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本进军之前,朱棣想趁着耿炳文不备断其粮草,却不知自进了真定后,瞧这耿炳文定下据城而战后,为了防止燕军断其粮草,便将十三万大军合而为一,如此一来,朱棣想趁其不备攻打真定的计划也泡汤了,十三万的兵力,并非朱棣四万兵马能抗衡的,眼下的形式对自己的十分不了了,尽管眼下雄县、莫州三万精锐兵马皆被诛杀殆尽,但说到南军的势主力并无多大的损伤,十三万对自己的包围还是绰绰有余的,若不尽快击垮真定的主力,再过个月功夫,等到大宁、大同等地整顿完毕,几十万大军挥兵北上,到时候耿炳文大旗一挥,四方雄兵呼啸而下,他朱棣就算能打仗,凭着这点兵力还不够塞牙缝的,这点朱棣可头疼的很。
“王爷,眼下如何是好,这个耿炳文不愧为两朝老将,居然能将兵力合二为一,更可恶的是十三万精兵既然据城而战,如此这般,只需这个老狐狸他真的闭门不出,都不是我等能够强攻的下的。”张玉心急,率先问了出来。
“是啊,打了这么长时间,我还以为这个耿炳文顶不住压力,会并分两路,出动出兵,如今看来,我们低估了这个老狐狸了!”朱能在一旁,接过张玉的话头说,他沉着脸,显然也很是烦劳。
“难道没有法子『逼』迫耿炳文出兵?”丘福心中一沉,惊讶道。
朱棣没答话,目光斜倚落在了道衍的脸上,道衍皱着眉头,一动不动,瞧道衍如此神情,朱棣心中一沉,心道:“军师如此神情,看来……?“
“法子倒是有一个?“良久道衍才缓缓道。
“当真!“朱棣心中一喜,急道。
道衍皱着眉头道:“如今王爷连克雄县,莫州,朝廷定然会起了轩然**,当今圣上一心一意的想速平王爷,然耿炳文却冒天下之大不韪,缩在真定坚守不出,此消息一经散出,定会在轩然**的朝廷再加上一股火,朝廷定会不满,且雄县、莫州两连败,丧师辱国,其处境定不会好过,臣这次听闻当今圣上派遣心腹王钺出使中使,若是老衲猜测的不错的话,定是建文帝对耿炳文起了不满之心,王爷若是这个时候,出动出兵在真定府外施加压力,王钺作为中使必定会惊恐不已,此事一旦王钺传到了建文帝的耳朵里,到时候建文帝得知,必然大发雷霆。种种情事汇集一起,耿炳文唯有速与我军决战,力争求胜以将功补过。只要他出战,以王爷和诸位将领英勇善战的本领,区区一个耿炳文有何惧哉!“
“妙哉,妙哉!军师此计谋甚好!就这么办!“朱能待道衍话音一落,忍不住大声叫嚷起来。
朱棣点了点头,正欲点兵,忽然门外一阵脚步声,一个小卒急急忙忙的冲了进来,抱拳道:“王爷, 外面有一个自称是萧琴萧大人的朋友在外求见!“
“萧兄弟!“朱棣念了声,大喜,道:”快请!“
“是!“小卒应了声,便转身退了出去,不一会儿,门外走进来一个年轻人来,此人不是别人,正是纪纲!
第17卷 746章:我信萧兄弟
朱棣冷冷打量了纪纲,瞧他虽一身书生打扮,但身手还算敏捷,定是练过功夫。打量了一番,朱棣沉着声音道:“萧将军遣你来可有信物?”
“有!有!有……?”纪纲忙不迭的应道。
“有还不拿不出来,难不成让王爷下来找不成?”朱能在一旁喝道。
“是!”纪纲应了声,自左手在腰里一探,抽出了一把宝剑来。
“飞鸿剑!”朱能识得飞鸿剑,第一个叫了出来。
“如此说来,你果然是萧将军的朋友,不知萧将军遣你来本王有何要事?”朱棣盯着纪纲道。
纪纲收起了飞鸿剑道:“萧将军已经化名萧峰以雄县百户的身份混入了真定府!”
