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小地主-第3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心里肯定有几分不是滋味,所以,韩瑞才要知耻上进,免得真的坐实了徒有虚名的传言,那样才会沦为天下人的笑柄。对于韩瑞好学的态度,李淳风与吕才相视而笑,自然是十分欣赏的,也不藏sī,悉心指点。
    全才,就是全才,刚才在尚书衙房讨论的时候,已经是引经论典,旁征博引,现在解释起来,十分细致,甚至连引证的出处,也详细告诉韩瑞,免去他翻书查找的辛苦,韩瑞再次感叹起来,连在书卷几页几行多少个字,都记得清清楚楚,在他眼中,李淳风与吕才两人,堪比电脑,称之为为人形图书馆……中心系统,或许更加贴切。
    相比之下,韩瑞自然自叹弗如,不过也不觉得惭愧,毕竟在古代,博览群书,多才多艺,通晓各家学说的大能全才,虽然不多,但是也不少,历朝历代都有,绝对不罕见,究其原因,无非是兴趣、爱好、天赋、环境使然罢了。
    兴趣爱好是其次,主要因素是天赋与环境,天赋的重要xìng,大家都非常清楚,别看那些名言格语,总是标榜勤能补拙,汗水等于成功,这自然是有道理的,可是世界上,总是有这样的天才,他们纯粹就是为了打击别人的自信心而存在。
    过目不忘,过耳则诵,这是xiǎo意思,xiōng中诗书百万,更不是形容词,遇到这样的妖孽,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理会他们,免得受不了打击,郁郁而终。
    当然,有天赋,也不意味着能够成为全才,chūn秋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典故,就可以让大家体会到环境的重要xìng,韩瑞也深有感触,重生之后,短短的时间内,自己的学识,简直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在后世,光怪陆离的事件层出不穷,受到的yòuhuò,更是古代的几百上千倍,整个社会,人心浮躁不安,不要说孩子,就是所谓的专家、学者,也静不下心来,认真钻研学问,怎能奢求出现经天玮地的大才。
    越是接触大儒名流,韩瑞越是觉得自身的不足,自然,韩瑞没有这样的野心,想要成为什么宿儒大家,只是希望自己的学问,有所jīng进而已,至少可以与享受到赞誉匹配,不被人骂成,只是金yù其外,败絮其中的草包。
    有的时候,韩瑞觉得,身上背负的盛名,也是莫大的压力,不过也是动力,好像是条无形的鞭子,不停的在鞭策自己奋力前进,而且松懈不得,因为总有一些人,或是出于好心,或是别有用意,时时刻刻,都在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
    比如刚才,要是韩瑞觉得,回答没有意见是件丢脸的事情,从而选择胡诌的话,恐怕很多人会乐意指正他的错误,顺便表示自己的嘲讽,不要怀疑人xìng的善美,也不要怀疑人心的险恶,人在官场,居于朝廷,品尝到权力的滋味,有谁能够保持清醒理智?
