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隋-第7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军事上的胜利,是在对外征伐的战场上建下盖世武功。

目前局势下,圣主和改革派急需武功,急需胜利,急需用它们来缓解一下正在失控的道路上疾速狂飙的两京政治危机,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第三次东征至今没有形成决策,东征的胜利遥不可及,而南北战争现在连影子都没看到,仅隐隐约约听到一点鼓声,所以,安州的收复,就成了目前能够拿出来的唯一胜利,若北征弱洛水达成预期目标,东胡诸种臣服,东北全境拿下,这就是开疆拓土,这就是军事上的胜利,这就是盖世武功,这就能有力帮助圣主和改革派迅速逆转自己在政治上的不利局面。而更重要的是,这一战果将在南北战争中,大大增加中土的胜算,中土一旦打赢了南北战争,击败了大漠上的突厥人,封狼居胥,开疆拓土,圣主和改革派将彻底击败保守派,将彻底解决两京政治危机,将在中央集权改革的道路上风驰电挚。

然而,谁能想到,安州的收复,一场出乎意料的胜利,此刻竟成了圣主和改革派唯一可以拿来缓解政治危机的应急手段。不久前,当圣主做出支持出塞叛军攻打安州决策的时候,很多人持否定态度,如今看来,还是圣主有先见之明。

只是,若想把这场胜利变为圣主和改革派的胜利,若想把收复安州的功劳变为圣主和改革派的功劳,首要之务就是招抚,就是满足出塞叛军的要求,这其中就牵扯到两个重要问题,其一,出塞叛军首领李子雄是保守派,是杨玄感的同党,是东都兵变的主要谋划者之一,同时也是齐王的支持者,而圣主和改革派一旦妥协,不论是李子雄还是齐王,都会狮子大开口,会引发一系列难以预估的政治后果;其二,招抚成功,安州划入中土版图,等同于从突厥人的嘴里抢食物,公开与突厥人翻脸,南北大战有提前爆发的可能,而中土尚未最好战争准备,一旦突厥人狗急跳墙,大打出手,长城就危险了,战争胜负就难料了,天下大势就有可能失控,这个后果就更严重,甚至会危及国祚安全,动摇统一大业。

为此,圣主急召内史侍郎虞世基和萧瑀,还有兵部尚书赵才,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和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五位股肱重臣共议。

最近这段时间,中央和卫府都进行了一系列人事调整,其中赵才正式出任兵部尚书,不再担任大将军一职,虽然圣主对这个人选并不满意,但不论是东征还是南北大战,都迫在眉睫,而主掌军事行政权的兵部尚书如果继续空缺下去,必然会造成重大影响,无奈之下,圣主也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另外军方还有一个重要调整,就是太原留守郭荣不再兼领代北军统帅,而由右御卫将军张瑾出任代北军统帅,负责代北长城镇戍,而张瑾也因此升为左骁卫大将军。圣主和中枢派出卫府两位大将军,镇戍以代晋地区为核心的北疆,这个意图就太明显了,就是要加强长城镇戍,加强北疆防御力量,为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南北战争做准备。

五位重臣拜见圣主之后,圣主首先表明了立场,年底前,招抚必须成功。

年底前,各郡上京的朝集使,诸藩赴京的朝觐使,统统抵达京都,这时中央宣布收复安州,就能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就能最大程度地恢复和巩固圣主和中央的权威。当然了,若安州北征成功,拿下东北,那就是开疆拓土的大武功,宣传效果就更好,就更能帮助圣主和改革派扭转政治上的被动局面,如此便能有效缓解两京政治危机,有效遏制国内局势的恶化。

圣主表态了,那么虞世基、萧瑀、赵才、宇文述和来护儿所要商讨的,就是如何解决因招抚而导致的两个重要难题。

招抚成功,安州或整个东北全境就是中土的地盘,突厥人愤怒之下,是否翻脸?是否会猛烈反扑,引发南北大战?

