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吗?
直隶总督探报说是英舰想来吊丧的,这事儿就起了,自从道光年间庚子一战,朝廷跟洋人就没什么交集,吊丧?宾天的又不是他们的君父,何来吊丧一说?
这事儿四色棍不能独断,便找来了军机的穆彰阿和耆英两人,这两人的口径也是出奇的一致,都说这英吉利人是为求和修好而来,这两位军机想让英吉利人进京,可是大大的坏了四色棍的心情。
自家老子一辈子也没向洋人低过头,这次倒好,老子一死儿子反要低头。对于穆彰阿、耆英二人的建议。四色棍没怎么在意。问了一下自己的师傅杜受田,刚刚登基的四色棍也乾纲独断了一把,直接让直隶总督,拒绝了英吉利人的好意。
直隶总督那边一拒绝,英吉利的战舰也没多做停留,直接就调头走了。得了这样的回复,四色棍的心里也生起了大片大片的野草。
英吉利如此恭顺,再想想穆彰阿和耆英。那两个老鬼,四色棍心里也多了一些与之前不一样的答案,究竟是英吉利太厉害呢?还是满朝的臣工太无能?
英吉利的战舰乖乖的退走,无疑给了四色棍很多的信心,而恰巧此时,来了暹罗的求援国书,信心大涨的四色棍,不由的想在属国彰显一下自己新君的威严。
做皇帝,很多时候是不能乾纲独断的,杜受田无疑就是四色棍的高参。如今新皇刚刚继位,年号都没确定。调停属国的战争,这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属国也是有亲疏之别的。
若是朝鲜、琉球这样的属国,不用四色棍询问,杜受田也会支持的,可轮到这暹罗,待遇就不一样了,暹罗是什么?南蛮之地的属国,虽说有藩属之称,但杜受田作为一个夫子,是很清楚暹罗与大清的关系的。
做得好,人家暹罗也不会感恩,做不好,伤的就是新君的脸面了,这事儿做不得。
大清没少参与南疆属国的事情,尤其是乾隆年间,可哪次不是大败而回?暹罗是一个,缅甸是一个,安南又是一个,大清都对这三国动过刀兵,但输多胜少。
新君即位就掺和这些搅屎棍子的营生,不是自找晦气吗?
“圣上,将此事交予云贵总督即可,成与不成,咱们只看回报,其他的就不要管了。”
依据国势,杜受田的抉择很是老道,杜受田一家,累世为官,自有自己家门里的一套法度,不然也不能从明至清一路为官,许多东西,杜氏还是看的极为清楚的。
新上任的四色棍,虽说现在正是雄心勃勃的时候,但时间段特殊,即使心再大,这段时间也得夹着尾巴做人,满朝的臣工们都看着呢!
一份言语潦草谕令,就在杜夫子的手里成型了,朝廷只是给了云贵总督一道调停的命令,至于由谁去做,做成什么样,就不是朝廷的事情了。
做好了是朝廷圣明,新君有道;做不好就是云贵无能,所用非人了。
谕令到了云贵总督程瞀采手里,也是难坏了这位器量有些局促的总督大人,云南的水很深,这个是程瞀采清楚的,做官终是为自己做官而不是为朝廷做官,许多事情看得明白,想的明白,但绝不能说的明白。
这事儿程瞀采也是知道利弊的,自己一个汉官总督,做好做差都是替罪羊的鬼样子,调停,就朝廷这个样子,谁能在乎呢?
喝退缅甸?弄不好人家还觊觎着大清呢?万一招来缅军怎么办?安抚暹罗,云贵的官府都穷的快要当裤子了,拿什么来安抚人家?说几句好话,怕是不成的!
云南倒是有个铁打的顶缸人,只是这人不在云南,但他不在他的手下还在,调停之事,程瞀采大笔一挥,就交给了迆西道丁保钧,这位可是个云南的坐地虎,想来能和缅泰说上几句话吧?
