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江堤,蕲河两岸的千顷良田顿时化作一片汪洋。乡亲们流离失所,到处是
一片哭声。洪水刚过,瘟疫开始蔓延,病魔无情地吞噬着无辜的生命。李时
珍目睹惨景,心如刀绞,和父兄一道,没日没夜地救护着病人,不知把多少
濒临死亡的人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这天,李时珍正在诊病,突然一帮人闹闹嚷嚷地拉着一个江湖郎中涌进
诊所。为首的年轻人愤愤地叫道:“李大夫你给评评理!我爹吃了这家伙开
的药,病没见好,反倒重了我去找他算账,他硬说药方没错。我们信得过你,
你给看看。”说着把给父亲煎药的药罐递了过来:“喏,这就是药渣。”李
时珍抓起药渣,一一仔细闻过,又放在嘴里嚼嚼,自言自语道:“这是虎掌
啊!”那江湖郎中一听“虎掌”,慌忙分辩说:“我绝对没开过这味药!”
“那肯定是药铺弄错了!”年轻人说着,就要往门外冲。李时珍忙拉住他,
说道:“别去了,这是古医书上的错误。就以《日华本草》的记载来说,就
把漏蓝子和虎掌混为一谈了……”“对,我开的是漏蓝子!”江湖郎中急急
地插了一句。“是啊,药铺有医书为据,打官司也没用。”众人慨叹了一阵,
只得把江湖郎中给放了。
不久,又有一位医生为一名精神病人开药,用了一味叫的药,病人服药
后很快就死了。还有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吃了医生开的一味叫黄精的补药,
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原来,几种古药书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
吻说成是同一药物,而狼毒、钩吻毒性都很大,人吃了怎能不送命呢?
这一桩桩、一件件药物误人的事,在李时珍心中激起巨大的波澜。毫无
疑问,古医药书籍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但也确定存在着一些漏
误。若不及早订正,医药界以它们为凭,以讹传讹,轻者会耽误治病,重者
要害人性命啊!
深夜,月光如水,烛光摇曳。李时珍和父亲在灯下倾心而谈。听了儿子
的一番宏论,李言闻语重心长地说:“你想重修本草的想法不错,可是难啊。
这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恐怕只有朝廷才有这么大的力量。何况,关于本
草的书,相当浩繁,你虽然读了一些,可研究得还很不够,远远不能适应修
书的要求。还是先在读书上狠下一番功夫吧,你说是不是?”
父亲的话,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李时珍的心。在以后的 10 年中,他全
身心地沉浸在浩如烟海的医书宝库中,熟读了《内经》《本草经》《伤寒论》
《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以及历代名家著述和大量关于花草树木的书籍,单
是笔记就装了满满几柜子,为修订本草积累了许多珍贵资料。
1551 年,明宗室武昌楚王闻知李时珍医术精湛,聘他到王府主管祭祀、
礼仪和医务。李时珍本不愿与皇亲国戚交往,但考虑到楚王也许会帮忙,使
朝廷答应重修本草,于是就打点行装进了王府。不久,便因治愈楚王世子的
暴厥和其他不少人的疑难杂症而名扬朝廷,被举荐担任了太医院的医官。这
太医院,是明王朝的中央医疗机构,院中拥有大量外界罕见的珍贵医书资料
和药物标本。李时珍在这里大开眼界,一头扎进书堆,夜以继日地研读、摘
抄和描绘药物图形。努力吸取着前人提供的医学精髓。与此同时,他多次向
院方提出编写新本草的建议。然而,他的建议不仅未被采纳,反面遭到无端
的讥讽挖苦与打击中伤。李时珍很快便明白,这里决非自己用武之地,要想
实现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只有走自己的路。一年后,他毅然告病还乡。
1552 年,35 岁的李时珍着手按计划重修本草。由于准备充分,开头还比
较顺利,但写着写着,问题就来了:所谓本草,是古代药物学的代称。它包
括花草果木、鸟兽鱼虫和铅锡硫汞等众多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由于其中绝
大多数是植物,可以说是以植物为本,所以人们又将药物直称为“本草”。
自东汉《神农本草经》成书,到李时珍诞生前的 400 余年间,历代本草学家
都有不少专著问世,但却从未有一部能概括这一时期药物学新进展的总结性
著作。李时珍责无旁贷地挑起这副重担,并意识到了它的份量,却仍未料到,
药物是那样的多种多样,对它们的性状、习性和生长情形,很难全部心中有
数。比如,白花蛇,同竹子、艾叶,本是蕲州的三大特产,可以主治风痹、
惊搐、癞癣等疾病,是一味贵生药品。但他从药贩子那儿买来的“白花蛇”,
有时是另一种蛇冒充的,跟书上描述的大相径庭。那么,真正的白花蛇究竟
是什么样的呢?为了解开这个谜,李时珍曾跟着捕蛇人亲自上山,捕捉到一
条白花蛇,仔细一看,果然和书上讲的一模一样。
从此,李时珍走出家门,深入山间田野,实地对照,辨认药物。除湖广
外,先后到过江西、江苏、安徽、河南等地,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程达两
万余里。那些种田的、捕鱼的、打柴的、狩猎的、采矿的,无不是他的朋友
和老师,为他提供了书本上不曾有过的丰富药物知识。
一次,李时珍路过河南境内的一处驿站,见几个车把式正在把一些粉红
色的草花放在锅中煎煮。他凑近去看了看,见不过是南方随处可见的旋花,
却不知这些车夫煮它有何用?便向他们开口讨教,一个车把式答道:“我们
这些人常年在外,风里来雨里去,盘骨多半都落下了伤痛。喝点旋花汤,能
治盘骨病呢。”李时珍用心把这种药草的形状、药性等记了下来,并把它写
进书中。
还有一次,李时珍带着弟子庞宪来到武当山。这武当山,风光绮丽,草
