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煲榈某⒁爬霞秸夥晨鲋坏醚≡裢仔K撬淙蝗圆辉尥栽谥匾偈鹑沃埃疵魅繁硎究梢允宰湃门嗽诳は匮妹藕统⒉糠址侨ɡ偈鹞袷隆
对于这样的结果栾奕自然乐意接受。因为按照他原本就计划着让女人从基层做起,以此为突破口,让朝中那些守旧派看到女人的能力,从而逐渐接受女人参政这一现实。
介于当下教区内除圣十字医科大学堂之外,其他高等学府不招收女性学员,绝大多数青少年女信徒只受过郡县级低等教育,致使知识结构仍有欠缺这一现实。为了让女性更能适应接下来极富挑战的任务,栾奕特地又在济南国华山下薛了一片土地,专门建立一所女子学院,专门招收女性学生,培训文案、档案归纳等相应秘书科目,学制两年。这也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所转为女性开设的教学机构,也是未来名动天下的齐鲁女子大学的前身。
于是乎,大汉圣元十年朝廷颁布的第一项政令,便是最新议定的招录女官的决意。
全教区的女人在城门布告栏和《圣光报》上得到消息的时候,首先是不可置信,然后震惊,随即无不欢欣鼓舞,高唱“教主圣明”。
而在所有女人里,最为振奋的莫过于蔡琰了。身为当朝太学祭酒之女,她自幼饱读诗书,凭借努力和自身超人的才华,在大汉朝内享誉盛名,并于十四岁那年赢得了男子才有资格获得的称号——表字。
然而,即便她的学识让很多男儿郎望尘莫及,却因了女子不能入士,不过是些闷在肚子里的墨水罢了。全大汉没有一处可以供她一战所学。她不止一次为之哀叹,为什么自己不是男儿身,以达成自己造福一方的宏愿。同时,她也为天下女子鸣不平,天底下不乏像她一样胸怀丘壑的女子,却碍于男女有别只能呆在家里相夫教子,平淡一生。
如今,得知栾奕向女人敞开了庙堂之门,蔡琰激动的喜极而泣,找到栾奕跪地便拜,直说要代天下女人感谢栾奕。
栾奕将她搀扶起来,宽慰了好一阵子才让蔡琰止住眼泪。他对蔡琰道:“琰儿不必如此激动,现在只不过是个开始,女人能顶半边天的时代终会到来。”
“女人能顶半边天?”蔡琰为之一振,“子奇这话可是发自肺腑?”
“那是自然!”这一口号前世他喊了二十多年,所以栾奕答得很是顺口。
看到栾奕诚恳的表情,蔡琰眸止不住又彪出一阵热泪,心中暗叹:知我者,子奇也。有夫如此,妇复可求!
蔡琰垂首抹泪的工夫,栾奕又向她抛出一记新的喜讯——她,蔡琰即将成为大汉历史灿烂长河中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官,暂任兖州刺史府机要秘书,协助栾奕料理日常事务。这官职虽然不高,迭俸也只有五百石,但其中所体现的划时代意义确是显而易见的。
在拿到眷顾已久的大汉黑色官服的那一刻,蔡琰又是一阵喜极而泣。她第一次哭的这么快乐。
“可是我若去忙活公务,家中事务谁来料理?”蔡琰缓过神来,担忧道。
“放心吧!”栾奕笑了笑,“娘亲现在年岁不大,家里那点事有忠叔帮衬着,她应付的来。等她干不动了,诗萌也该长大了,是时候让她锻炼锻炼,先学会治家,再去了解如何治国。”
闻知栾奕对一应后续之事安排妥当,蔡琰这才放心,第二天一大早便走马上任,并于当日接到了她为官之后的第一个任务。
介于济南国刘武死后没有子嗣,济南国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栾奕遂既决定改济南为郡,将其编入兖州治下。同时,兖州的辖区随之扩大了许多,其辖域已经与春秋战国齐国鼎盛时期面积相仿,兖州这个称呼已经难以映衬它现在辽阔的疆域,便决定将兖州更名为齐州。
栾奕素质蔡琰文笔绝佳,就将相关更名事宜的奏疏交给蔡琰来起草。
蔡琰办事效率极高,仅用半日扬扬洒洒撰出三千多字,不但文藻华美,文字简洁明了,还引经据典,将兖州的由来说得明明白白,告诉世人兖州过去本就是齐国的领土,更名为齐州恰如其分。
403齐国兴
随着蔡琰极具说服力的奏疏浮出水面,兖州更名齐州一事随之板上钉钉。
很多明眼人透过这件事看出些许门道——历史上兖州这片区域有过很多名称,为什么教主不将兖州改成其他名字,而是让其余齐国同名?一提到齐国便先让人想到齐王。
显然,教主这是在为自立为王做准备啊!
