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窃隋好驸马-第1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哪怕是在欧洲,全套的纯板甲也是十五世纪在米兰出现的。所谓的纯板甲,那就是全套甲胄一点链甲、锁甲、鳞甲的部件都不用,所有防护部位都靠板甲来提供。这样的甲胄对于软质弹性钢材的冶金技术要求自然会比较高,因为手套、靴子或者护臂之类的部位曲率太大。钢材的冷锻工艺不过关的话,在成型的时候尤其容易断裂。

在全套板甲出现之前。在13世纪末到14世纪中叶,板甲是以补强构件的形态出现的——也就是胸甲、大腿甲、护裙这些部位做成弧形板甲,然后用皮带固定在一套鳞甲或者链甲的外头。而里面的鳞甲或者链甲一般在胸腹部位就只做城皮革质地的,以免得重复防护、重量过重。同样的甲胄在倭国也有出现过,而且时间更早数百年——只不过倭国人那丑怪的铠甲,基本上是和后世乡村非主流的小吊带样子差不多,前后两块木板,然后两根小吊带一样的肩带挂在那儿,再一根腰部的麻绳把前后两块木板绑紧贴着身体,木板覆盖不到的部位还有别的竹甲或者布/皮甲提供防护。

现在罗士信他们看到的,就是这种长相的东西,传统的护心镜被放大了数倍,几乎可以盖住整个胸腹,看上去防护效果很是夯实,而且还有优美的凸面弧度,但重量却反而比同样防护效果的铁鳞甲还轻便了至少三成,而胸甲的固定方式便是绑扎在普通皮甲外头。

别以为这种固定方式很奇葩,其实古代中国人是很能接受这种方式的,因为当时的护心镜本来就是自成一体,绑在鱼鳞甲外头的,而非后世古装剧那般和铁鳞甲浑然一体的样子,后者只是横店流道具的样式罢了。《三国演义》上糜夫人投井自尽、把阿斗交给赵云保护突围时,都写了赵云“解下掩心铜镜,把阿斗护在其中,再扎紧勒甲绦”,可见那护心镜就是分离式绑在外头的,而“勒甲绦”就是这些外挂装备的系带。

至于这玩意儿比等效防护厚度的铁鳞甲轻这一点,一开始外行人总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如果稍微理性定量分析一下的话就不觉得奇怪了——打个比方,如果都是等效5毫米厚度钢板防护强度,那么用板甲的时候便只要一块5毫米厚度的钢板便够了,而鱼鳞甲要达到这个防护效果,至少也要保证每一片鳞片有5毫米厚。

但问题是鱼鳞甲连缀起来的时候是有交叠的部分的,上下两层甲叶叠加的部分至少有占到甲叶面积的三分之一吧?所以等效下来就相当于鱼鳞甲有三分之一的总面积是1厘米厚的,只不过这些地方厚的大而无当,并没有让防护得到提升,反而在鳞片打孔等部位留下了弱点。而如果非要做到万全等效厚度和板甲一模一样,丝毫没有叠加浪费的话,那就只能做成铁札甲了——铁札甲就是那种一片片甲叶做成矩形,然后拼接起来用皮绳左右绑定,而非上下穿孔叠层固定,这玩意儿理论上等效厚度和板甲一样重,但是其甲片之间接缝的强度就可怜得很了,如果倍射中了或者刺中了接缝部位,几乎相当于是零防御。

除了厚实的胸甲以及和胸甲样子差不多、只是没有弧度的背甲之外。这套甲胄别的部位差不多都还是和传统明光铠、山文铠的鳞片形制相若的。当然所用的钢料品质自然是提升了不少,从光泽上就能看出来。

放下铠甲之后,罗士信拿起一顶头盔时又大吃了一惊。这头盔的形状实在是太过天马行空,突兀非常了,不但是钢质浑然一体打造的,而且居然还棱角分明,而且还带了一个铁面具!