    太极殿,御书房,悄然无声,几个内shì屏气凝神,xiǎo心翼翼的待在角落,大气也不敢出,唯恐惊扰了御案之前,闭上沉思的李世民。
    最近几天,心思灵巧的内shì,却是发现,皇帝的心情,不怎么好,即使没有流lù出真实的表情,但是通过一些无意之中的动作,贴身服shì李世民的内shì,可以肯定,他肯定在为什么事情而烦恼。
    官场名言,君忧臣辱,君辱臣死,按理来说,发现这个情况,几个内shì,应该非常自觉,上前表示要为主分忧才对,可是他们不敢,因为李世民是个明君,吸取了历代前朝的教训,知道内宫干政的危害,所以非常注意提防。
    内宫之中,除了皇帝嫔妃宫nv,剩下的就是阉人了,前车之鉴,赵高之患,这么有名的事例,李世民怎能忘记,只要几个内shì敢开口,且不说sī自揣摩上意,罪不可恕,就是没有任何理由,李世民也不可能饶过他们。
    说起来,也是个怪圈,但凡开国皇帝,深知创业维艰,唯恐重蹈覆辙,对于动摇王朝统治的事情,总是十分警惕提防,可是过了几代,继任的皇帝,由于种种原因,就忘记得一干二净,带头坏了规矩,埋下灭国的祸根,而且循环往复,没有例外的时候。
    几个内shì,没有韩瑞的预见能力,自然不清楚,如果历史没有发生改变,自己的同行,可是非常的风光得意,甚至于能够主宰皇帝的废立,隐约察觉李世民不怒自威的强大气场,个个战战兢兢,蜷缩着身体,一动不动,直到礼部尚书王珪求见。
    “王珪……”李世民睁开眼睛,虎目生威,挥手道:“请进来。”
    一个请字,说明王珪在李世民心中,也是颇有分量的,以至于在登基即位之初,惜其才,捐弃前嫌,召回授以谏议大夫之职。
    值得说明,王珪和魏徵一样,也是太子李建成的旧部,那个时候,王珪身为东宫舍人,自然是李建成的心腹,没少与李世民为难,或许当年,魏徵提议要干掉李世民之时,王珪也在旁边开口附和。
    不得不说,李世民的心xiōng,的确要比常人想象的博大,玄武mén之变,李建成、李元吉,失败身亡,他们的心腹部下,也跟着倒霉,全部被关押监牢,等到李世民登基为帝,可能是为了讨好他,不少官员,纷纷上书进言,要把魏徵等人斩杀,以正法纪。
    可是对于这些生死仇敌,李世民体现得非常宽容,亲自出马,温言和语的招安,不仅官复原职,甚至升官提拔,不管是不是在作秀,起码做出了姿态,把人感动得泪流满面,从此以后,对李世民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就是李世民高明的地方,颇有当年曹cào,在官渡之战后,火烧部下与袁绍来信的风范,而且更加的彻底,完全符合世人心目中的明君圣主形象,不然,怎么使得脾xìng倔强的魏徵,放弃死念,为之折服。
    释放众人,不仅树立形象、安抚人心、添加助力,一举多得而已,过了几年,李世民更是体会到了其中的好处,可以称之为意外之喜。
    政治,讲究的就是制衡,由于拥立之功,天策府的文官武将,立即取代了李渊的旧部,成为朝中新贵,逐渐滋长了骄纵之心,好像有些居功自傲,不把皇帝威严放在眼中的苗头,使得李世民震怒,以至于当众怒斥尉迟恭,敲山震虎,新贵集团才有所收敛。
    刘邦为什么要大杀功臣,就是因为这样最是干脆,一了百了,子孙无忧,不过,李世民想要做个明君,肯定不能效仿,苦恼之际,魏徵、王珪等人的身影,进入了李世民的眼帘,毫不迟疑,制衡的念头,油然而生。
    李建成死了,魏徵、王珪等人,在朝廷之中,毫无根基,只有依靠李世民存活,不存在背叛的可能,只是扶持他们上位,依然不能与天策府权贵抗衡,所以还要加上李渊的遗臣,萧瑀、欧阳询……
第四百七十章 召见
    扶弱抑强,才是平衡之道,所以近些年来,朝中大臣起起落落,尽在李世民的掌控之中,这种帝王心术,朝中大臣多少有几分明了,却不会宣诸于口,每当李世民为了些微xiǎo事找他们麻烦之时,罢官的罢官,贬职的贬职,全盘接受,根本没有任何辩解之语。