“呵呵……看不出啊!这老程也是个明白人,知道该找谁顶缸,老爷子虽说不在云南,但让丁叔代为前去还是不错的。
这样吧!让丁叔上道摺子,就说自己的官职不成,可以做布政使大人的前驱,去试探一下缅泰的态度,这样的话,这事儿才能明明白白的提到咱们杨家,想必老程那边也不会拒绝的。
知会老爷子,过段时间大清要乱套了,广州不是久留之地,这边还需要他老人家坐镇呢!
知会新军,这段时间加强珠江河道的守卫力量,老爷子一行,绝对不能出任何问题。”
朝廷把难事儿丢给了云贵总督,云贵总督则是把难事儿丢给了杨家,杨家也愿意做这个事情,各有各的算计,也算是促成了调停。
“爷,那调停之事,怎么办?”
魏夫子记录完了之后,也皱着眉头问了起来,调停,怕是不会那么顺利的。
“怎么办?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缅王那边,丁叔过去想必还能有些面子,讨一道停战的文书,还是很有可能的,毕竟缅王的粮食,是咱们供给的,这样华而不实的东西,想必缅王也不会拒绝。
至于暹罗那边,只要得了缅王停战的文书,暹罗王那边总会给个答复的,趁缅军还没撤退,这事儿要早早的做了,不然缅军一撤,暹罗这边就难搞了。
至于动刀动枪就算了,咱们可不是苦力!”
对于调停,杨猛也有自己的见解,朝廷要的是面子,那就给他这个面子,南疆与京师相隔千里,一来二去,这时间都用在了路上,等三点教起事之后,谁还会管属国的这些烂事儿?(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二章 调停
有了杨猛的安排,丁保钧的摺子很快就到了程瞀采的手上,答应,管他是谁去,只要不是自己去就好,一边应承了丁保钧,程瞀采也没忘了在朝廷那边做个备案,八百里加急,这事儿当然是越快解决越好。
程瞀采应了丁保钧,身在大理的丁保钧也没闲着,直接就来到了勐腊。
“三爷,咱们掺和缅泰之间的事儿好吗?”
这就是丁保钧的担忧,大清屡屡在南疆受挫,最清楚里面详情的,不是朝廷,而是边境的百姓,哪次清军入南疆,不是气势汹汹而去,垂头丧气而回,对于调停两国的战事,丁保钧并不看好结果。
“这事儿不是咱们要掺和,而是朝廷要掺和,事情能成,就打着咱们的旗号,事情不成,就打着朝廷的旗号。
成了,暹罗怎么也会感念几分恩情的,至于缅甸那边,十拿九稳!
时间上必须要快一些,缅军已经在慢谷附近开始收尾了,这个消息暹罗王还不知道,咱们必须打好这个时间差!
这事儿做好了,对咱们收服暹罗有好处,您老就受累跑一趟吧!”
这事儿要是别人来做,肯定要丢人,但杨家来做就很容易了,只要打好了时间差,这事儿没难度。
“知道了!三爷谋划的事情,绝无问题,我这就启程!”
“嗯!我也让乔孤乃那边配合一下,让前线的缅军,做出进攻的架势来。这样暹罗王有了压力。答复的时候。也能客气许多。”
摆出进攻的架势撤退,这是个不错的选择,想必前线的缅军将领已经得了撤退的命令,这事儿只要稍作安排,就绝无问题。
缅军的烧杀抢掠,继续在慢谷附近的湄南河平原进行着,到了走的时候了,缅军就不需要那么多人手了。屠杀再次升级,新加入缅军阵营的那些暹罗人,无疑就是最好的侩子手。
慢谷附近城寨众多,加上慢谷的烟火,许多暹罗人还是逃过惨被屠戮的劫难,这对缅军来说,也是无奈,慢谷附近的人口,太过稠密了,想要一个不漏很难做到。
有了乔孤乃的提议。缅军的将领们,也很给面子。安然退出暹罗,也是他们的目的,占据暹罗,不是缅王的目标,缅甸的国土还没收回来呢!缅王哪有余力占据暹罗?
