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73 年 3 月 27 日,在英国北海海面上,“杰兰”号石油钻井平台日间
作业已结束,人们正在电影厅里悠然地看电影。
突然,海面上,狂风骤起,掀起 7 米多高的巨浪,冲击着石油钻井平台。
当时,人们并不担忧,因为“杰兰”号的台墩和浮筒都很坚实,不怕狂
风巨浪的威胁。
突然,巨大的石油平台震颤了一下,接着,又是一阵震颤,随着就是一
声巨响,电影厅一下子倾斜 40 度,座椅都向一边滚去。这一切来得太突然,
人们还没有清醒过来,“杰兰”号石油平台倾翻在海中了。
这是怎么回事?后来,经专家分析,平台的倾翻不是它挺不住狂风巨浪,
而是由于海洋金属腐蚀引起的。原来,为了在一根横梁上固定一台定位的电
子装置,工人曾在横梁上面钻了一个小洞,由于海水长久腐蚀,小洞扩大成
一条 27 厘米长的裂缝,造成平台倾翻在海浪中。
由此可见,海里金属腐蚀和海面上常见的狂风巨浪、急流冲击,常常会
给石油钻井平台和钻井船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科学家正在试验海底石油
钻井的新技术。
海面的波浪强度大,随着深度增加,波浪强度会迅速减小。在一二百米
深的海底,基本上没有波浪的冲击,所以,科学家们把原来安装在平台上的
井口装置放到海底去,这样,既可以去掉复杂的海上平台设施,又十分安全。
石油工人可乘小型潜艇下海,通过遥控装置操纵海底采油装置和阀门、管道
等。开采出来的石油,由管道送到停泊在海面上的浮筒内,再送上油轮,运
回陆地。
开采天然气,通常是用管道输往陆地。新技术是使天然气在海上就地转
换成液化天然气,然后再往外运输,这样,开采设备规模小、成本低。
向海洋要淡水
大概在地球上没有一个人会不熟悉水。生命离不开水,人体含有水约占
体重的 2/3。一个人的生命,每天起码需用 2 升水来维持,工农业生产离不
开水,庄稼成长要靠水来浇灌。生产 1 千克猪肉,要用 4500~8500 升水,造
一辆汽车要用 5000 升水,全世界一昼夜耗水量是 70 亿吨。
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需要的水是淡水,可是,占地球表面 71%的水
中,97.2%是海洋中的水,实际上能利用的淡水,只占世界水总量的 0.63%。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世界淡水
用量正以每年 4%的速度急剧地增加。据统计,近 20 年来,世界不少地区供
水不足,目前估计有 12 亿人口缺水。这样发展下去,到 2000 年,世界供水
将不及需要量的一半,人类社会将出现水危机。
这怎么办?唯一的办法是向海洋要水。
可是,海水平均含有 3.5%的盐份,不能使用。人喝了海水,会渴上加
渴,引起机体脱水。用海水浇灌农作物,农作物会“腌死”。有些靠海的浅
滩地常由于海水的浸渍而变成盐碱地,几乎寸草不长。在工业上也不能用海
水,因为海水含有大量的矿物盐类,不合纯度要求,如果用来烧锅炉,会生
成厚厚的锅垢,损坏锅炉。
这该怎么办呢?办法是使海水淡化,把海水中的盐份与水分开。
蒸发法是海水淡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海水加热蒸发,再将水蒸气冷
却,提取淡水。太阳能蒸馏淡化装置就是使用这种方法。
太阳能蒸馏淡化装置,像一座座矮小的房子,屋顶用玻璃或透明塑料板
组成,可以使阳光透过,照射在海水上。海水变热蒸发,水蒸气上升后,碰
到玻璃会凝结成水滴,收集到两旁的淡水槽中。
蒸发法还有许多种,目前世界 90%的海水淡化装置是由多级闪急蒸发法
生产的。闪急蒸发法是给加热了的海水施加高压,然后突然降压,使水在瞬
间蒸发的方法。所谓多级就是把许多蒸馏器串联起来,让压力下降几次使水
蒸发。
《旧约圣经》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先知摩西带领以色列人从红海走到阿
拉伯一个叫书珥的旷野,在旷野里走了三天都找不到水。后来,到了一个叫
玛拉的地方,那儿的水苦也不能喝,大家都向摩西抱怨道:“我们喝什么呢?”