古代中式铠甲也并不是没有面具,仅仅比隋朝早几十年的北齐时,兰陵武功王高长恭就是个打仗带面具的主儿。而且是金属面具,虽然高长恭带面甲的动机据说了为了防止被敌人看到他长相太帅太娘炮而鼓舞了敌军士气,但防护效果咱还是不能否认的。但是无论是何种面甲。至少看上去都还像一张人脸,但是萧铣军给新式头盔配备的下拉式活动面甲,却突兀地像一张尖锐的鸟嘴……

这其实是萧铣博采众长后的结果。在铠甲上,他选择了制造工艺相对便于适用于大块件的米兰式胸甲。而在头盔上。他则是采纳了哥特式板甲的优势造型。

让中国人区分西洋板甲的流派,其实着实有些强人所难,不过说人话翻译一下的话,米兰和哥特式的差别,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米兰甲造型很圆润,几乎没有棱角,而哥特式正好相反,到处都是棱角。

这一点其实和另一个曾经让大部分中国人很头疼的高逼格话题——欧式建筑风格问题差不多。“巴洛克风格”的房子都是很圆润的,而带着大尖顶的比如科隆大教堂之类的建筑。就是哥特式。一切哥特式,似乎都和直欲刺破苍穹的尖顶有关。

那么为什么哥特式的板甲在头盔部分比米兰式要有优势呢?打一个形象的比方,如果说米兰式板甲的头盔造型相当于t…59主战坦克的浑圆铸造炮塔的话,那么哥特式的大棱角就相当于60°斜面装甲,在面对正面射来的弹药时,后者显然“跳弹”的概率更大一些。而且在铸造金属强度不够用的情况下,后者可以使用数块分别锻造的材料再最终部分加热熔融接合起来,对冶金工艺的要求自然更低——这种接合工艺,可以大致理解为古代的“焊接”,只不过手段不同、“焊缝”强度也迥异罢了。

至于身上的胸甲为什么不用哥特式,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大块件做出微量弧度的锻件如今的工艺水平已经可以做到了,而小件还没做到。同时胸甲也做成t…34那样的大弧度的话,一来是鸡胸造型太明显太丑,而且大件做出弧度等效防护重量增重也明显。最后么,自然是射在大倾角鸡胸胸甲上的箭矢万一发生“跳弹”后直接往上跳到身着铠甲者的脖子部位又怎么办呢?难道也和t…34一样形成跳弹后的窝弹区不成……总之t…34的缺点,在哥特式胸甲上一找一个准。

……

罗士信看完了所有铠甲,一回头却见程知节正在那儿端着一柄连刀柄都是用钢筋与刀刃整体锻就、外头则套上钻孔木棍、缠绕麻布的雄浑陌刀。或许是程知节血液中的板斧情节发作了吧,虽然现实中的他并不是使用板斧的,但是看了这种可劈可捅的新式陌刀,依然忍不住技痒了。

秦琼在一旁给程知节解释着:“贤弟试过了这陌刀的钢料,觉得如何?为兄敢说你此前见过的陌刀和这个相比都不算个事儿了。寻常咱说的好刀,那都是要反复叠刃锻打百次以上。而军中量产的兵器,纵然是陌刀这种昂贵的武器也不能保证每一把都如此用心,也只有将校使用的兵刃可以反复叠锻百次罢了,士卒用的顶多三五十次。

而如今咱要装备的这批陌刀,都是水力锻锤反复叠打的,锻开了之后对折叠厚,重新再锻薄了,一把刀锻成之日,内里质地不知有几百层,委实坚韧非凡。寻常陌刀若是如此厚度,断然不能持续猛力劈砍,而此刀却要好上很多。”

秦琼说着,程知节在一旁丝毫不会累一样地试刀,一个个预设的人小腿粗细的木桩被程知节不要钱一样砍断,而那些和真人躯干差不多粗的、扎紧浸湿的草席卷更是利落的很——据说这种和真人粗细相若的草席,只要捆得够紧,浸湿后砍断的难度便和砍断人的躯干难度相若了。如此便证明此刀足以轻松腰斩没有重甲的敌人,可以直接一刀两断。