“啊,小兄弟果然厉害,这么快就混入了耿炳文那个老狐狸的身边了,哈哈哈……哈哈哈……这个小兄弟!”朱能哈哈哈大笑。
“不知萧兄弟遣你来,可否有消息?”
“禀告王爷,正是!”纪纲听得朱棣问话,恭恭敬敬的说道:“萧将军混入真定府后,向耿将军进言,让耿炳文将军将分散的兵力合并为一!”
“你说什么,耿炳文合并兵力的主意是萧兄弟想出来的?”朱能大吃一惊,不待纪纲把话说完,冲了纪纲说道。
纪纲吓了一大跳,他没料到这人火气这么大,自己还未说什么,这人便是一副吃人的样子,他虽大胆,但还是吓了一大跳,倒是朱棣比他镇定,瞧纪纲神『色』惊慌,冲着朱能挥了挥手,朱能想说什么,但瞧朱棣如此,也只好将话咽了回去,朱棣道:“本王看,萧兄弟这么做,定有深意!”
“这燕王果然非同一般,就他信任人的这份气魄便是寻常人难以比拟,难怪萧琴对他这么死心塌地!“定了定神道:”王爷所料不差,萧将军这么做,实乃是为了让王爷一举击毙耿炳文大军!“
“此话怎讲!“朱棣眼光一亮。
“萧将军这么做,其目的是让耿炳文将大军集中真定,大军一动,粮草先行,十三万大军集中在真定,所需粮草定会不少,若是粮草一断,耿炳文如论如何须当出城一战,王爷所率兵卒皆是北方士卒,善于骑兵,只需耿炳文率军出战,方才王爷取胜的关键!“
“好,说的好!“朱棣大喜,萧兄弟果然想得周到,就这么半!”
“王爷……“金相士勿要再劝!”朱棣打断金忠的话,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地道:“真定一役,关乎本王奉天靖难的气运;而迫耿炳文主力出战,更是我军得胜的关键!如今耿炳文好不容易将真定主力合并回笼,我军要想取胜,也只有仰仗萧兄弟了,若是天佑本王,萧将军烧了耿炳文的粮草,耿炳文必败无疑,此事关全局,本王就是担些风险也值得!”
“王爷说的极是,萧兄弟如此机灵,烧耿炳文的粮草还不是小菜一碟!”朱能不顾金忠满脸的忧『色』,笑呵呵的道。
金忠一阵默然。他明白朱棣的脾气,一旦他下定决心,就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半晌,金忠叹了口气道:“既如此,臣这就去调度兵马,好让明日王爷『逼』真定城下!”
第二日天气大晴,燕王朱棣的大军向耿炳文的营地动了第一次进攻。
第17卷 败将也千古【感兴趣的看】
今天小景要写的这个人,其实是小景很不愿意写的,他就是王保保。前些日子,我写了《一代枭雄》介绍了张士诚、陈友谅,很多人看了之后,不少人问我,元朝若是没有刘福通这个人,会有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的起义么?“对于这个问题,我却不敢回答,并非我不愿意回答,实乃是这个人太不出名,每次看明朝的电视剧时,也总是以配角出场,更多的时候,是路人甲,或者是路人乙,比起一代枭雄陈友谅、张士诚他了不是一星半点。今日小景闲来无事,就将此人的人生经历查阅了一番,发现此人的人生经历其实并不比张士诚、陈友谅差多少,但何以二人成就了一代枭雄,此人却沦为默默无闻的路人甲呢?