摩西向天主呼求,天主让他看到一颗树,他把这树丢在水中,水就变甜了。
离子交换树脂,我们对它已不太陌生,它就是科学家手中的“摩西神树”,
用它放在海水中,它可以像海绵吸水那样,吸附出海水中的盐份,使海水变
成淡水。
用离子交换树脂使海水淡化的方法叫离子交换法,这种方法适应于海洋
上的遇难人员应急之用。
海水淡化还有一种方法是电渗析法,就是在海水淡化装置中插入两根电
极,在两极之间放入一种特种薄膜。这样就把海水淡化装置隔成三室,一个
叫阳极室,一个叫阴极室,一个叫中间室。当接通电源后,奇迹就会发生,
海水中的盐份会向两个电极“靠”去,使得两个极室的海水愈来愈浓,而中
间室的海水逐渐被淡化。这种方法适用于中小型淡化厂,我国西沙永兴岛上
的海水淡化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电渗析淡化装置,每天生产淡水 20 多
吨。
在自然界有这样一种膜,它只能透过水分子,不能透过其他物质,科学
家把这种膜叫做半透膜。动植物的细胞膜都是半透膜,如干大豆放在水中浸
泡后会膨胀,就是因为水通过细胞向干果内部渗透的结果。
利用半透膜可以淡化海水,这种方法叫反渗透法。用人造半透膜把水和
海水分开。海水是盐水溶液,水分子会透过膜渗透到海水中,使海水稀释,
并且产生一种压力,叫渗透压。然后,向海水加一个压力,大于渗透压,这
时,海水中的水分子就会被挤出海水,透过半透膜,到纯水这边来。
反渗透法脱盐效率高。近年来,各国都在研究、推广应用,是一种前途
诱人的方法。在 1978 年到 1982 年期间,世界已建成 21 家日产 300 吨以上的
反渗透海水淡化厂。
向海洋要水,一些国家生奇想,把漂浮在南太平洋的南极冰山,用船拖
来,让它融化掉,供人类利用。一座小冰山可供几十万人的城市用一年,初
步试拖,已取得成功。
有了海水淡化技术,海洋就成了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淡水库。
煮海成盐新技术
相传东海龙王的三女儿琼莲不甘龙宫的寂寞,经常带着丫环梅香偷偷浮
出海面,到海边游玩。
一天晚上,月光皎洁,琼莲和梅香又来到景色优美的海边。忽然传来悦
耳的琴声,她们俩人被琴声吸引,来到一间草舍,只见一个小伙子在灯下低
头弹琴,弹得潇洒有力,琼莲听得出神。
后来,小伙子发现窗外月光下,有位亭亭玉立的姑娘,喜出望外,他把
琼莲请进草舍内,在一起谈论乐曲,俩人越说越投机,约定下次中秋在海边
相会。第二年中秋,那个叫张羽的小伙子很早到了海边,可是,等到天黑都
没见到琼莲,他筋疲力尽倒在一块石头边,伤心地哭了起来。原来,龙王为
了阻止女儿溜出龙宫,把她锁在西宫。这时,琼莲也万分焦急,情急中,忽
然想出了一个计策。她叫梅香把宫中的三件镇海宝贝:铁杆、银锅和金钱偷
出来,交给张羽。
张羽得到了镇海宝贝后,取了三块石头和干柴,支起银锅,舀满海水,
丢下金钱,烧了起来。锅里水花水泡上下翻滚,大海也像开了锅。没有多久,
海水快被烧干了,龙宫里一片哭叫声。老龙王被烧得两眼冒火,口干舌燥。
最后没有办法,老龙王只得爬到海边,向张羽求饶,答应放出三女儿琼莲,
让他们结婚,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故事毕竟是故事,张羽煮海是为了娶东
海龙王的女儿。现在,人们“煮海”是为了从海水中取得盐。
煮海为盐就是把海水取上岸来,放在铁锅等设备内,用火烧,待海水烧
开后,蒸发出水汽,使海水浓缩成苦卤,再使苦卤继续蒸发,蒸发到最后,
食盐就会变成一粒粒像冰糖一样的晶体,从海水中跑出来。世界历史学家们
公认,中国是最早从海水里提取食盐的国家。据文物考证,早在 5000 年前,
我们的祖先已经用海水煮成食盐了,相传历史上有个风砂氏,他是跟神农氏
同时代的人,首先煮海为盐。
从海水中制取盐的另一种方法是滩晒法。滩晒制盐的地方是盐田,一般
建在海滩边,借用海滩逐渐升高的坡度,开出一片像扶梯似的一级一级池子。
利用涨潮,或用风车或泵抽取海水到池内。海水流过几个池子,随着风吹日
晒,水分不断蒸发,海水中的盐浓度愈来愈高,最后让浓盐进入结晶池,继
续蒸发直到析出食盐晶体。
在我国,滩晒法最早出现在元代,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大规模开辟华北
长芦盐区,开始大面积滩晒食盐。其他国家海水制盐的方法基本上和我国相
似。有趣的是,美国实现专利法时,第一个专利就是滩晒食盐的工艺,滩晒
法经济有效,到现代还在广泛采用。
现在我国有 40 多万制盐工人,随着现代化的机械操作,加上科学管理,
海盐生产逐年上升,每年可以生产海盐近 2000 万吨,占食盐总产量的 80%,
居世界第一位。
在制盐方法上,还有一种是冷冻法。在瑞典和前苏联等国家,他们让海
水天然冷却成冰,冰几乎由淡水组成,剩下来的是苦卤,就是浓盐水。让苦
卤经过几次冰冻,得到的盐水越来越浓,最后,再用人工加热的方法得到食
盐晶体。这种方法只能在冬天生产,其产量不高。
海底家居
中国有句俗话:“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人类居住在陆地上,为
了遮雨避风、防野兽,建造了居住空间,那就是住宅。目前,世界上公认的
人类第一幢住宅,是犸猛骨住宅。它位于乌克兰北部城市契尔尼柯夫美金村
附近,是由动物犸猛的长牙、肩胛骨、颅骨等骨头组成的。
人类要回归故乡——海洋中去居住,也需要建造自己的住宅,海洋中的
第一间住宅可以说是由美国一位叫林克的飞行员建造的,名叫“海中人”1
号水下居住室。地点在地中海法国近海水深 30 米的海底。这间住宅是一个密
封金属圆筒,由几个支架支撑着。居室底部有一扇“门”,可供潜水员进入
海水;上部是密闭电梯,可供居住者由水上进入居室内。居室内充满着与 30
米海底压力相同的高压氦—氧混合气体,供居住者使用,以保证住室内不受
海水浸淹。林克在水下居住室内,像在陆上家中一样,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
——杏仁饼、奶酪、色拉和水果,愉快地渡过了 14 小时,然后安全返回海面。
水下住宅与陆上住宅一样,造型各异,生活设施俱全。为了完成他的大
陆架开发计划,水肺发明人库斯特建造了几个水下住室。
1962 年首次实验时,他建造了“