    越是位极人臣,越要xiǎo心谨慎,如履薄冰,恣意骄纵之人,是绝对不会得到重用的,比如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的许敬宗,由于为人轻狂傲慢,即使是秦府旧邸,从龙的功臣,却迟迟得不到李世民的提拔。
    反而像岑文本这样的降臣,由于办事谨慎,重于cào守,能力突出,却不自傲,每遇升官,不喜反忧,并非感到才能不足,而是觉得应该多做实事,责任重大,更加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这种恪守为臣之道的官员,自然得到李世民的赏识,平步青云。
    王珪当然清楚这个道理,在内侍的引领下,轻步走进宫殿,毕恭毕敬的行礼,在李世民的示意下,正襟危坐,朗声道:“陛下,臣与礼部、太常诸官,商议凯旋之仪,汇集成篇,请陛下过目。”
    递上厚厚的奏折,自然有内侍接过,呈到御案之上。
    这个时候,李世民已经收敛心情,眉目带笑,根本看不出他刚才在为什么事情而烦心,轻轻点头,拿起奏折翻看。
    李淳风与吕才,不愧是博采众家之长的全才,担任太常博士,可谓是实至名归,根本没有任何水分。迎接大军凯旋归来的仪注,安排得滴水不漏,王珪重复观看几遍,想要在jī蛋里找骨头,硬是挑不出什么máo病来,李世民也是如此。
    这样的下属,在后世肯定是没有前途的,方案做得这么完美无缺,分明就是不给领导表现的机会,使得领导体现不出优越感,甚至怀疑自己的智商,怎会予以提拔。
    不过,李世民显然十分满意,赞许说道:“就是这样办吧,越隆重越好,将士在外征战,血染沙场,而今凯旋而归,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受到冷落。”
    “臣明白。”王珪心领神会,即使李世民不吩咐,他也知道,不能亏待有功之臣,不然日后谁来守卫边疆,奋勇杀敌,欢迎将士归来的仪式,一定要热闹欢腾,声势浩大,这样不仅能体现出朝廷的重视,更能让前去观礼的百姓,特别是异族番邦的使节,明白大唐的强盛,心悦诚服,不战而屈人之兵。
    “如此甚好,那就烦劳王尚书了。”李世民微笑颌首,颇有点你办事,朕放心的意味。
    心中也有几分欣然,王珪继续请示道:“陛下,庆功宴的规格……”
    当年,唐骑大破突厥,俘虏颉利可汗归来,简直就是举国欢庆,朝廷百官,勋爵权贵,全部出席庆功宴会,太上皇李渊,以及李世民,当众起舞庆贺,热闹的情形,现在回想起来,王珪也有些心神激dàng。
    当然,与击破突厥相比,平定吐谷浑的功绩,自然稍有不如,但也是宏扬国威,扬眉吐气的事情,绝对不能马虎,庆功的宴会,至少也是“国宴”级别。
    李世民沉yín了下,微笑说道:“有功将士,以及七品以上官员,皆可参加,具体安排,你与兵部协商,尽快敲定。”
    王珪点头,开始考虑宴会的策划,见到李世民没有其他训示了,也识趣的告退而去。
    李世民没有阻止,待王珪离开,又继续观看奏折,毕竟祭告太庙,以及献俘受降的程序,可是要他这个大唐天子亲自主持,有数万将士、勋爵权贵、官员百姓、番邦使节旁观,要是不xiǎo心,出了点儿差错,就是载入史书的千古笑柄,怎么能够轻视。
    不过,也不用太过紧张,毕竟在皇帝身边,最不缺乏的,就是通晓礼节的官员,有他们在旁边悉心提醒,绝对不会发生疏忽的。
    所以,李世民只要了解大致情况就行,目光掠过,就要合上奏折,忽然在未尾见到太常博士字样,李世民心中一动,招来近侍问道:“奉令出行荆州的太常博士韩瑞,是否已经返回长安了?”
    内侍常年守在宫里,对于宫外的事情,却是了解不多,况且韩瑞官职微卑,关注的力度,肯定远远不及朝中几个大臣,所以李世民的问题,内侍自然回答不出来,连忙诚惶诚恐的跪下告罪,这是正常的事情,如果内侍回答出来,事后李世民考虑,也要怀疑,内侍这样清楚外臣的情况,是不是有什么不轨的心思。
    “去问下。”李世民吩咐道:“回来了,就传唤过来。”
    内侍连忙应声,退步出了宫殿,匆匆忙忙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