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江踌躇满志,他曾经数次败在武松手上。他手下的将领要么被武松招降,要么被武松杀死,他盼一天盼了数年之久,他太想和武松一决雌雄了!
这一年的八月。宋江与辽都誓师。起大兵五十万,将军上百员,征伐大梁国。
梁帝正欲休养百姓,得知宋江奸贼起兵朝大名府杀来,急从梁山一百单八将,明教一百二十一将中调拨久经战阵的将军二百员,起大兵五十万迎敌。
双方都知道,这一战至关重要。双方都押上了多年积攒的老本!
如果宋江胜利,大辽国将地盘扩向山东。江南,极有可能一统天下。
如果武松胜利,大梁国吞并燕云十六州,收并辽国所有国土,放牧,种粮,囤兵,便有了天然广袤的场所,以此为根本,定能灭金来蒙古!
此战中,双方必欲致对方于死地,输了此战的人,极难再翻身!
梁帝手下第一情报头子时迁将此机密情报报知梁帝后,梁帝立即决定第一战不采守势,而采攻势,他不等敌人杀到大名府之下,便陈兵数十里之外,迎击来犯之敌!
梁帝御驾亲征,先率二十万大军带着六十日的粮草杀向大草原,再令后续军队尽快赶到大草原汇合。
梁帝的二十万大军在大草原上驻扎三日后,遇上到宋江的前哨队,这支前哨队共一千多人,梁帝立即发动了进攻,史文恭一马当先,斩敌四将,史进斩敌三将,二十万大军如二十万只饿狼,一战全歼宋江的前哨队!
梁帝扎营在大草原后,不再进军,而是等后续的三十万大军与他汇合。
十日后,林冲、卢俊义、朱武等人调集了三十万大军,来到大草原与梁帝汇合,梁帝立即倍道进兵,日行七十里。
本来宋江想主动攻打梁国,这下可好,刚一誓师,消息便被时迁传到了大梁国,等宋江调拨完粮草,分拨完诸将,已经是十多天之后的事了,他本想快点进兵,包围大名府,没想到此时梁帝不但已经率先出了大名府,并且已经集结大军快杀到大辽国的檀州城了。
宋江心里这个郁闷劲,就别提了,他以为自己进兵够迅速的了,却没想到,还是让梁帝快了一步。
自古行兵打大仗,一般来说,光准备军粮,调拨军队等事,都得准备半年以上,而宋江仗着大辽国物产丰盛,想打梁帝个措手不及,岂料人家大梁国物产更丰富,至少胜大辽国数百倍!人家梁帝调兵调粮,十数日便能齐备!而且人家是一边调集军队军粮,一边进军。
大梁国的都城离大名府太近了,故而梁帝迅速便能将大军集齐大名府。而大辽国的都城离大名城太远,宋江从都城兴兵,走的路要比梁帝多出数十倍,这也是他行兵慢的原因。
总之,他想先围住大名府攻打,但被梁帝抢了先,大梁军迅速杀至大辽国重镇檀州城下,此时征南王宋江的军队还在路上呢。
大辽国的檀州城守将面对兵强马壮的大梁军,不但不怕,气焰还十分的嚣张,他们自认为现在大辽国兵锋正盛,蚕食大宋,灭淮西平河北,进而吃掉大梁国只是早晚的事,天下谁人不怕他?哪还有人敢捊他大辽国的虎须?
这些辽国番将整日饮酒作乐,反正守卫边城也只是摆摆样子,三十年来,谁人敢来擅州下招惹自己?
当传信兵将大梁国入境的消息报知守将楚明玉的时候,这位楚将军竟然有些不信,但见城下人马如乌云压顶,这才如梦方醒,披挂出阵。
楚明玉从被窝中爬起来,将身边一丝不挂的妖娆胡姬踢下床,然后迅速光着膀子点齐城中三大猛将,分别唤作阿里奇,咬儿惟康,曹明济,与梁帝对阵。
“武老二,你本清河县一挑大粪的,后来当了梁山草寇,何足道哉?你不像条狗一样躲在阴沟狗洞里,竟敢来入侵大辽国,无耻鼠辈,你看错了皇历!”楚明玉扬鞭大骂道。
“姓楚的,量尔一匹夫,十余年来一直侵犯宋境,纵横天下无敌手,今日遇到朕,便是你的末日!明年今日,阳光会照在你的坟头!”梁帝亦指着贼首楚明玉大骂道。
辽将咬儿惟康大笑道:“你中原各国,如久病之羊,败亡之兆已现,你这草寇竟敢枉称天子!真是可笑之至啊!”