五位文武重臣经过分析和推演后,得出结论,南北大战立即爆发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西突厥的立场是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三足鼎立的局面中,任何两方爆发战争的前提,都需要赢得第三方的支持,第三方支持谁,谁的胜算相对较大。现在西突厥立场不明,所以中土不敢发动南北大战,以免腹背受敌,同样,大漠上的突厥人亦是如此,没有西突厥的支持,它根本就不敢主动挑起南北大战,一旦腹背受敌,必败无疑。

当然,不敢主动挑起南北大战,不代表大漠上的突厥人就忍气吞声,就任由中土击败它的别部,侵占它的地盘,它肯定要反击,比如军事上保持攻势,政治上进行拉拢,外交上极尽分化离间等各种手段,或许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也能达到同样目的。

“安州乃至东北不是我们中土卫府军打下来的,是中土叛军打下来的,这是关键。”虞世基最后总结道,“中土叛军是我们的敌人,也是突厥人的敌人,所以我们可以招抚,突厥人也能化敌为友,就看谁的条件更好,谁能抢先一步而已,各凭本事。”

圣主心领神会,微笑颔首。

“但是……”虞世基的话锋突然一转,“臣对招抚安州并不乐观,甚至认为,突厥人与其结盟的把握更大一些。”

圣主笑容顿滞,“何出此言?”

“臣最近听到一些传闻。”虞世基稍作迟疑,看了看面无表情的宇文述,继续说道,“或者说是谣言。”

圣主脸色渐沉,眉头微皱,眼里掠过一丝不满。当着皇帝的面,中枢宰执竟然信谣传谣,岂有此理。

“传言说,白发贼是中土秘兵,是闻喜公的得力干将。”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就连圣主都“多云转阴”,一脸阴霾。如此重要关头还“窝里斗”,还把矛头对准裴世矩,未免太不知轻重。

=(未完待续。)

第八百九十三章眼见不实

事关重大,无人说话,唯恐一不小心招来无妄之灾。

圣主很不高兴,问道,“可有确凿证据?”

虞世基在这种场合下说出这句话,即便没有确凿证据,亦有一些蛛丝马迹,否则断然不敢胡言乱语,无事生非。

虞世基再度望向宇文述。宇文述神情冷漠,一言不发。

“有人说,白发贼就是刀。”虞世基望着圣主,加重语气重复道,“秘兵,刀。”

圣主略感惊讶,虞世基的重复语含双关,显然别有用意。刀?秘兵,刀?突然,圣主从记忆中翻出一件尘封往事,榆林“风暴”,改革派和保守派的第一次激烈交锋,高颎、贺若弼等一大批开国勋臣倒在了屠刀之下,而“风暴”掀起的原因就是裴世矩控制下的秘军发现宇文氏兄弟里通外国贩卖重兵,这其中有一个叫刀的秘兵给他了深刻印象。

圣主的表情渐渐凝重,陷入沉思之中。

不论传闻来自何出,也不论散布谣言者的目的何在,有一个事实不容改变,那就是秘兵刀的确存在,而自己之所以会记住刀,是因为他是安平公李德林之子,是山东名士李百药的弟弟,而李德林是高颎的好友,李百药是前太子杨勇的幕僚,高颎则是前太子杨勇的岳父,所以李百药兄弟都是高颎一系,都是当年的******,都是敌人。

由此推及,虞世基的判断是对的,招抚并不乐观。刀处心积虑攻占安州,肯定野心勃勃,有割据之心,为了利益最大化,他必然与突厥人结盟,然后借助突厥人的力量抗衡中土,竭尽所能讹诈中土,如此一来,他脚踩两条船,两边牟利,一旦发展壮大,必定尾大不掉,祸及中土。

在坐君臣六人,只有圣主、宇文述和虞世基三人知道秘兵刀,他们都是当年榆林风暴的核心人物,而萧瑀、赵才和来护儿当时都未能位列中枢,不要说秘兵刀了,就连榆林风暴的核心机密都知之甚少,所以他们非常好奇,只是因为一无所知,不敢贸然打听,只能作壁上观,静待其变。

良久,圣主抬头望向虞世基,又看看面无表情的宇文述,问道,“有人的人,是何人?”

