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比如八国联军侵华,除了美国以外,他们又有哪个国家的国土可以与大清王朝相比?没有,但是他们却用八千个人就攻占了紫禁城。这是为什么?
原因有很多,但栾奕绝对不会承认华夏文明不如西方列强,所以这一因素可以在这里撇除。除了文明问题,首先,由于经年闭关锁国,大清的军力,特别是军事科技远远不如欧洲列强;其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欧洲列强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长足发展,而大清却仍旧停留在原始阶段;第三,大清帝国长久对百姓施行苛政,致使国不思民,民不知有国。以至于鸦片战争时期,当英国舰队炮轰虎门时,驻足于海边的大清百姓看到英国舰队击沉大清的战船时竟然跟看猴戏似的拍手称赞。这样的国家焉能不败。所以除了军力、生产力,百姓对国家的支持度、热爱度也是品评国家是否强盛的关键因素。
结合认知,栾奕将强盛的元素归纳为:强大的生产力和科技,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训练有素的军队,富足的税收和仓禀,百姓对国家的支持和对君主的爱戴以及他们本身的个人素养。
相对而言,哪个国家以上几点综合强于对手,那个国家吞并另一国家的可能性就更大。
想到这儿,栾奕赫然发现,虽然自己一直没有总结过这些问题,但在治国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将这些元素摆在了首要位置。
他创出圣母教,依靠圣母教在赢得百姓们的支持的同时,向他们普及教育。同时,他还将圣母教输入到邻国,利用宗教的强大煽动力量,让邻国的外族人潜移默化被华夏文明同化。
同时,他还鼓励工商。在商人将帝国的产物贩卖到外邦的同时,也让外邦人见识到了帝国商人的富足,进而联想到帝国是多么的富有。而在一般人眼里,富有和强大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等的。
除了充盈的财富,琳琅满目的帝国产物抵达外邦,还让愚昧的外邦人见识到了帝国强大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并借助工艺品向外邦展示了帝国非同凡响的文化。
军事领域。帝国现有职业军人六十余万人,如此庞大的军队数量甚至超过了公元三世纪初很多番邦小国的人口总和。诚然,随着帝国北疆恢复平定,帝国会进行相应裁军,常备兵马人数将下降到四十万左右。但是作为一个有着四千多万人口大国,且在鼓励生育计划之后,形成了以青少年为主的人口结构,帝国有着充足的青壮年人群。如有征战,帝国只需振臂一挥可在短时间内征集到上百万军队。这样庞大的数字,即便是强横一时的汉武帝时期也是望尘莫及的。
更为重要的是,在当下这个世界列国普遍处于刚刚脱离青铜时代,发展到铁器文明的时刻,帝国已经突破了炼铁的瓶颈,达到了钢铁文明初期,并掌握火器的运用,制造出了手雷、地雷、**包、土炮的等纯热武器。虽然,火器的运用处于初期阶段,相对于明清时代的红衣大炮,土炮略显寒碜,但他的威力在当下已经在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让帝国的军事科技凌驾于列国之上。
再者说了,土炮已经是大炮的雏形,帝国的工匠们已经找到了制造大炮的门径,只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待炮膛技术日益纯属,真正大炮问世的时间指日可待。
想到这里,一种前所未有的骄傲之感在栾奕心底燃起。宗教、商贸、军队,只要掌握好这三驾马车。先用贸易打开对方的国门,再以圣母教播撒华夏文明的种子,最后加以军事威慑……栾奕相信,这世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抵挡住这套组合拳。
离开济州以后,赶路途中栾奕便窝在车里胡思乱想,或规划未来,或追忆亲人,亦或者绸缪眼下的政事。沿途走走停停,他简单视察了一番芦洲的民生。
事实证明,张昭确实是个干吏。在这位首任芦洲刺史统御下,芦洲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便从无到有,从荒无人烟的无人区,到现在基本实现了百姓安居乐业,充满伯伯生机。草原上,到处都是洪亮放歌,快乐的牧民,洲内的部分军镇也相继建设起来,一大清早便可以听到城中教堂的钟声。
对此,栾奕很是满意,心中对芦洲的担忧随之消失无踪。他大大的夸赞了张昭,并赐予张昭丰厚的赏赐。他还向张昭承诺,等到芦洲这边步入正轨,他会招张昭入京担任更重要的职务。
张昭感恩戴德不在话下。
拜别张昭,栾奕沿草原一路南下,在路过长城的时候,他让大军止步,跳下马车,遥望着眼前这座被西方人翻译成“greatwall——伟大的墙”的防御工事,心中百感交集。
这座被后世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人造景观”,在未来给中华儿女带来了无尽的荣耀,甚至衍生出“不登长城就等于没到过中国的说法”。可是在当下,作为一个在东汉末年生活了近四十多年的人,栾奕忽然对长城有了截然相反的认识。
世界七大奇迹中,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还是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或者罗马斗兽场,以及那些神庙……这些奇迹要么是帝王的陵寝、要么是寄托信仰的圣殿亦或者娱乐大众的处所,唯有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座防御工事。
这体现了什么?
人们都说万里长城万里长,屹立于悬崖峭壁上的它本身就是伟大的象征,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对此,栾奕深表赞同。长城确实体现了中华文明超群的建筑造诣,同时也体现了华夏儿女艰苦卓卓、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他确实值得所有华夏儿女为之骄傲。
但是反过来讲,长城的出现并不仅仅证明了华夏文明的辉煌,而更在向世人诠释——它存在了多久,北方草原上的少数民族就迫害了华夏儿女多久。它仿佛大树的年轮,在鉴证着华夏文明发展的悲苦历史。
它既是华夏文明的骄傲,也是华夏文明的悲哀。
让人觉得可笑的是,这座被誉为人类古代文明最伟大的防御工事——greatwall抵挡住草原民族的入侵了吗?