刮完了就走,想要安稳退走,策略也很重要,乔孤乃这个辅国将军,虽说地位不如缅族的将领,但这段时间他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
暹罗的入侵大军是怎么灭的,时间过得很短,缅军的将领们记得清楚,以进为退,绝对是个妙计。
慢谷附近的缅军,摆出了进攻的架势,刚刚有些安心的暹罗王立马又紧张了起来,之前看缅军的架势有撤退的意思,如今摆出了进攻的阵势,暹罗王很是忐忑。
缅军的实力,是强过暹罗的,虽说缅泰战争之中,缅甸一方,别没占去多大的好处,但对于缅军,暹罗还是极为忌惮的,虽然不惧战,但也要看什么时候,如今的暹罗大军缺乏训练,开战,还不是时候。
暹罗王现在还正在为慢谷被焚而痛心呢!正在为自己早先的复仇之战而后悔呢!复仇之战,打的太过仓促了,若是能稳一些,自己也不至于一败涂地了,复仇是必须的,但不是现在,这次暹罗王要重整旗鼓,一举灭掉缅甸。
本以为是盟友的英吉利匆匆逃离战场,若不是因为英吉利的逃离,自己也不会败得那么惨,痛定思痛,暹罗王这次决定等英缅开战之后,再介入到战争之中。
丁保钧入缅甸,打着的是杨家的旗号,因为粮食的缘故,缅王也给了丁保钧应有的礼遇,至于国书的事情,丁保钧当然不会当面去提,居高临下的面对缅王,很容易得到反效果。
调停之事,丁保钧是在暗地里干的,买通了几个缅甸大臣,让他们替自己去说这个事情,比地位,如今的丁保钧,在缅王眼里,也就是一个大一些的蝼蚁,施舍一般,缅王给了丁保钧一纸停战的国书,态度也算是走得官面路子,在缅王看来这面子给的很大了。
在这里面,缅王也有自己的算计,朝贡虽说有些自贬身价,但里面还是有利可图的,如今的缅甸需要财富,与大清交好,也没多少坏处。
丁保钧那边接了停战的国书,丝毫也不敢犹豫,在乔孤乃安排的护卫护送之下,丁保钧有来到了慢谷附近,这一路丁保钧也知道什么是凄惨了,自打过了萨尔温江,除了尸臭就是烤肉的问道,近千里啊!暹罗境内没有一处土地,没有死亡的味道。
在慢谷附近,丁泰辰也见到了生平的第一奇景,一排排的暹罗人,被困在一条很长的竹竿架子上,两头耕牛,拉着一片铡刀,顺着脖子的位置使劲,几百步的架子上,绑了近千人。
好像是一眨眼,又好像是一辈子,两头耕牛慢慢的走着,后面的人头不断的滚落,近在咫尺的丁保钧,竟然能听到‘哗哗’的血流声,这样的杀戮场面,不是亲眼见过,谁说丁保钧都不会相信的。
而在一旁驱赶着耕牛的缅军士兵,则是有说有笑,有的人甚至还在一边吃着红彤彤的肉块,一边饶有兴趣的看着屠戮的场面。
干呕了几声,丁保钧也加快脚步离开了现场,自己一辈子也算是杀人无数了,可这样的杀戮还是太让人心惊了。
各处都是杀戮,各处都是烟火,一路走下来,丁保钧都不怎么吃肉了,看了太多的死人,见着肉就恶心。
到了暹罗王安营扎寨的海港梭桃邑,闻着海边清爽的海风,丁保钧的心里这才好受了一些。平日里都说下地狱下地狱。这次缅泰之行。丁保钧算是知道了什么叫做阿鼻地狱。
停战,无疑是暹罗王最为关心和期盼的,丁保钧带着缅甸的停战国书来了,这份国书无疑大大提高了丁保钧的地位。
撤离慢谷,暹罗王还是带了不少好东西的,丁保钧藉此也小发了一笔,暹罗王那边的国书,自然是早早的做好了。大清能做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