以小景看,一个人要成功,虽需要真本事,但更需要的是运气。没有运气的人,他有再大的本事,也不会成功,要么……壮志未酬,便糊里糊涂的死掉;要么,明明一身本事,却被人压制排挤、郁郁一生。最终发出的感叹也不过是“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叹。
小景虽二十五六岁,但读书不少,历史之中,这样的人不少,少年之时,才华惊艳,却总是挣扎不得出头,最后流于平庸,穷困倒一生。最后郁郁而终。
但今日小景读罢此人,才发现,此人虽出身低微、不曾习文、练过武功,要出人头地,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成。或许注定他一辈子也不会成功,直到胸中这份仇恨磨砺平了,成为一个平庸的农夫……但不幸的是这个小人物,却成功了,成为元末或多或少的英雄人物。成为朱元璋一生所称赞的奇男子。今日小景就带着众位去瞧瞧这个六百年前的小人物。
王保保 , 胡名扩廓帖木,本姓王,小字保保。沈丘人。其父亲是中原人,母亲是元朝末年将领察罕帖木儿的姐姐,察罕帖木儿之甥,后为舅舅察罕帖木儿收为养子。元末兵起后,从察罕帖木儿组织地主武装,镇压红巾军,元惠宗妥欢贴睦尔赐名扩廓帖木儿。
王保保是汉人(不是现代意义的汉人,当时汉人专指北方在金朝就与异族联合的汉族人,原来南宋境内人当时被称作南人)。 严格说王保保是个汉人与维吾尔人的混血儿。
《明史》列传第十二写道:“扩廓帖木儿,沈丘(今天的河南一带)人。本王姓,小字保保,元平章察罕帖木儿甥也。察罕养为子,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
王保保的父亲是一个姓王的汉人,母亲是察罕帖木儿的姐姐(维吾尔人),他从幼年到1361年一直叫王保保,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关于他身份的全部。
因为察罕没有子嗣,所以他从王保保孩提时期就收为养子,这就是王保保从外甥到养子身份的转换。察罕让王保保既受汉人的教育,又让他受蒙古人和维吾尔人的教育,使王保保身材魁伟,颇有英雄气质,虽然王保保承受了多重文化遗产。
察罕本身的汉学修为也很高,曾经参加元朝的科举考试,并且中过举人。
1361年,察罕派他运送迫切需要的粮食到京师。他受到当时皇上妥懽贴睦尔的接见,并被赐予蒙古名字“扩廓帖木儿”,这是他以蒙古名字取代汉名“王保保”的开始。
王保保与他同时代的很多仕元的汉人(特别是读书)一样,既完全认可自己人的汉人身份,又完全认可自己元朝臣子的身份。或许这是因为,政治和民族在他们那个时代的人看来,根本就是两回事儿。(至少他们觉得应该是两回事。)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察罕在至正12年起义兵,转战河南、河北,收复汴梁,击退刘福通,平定山东,降田丰,“灭贼几尽”。后来在察罕总大军围益都的关键时刻,降将田丰刺杀了察罕,逃进了益都城。元惠宗即在军中拜扩廓帖木儿为“银青光禄大夫、太尉、中书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太子詹事,仍便宜行事,总其父兵”(《新元史•;扩廓帖木儿传》),开始了扩廓一生中辉煌的一页。这一年是元至正22年,即1363年。
至正二十二年,王保保的养父(也是他的舅舅)察罕帖木儿在益都被降而复反的红巾军将领王士诚、田丰谋杀。王保保袭父职,拜太尉、中书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即领兵破益都,杀田丰、王士诚。次年,驻兵太原,与中书平章孛罗帖木儿为争夺地盘不断发生冲突。此时,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欲夺帝位,勾结丞相搠思监,以王保保为外援;御史大夫老的沙则支持顺帝,依靠孛罗帖木儿与之相抗。二十四年,孛罗进驻大都,皇太子逃往太原。二十五年,王保保讨伐孛罗,进『逼』大都,顺帝即杀孛罗。王保保随皇太子入京,进为左丞相。皇太子屡欲自立为帝,王保保不从,请求外出带兵。封河南王,总天下兵,代皇太子出征,驻河南,与军阀李思齐等发生冲突,互相攻伐。二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