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亚夫紧咬着嘴唇,他是一员不可多得的良将,居然没有教周阳兵法,这份后悔劲无法言说了。
周阳平静异常:“禀皇上,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用兵之道,不一而足,各有各的方法。骑战、步战、车战,设伏、诱敌,这些都可以视情况而定,并无成法。”
“话是不错,这道理,读过半篇兵法的人都明白,不需要你说。”景帝眉头一挑,微微摇头,脸含不悦。
等着出丑吧!这是常识,不需要说的,周阳如此回答,那是找训,百官不由得精神大振,等着看周阳给景帝训斥,训斥得无地自容。
周阳好象没看见百官的期待似的,接着道:“总而言之,就一句话:阵而后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阵而后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这话同时出自景帝、周亚夫、窦婴,还有一班武将之口。个个眼睛瞪得老大,仿佛好酒的酒徒嗅到醇酒之气一般,如痴如醉。
景帝眼里精光四射,盯着周阳,目光在周阳身上溜来溜去。周亚夫一脸的惊喜,嘴角的纹理出现,一直到了脖根。
“啪啪!”
一阵眼球的砸地的声音响起,周阳成了焦点,所有人的目光都聚在他身上了。
这是盖世英雄岳飞的名句,流传千年的兵家格言。纵然是起兵家之祖孙武于地下,也会竖大拇指,景帝、周亚夫、窦婴以及一般武将通晓兵法,于这话能不肃然起敬?
景帝意外,窦婴惊讶,周亚夫却是喜慰不禁。
刚刚还在为没有教周阳兵法而后悔,谁也没有想到,周阳的话足以成为兵法格言,周亚夫这份喜悦远非笔墨所能形容,真想放声高歌,要是不在朝上的话。
挠挠额头,景帝呵呵一笑,赞叹一句:“真是将门无虎父子呀!”
周亚夫满面红光,拈着胡须,呵呵直乐,欢喜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景帝的赞扬还没有完:“孙子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此言与此一般,当为万世兵家之则!”
武穆此言流传了千年之久,将来还会再传下去,永世不泯,景帝此言没有说错。
“谢皇上赞誉!”周阳谦逊一句。
景帝眼睛一眯,右手指节不住在御案上轻叩,沉吟起来:“周阳,你此言极妙,朕心甚慰。可是,兵家格言虽好,却几近于空,朕想听听你对汉匈情势的看法。大汉创建数十年来,与匈奴作战,未有大胜仗,其原委何在?你要说则言,不愿说则罢,朕只是随口问问。”
皇帝能有随口问的事儿吗?即使景帝是随口问的,瞧他那副感兴趣的样儿,也不能推辞。
周阳读过不少“商场如战场”的书籍,这些书引用兵法,解释商战之道,周阳摘引兵法格言不是问题。可是,这是时势分析,比起适才的一问更加难答,难上百倍!
汉匈交战数十年,汉朝一直处于劣势,多少人为之痛心,多少人为之总结,其中不妙精妙之论。贾谊、晁错,这些名垂千古之士更是为之呕心沥血,这一问的难度可想而知了。
许昌,庄青翟二人一脸的得色。二人忌妒周亚夫,适才见礼、夸赞,不过是走过场。这一问,周阳无论如何不可能有妙论,那么,周阳也就丢脸了,等着瞧好戏吧。
第三章 舌战群臣
在群臣注视下的周阳,仍是那般平静,一副不惊不躁的样儿。
谁也不知道,在这镇静的外表之下,周阳却是激动难已。这是机会,天赐良机呀!周阳完全可以趁这机会,给景帝灌输一些现代文明,历史就会大为不同,或许会更加辉煌灿烂,这不正是周阳一直想要的么?