不能说没有!但是纵观几千历史,少数民族成功突破长城的次数不下百次,到了宋朝末年直至清代更成了家常便饭。这就证明了,再长再厚的城墙也抵挡不住侵略者。
俗话说的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只要让贼惦记上了,院墙垒的再高也是无用,墙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防贼术就是要么就是多顾些护院,亦或者在贼惦记上你的第一时间干掉他。
就像眼下栾奕做得这样,用军队和征战护卫帝国的领土。
502英名永存
想到长城是华夏文明屈辱的鉴证,再加上现在塞外草原已然平定,长城非但失了它防御功用,甚至还成为中原大地与塞外芦洲、匈奴‘交’流的障碍,所以栾奕一度想要像德国拆除柏林墙一样,将之毁灭。
但是转念一想,长城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体现了古代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超群的建筑造诣,总体而言是伟大的,是值得保留和纪念的。
栾奕想留着它做个活鉴证,让子孙后代永远牢记他们的祖国遭遇过外来民族怎样的欺凌,他要让他们明白再高的墙也抵挡不住外来侵略者,唯有时刻怀揣警钟,建立强大的军队才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唯一途径。
除此之外,栾奕还考虑到长城实在太长太大,这么大个建筑群拆除起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实在不划算。
所以,结合这些元素,栾奕决定将长城继续保留下去。至于长城阻碍南北‘交’通的问题,栾奕选择在长城一线多开九道城‘门’,其中临近右北平,也就是他现在途径的这条线路上,将开凿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拱形城‘门’,城‘门’的名字就叫座——凯旋‘门’。以纪念圣元二十二至二十四年间,帝国大军平定草原,收复高句丽、新罗、百济的壮举。
跨过长城一路南下,帝国大军在右北平搭上驳船,沿运河一路南下,后改到进入黄河‘激’流而上。最终赶在圣元二十四年秋收前回到了洛阳。
回京之后,栾奕做得第一件事便是亲自将此行阵亡的五千六百三十七名帝国勇士的骨灰送到了建于圣元十八年,位于帝都洛阳外城东南角的凌烟宫内,并引领文武百官举行规模宏大的朝拜仪式。
仪式上,栾奕并没有传金黄龙袍,而是衣着绣有五爪金龙图案的‘乳’白‘色’神袍。他赤足站立于高台之上,用他那独有的,富有磁‘性’的声音高声道:“帝国的子民们,我的兄弟姊妹。当致圣圣母的荣耀受到邪恶践踏的时候,当帝国的威严遭到番邦玷污的时候,当主母的子民们被外族人欺凌的时候。有一群人怀着对主母忠贞,对帝国的忠诚,对主内兄弟姊妹的忠爱站了出来。他们用他们钢铁般的意志、大无畏的‘精’神、强健的体魄,抛头颅洒热血给邪恶、番邦、外族人迎头痛击。他们用自己生命护卫了帝国的子民、帝国的威严、主母的荣耀,他们就是帝国的勇士,圣殿里的英雄。主母因有他们这样的子‘女’而骄傲,帝国因有他们这样的子民而自豪……”
栾奕话刚说到这儿,台下的文武百官、洛阳周边的乡绅富贾以及战死勇士的家人代表们热血沸腾,竟不自觉鼓起掌来。掌声如‘潮’,现场气氛悲怆而又热烈。
栾奕两手虚抬按了许久,才止住满眼热泪的人们的掌声。他顿了顿,接着道:“他们虽然死了,但他们为教会为帝国献身的事迹将让世人永久铭记。同时,他们的灵魂也得到了救赎,圣母必喜乐他们,用慈爱的微笑迎接他们跨入天‘门’,他们在哪里获得永生。”说到这儿,栾奕振臂高呼:“帝国的勇士永垂不朽。”
仪式自此进入**,台下的人们同时高举右臂来回挥舞,随身附和声直冲云霄:“帝国的勇士永垂不朽。”
高呼的声音贯彻整个洛阳,在洛阳做生意的西域及其它番邦人听到如此雄壮的呼喊声,无不吓的瑟瑟发抖。
呐喊数声,栾奕的讲话进入尾声,“让我们祝福逝去的帝国勇士,祝他们在天国享受到无上的荣耀,祝他们过上幸福安康、无忧无虑的生活,同时也希望他们保佑世上万物,保佑帝国长治久安,保佑他们的家人,以及我们。啊……天‘门’!”栾奕在‘胸’前虚划一个十字。
台下观礼的人们仿而效之,“啊……天‘门’!”
在仪式的最后,栾奕宣布,此次阵亡的五千六百三十七名勇士的名字将被刻入凌烟殿的石碑。以后栾奕每年清明和中元(七月十五中元节,既鬼节)都会前来吊念,以示对为帝国献身烈士的尊重。
文武百官,特别是那些武职官员闻知此言无不‘激’动的热泪盈眶。在他们看来,栾奕对阵亡帝国卫士的恩遇不可谓不厚,不但给他们分发大量的抚恤金,如果他们死去后家眷的日常收入失去保障,地方教会还会全力协助其寻找工作贴布家用。
如今,栾奕还特意建了这么一座凌烟殿,寄存他们的英名,供世代华人瞻仰、祭奠和祈福,荣耀不可谓不大。
对于帝国活着的卫士而言,能获得如此身前事、身后名,征战时有谁会不卖命……莫说是那些普通卫士,就连在场的将军都巴不得有一天为帝国捐躯,死后成为凌烟殿里的一份子,让历代教皇和百姓顶礼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