼脑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