谣言来自何出?谁散布出来的谣言?你说有人说白发贼是刀,那这个人是谁?

“理所当然是突厥人,不出意外的话,就是阿史那思摩和史蜀胡悉。”虞世基忿然说道,“史蜀胡悉的嫌疑最大,他的离间计玩得出神入化,当年之事,若仔细追究起来,就是他的阴谋。”

圣主眼神阴戾,宇文述更是杀机毕露。

当年那事就是突厥人的阴谋,而始作俑者就是史蜀胡悉,虽然中土这边斗争双方将计就计,乘机大打出手,但最终损失的还是中土这边,自相残杀导致损失惨重,高颎一系几乎全灭,圣主一系也是损兵折将,而裴世矩的秘军十不存一,对外渗透能力大大削弱,突厥人则捡了个大便宜,睡觉都笑醒了。榆林风暴已经过去好几年,但即便现在想起来,君臣等人还是耿耿于怀,恨得牙痒,恨不能生吞活剥了史蜀胡悉。

如果这个谣言来自突厥人,那肯定是离间计,是史蜀胡悉的阴谋。史蜀胡悉要解决东北危机,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急切间也没有好办法,偏偏他是榆林风暴的幕后黑手之一,知道秘兵刀是裴世矩的人,而裴世矩的政敌又太多了,所以只要暴露出这个秘密,必然会挑起中土高层的斗争,如此一石二鸟,一举多得,即便扳不倒裴世矩,最起码可以延缓或阻碍安州乃至东北局势的恶化,给大漠牙帐应对这个危机赢得宝贵时间。

突厥人实施离间计的目的一清二楚,这就是个公开的阳谋,但关键问题是,中土人是否会将计就计,高层是否会乘机发动政治斗争,是否会主动跳进这个陷阱。

当年的榆林风暴亦是如此。宇文氏兄弟贩卖重兵给突厥人,里通外国,是死罪,然而他们的父亲宇文述是圣主的绝对亲信,他们的弟弟还是圣主的女婿,宇文化及本人也与圣主私交甚笃,两家关系非常好,所以即便宇文氏兄弟当真犯了这样的罪责,并且被政敌抓住把柄死缠烂打,圣主和宇文述也会以政治上的妥协来掩盖此事,以免颜面尽失、权威受损,结果他们反其道而行之,明知是陷阱,还是跳了进去,宁愿“受伤”也要把政敌杀了,长痛不如短痛,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其实仔细想想,以宇文氏炙手可热的权势,以宇文化及本人的身份地位,有必要里通外国?里通外国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利益?即便要里通外国,也不至于去贩卖重兵吧?既无大利,又要冒极大风险,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宇文氏兄弟会干?所以这件事经不起推敲,政治陷害的可能性还是很大。

当然,宇文氏兄弟不干,不代表宇文氏的门生故吏亲朋故旧不干,如果政敌势力庞大,抓住这件事上纲上线,非要把宇文氏往死里整,以此来打圣主的脸,伤害圣主的权威,那么斗争双方撕破脸,圣主和宇文氏必然要付出代价。从榆林风暴的结果来看,宇文氏兄弟“除名为民”,绝了政治仕途,而圣主和宇文述也被打得“鼻青脸肿”,威信受损,可见击败对手的代价还是不小。

现在突厥人故技重施,又来这一招,偏偏圣主和改革派深陷政治危机,与保守派的矛盾白热化,而国内外形势也是内忧外患十分不好,这种不利局面下,如果中土人再睁着眼睛跳进陷阱,自相残杀,自毁长城,就实为不智了。

圣主稍加思索,问道,“可曾调查核实?”

虞世基再一次望向宇文述,目露警告之色。

这个谣言传播速度非常快,短短几天行宫就传遍了,矛头直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