“皇上垂询,臣不敢不言,若有不当之处,还请皇上恕罪。”周阳吸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侃侃而言:“欲举武事,必先修文政!大汉草创之初,天下奄奄待哺,无力与匈奴大战,是以数十年交战,无甚大胜仗,实不足为奇。”
“欲举武事,必先修文政!”景帝品评一句:“此言深得治国之要呀!打仗嘛,打的就是国力!接着说。”
周阳应一声:“数十载下来,大汉国力恢复,若要兴兵,当能战而胜之!”
不久之后,汉武大帝就要大举击胡,横行的匈奴会给打得大败,这是不争的史实。然而,此时的汉朝,对匈奴是谈之色变,一提起匈奴二字,就有大臣心惊胆跳,认为匈奴是不可战胜的。
周阳这话无异于火星落在火药桶里,立即引发了群臣的争议。
许昌首先反驳:“周阳,你不过一个小小的郎官,也敢妄议国事?你可知道匈奴自小生长在马背上,可以在马背上过一生,骑射娴熟,兵利弓劲,来去如风,无从捉摸,何来战而胜之之语?以高皇帝之雄武,三十万大军被围平城,若不是陈平出奇计,岂能脱归?”
庄青翟马上就附和:“许大人此言极是。大汉与匈奴打了数十年的仗,连千人以上的大仗都没有,为何呢?是因为匈奴来无影,去无踪,今日在东,明日在西,连影子都看不见,这仗还怎么打?”
“嗡嗡!”
二人的话深得文臣的心声,马上附和、支持、声援,七嘴八舌的说来,好象蜂群在盘旋。
与文臣为匈奴长志气的看法截然不同,武将们却是大声鄙夷他们,不住冲文臣裂嘴角。
“哈哈!”周阳放声大笑,群臣的议论声戛然而止。
“周阳,你好大的胆子,你竟然敢在朝上狂笑?”许昌哪会错过这等良机。
“许大人,你可知我为何发笑?我这不是狂笑,是嘲笑,嘲笑你等见识浅薄。”周阳于他的用心了若指掌,毫不留情面:“匈奴是骑**得,战骑骠悍,来去如风。可是,你可知大汉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吗?”
“大汉的优势在于土地辽阔,人口众多,钱粮不计其数,这谁不知道?”许昌扯扯嘴角,很是气愤,周阳居然用这种考童子的问题来问他,这是瞧不起他。
群臣不住点头,就连景帝都赞成他这话。
周阳却是出语惊人:“许大人错了!错得离谱!大汉最大的优势,不是土地之辽阔,不是人口众多,更不是钱粮无数。”
“哼!”许昌冷哼一声,不屑辩驳。
景帝眉头一挑,问道:“周阳,你说说看。”
“皇上,臣以为,大汉最大的优势是在于文明悠久,技艺精巧。”周阳的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技艺就是科技,这是古人的说法。
景帝剑眉一挑,眼里精光四射,盯着周阳,脸上带着明悟之色:“周阳,细细道来。”
周阳这话太惊人了,汉朝主和与主战两派论战了数十年,说起汉朝的优势,不外乎钱粮人口、土地子民,就没有如周阳这般立论的,可以说是惊世之言。
不仅景帝好奇,殿上这么多官员,谁个不惊讶?周阳再次成了焦点。
“诺!”周阳解释道:“文明是何物?文明就是祖先精髓的传承,从三王五帝开始,华夏就在传承老祖宗的精髓,到如今,三千年过去了。三千年的精髓沉淀,是何等的博大精深,匈奴连文字都没有,他们何来文明之说?大汉的军队有军规军令,大汉的臣民有大汉律法约束,反观匈奴,虽有约束号令,不过是粗制,难与大汉相比。”
这些都是实情,景帝不住点头。
“光有文明还不够,还要有发达的技艺。”周阳这才说到重点了,作为现代人,深知科技的重要性:“华夏有着发达的技艺,而匈奴有吗?匈奴连冶铁都不会,他们用的主要是青铜武器,穿的是皮甲,而大汉冶铁之术远在匈奴之上,我们的军队穿铁甲,用铁兵器,何来匈奴兵利弓劲之说?”