木繁茂,古树参天,野花似海,是天然的药物宝库。师徒二人仿佛探宝者发
现了钻石矿,一下子被这些花草迷住了。九仙子、朱砂根、千年艾、隔山消……
这些名贵药物一一被他们采集下来,制成标本。这天,庞宪劈藤开路,仔细
寻觅。突然,他眼睛一亮:曼陀罗花!这是华佗配制麻沸散的名药!李时珍
显然也非常兴奋,指点着花儿对庞宪说:“可惜,麻沸散早已失传了。这种
花有毒,究竟如何配药,还得重新试验呢。”以后,为弄清曼陀罗花的毒性,
取得可靠验方,李时珍又冒着生命危险,亲口尝试,证实了它的麻醉作用,
并把它同火麻子花配合,制成了手术用的麻醉剂。
李时珍一路考察,一路为父老乡亲们治病,深受人们尊敬与依赖。有位
老婆婆,患习惯性便秘达 30 年之久,虽多方治疗,终不见效。李时珍运用从
民间学来的偏方,以适量的牵牛子配成药,很快就治好了她的病。还有个妇
女鼻腔出血,一昼夜都止不住,怎么治也不见效。李时珍用大蒜切片敷贴患
者足心,不大工夫血就不流了。这个方子,也是他从民间采得的。像这样的
例子,举不胜举。李时珍深切地感到,这广阔的田野上,处处都是知识的天
地,日日都会有新的收获。
就这样,李时珍几十年如一日,在医学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终于实现了
他梦寐以求的理想:1578 年,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药物学巨著——《本草
纲目》,终于脱稿了。
遗憾的是,李时珍生前并没有亲眼看到自己终身为之呕心沥血的这部巨
著印行。1593 年初秋,这位 76 岁高龄的老人告别人世时,《本草纲目》还
在南京由书商胡承龙等人主持刻板,直到 3 年后才印出书籍。
这部旷世名著有 190 多万字,每一个字都浸透着李时珍的心血。书中编
入药物 1892 种,其中新增药品 374 种,并附有药方 10096 个,插图 1160 幅。
其规模之大,超过了过去的任何一部本草学著述。它综合了植物学、动物学、
矿物学、化学、天文学、气象学等许多领域的科学知识。它那极为系统而严
谨的编排体例、大胆纠正前人漏误的确凿证据以及继承中有发扬的科学态
度,都令人赞叹不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从 17 世纪初开始,《本草纲目》就在医药学界不胫而走,辗转传往世界各地,
先后被译成日、德、法、英、俄、拉丁等十几种文字,被公认为“东方医学
的巨典”。19 世纪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评价《本草纲目》,说它是“中国
古代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的一生,成果卓著,功绩彪炳,为祖国的医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
贡献。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如今,蕲州雨
湖南岸的李时珍墓前,有一座用花岗石砌成的墓门,横梁上镌刻着“科学之
光”四个大字,这便是华夏子孙对他的最高赞誉。
徐霞客
公元 1613 年初夏一个晴朗的早晨,在通往浙江雁荡山的羊肠小路上,走
着三位青年男子。为首的一位体魄健壮,双目炯炯,眉宇间透出一股聪慧之
气,一望便知是个有文化的人,另外两个挑担而行,显然是他的随从仆人。
山路越走越险,虽然山风习习,日头却当空而照,酷热难耐。三人渐渐走得
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却仍未有歇息的意思。
这位在崎岖山路上跋涉的书生,就是我国明代卓越的地理学家徐霞客。
徐霞客,名宏祖,“霞客”只是他的别号。1586 年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
一个书香世家。祖辈都是仕途中人,只是到了徐霞客父亲这一代,由于对官
场深恶痛绝,虽满腹经纶,却发誓不再当官,每日只以游山玩水为乐。据说,
有一次,两个官员慕名而来,想要与他结交。霞客的父亲闻说后竟从后门溜
走,悄悄穿过竹林,乘船到太湖游玩去了。
常言道,身教胜于言教。徐霞客从小耳濡目染,也对枯燥乏味的八股文
章厌恶起来,每日只是把父亲的藏书偷偷带到私塾去读。那些地理游记、名
人轶事、风土趣闻,对他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大,以至有时读着读着,竟忘记
身在课堂,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因此常遭先生训斥,还把他的“劣迹”报
告给他的父亲,要他严加管束。谁知,父亲知道了,反而大喜过望,亲自介
绍一些书籍给儿子读。一来二去,徐霞客的“学业”自然有些荒废,参加考
试也名落孙山。这一来,那些常常夸奖小霞客聪明绝顶,指望他金榜题名的
亲朋好友,不由扼腕长叹,倍觉惋惜。霞客的父亲却哈哈一笑,说道:“人
各有志,岂可勉强?”得到父亲地支持,霞客更是把功名利禄抛到九霄云外,
一心只想着“遍历九州,足登五岳”。
光阴荏苒,徐霞客整日埋头于文学、历史、地理图志、地方志一类书籍
之中,不觉已年届 19。在刻苦攻读的过程中,他发现,以前的地理书籍,多
半讲疆域沿革、风土人情一类的事,对山川自然风貌总是含糊其辞,一笔带
过。可见,这些著书人大都是闭门造车,转相抄袭,很少亲自外出考察。所
以对同一问题,各书往往相互矛盾,不知所云。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踏遍华
夏山河,通过实地考察,校正古书谬误,为后人了解祖国地理地貌提供准确
资料。谁知,就在他正要整装出发的时候,父亲突然病故。按照封建社会孝
子必须守孝 3 年的规矩,他只好耐着性子在家里继续埋头读书。待服丧一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