“这还差不多,那某日后便继续在冯孝慈手下拼杀,好歹到时候捞一个陌刀营的校尉、都尉啥的先干着。”程知节摸着陌刀和铠甲爱不释手,难得说了句讨喜的言语。

秦琼见俩弟兄都想开了,拍拍程知节的肩膀鼓励说:“好好干,兄弟听上头说了,将来这骑军倒是没几倍规模好扩充,里头也没多少郎将、都尉的位子空缺,萧驸马总是打算着,骑军还是以用北人为主,也就只有从朝廷派给他的那几万参加过高句丽的老兵中挑选了,当然了萧驸马从高句丽带数次回来的六七万兵也不尽都是北方人,也有朝廷初次出征时就从江淮征发的府兵在其中。真正北兵不过半数,多是东莱一带的。

不过不管怎么算,就算兵器的问题萧驸马钱粮足够好解决,兵源战马都是问题,将来充其量不超过有三四万人马的骑军便是顶了天了。倒是步军只要有钱粮钢铁、皮革物资,还不是尽可以扩充。新来军中的后进,自然是在步军中容易升迁得快了。”

程知节被劝住了,已经进了骑军的罗士信却是又警觉了起来,追着秦琼问:“秦大哥,你如此一说小弟倒是想起这个问题了。如今小弟观察,萧驸马的军中满打满算也就不到五千骑军。若是真扩充这数倍规模,咱的马匹却是从何而来的?江东之地,似乎并不牧马啊。”

秦琼左右看了一下,见并没有人,便扯过罗士信的肩膀,低声凑过去说:“萧驸马自然有他的办法,武先生今年可是够忙的了,陛下把安抚恢复高句丽故地的事儿也丢给了萧驸马,驸马便在高句丽东北寻了突厥人的仆从部族之一契丹,从那里买进了一些马匹,还拿雪盐、生铁、茶叶等胡人之中高价的物资与他们交换,契丹穷苦,自然应允。听说武先生还在州夷岛上也大肆开辟了牧场,原本只是养牛羊、种苜蓿为主,去岁高句丽亡国之后,东北易马之途畅通后,便大肆收入养在那里。咱只要一心杀敌报国,好好训练,还怕没有好马用么?”

第四章全军整编

果然秦琼一点都没有吹牛,仅仅到了六月末,罗士信就很是欣喜地分到了他这一旅士卒的战马,足足两百匹,一匹不少,都是高句丽东北的契丹人那里弄来的品种。

如今的契丹,听说还只是臣服于突厥人的一个形同奴隶的仆从民族。说他们是契丹人,倒不是说如今地球上已经有以这个种族为主体民族所建成的国家政权了。充其量,只能说由契丹人构成的靺鞨、室韦盘踞在高句丽更东北方向、突厥正东,一直到大海之间的蛮荒之地;这些部落因为所处寒苦,所以虽然不得不臣服服侍突厥,但好在突厥人看不上他们那些破地儿,所以只要每年进贡以外,别的内务突厥人懒得来插手他们。

更何况再早几年的时候,这些部族虽然弱势,但好歹高句丽的国势强弱是不属于图觉得,所以契丹人组成的靺鞨、室韦实际上是两边认主子投靠,在两强争小弟的年代,那些小弟们自然比只有一个主子的时候日子好过一些,不会被欺压榨取得太狠。就好比劳工虽然苦命,但是只要有外资能够进入竞争资本家的位置,那么本土资本家多多少少要提高点人力成本留人,一个道理。

且不扯契丹人如今的命运境遇,单说这些契丹马看着自然不如突厥人惯用的偏西域马种那么高大健硕,但是耐力却是不错,尤其在负重后中速长途赶路上头有优势。罗士信虽然不懂得品鉴这些战马的品种诧异,但是本着一个天生骑手的敏感。还是可以从直观体察到这些差异。

一般来说,亚洲战马的品种,只局限于讨论北方马种的话。从东到西大致有这么一个特色,那就是越往东的品种耐力持久力越强,而越往西的品种更高大健壮、爆发力显著。数百年后用阿拉伯战马出名的马穆鲁克骑兵,在战争的洗礼中也学会了出征时随时随地带两匹马:一匹塞尔柱突厥马,行军的时候骑乘,驼铠甲,另一匹大食马/阿拉伯马。交战冲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