想到这儿,满朝文武想法各异,举手欢庆者有之,为刘氏大汉江山未来担忧者亦有之。
别的人如何作想,栾奕懒得去管。他现在在教区已是只手遮天,百姓对他无不对他马首是瞻,谁人反对必会陷入云云众口的声讨之中。
只不过他不希望看到的是,身边那些最信任的人因此事反对自己,站到自己的对立面。
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先后将时任徐州刺史关羽、并州都督赵云、平辽将军黄忠、青州刺史吕布、冀州刺史荀彧等人招入济南,这几位都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忠义之士,所以必须提前探探他们的口风。
他们都是聪明人,透过建立齐州一事也看出了栾奕接下来的打算。
在这方面,无论是身为栾奕结义兄长的关羽也好,赵云、黄忠这些追随栾奕十余年的将领也罢,都对他的为人很是了解,亲身目睹他爱民如子的行为后,大为感动。
同时,与栾奕朝夕相处那么多年,他们的思维在圣母教和栾奕亲身影响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天地君亲师”的传统思维已经从他们的骨子里移除,转而明白了天下之大有德者居之的真谛。过去的大汉在经历过桓灵二帝之后,让他们失望透顶,桓帝在位时屡次三番对栾奕的迫害更让他们寒心。他们愈发清楚,只有栾奕才能让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只有让栾奕站得更高才能实现真正的天下太平。
所以,在当听了栾奕的问话之后,非但没有人反对,反倒直言支持栾奕干脆建立齐国,矫诏自封齐王。
见众人语调一致,栾奕遂既长出一口气,如今外事安宁,河北大局已定,乌丸战败,塞外胡人自此对教会深为恐惧;内事有序,朝中教内文武为他马首是瞻,时机已到,是该实现他筹谋已久计划的时候了。
圣元十年二月底,教区各地陆续出现奇事。二月二十二,有齐州渔民在黄河中捕到一只五尺多长,一百多斤重的大鳖。这么大的鳖不但河边的渔民别说没见过,就是村里的长辈也没听说过。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鳖背上的纹理间,竟模模糊糊露着两行字,村里读过书的娃子念到,左边一行写的是“文无第一,指点江山”;右边一行写得则是“武无第二,纵横天下”。
渔民大为惊奇,遂拿此鳖找到村中饱学之士予以解析。那学子看了一阵,“指点江山”中“指点”二字通“直”和“点”也是一点一横,大汉的山,多数都是源自东北向西南方向连纵,很像是一个撇;而大汉的江都是从西向东流,又与捺相似。结合起来,点直撇捺,正应了上句中的“文”字。
再看下半句,“武无第二,纵横天下”。“天下”中天的下半部分与文字相仿,也是一撇一捺,“二”字横过来,放到“文”字下面不正是一个“齐”?
另外,文字显现在鳖背上,鳖俗名王八,与王霸同音……
语句解到这里,士子豁然开朗,兴奋道:“圣母显灵,这是在说齐国要兴啊!”