“九纹龙史进,给朕斩了此贼!”梁帝不理会番将的辱骂,只大声对结拜兄弟史进下令道。
咬儿惟康身高九尺,梁帝心算了一下:“这杂碎不得二米多啊!”
番将自小在塞外长大,身体大多强健,高大,力大如牛者,比比皆是。
史进与咬儿惟康刚一接战,便发现对方力道太猛,难以施刀。两刀相碰,咬儿惟康不觉有恙,史进却觉得手臂被震的发麻。(未完待续。。)
第243章 阵斩辽将(上)
接战五招,大梁骁将九纹龙史进便发现了这番将的致命弱点,只会凭一身蛮力,武功却算不上精劲,史进把那重阳道人所授之上乘刀法施展出来,一把舞钢朴刀使的风生水起,似一条银色盘龙在上下旋转,看的咬儿惟康眼都花了,交手二十合,咬儿惟康情知不敌,败走回阵,史进眼明手快,不等他转身,一刀施落而下,划断他的马蹄,咬儿惟康一个猛子没扎稳,身子疾速落下,史进手起手落,不等他落地,便将他的头颅剁了下来,咬儿惟康的无头尸体重重的撞落于地,血水沾满着灰尘,那把笨重的铁锤兵器亦重重落地。
辽国大将阿时奇见梁辽两军刚一接战便折了一员大将,大怒,提着大斧,上阵辱骂梁帝,刚骂两声,早就惹恼了梁帝帐下两个急脾气的先锋,这二人分别是急先锋索超,霹雳火秦明。
索超马快,大斧对大斧,二人兵器狠砸,撞的火花四溅,震的人耳膜作响,阿里奇见梁国杀出二将来攻,便上阵敌住秦明,曹明济战住秦明。
四马来回厮杀,似走马观光一般,不出三十合,秦明的狼牙棒一棒敲在曹明济脑门上,血花四溅,头盖骨都打稀烂,曹明济脖子一歪,眼见是活不成了。
阿里奇与索超斗了六十回合,且分不出胜败,大梁国的明教高手庞万春暗施冷箭,一箭射穿重铠,直透阿里奇右肩,可怜辽国悍勇猛将。中了暗箭之后,剧痛无比,竟至兵器脱手!
本来与索超大战杀的难解难分的阿里奇。武功是不输于索超的,并且越打越占上风,刚要寻机斩杀索超,却突然中了冷箭,他心下大骇,马竟然也吓得不听使唤,只顾逃命。
那索超看准机会。纵马追上,一斧狠力劈下,正中脑壳。把盔甲都打碎了,阿里奇飞出马背十多丈,才滚落草丛,死前兀自圆睁怪眼。
边城擅州的重将被梁山杀尽。只剩下楚明玉一人难扶危局。梁帝趁大梁军兵威正盛,士气爆棚之际下令全力攻城,只半个时辰,便杀得楚明玉七零八落,楚明玉欲待逃命,不提防被金剑先生李助追来,一剑挥作两段,梁军一鼓作气。攻破了这座坚城,正欲与大梁军队死磕一场的辽国征南王宋江知道消息后。行军至半路的他竟然吐血三升,倒栽马下。
未能先打梁国一顿,反倒梁帝占了先,还斩大辽三重将,破了檀州城。
辽国国君白漠狼主得知檀州战事后,立即令太子调援兵,兵发救援边城,助征南王作战。
皇侄耶律国珍,耶律国宝,和洞仙侍郎起兵十万来援宋江,后续粮车络绎不绝。
那位高权贵的洞仙侍郞手上绑着厚厚的绷带,脸色青肿,连马都上不去了,被士兵从轿子里抬出来,扶着他勉力上马。
这一切都逃不过时迁这位精明汉子的眼睛,他见洞仙侍郎受伤如此严重,从伤势上推断,极有可能是中了极强的掌力,才导致洞仙侍郎的胳膊断折,但到底是何种掌法呢?少林大金钢掌?还是昆仑大霹雳掌?