“你胡说!”许昌很没面子。
一个年青将领,名叫公孙贺,站出来力挺周阳:“许大人,你去过边关吗?你见过匈奴长什么样儿么?周大人说得不错,匈奴就是这样子。他们的兵器,远远不如我们。”
又一个青年将领,名叫公孙建,他的嗓门更大:“我在边关杀过数十匈奴,难道还不如许大人臆测?”
许昌脸红得赛过关二哥,无言作答,狠狠一跺脚,乖乖闭嘴。
把许昌的窘迫样儿看在眼里,周阳暗笑:“匈奴自小生长在马背上,骑射娴熟,这恰恰说明,匈奴必败,大汉必胜!”
匈奴的优势,还成了匈奴必败的理由,这话太绕,立即引来一片指责之声,就是景帝也是一皱眉头。
周阳不去理睬百官的指责:“匈奴除了骑射以外,还有什么优势呢?没有了!而大汉还有很多的优势,是以,匈奴必败,大汉必胜!匈奴是善骑射,大汉也可以训练敢战之士。即使在骑射上不能超过匈奴,我们还有强弩可用。蒙恬收复河套之地,不是使用了很多强弩吗?大汉边关上,不是也有不少强弩?弩的射程比弓远,射速更快,是匈奴最惧怕的利器。”
强弩一直是中国古代独步世界的利器,即使西方的罗马帝国,在弩上的成就,比起汉朝要逊色很多。
到了唐朝,强弩与轻骑兵、陌刀相配合,使得唐军纵横无敌,横扫了天下,灭国数十,唐朝也就成了梦幻般的王朝!
“此言极是!此言极是!”公孙贺、公孙建一班武将大声赞同。
景帝微微颔首,右手拈着胡须,听得很是享受。
许昌吃了憋,时刻不忘找回面子,抓住机会问道:“周郎官,就算你说的有理,可是,马匹怎么解决?要养马,就得有草场,没有草场,怎么养马?”
真是个可人,周阳正要说这事,他就提起来了,甘当丑角的精神可嘉。
周阳强忍住笑:“至于马匹,其实很好办。养马嘛,一定要有草场,这没错。华夏之大,难道连点草场都找不到?匈奴的马匹是好,可是,大汉也可以养出上等战马,因为,马的种性是可以改良的。只要皇上重视战马,启用精通此道的人才,要不了多久,大汉就会拥有很多优良的战马。”
这前景实在是诱人,景帝的眼睛眯在一起了:“话是不错,可是在哪里去找那么多人才?”
此时的汉朝,还没有兴建“太学”,读书人虽受重用,国家还没有设立教育机构,这要等到汉武帝改制,才设立太学,正式开始培养人才。
“皇上,臣有一策,可以解决此事。”这可是绝佳的机会,周阳绝对不会错过。
“哦!”景帝很感兴趣,眉头一挑,身子略向前倾:“何策?”
第四章 献上一计
“皇上,世不绝贤,国不乏圣,大汉人口众多,岂能没有人才?”周阳刚一开口,又得到景帝认同,微微颔首。
人才,是不缺的,只是没有发现,没有用好罢了。
“精通技艺的人才更是不少,皇上可以从其中择取优秀者,让他们教徒授课,把技艺传承下去。”周阳开始兜售自己兴办科教学校的想法了:“一个良工教出十个,十个良工教出一百个,这样下来,既可使得技艺不失传,又有更多的良工。有了这些良工,大汉的军械会更加锋利,大汉的战马会更加优良,大汉的粮食会更多,大汉的水利会更加坚固,大汉的钢铁会更加坚硬……”
一连串的例子举下来,景帝的眼睛越瞪越大,兴致越来越浓厚。
许昌冷笑一声,打断周阳的话头:“周郎官,你说得比唱的好,可是,良工的技艺都是秘而不传,要他们教徒授课,痴人说梦。”他一口一个周郎官,是在讥笑周阳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