既然齐国要兴,新的问题又来了,齐国要兴,新的齐王又是谁。答案呼之欲出,龟背上写得好“文无第一,指点江山;武无第二,纵横天下”,而栾奕则有着“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赞誉,两相结合——“教主岂不就是天命所归的齐王?”
此事一出,迅速一传十十传百流传开来,随后更是被《圣光报》以神迹为名撰文刊载,流传范围进一步拓展,还加入了一定的官方性质。
各地百姓均对这桩神迹深信不疑。
无独有偶……三月初,齐州境内因连降暴雨,雨过天晴之后有泰山村民竟在半山腰找到一座墓穴。想来,这座墓穴的墓门是被泥石流冲开的。
百姓对亡者甚是敬畏,不敢轻易造次,惊恐过后赶忙下山报官。
当地官府与教会联合,当日进墓查探,本想重新将墓封存以为亡者在天之灵。但是在大体观察过陵墓外体规模之后,赫然发现这座陵墓的主人非同一般,至少是个王侯。
于是,官差和神仆们在探查陵墓内设的时候格外留心,经过一番仔细检查,透过墓室内的壁画和文字,赫然发现这座古墓的主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姜尚姜子牙。
众所周知,姜子牙助武王伐纣之后,封地在齐,是历史上第一位齐王。他尘封千年的陵寝面世,又一次将齐国复苏的呼声推到了**。
与此同时,各地均有异象出现。在遥远的冀州,农田中央有麦田一夜之间莫名其妙倒扶。居高望去,倒下麦子在麦田之中呈现出来的竟是一行文字“齐国兴,栾姓王”。
像这样的事迹,短短一月之内在教区各地纷纷上演,百姓们毫无疑问的将之与神迹联系在一起,却没有想到它们其实都是栾奕为了震声势一手编造出来的。
所谓神鳖,乃是栾奕无意间买来的一支上百年的大王八。栾奕见其个头甚大,颇有仙姿,便令人在其背后刻上字,连夜放生河中。第二日,“神鳖”果然被渔民捞到。
至于姜子牙墓其实是栾奕以旧做旧新近建成的,里面从布局到装饰全部按照先秦风格,陪葬品则是他花高价买回来的周代古玩。所以,这样的墓穴莫说是一般人看了,就是具备一定考古能力的专家也会以为他是姜子牙墓。
所有“神迹”中最容易达成的便是那农田里的神谕了。栾奕在冀州随便选一处麦田,随后令人连夜用高浓度盐溶液在麦田中依据“齐国兴,栾姓王”字样结构喷洒。麦草浸入浓盐,水分流失迅速枯萎,最终事先“麦田神谕”的效果。
……
于是,在一轮轮“神迹”煽动下,教区内从官方到民间呼吁栾奕建立齐国,自领齐王的声音愈发高涨。
栾奕假意推脱一阵,最终“拗”不过世人众口一致的推崇,向少帝刘协奏请改齐州为齐国,并封他为齐王。
少帝比谁都要清楚,栾奕改兖州为齐州乃是夺权路上的第一步,第二步便是当下自领齐王,再向前一步便是大汉江山的尽头。他自然不想应允栾奕的请求,可是眼下,刀虽没有架在脖子上,但是皇宫从内到外全是栾奕的人,由不得他拒绝,只能乖乖准奏。
然而,在栾奕称王的路上,也有不少反对者。栾奕的岳父,太常蔡邕首当其冲。值得庆幸的是,知道此事乃是大势所趋,所以反对态度并不激烈,既没有上门训斥栾奕让他下不来台,也没有做出任何阻挠称王进程之事,只是找到栾奕,语气低沉的表示,自己年纪大了,想要告老还乡回陈留去。
蔡邕作为当朝名士,海内仰望,门下学子遍天下。他若是辞官,其过去的门生必然联想到师尊乃是因看不惯栾奕称王而离开朝廷,从而引来非议,影响朝廷稳定。栾奕自然不能让他如此轻易致仕,便拉着蔡琰前往蔡府规劝,却是连番规劝无果。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