时迁暗中潜伏于附近,寻机打探,不出半日,便被这位精明至极的情报头子打探了个水落石出,原来,洞仙侍郎前不久曾在宋辽边境打草谷,抢掠宋国百姓,见了男人就杀,见了女人就绑,见了牲畜就抢,大宋的废物军队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很快便被杀了个干干净净,他们骑着马,带着一堆又一堆的宋兵首级朝着大辽返回。
突然,一群衣襟褴褛的叫化子们横空杀出,丐帮的高手们几乎全到了!
这些臭叫化子们扑向辽兵,大砍大杀,他们用什么武器的都有,有用镐头的,有用木棍的,有用铁锹的,还有用短刀和长枪,但其中一人长得非常瘦弱单薄,并且手无寸铁!
辽兵与丐帮死战在一起,丐帮的臭叫化子个个都是不要命的打法,即使死也要拉辽兵做垫背,这些契丹勇士再勇猛,面对这些不要命的家伙也是无计可施,损失极其惨重。
而双方刚刚打了一会,洞仙伺郎在杀了七个丐帮弟子后,突然发现那个唯一手里没拿兵器的瘦弱家伙朝着自己走来,面笑死神一般的冷笑!
洞仙伺郎纵马举刀朝着那人冲去,只听那人大喝道:“亢龙有悔!”
接着,他迅速翻飞双掌,似有一团火焰在他的掌中运息,紧接着,一股沛然大力袭来,洞仙侍郎和他的座骑飞出去数丈远,之后便不省人事了。
待他醒过来的时候,他的手下们告诉他,将士们为了救他,已经有七名将军被那臭叫化子用那刚猛掌法打碎了骨头,另外八百多里辽兵死在他的掌下,付出这么大的代价,终于把他这个主将救回来了。
洞仙侍郎听得心胆俱裂,一阵后怕袭来,万一他离自己再近点,或是没有马头替自己挡一下,他这一掌下来,恐怕自己就不是飞出数丈远这么简单了吧。
洞仙侍郎用颤抖的双手抚住自己的心口,问道:“你们知道打我的那人是谁吗?”
“回大人的话,小人听那帮臭叫化子称呼他为洪七。”手下道。
从此,“洪七”这两个字,就成了洞仙侍郎的噩梦。
时迁将此情报告知梁帝后,梁帝会心一笑,对时迁道:“兄弟,待来日交战,看我怎么收拾这位辽军主帅。”
大梁国的军队全面占领了檀州城,然后以此城为根基,继续向辽境深入,几日后,洞仙侍郎等人杀到城下,梁帝亲自率兵在城下相抗。
“武松!你不过一江湖骗子,竟敢兴兵取我檀州……”洞仙侍郎大叫道。
不等他把屁放完,武松便突然大叫道:“洪七,快出来!”
洞仙侍郎听到“洪七”这两个字,如遭雷击,竟然吓得从马上栽了下来,然后歪着脑袋四处转悠,寻找洪七的下落!
没羽箭张清见他伤重,又受了这一摔,便打马上前,暗自取出一石子飞出,正中眉心,张清这一石子的手劲特别大,像镶珍珠一样将石子镶嵌在洞仙侍郎的眉心里,洞仙侍郞当即大叫一声,负痛身死。(未完待续。。)
第244章 阵斩辽将(下)
檀州城下,守城辽军已败的很惨了,辽国皇帝白漠狼主派洞仙侍郎这位高官前来支援宋江的征南军队,遇到宋江后,他被宋江封为先锋,并领了军令,先行杀到檀州城下,但他话还没说完,未杀敌兵一人,先中暗器身死,辽军军心大散。
梁帝挥军掩杀三阵,辽军大败,撤退二十里。
宋江亲自监押着粮草,率大军与大辽败军相遇,大怒之下的他刚想杀几个人出气,但转念一想:“不行,此时正是用人之际,若斩攻城失利之将,必折我军锐气。”
一念至此,宋江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